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摩托車車輪的輪胎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包括胎體結構(2)、帶束結構(5)和胎面帶(8),其中所述輪胎(10)具有至少為0.20的橫向曲率比(f/C);帶束結構(5)包括至少一個帶束層,所述帶束層包括多條增強簾線(13),所述增強簾線布置成基本相互平行并且相對于輪胎的赤道面傾斜,所述增強簾線(13)由萊賽爾紗線或者經紗制成,其中,所述帶束簾線布置成使得以毫米表示的所述簾線的直徑與所述帶束層中表述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所述簾線的密度的乘積介于大約40和大約70之間的范圍內。
【專利說明】用于摩托車車輪的輪胎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用于摩托車車輪的輪胎。
[0002] 特別地,本發明涉及用于摩托車車輪的高性能輪胎,換言之,涉及這樣的輪胎,所 述輪胎能夠達到至少大約210km/h的速度或者承受至少大約210kg的最大載荷或者經受這 兩種情況相結合。
【背景技術】
[0003] 例如從US6609551已知一種用于摩托車的高曲率輪胎。這種輪胎具有帶束結構, 所述帶束結構包括周向布置的由聚芳酰胺(芳族聚酰胺)纖維制成的紡織增強簾線。
[0004] 在EP1710097中,描述了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具有交叉帶束結構,所述交叉帶束結 構包括芳族聚酰胺增強紡織簾線。
[0005] 在US20080271830中,描述了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具有包括芳族聚酰胺簾線的交叉 帶束結構。
[0006] 在本 申請人:名下的W0201101944中,描述了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其具有包括萊賽 爾纖維制成的簾線的徑向胎體。
【發明內容】
[0007] 在用于摩托車的輪胎中,用于帶束結構的增強簾線的材料通常是紡織材料或者金 屬材料。
[0008] 在用于高速應用的輪胎(諸如,用于競賽或者超級運動環節的輪胎或者用于公路 耐力賽的輪胎)中,用于交叉帶束和/或圓周(0度)帶束的參考紡織材料由聚芳酰胺纖維 (通常稱作"芳族聚酰胺"纖維)構成。所采用的金屬材料通常是由高韌度(HT)鋼制成的 高伸長率(HE)金屬簾線。對于帶束結構的簾線使用具有高模量的材料的合理性在于通常 相信在應用情況變得更加苛刻時增強材料的機械性能(牽引模量)應該更高。
[0009] 芳族聚酰胺目前是難以獲得、尤為昂貴并且在處理期間難以控制的材料。由于芳 族聚酰胺纖維與彈性體存在低親和性,因此由這種纖維制成的簾線與彈性體部分的附著非 常關鍵,從而對于簾線而目需要事先承受復雜的增粘處理。
[0010] 本 申請人:已經發現,通過提供具有這樣輪胎的摩托車能夠實現在苛刻駕駛情況中 (諸如,在特別地負載和重型摩托車的情況下改變方向和/或速度的操縱期間和/或高速期 間可能發生的情況)的高性能,所述輪胎包括交叉帶束結構,所述交叉帶束結構具有至少 一個帶束層,所述帶束層包括具有萊賽爾纖維的多條增強簾線。
[0011] 帶束結構在輪胎上的效果影響摩托車在改變方向和/或速度的操縱期間的行為。
[0012] 本 申請人:認為,這種效果并不局限于包括在帶束結構中的增強元件的種類,而且 能夠與增強元件(簾線)和彈性體部分之間的良好配合有關,在所述彈性體部分中簾線包 含在帶束層中。
[0013] 特別地,不希望受限于任何解釋理論,本 申請人:相信在包括萊賽爾簾線的交叉帶 束結構中,通過適當地選擇帶束層中的紡織材料的數量,以尤為有效的方式分布簾線的彈 性響應,以便確保裝配在摩托車上的輪胎在苛刻駕駛情況(諸如在特別地負載和重型摩托 車的情況下改變方向和/或速度的操縱期間和/或高速期間發生的那些情況)中也具有卓 越的性能。
[0014] 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中,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控制摩托車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 包括:
[0015] -提供萊賽爾簾線;
[0016] 一組裝交叉帶束結構,所述交叉帶束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帶束層,所述至少一個帶 束層包括所述簾線,使得用毫米表示的簾線直徑與帶束層中的表示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簾 線密度的乘積處于預定值范圍內;
[0017] -制造具有所述帶束結構的輪胎;
[0018] 一將所述輪胎裝配在摩托車車輪的輪輞上。
[0019] 在本發明的第二方面中,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其包括:
[0020] 胎體結構;
[0021] 帶束結構,所述帶束結構施加在胎體結構的徑向外部位置中;
[0022] 胎面帶,所述胎面帶施加在帶束結構的徑向外部位置中;
[0023] 所述輪胎的橫向曲率比(f/C)至少為大約0. 20,其中,所述帶束結構包括至少一 個帶束層,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包括多條增強簾線,所述多條增強簾線布置成基本相互平 行并且相對于輪胎的赤道面傾斜,所述增強簾線由萊賽爾紗線或者經紗制成,所述帶束層 的簾線布置成使得用毫米表示的簾線直徑與帶束層中的表示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簾線密 度的乘積處于大約40和大約70之間。
[0024] 本 申請人:相信,在帶束層中使用的簾線的太高的密度或者太大的直徑可能使得難 以插入彈性體部分并且可能導致增強元件之間欠佳的應力傳遞,甚至更糟的是導致增強元 件分離。
[0025] 由于過于延伸的彈性體部分的變形能力和增強元件的稀疏分布,因此簾線的太低 的密度和/或太小的直徑可能導致半成品過度變形。在這種情況中,似乎阻止應力均勻分 布并且由此獲得的半成品被證明是不合格的。
[0026] 有利地,萊賽爾是便宜材料,與芳族聚酰胺相比確保了處理的關鍵性下降。
[0027] 本發明在上述方面中的一個或者多個優選方面中可以包括下文陳述特征中的一 個或者多個。
[0028] 優選地,用毫米表示的簾線直徑與帶束層中的表述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簾線密度 的乘積等于或者小于大約60。
[0029] 根據優選實施例,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包括以等于或者小于大約100簾線/分米 的密度F布置的簾線。
[0030] 根據優選實施例,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包括以等于或者小于大約80簾線/分米的 密度F布置的簾線。
[0031] 優選地,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包括以等于或者小于大約60簾線/分米的密度F布 置的簾線。
[0032] 優選地,包含在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簾線的直徑d小于大約1mm。
[0033] 優選地,包含在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簾線的直徑d小于大約0. 9mm。
[0034] 優選地,包含在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簾線的直徑d小于大約0. 8_。
[0035] 優選地,包含在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簾線的直徑d等于或者大于大約0.5mm。
[0036] 優選地,通過將至少兩根紗線或者經紗捻轉在一起形成簾線。
[0037] 優選地,通過將不超過4根的多根紗線或者經紗捻轉在一起形成所述簾線。
[0038] 優選地,所述簾線的總支數大于大約2000dtex。
[0039] 優選地,所述簾線的總支數大于大約3000dtex。
[0040] 優選地,所述簾線的總支數大于大約4500dtex。
[0041] 優選地,所述簾線的總支數大于大約8000dtex。
[0042] 優選地,每根紗線或者經紗的捻數大于大約15捻/分米。
[0043] 優選地,每根紗線或者經紗的捻數小于大約40捻/分米。
[0044] 優選地,捻轉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捻數大于大約15捻/分米。
[0045] 優選地,捻轉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捻數小于大約40捻/分米。
[0046] 優選地,所述增強簾線在負荷/伸長率圖中具有由根據BISFA測試(2007年版"纖 維膠、人造絲、醋酸纖維素、三醋酸纖維和萊賽爾長絲紗線的測試方法",第七章"判定拉伸 性能",表格7. 1 "拉伸測試條件:烘干實驗",7. 5段"測試程序",分段7. 5. 2. 4 "針對松弛 樣本實施烘干實驗")評估的在大約2%的伸長率至少120N的彈性響應。
[0047] 優選地,在負荷/伸長率圖中,所述增強簾線在大約2%的伸長率的彈性響應不大 于200N(根據上述BISFA規例評估)。
[0048] 優選地,在每個帶束層中,簾線與輪胎的赤道面形成一角度,所述角度在成品輪胎 的赤道面處測量時等于或者小于大約40°。
[0049] 優選地,在每個帶束層中,簾線與輪胎的赤道面形成一角度,所述角度在成品輪胎 的赤道面處測量時等于或者大于大約15°。
[0050] 萊賽爾纖維素纖維(或者萊賽爾)指的是如例如在論文在由出版商為DoberdMt 6(匈牙利布達佩斯市H-1023)出版的由色vaBorb6ly(ProfessorofDept.OfPackaging andPaperTechnology)撰寫的發表于ActaPolytechnicaHungarica2008年第3號第5卷的論文"Lyocell,TheNewGenerationofRegeneratedCellulose"中描述的纖維。
[0051] 簾線的直徑表示通過在鋪設在百分比較儀的平面上的簾線分段上根據ASTMD 751-06規則借助該比較儀測量例如優選地事先由增粘劑處理的從卷筒抽出的簾線的厚度 的測量結果。
[0052] 術語"用于摩托車的輪胎"用于表示這樣的輪胎,所述輪胎具有高曲率比(通常為 至少大約0. 20),這允許在摩托車在彎道上行駛期間實現高外傾角。
[0053] 輪胎的"赤道面"用于表示垂直于輪胎的旋轉軸線并且將輪胎分成兩個對稱的相 等部分的平面。
[0054] "圓周"方向指的是大致根據輪胎的旋轉方向指向的方向或者在任何情況中皆相 對于輪胎的旋轉方向僅僅略微傾斜的方向。
[0055] 輪胎的"曲率比"用于表示在輪胎的徑向截面中胎面帶的徑向最高點距輪胎的最 大弦的距離與輪胎的同一最大弦之間的比。
[0056] 關于簾線和/或簾線線圈相對于輪胎赤道面的角度布置,這種角度布置針對簾線 或者簾線線圈的每個點而言其絕對值指的是在輪胎的赤道面和簾線或者線圈的延伸方向 之間的角度。
[0057] 優選地,輪胎旨在裝配在摩托車的前輪上。輪胎的徑向截面的最大寬度基本介于 大約80mm和大約140mm之間,優選地介于大約90mm和大約130mm之間。
[0058] 優選地,胎面的徑向最靠外的點距通過所述前輪胎的胎面自身的側向相反兩端的 線的距離(f)基本介于大約45mm和大約65mm之間。
[0059]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本發明涉及一對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其包括前輪胎和 后輪胎,所述前輪胎和所述后輪胎分別裝配在兩輪車輛的前輪和后輪上。
[0060] 優選地,在這一對輪胎中,如上所述制造前輪胎。
[0061] 優選地,后輪胎的帶束結構包括僅僅一個帶束層,所述帶束層包括在胎體結構上 卷繞成根據大體圓周方向定向的毗鄰線圈的至少一條增強簾線。
[0062] 優選地,至少一個增強元件的線圈布置成相對于赤道面形成絕對值小于10°的角 度。
[0063] 優選地,后輪胎的帶束層的增強元件包括至少一條高伸長率金屬簾線。
[0064] 替代地,后輪胎的帶束層的增強元件包括至少一條芳族聚酰胺纖維簾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65] 參照附圖從下文中用于表示而非限制目的的對一些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中,本 發明的輪胎的其它特征和優勢將變得更加顯而易見,附圖中:
[0066]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輪胎的徑向截面圖;
[0067]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前輪胎的第一實施例的帶束結構的一部分的平面展開 部的一部分;
[0068] 圖3示出了帶束層的正截面;
[0069] 圖4示出了針對萊賽爾簾線的一些示例的負荷/伸長率曲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70] 在圖1中,用10表示適于裝配在摩托車上的一對輪胎中的前輪胎。該對輪胎優選 地由前輪胎10和后輪胎(未示出)構成,所述前輪胎10具有所謂的交叉帶束結構,所述后 輪胎優選地具有〇度帶束結構。
[0071] 特別地,輪胎10是高性能輪胎,所述高性能輪胎能夠旨在裝配在用于公路耐力 賽或者"大型耐力賽"的摩托車的車輪上,該摩托車具有中一大發動機排量(例如,600 - 1200cm3或者更高)和/或中一高功率(例如,大約40kW或者更高)。本發明還涉及旨在裝 配在"超級運動"或者"競賽"摩托車的車輪上,即,摩托車具有大發動機排量(例如,600cm3 或者更高)和/或高功率(例如,90 - 100kW或者更高)并且在賽道中使用。
[0072] 用于摩托車車輪的高性能輪胎表示這樣的輪胎,所述輪胎能夠達到至少大約 210km/h的最大速度或者承受至少大約210kg的最大負荷或者經受這兩種情況相結合。
[0073] 在輪胎10中限定了赤道面X-X和旋轉軸線(在附圖中未示出)。而且,限定了 布置成根據輪胎的旋轉方向布置的圓周方向和垂直于赤道面X-X的軸向方向。
[0074] 參照圖1,前輪胎10包括胎體結構2,胎體結構2由包括多個增強元件(簾線)的 至少一個胎體層3形成。
[0075] 包括在胎體層3中的增強元件優選地包括紡織簾線,所述紡織簾線選自在制造用 于輪胎的胎體中常用的紡織簾線,諸如尼龍、人造纖維、芳族聚酰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 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萊賽爾簾線,其中基礎絲線的直徑介于0. 35mm和 1. 5mm之間。包括在胎體層3中的增強元件優選地沿著徑向方向布置,S卩,相對于赤道面X-X 成介于70°和110°之間的角度,更加優選地介于80°和100°之間的角度。
[0076] 胎體結構2根據基本環面構造成形,并且通過其相對的周向邊緣接合在至少一個 環形增強結構9處,以便形成通常稱為"胎圈"的結構。
[0077] 特別地,至少一個胎體層3的相反側向邊緣3a圍繞環形增強結構9翻起,每個所 述環形增強結構9均包括一個或者多個環形金屬鋼絲圈4和錐形彈性體填充件5,所述彈性 體填充件5占據限定在胎體層3和胎體層3的相應翻起側邊緣3a之間的空間。
[0078] 包括鋼絲圈4和填充件5的輪胎區域形成了所謂的胎圈,所述胎圈旨在將輪胎錨 固到相應的裝配輪輞(未示出)。
[0079] 在替代實施例(未示出)中,胎體層的相反側向邊緣沒有翻起而是與特殊環形增 強結構相關聯,所述環形增強結構設置有兩個環形插入件。彈性體材料的填充件可以位于 第一環形插入件的軸向外部位置中。第二環形插入件替代地位于胎體層的端部的軸向外部 位置中。最后,另一填充件能夠設置在所述第二環形插入件的軸向外部位置處并且不必與 所述第二環形插入件相接觸,所述另一填充件結束環形增強結構的成形。
[0080] 帶束結構6周向施加在胎體結構上的徑向外部位置處。胎面帶8周向重疊在帶束 結構6上。在與輪胎硫化同時實施的模制操作之后,布置成限定理想胎面花紋的縱向和/ 或橫向槽通常形成在胎面帶8上。
[0081 ] 優選地,包括在胎體結構2中的增強元件和包括在帶束結構6中的增強元件包括 萊賽爾簾線。
[0082] 前輪胎10可以包括一對側壁,所述側壁側向施加在所述胎體結構2的軸向相反兩 偵讓。
[0083] 前輪胎10具有橫截面,所述橫截面的特征為高橫向曲率。
[0084] 特別地,前輪胎10具有在赤道面處測量得到的、在胎面帶的頂點和裝配直徑之間 的截面高度H,用通過輪胎胎圈的基準線r表示所述裝配直徑。
[0085] 前輪胎10還具有:寬度C,所述寬度C由胎面自身的側向相反兩端E之間的距離 限定;和曲率,所述曲率由在輪胎赤道面處測量的胎面的頂點距通過胎面自身的端部E的 線的距離f與上述寬度C之間的比率表示。胎面的端部E可以由角部形成。
[0086] 在本說明書中以及后續權利要求中,高曲率輪胎指的是這樣的輪胎,所述輪胎的 曲率比f/C至少為大約0. 2,優選地f/C彡0. 28,例如,等于大約0. 40。優選地,該曲率比 f/C不大于0. 8,更加優選地f/C彡大約0. 5。
[0087] 優選地,輪胎具有尤為低的側壁。換言之,具有低或者降低側壁的輪胎表示這樣的 輪胎,在所述輪胎中,側壁高度比(H-f)/H小于0. 7,更加優選地小于大約0. 65,例如對于 后輪胎而言等于〇. 6而對于前輪胎而言等于0. 5。
[0088] 胎體結構2通常在其內壁上襯有氣密層或者所謂的"襯里"(圖1中未示出),所 述襯里基本由氣密彈性體材料層構成且適于在輪胎已經充氣之后確保輪胎自身的密封性。
[0089]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帶束結構6由至少兩個徑向重疊的層6a、6b構成。
[0090] 參照圖2,每層帶束結構均包括彈性體材料,所述彈性體材料通過由萊賽爾制成并 且布置成相互平行的簾線13增強。層布置成使得第一帶束層6a的簾線13相對于輪胎的 赤道面X-X傾斜定向,而第二層的簾線13也具有傾斜定向,但是相對于第一層6a的簾線13 基本對稱交叉。
[0091] 第一層的簾線13布置成在成品輪胎中在輪胎的赤道面和它們的延伸方向之間形 成角度a,其中,在赤道面處,a彡大約15°,優選地,a<大約40°。
[0092]第二層6b的簾線13布置成在它們的延伸方向和輪胎的赤道面之間形成角度0, 其中,所述角度在赤道面附近具有通常基本等于a值的值,但是相對于赤道面與角a基本 對稱。
[0093] 優選地,帶束結構的第一層6a和第二層6b具有相互不同的軸向延伸部。
[0094] 優選地,徑向最靠外的帶束層6a的軸向延伸部大于徑向最靠內的帶束層6b的軸 向延伸部。
[0095] 優選地,帶束結構6的層6a、6b基本至少在輪胎的胎冠部分的一部分上延伸。
[0096] 以示例的方式在圖3中示出了具有多條萊賽爾簾線13的第一帶束層6a。每條簾 線13的直徑(d)均等于或者小于1mm,優選地等于或者小于0. 9mm,更加優選地小于0. 8mm。 優選地,簾線的直徑(d)等于或者大于0.5mm。
[0097] 可以通過將基本平行布置的多根簾線結合到彈性體基材中而制成帶束層或者半 成品。
[0098] 密度F表示在基本垂直于簾線方向的半成品截面中每分米寬度中存在的簾線數 量。
[0099] 帶束層6a包括簾線13,所述簾線13分布成使得簾線13的以毫米表示的直徑和帶 束層中的以每分米簾線數量表示的簾線密度F之間的乘積介于大約40和大約70之間,優 選介于大約40和大約60之間。
[0100] 紗線的支數或線密度能夠以分特(dtex)表示,S卩,以長度為10000m的線或者線狀 增強元件的克數表示的質量。
[0101] 例如:
[0102]LYO2440/2(25X25)表示由兩根萊賽爾纖維紗線或者經紗形成的簾線,每根所述 紗線或者經紗的支數為2440dtex(簾線的總支數等于4880dtex)。簾線的"總支數"表示捻 轉在一起而形成簾線的單根紗線或者經紗的支數的總和。
[0103] 每根經紗自身每分米捻轉25捻,從而對應于每米250捻(TPM)。兩根經紗以每分 米25捻捻轉在一起(優選地沿著相反的方向),以形成簾線。
[0104] 優選地,每根萊賽爾紗線或者經紗的支數大于大約900dtex。
[0105] 優選地,每根萊賽爾紗線或者經紗的支數均小于大約2500dtex。
[0106] 對于捻轉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捻轉可以與對于單根紗線的捻轉方向相同或 者相反。
[0107] 第一帶束層6a和第二帶束層6b可以包括例如萊賽爾制成的簾線13,所述簾線13 具有以下構造:
[0108] -1840/3 (30X30)密度F= 80 簾線 / 分米一直徑d= 0? 73mm
[0109] -1840/3 (30X30)密度F = 70 簾線 / 分米一直徑d = 0? 73mm
[0110] -1840/3 (30X30)密度F = 60 簾線 / 分米一直徑d = 0? 73mm
[0111] -2440/2 (25X25)密度F = 80 簾線 / 分米一直徑d = 0? 66_
[0112] -2440/3 (25X25)密度F = 80 簾線 / 分米一直徑d = 0? 86_
[0113] 優選地,為了制造簾線13,可以選擇具有不同支數的紗線以便在配對或者聯接之 后形成一股經紗,然后單獨捻轉所述經紗或者與其它紗線捻轉在一起。
[0114] 根據這個方法,例如,能夠分別通過配對或者聯接1220dtex和1400dtex的兩種萊 賽爾紗線來制造紗線,從而獲得總支數為2620dtex的紗線或者經紗。
[0115] 用于制造交叉帶束層的簾線的總支數的示例為:
[0116] -萊賽爾 1220/940dtex形式的 2160dtex
[0117] 一萊賽爾 1220/1440dtex形式的 2620dtex
[0118] 一萊賽爾 1840/940dtex形式的 2780dtex
[0119] 一萊賽爾 1840/1440dtex形式的 3240dtex
[0120] 一萊賽爾 2440/1440dtex形式的 3840dtex
[0121] 一萊賽爾 2440/1840dtex形式的 4280dtex
[0122] 一萊賽爾 1220/1220/940dtex形式的 3380dtex
[0123] 一萊賽爾 1220/1220/1400dtex形式的 3840dtex
[0124] 一萊賽爾 1840/1840/1440dtex形式的 5080dtex
[0125] 一萊賽爾 1840/1840/1880dtex形式的 5560dtex
[0126] 一萊賽爾 2440/2440/1400dtex形式的 6280dtex
[0127] 優選地,通過將具有不同支數的紗線捻轉在一起制成的簾線的總支數大于或者等 于大約2000dtex。
[0128] 更加優選地,所述簾線的總支數大于大約3000dtex。更加優選地,所述簾線的總支 數大于大約4500dtex。
[0129] 優選地,通過將具有不同支數的紗線捻轉在一起制成的簾線的總支數小于或者等 于大約8000dtex。
[0130] 本 申請人:根據由BISFA(國際人造絲及合成纖維標準化局)限定的測試方法(2007 年版"人造絲、銅氨絲、醋酸纖維、三醋酸纖維和萊賽爾長絲紗線的測試方法",第七章"確定 拉伸性能")對紗線實施牽引測試。
[0131] 在圖4中示出了一些萊賽爾簾線的示例的負荷(N)-伸長率(%)的曲線表現。其 中,能夠用于制造帶束層的簾線的某些示例是在圖4中示出的LYO1840/3(30X30),LYO 2440/2 (25X25)和 2440/3 (25X25)。
[0132] 這些簾線分別具有:(每根紗線或者經紗)1840dtex的支數、3根紗線、每根紗線或 者經紗30捻并且沿著與捻轉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方向相反的方向30捻;(每根紗線 或者經紗)2440dtex的支數、2根紗線或者經紗、每根紗線或者經紗25捻并且沿著與捻轉 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方向相反的方向25捻;(每根紗線或者經紗)2440dtex的支數、 3根紗線或者經紗、每根紗線或者經紗25捻并且沿著與捻轉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方向 相反的方向25捻。
[0133]為了提高通過由萊賽爾簾線增強的帶束層可獲得的帶束效應(beltingeffect), 有利的是這種簾線在大約2%伸長率的條件下具有大約120N的彈性響應。
[0134] 示例
[0135] 制備了用于公路耐力賽摩托車的前輪胎,其尺寸為110/80R19,速度符號為V(最 大速度240km/h),載重指數59 (最大可承受載重243kg),包括交叉帶束結構。在測試輪胎 中,交叉帶束結構的增強簾線由萊賽爾制成并具有以下結構特征:(每根紗線或者經紗)支 數為2440dteX、紗線或者經紗的數量為2、每根紗線或者經紗以及捻轉在一起的兩根紗線 或者經紗的每分米捻數為25X25。簾線的直徑d= 0. 66mm并且以密度F= 80簾線/分米 包含在帶束層中。帶束層中的簾線直徑和簾線密度的乘積等于53。兩個帶束層的簾線布置 成使得在成品輪胎中在輪胎的赤道面處形成在赤道面和簾線延伸方向之間的角度的絕對 值為大約31°。
[0136] 如此制備的輪胎被裝配在BMWR1200GS摩托車的前輪上并且在摩托車賽車場進 行測試,所述摩托車的后輪胎沒有交叉帶束而是具有零度帶束。在表格1中示出了獲得的 結果。為了評估輪胎行為,測試駕駛員模擬某些特征操縱(例如,加速、變道、駛入彎道、駛 離彎道)。此后,測試駕駛員評估輪胎行為并且根據每次操縱期間輪胎性能給出評分。測試 駕駛員評估不同的行為,這些行為對于前輪胎的性能非常重要,諸如,例如不同情況中的穩 定性、駕駛準確性和操控性。
[0137] 表格1總結了測試駕駛員針對輪胎可控性的計分表。通過評估等級來表達這些測 試結果,所述評估等級借助于打分系統表示測試駕駛員的主觀判斷。評估等級的范圍從最 小值1至最大值5。
[0138]表格1
[0139]
【權利要求】
1. 一種用于控制摩托車的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一提供萊賽爾簾線; 一組裝交叉帶束結構,所述交叉帶束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帶束層,所述帶束層包括所述 簾線,使得以毫米表示的所述簾線的直徑(d)與所述帶束層中表述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簾 線密度(F)的乘積處于預定值范圍內; 一制造具有所述帶束結構的輪胎; 一將所述輪胎裝配在摩托車車輪的輪輞上。
2. -種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包括: 胎體結構(2); 帶束結構(5),所述帶束結構施加在所述胎體結構(2)的徑向外部位置中; 胎面帶(8),所述胎面帶施加在所述帶束結構(5)的徑向外部位置中; 所述輪胎(10)具有至少為〇. 20的橫向曲率比(f/C), 其中,所述帶束結構包括至少一個帶束層,所述帶束層包括多條增強簾線(13),所述增 強簾線布置成基本相互平行并且相對于所述輪胎的赤道面傾斜,所述增強簾線(13)由萊 賽爾紗線或者經紗制成,所述至少一個帶束層具有布置成相互平行的簾線,使得以毫米表 示的所述簾線的直徑(d)與所述帶束層中表述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簾線密度(F)的乘積介 于大約40和大約70之間的范圍內。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以毫米表示的所述簾線的直 徑(d)與所述帶束層中表述為每分米簾線數量的簾線密度(F)的乘積等于或者小于大約 60 〇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者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至 少一個帶束層包括以等于或者小于大約100簾線/分米的密度(F)布置的簾線。
5. 根據權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至少 一個帶束層包括以等于或者小于大約80簾線/分米的密度(F)布置的簾線。
6. 根據權利要求2至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至少 一個帶束層包括以等于或者小于大約60簾線/分米的密度(F)布置的簾線。
7. 根據權利要求2至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包含在所 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所述簾線(13)的直徑(d)小于大約1_。
8. 根據權利要求2至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包含在所 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所述簾線(13)的直徑(d)等于或者小于大約0.9_。
9. 根據權利要求2至8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包含在所 述至少一個帶束層中的所述簾線(13)的直徑(d)等于或者小于大約0.5_。
10. 根據權利要求2至9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通過捻轉 在一起的至少兩根紗線或者經紗形成由萊賽爾制成的所述簾線(13)。
11. 根據權利要求2至10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輪胎(10),其中,通過捻轉在一起的不 多于4根的多根紗線或者經紗形成所述簾線(13)。
12. 根據權利要求2至11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簾 線(13)的總支數大于大約2000dtex。
13. 根據權利要求2至12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輪胎(10),其中,所述簾線(13)的總支 數大于大約3000dtex。
14. 根據權利要求2至13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輪胎(10),其中,所述簾線(13)的總支 數小于大約8000dtex。
15. 根據權利要求2至14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每根紗 線或者經紗的捻數均大于大約15捻/分米。
16. 根據權利要求2至15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每根紗 線或者經紗的捻數小于大約40捻/分米。
17. 根據權利要求2至16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每根紗 線或者經紗的捻數等于捻轉在一起的紗線或者經紗的捻數。
18. 根據權利要求2至17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帶 束結構(5)包括至少兩個徑向重疊的帶束層,兩個層中的簾線布置成相對于所述輪胎的赤 道面形成大于或者等于大約15°的角度。
19. 根據權利要求2至18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兩個層 中的簾線布置成相對于所述輪胎的赤道面形成小于或者等于大約40°的角度。
20. 根據權利要求2至19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輪 胎旨在裝配在摩托車的前輪上。
21. 根據權利要求2至20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10),其中,所述輪 胎的徑向截面寬度基本介于大約80mm和大約140mm之間。
22. 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對,其包括分別裝配在兩輪車輛的前輪和后輪上的前輪胎(10) 和后輪胎,其中,所述前輪胎(10)根據前述權利要求2至21中的任意一項制造; 所述后輪胎包括: 胎體結構(2); 帶束結構(5)施加在所述胎體結構(2)的徑向外部位置處; 胎面帶(8)施加在所述帶束結構(5)的徑向外部位置處; 所述后輪胎具有至少為〇. 20的橫向曲率比(f/C),所述后輪胎的所述帶束結構包括在 所述胎體結構(2)上卷繞成根據基本圓周方向定向的毗鄰線圈的至少一條增強簾線。
23. 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用于摩托車的輪胎對,其中,所述增強簾線的所述線圈布 置成相對于所述赤道面形成絕對值小于10°的角度。
【文檔編號】B60C19/00GK104507708SQ201380040908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5日
【發明者】R·詹貝利, M·馬里亞尼, L·格拉西, L·米拉格里奧塔 申請人:倍耐力輪胎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