專利名稱:防霧隔熱窗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霧隔熱窗膜,特別適合粘貼在汽車的玻璃表面。
背景技術:
現有汽車的玻璃表面粘貼的窗膜如果不具備防霧功能,特別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容易結霧,使得駕車人在行駛過程中視線模糊,給安全帶來很大隱患。目前防霧的方法主要有電加熱法和使用防霧涂料,前者效果良好但是價格高、資源浪費大,后者只是將防霧涂料噴在玻璃表面,但不能固化,故防霧持久性差且使用不方便,而現有窗膜性能單一,僅有隔熱作用。因此,急需開發一種不僅具有隔熱節能效果,而且防霧持久,使用方便的窗膜。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能持久防霧,又能隔熱節能的防霧隔熱窗膜。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霧隔熱窗膜,它是由防霧劑涂層、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丙烯酸膠粘劑層和離型膜構成且復合為一體;所述防霧劑涂層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一個表面上,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另一個表面上,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一個表面復合在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外表面,丙烯酸膠粘劑層熱固化結合在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另一個表面上,離型膜復合在丙烯酸膠粘劑層外表面。在上述防霧隔熱窗膜中,所述防霧隔熱窗膜厚度為54 266 μ m,其中,防霧劑涂層的厚度為I 2μπι ;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厚度為23 175 μ m;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的厚度為6 25 μ m ;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厚度為23 175 μ m ;丙烯酸膠粘劑層為6 25 μ m ;離型膜的厚度為19 39 μ m。在上述防霧隔熱窗膜中,所述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的厚度與丙烯酸膠粘劑層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在上述防霧隔熱窗膜中,所述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厚度與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防霧隔熱窗膜具有復合結構,它是由防霧劑涂層、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丙烯酸膠粘劑層和離型膜構成且復合為一體,各層具有相互協同作用。由于本實用新型的防霧隔熱窗膜有防霧劑涂層,因此,在該表面可以形成極薄水膜而不會結霧,防霧達到一年以上;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的另一個表面的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對于波長在780 1500nm之間的紅外光均能吸收,而對波長900 IOOOnm的紅外光吸收更強,對于波長在850 1050nm的紅外光阻隔率可達到92%,因此,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能使窗膜具有良好的減少輻射、隔熱效果,而且第一個和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本身還可以提供良好的隔熱作用;本實用新型的防霧隔熱窗膜各層均為透明的,故本實用新型的防霧隔熱窗膜的的透光率可以達到70%以上,使用十分方便,將離型膜最外層剝離后,粘貼在汽車玻璃表面,既能有效防霧又具有隔熱效果,還具有保護作用,避免玻璃破碎傷人。
圖I為本實用新型防霧隔熱窗膜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防霧隔熱窗膜的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所用隔熱物質N,N,N’,N’_四[4-( 二丁基氨基)苯基]-1,4-環己二烯-3,6-二銨六氟銻酸鹽(1:2)的化學結構式。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具體描述,但不受此限制。實施例所用原料,除另有說明外,均為市售工業品,通過商業渠道可以購得。如圖I所示,一種防霧隔熱窗膜,它是由防霧劑涂層I、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丙烯酸膠粘劑層3-2和離型膜4構成且復合為一體;所述防霧劑涂層I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一個表面上,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另一個表面上,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一個表面復合在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外表面,丙烯酸膠粘劑層
3-2熱固化結合在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另一個表面上,離型膜4復合在丙烯酸膠粘劑層3-2外表面。所述防霧隔熱窗膜厚度為54 266 μ m,其中,防霧劑涂層I的厚度為I 2 μ m ;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厚度為23 175 μ m ;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_1的厚度為6 25 μ m ;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厚度為23 175 μ m ;丙烯酸膠粘劑層3-2為6 25 μ m ;離型膜4的厚度為19 39 μ m。所述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的厚度與丙烯酸膠粘劑層3-2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所述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厚度與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以下用實施例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法。實施例I制備防霧隔熱窗膜具體操作如下(A)準備原料①準備厚度為23 μ m的第一個透明聚酯膜基材2_1,厚度為23 μ m的第二個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厚度為23 μ m的離型膜4 ;②配制形成防霧劑涂層I的防霧劑組合物,所述防霧劑組合物是由下述組分構成的,其各組分的配比如下親水樹脂9 14 wt%丙二醇甲醚55 76 wt%[0025]二甲基甲胺3 10 wt%三乙烯二胺I 5 wt%流平劑I 5 wt%異丙醇5 26 wt%乙醇5 24 wt%上述各組分之和為100 Wt % ;所述親水樹脂為親水性丙烯酸酯類低聚物;所述防霧劑組合物在80°C 150°C固化成膜。配制時,可在上述范圍內選擇各組分用量,在常溫下混合均勻,即為防霧劑組合物,保存備用;其中,親水樹脂為西安航天三沃化學有限公司的產品SAA901,外觀為無色透明液體,成分為親水性丙烯酸酯類低聚物,固體分為4 4. 5 ± I w t % (15 (TC測定),粘度為5±0. 5cps/25°C ;丙二醇甲醚、二甲基甲胺、三乙烯二胺均為上海實驗試劑有限公司產品;流平劑為德國畢克化學公司的BYK-333產品;異丙醇和乙醇來自常州源興化工有限公司;③配制形成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的混合物料按隔熱物質丙烯酸膠粘劑固化劑丁酮甲苯的質量比為O. 01 3. O :9 60 :0. 003 O. 02 : 5 24 :3 12準備上述各組分,在環境溫度為18 28°C下,先將丁酮和隔熱物質混合并攪拌10分鐘后,再加入甲苯、丙烯酸膠粘劑,混合均勻并攪拌15分鐘后,加入固化劑再攪拌20分鐘后,測量粘度為110厘泊,即可保存備用;其中,隔熱物質為N,N,N’,N’ -四[4_( 二丁基氨基)苯基]_1,4_環己二烯-3,6-二銨六氟銻酸鹽(1:2),其化學結構式見附圖2,丙烯酸膠粘劑為西安航天三沃化學有限公司生產的SAA1401,其固體分為40wt% 45wt%質量,固化劑為西安航天三沃化學有限公司生產的SAC12,其固體分為4. 5wt% 5. 5wt%質量,丁酮和甲苯為常州源興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所用上述原料也可以用不同生產廠的同等產品替換;④配制形成丙烯酸膠粘劑層3-2的混合物料按丙烯酸膠粘劑固化劑丁酮甲苯的質量比為4 50 :0. 003 O. 2 :1 152 35準備上述各組分,在環境溫度為18 28°C下,先將丁酮、甲苯和丙烯酸膠粘劑混合并攪拌12 18分鐘后,加入固化劑再攪拌18 22分鐘后,測量粘度為80 300厘泊,即
可保存備用;其中,丙烯酸膠粘劑為西安航天三沃化學有限公司生產的SAA1401,固體分為40wt% 45wt%質量,固化劑為西安航天三沃化學有限公司生產的SAC12,固體分為4. 5wt% 5. 5wt%質量,丁酮和甲苯為常州源興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所用上述原料也可以用不同生產廠的同等產品替換;(B)制備防霧隔熱窗膜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基材2-1的一個表面上,涂覆形成防霧劑涂層I的防霧劑組合物后,在溫度80 150°C,放置10 180秒后固化,形成防霧劑涂層1,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基材2-1的另一個表面上,涂覆形成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的混合物料后,在溫度80 130°C,放置10 120秒后固化形成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_1,接著將第二個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一個表面復合在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外表面上,然后在第二個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另一個表面,涂覆形成丙烯酸膠粘劑層3-2的混合物料后,在溫度80 130°C,放置10 120秒后固化形成丙烯酸膠粘劑層3-2,再將離型膜4復合在丙烯酸膠粘劑層3-2外表面上,從而得到各層復合為一體的防霧隔熱窗膜(如附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防霧隔熱窗膜的厚度為54 266 μ m,其各層厚度可以根據客戶要求在下述范圍內確定,即防霧劑涂層I的厚度為I 2 μ m ;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厚度為23 175 μ m ;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_1的厚度為6 25 μ m ;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厚度為23 175 μ m ;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_1的厚度為6 25 μ m ;丙烯酸膠粘劑層3-2的厚度為6 25 μ m。按下述方法對實施例I的防霧隔熱窗膜的性能進行檢測①水接觸角使用日本G-I型接觸角儀在防霧隔熱窗膜的防霧面(即防霧劑涂層O的左、中、右三個部位進行測試,取三部位測試數據的平均值;②剝離強度參照國家標準GB/T 2792 ;③透光率采用深圳市林上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太陽膜透過率測試儀(型號LS103),參照ASTM D1003標準方法進行;④防霧性室溫下,將防霧隔熱窗膜的防霧面置于水溫為60°C的水面上方,其窗膜防霧面(即防霧劑涂層I)與水面距離為10cm,觀察防霧隔熱窗膜的防霧劑涂層I表面,在I小時內是否起霧;⑤耐水性將防霧隔熱窗膜分別置于0°C、20°C、4(TC水中48小時后,觀察防霧隔熱窗膜的防霧劑涂層I的破損狀況;⑥硬度參照國家標準GB/T 6739;⑦紅外光阻隔率測試的波長范圍為850 1050nm ;檢測結果為①水接觸角為5. 8° 6. 5° ;②剝離強度為1485 1621gf/in ;③透光率為70 88% ;④防霧性為不起霧;⑤耐水性為無破損硬度為2H ;⑦紅外光阻隔率為92. 3 93. 8%。上述檢測結果表明,本實用新型的防霧隔熱窗膜既能有效防霧,又能有隔熱節能的效果。產品耐水性、硬度、剝離強度均符合用戶要求。使用本實用新型防霧隔熱窗膜非常簡單,只要根據具體尺寸裁剪后,將離型膜4最外層剝離后,粘貼在玻璃表面即可。在汽車玻璃上粘貼本實用新型的防霧隔熱窗膜后,能夠很好起到防霧效果,不僅能隔熱節能,還可避免玻璃破碎傷人。
權利要求1.一種防霧隔熱窗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防霧劑涂層(I)、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丙烯酸膠粘劑層(3-2)和離型膜(4)構成且復合為一體;所述防霧劑涂層(I)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一個表面上,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另一個表面上,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一個表面復合在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外表面,丙烯酸膠粘劑層(3-2)熱固化結合在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另一個表面上,離型膜(4 )復合在丙烯酸膠粘劑層(3-2 )外表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防霧隔熱窗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霧隔熱窗膜厚度為54 266 μ m,其中,防霧劑涂層(I)的厚度為I 2 μ m ;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厚度為23 175 μ m;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的厚度為6 25 μ m ;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厚度為23 175 μ m ;丙烯酸膠粘劑層(3-2)為6 25 μ m;離型膜(4)的厚度為19 39 μ 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霧隔熱窗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的厚度與丙烯酸膠粘劑層(3-2 )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霧隔熱窗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厚度與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厚度相同,或者不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防霧隔熱窗膜,由防霧劑涂層(1)、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丙烯酸膠粘劑層(3-2)和離型膜(4)構成且復合為一體;防霧劑涂層(1)和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分別熱固化結合在第一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1)的兩側,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一個表面復合在隔熱丙烯酸膠粘劑層(3-1)外表面,丙烯酸膠粘劑層(3-2)結合在第二個透明聚酯膜或透明聚乙烯膜基材(2-2)的另一個表面上,離型膜(4)復合在丙烯酸膠粘劑層(3-2)表面。該窗膜防霧、隔熱兼顧。
文檔編號C09J7/02GK202530025SQ20122011142
公開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23日
發明者呂向華, 張迎春, 王蘭芳, 王磊, 王舟浩, 趙強國 申請人:常州山由帝杉防護材料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