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887260閱讀:460來源:國知局
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包括車體、連桿機構和頂篷,車體設置有驅動機構、控制機構和蓄電池等,所述連桿機構包括方板固定座、前擺桿、后擺桿、內連桿、外連桿、前連桿、后連桿和槽型桿;頂篷上部固定在連桿機構的前側,還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本發明中各連桿通過合理的設計后組成連體結構,在展開時能將頂篷與車門玻璃密封接觸,但各連桿均靠車體后側,不會對車門或駕駛員造成妨礙。連桿機構在折疊后能將頂篷完全隱藏在車體后側。攜帶太陽能電池板始終處于正面向上,即使頂篷被完全折疊后,太陽能電池板仍能位于車體后側并且正面向上。整體結構穩定可靠,上、下橫梁之間的定位機構,還可以提高連桿機構左右穩定性。在車輛高速行駛中,轉彎弧度增大,打方向盤不容易側翻。可實現載人拉貨靈活兩用。
【專利說明】
—種微型敞篷電動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電動車輛輔助機構改進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

【背景技術】
[0002]由于電動三輪車使用操作非常方便,節能環保,已經得到廣泛普及。電動三輪車尤其適合老人用作代步工具。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追求不斷提高,普通敞口三輪車不在適合用作常用交通工具,人們追求一種可以封閉的三輪電動車,但目前封閉式的電動三輪車的頂篷基本都是固定在車架上,不能實現翻轉。實際上,人們更希望有一種既可以封閉又可以敞口的電動三輪車問世,針對這種需求,部分改進技術中通過設計翻轉結構來帶動頂篷翻轉的方案,大都存在結構設計不合理,操控性差,容易損壞,維護麻煩,不適合長期使用等缺陷。另一方面,利用太陽能電池板作為電動三輪車應用的新能源電車中,現有技術還沒有公開如何能將太陽能電池板合理應用于可翻轉頂篷的電車上的技術啟示。另外,目前電動三輪車仍存在很大安全隱患,尤其是在高速轉彎時,電動三輪轎車相對于四輪轎車底盤小,重量輕,三輪支撐相對于四輪平穩性較差,很容易因急轉彎、陡轉彎發生側翻。車內空間受限,只有一個駕駛座椅,只能拉貨,不能拉人,也是制約電動三輪車發展的一大障礙。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電車的頂篷設計不合理、操控性差、轉彎易側翻、不能應急拉人等諸多問題,提供一種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拉貨載人使用靈活的綜合性改進的微型篷布電動車。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包括車體、連桿機構、頂篷、驅動機構及控制機構,頂篷上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車體內前端設置方向調節機構、駕駛座椅,后部安裝有蓄電池;所述連桿機構包括方板固定座、前擺桿、后擺桿、內連桿、外連桿、前連桿、后連桿和槽型桿;其中,方板固定座上側前后兩頂角分別設有軸孔Al和軸孔A2,前擺桿上端設置有彎頭,并在上部后側設置有一個凸片,在彎頭的末端、彎頭拐角位置、凸片上和前擺桿下端分別設置有軸孔B1、軸孔B2、軸孔B3和軸孔B4,后擺桿的上下端分別設置軸孔Cl和軸孔C2,外連桿為彎桿,在其前端、彎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設置軸孔D1、軸孔D2和軸孔D3,內連桿的前后端分別設置有軸孔El和軸孔E2,槽型桿的前端設置有向下的彎頭一,后端設置有向下的彎頭二,在彎頭一末端、彎頭二的拐角位置和彎頭二末端依次設置有軸孔F1、軸孔F2和軸孔F3,后連桿的前后分別設置有軸孔Gl和軸孔G2,前連桿為Z字形結構,在其前端、彎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設置有軸孔Hl、軸孔H2和軸孔H3 ;所述軸孔Al與軸孔B4鉸接,軸孔A2與軸孔C2鉸接,軸孔BI與軸孔E2鉸接,軸孔B2與軸孔D2鉸接,軸孔B3與軸孔G2鉸接,軸孔Cl與軸孔D3鉸接,軸孔Dl與軸孔F2鉸接,軸孔El與軸孔H3鉸接,軸孔Fl與軸孔H2鉸接,軸孔F3與軸孔Gl鉸接,軸孔G2與軸孔B3鉸接,軸孔Hl上安裝有上橫梁;在所述后擺桿的中部后側固定有U型后連桿,該U型后連桿與頂篷固定在一起,頂篷上部固定在所述前連桿上側或者固定在上橫梁上側,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通過支柱安裝在所述前連桿上側,該太陽能電池板的輸出端通過充電器與蓄電池連接;在車體的兩側A柱上焊固有下橫梁,所述上橫梁與下橫梁密封對接并設置有鎖緊機構,所述鎖緊機構是在上橫梁中部通過銷軸鉸接有一個掛鉤,掛鉤的一側設置有撥桿,上橫梁的一側安裝有旋鈕,旋鈕內側偏心位置鉸接有一根拉桿,拉桿的末端鉸接在撥桿上,同時在下橫梁中部設置有凹槽并在凹槽內設置有擋柱,所述掛鉤與擋柱匹配扣合,在掛鉤與銷軸之間設置扭簧。
[0005]基于上述技術方案,在車體后部的兩側通過銷軸鉸接有U型底桿,并在車體后部中心設置有與該U型底桿鎖緊的定位鎖,所述頂篷末端固定在U型底桿上。
[0006]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上橫梁的下側設置有上臺階面,下橫梁的上側設置有下臺階面,兩臺階面可以匹配相扣,同時設置有使上橫梁和下橫梁匹配對接的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是在上橫梁的兩側設置有定位柱并在下橫梁相應位置設置有定位孔,還在上橫梁和下橫梁各自的臺階面之間墊設有密封條。
[0007]基于上述技術方案,在所述前擺桿一側還通過銷軸鉸接有電動推桿。
[0008]基于上述技術方案,在車體窗戶外緣活動安裝有車窗支撐架,頂篷位于車體門窗的部分與車窗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車窗支撐架由上至下依次分為前段、中段及后段三段相互獨立的支撐桿,前段支撐桿與槽型桿連接,中段支撐桿與前連桿連接,后段支撐桿下端通過銷軸鉸接有附屬連桿,所述附屬連桿上端與內連桿連接。
[0009]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方向調節機構包括方向盤、方向軸及套管;方向盤裝在方向軸上,方向軸裝在套管內,方向軸的下端穿過套管與萬向節的輸入端連接;萬向節的輸出端與萬向節輸出軸連接,萬向節輸出軸的下端穿過固定套后其置于轉向盤的內腔內,安裝在萬向節輸出軸末端的齒輪置于轉向盤內;所述齒輪的齒數為8?12齒,轉向盤的一端通過兩個豎向的連接板與方向柱連接,轉向盤可與方向柱同步轉動;轉向盤內緣設置齒圈,齒圈與齒輪嚙合,齒圈可與齒輪同步轉動;在方向柱下端設置有轉向定位板,在前輪轉軸連接桿橫梁上方向柱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一個左擋塊及右擋塊,所述左擋塊及右擋塊在車體轉向時,用于卡滯轉向定位板。
[0010]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所述駕駛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及靠枕,所述座椅與靠背經旋轉機構活動鉸接,且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在靠背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安裝孔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在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底部與安裝孔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桿,所述滑桿上設置有與安裝孔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桿、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所述旋轉機構為:在座椅兩側對稱固定有臥式的” L”形連接件,靠背的底部兩側對稱固定立式的” L”形連接件,兩連接件的連接腳上分別設置有軸孔,轉軸固定在立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中,與臥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活動安裝,并在轉軸與臥式”L”形連接件設置有扭簧,使靠背與座椅展開呈180度并可復原,在任一側的轉軸末端固定有單向齒輪,在車體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手柄,手柄的一側設置有卡頭,所述卡頭與單向齒輪的斜齒配合安裝。
[0011]基于上述技術方案,在車體后部還包括與蓄電池匹配安裝的電池固定架,所述電池固定架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包括平行設置的前橫向固定架和后橫向固定架,在前、后橫向固定架接近兩端端頭位置分別垂直設置有縱向固定架,在機架底部前、后橫向固定架之間經安裝套活動安裝有倒“U”型固定桿,所述橫向固定架、縱向固定架及倒“U”型固定桿形成電池的固定容納腔,并在縱向固定架邊角處及橫向固定架內側面設置有角鐵,在所述倒“U”型固定桿的上部活動安裝有電池上蓋,電池上蓋與后部縱向固定架通過銷軸活動鉸接,在電池上蓋另一端外緣設置有弧形外沿邊,并在弧形外沿邊上豎向穿有兩個上固定孔,在所述前橫向固定架上與兩個上固定孔上、下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兩個下固定孔。
[0012]有益效果:本發明中用于帶動頂篷運動的連桿機構,實際上是由三組聯動的四連桿機構組成,各連桿通過合理的設計后組成連體結構,在展開時能將頂篷與車門玻璃密封接觸,但各連桿均靠車體后側,不會對車門或駕駛員造成妨礙。連桿機構在折疊后能將頂篷完全隱藏在車體后側。
[0013]該連桿機構可以攜帶太陽能電池板,使其始終處于正面向上的特點,即使頂篷被完全折疊后,太陽能電池板仍能位于車體前側并且正面向上。
[0014]在車體后側采用U型底桿以及定位鎖,不僅可以對頂篷底部進行固定,而且可以釋放U型底桿,使其被掀起,便于存放物品或維修設備用。使用效果非常好。
[0015]連桿機構前端設置的上橫梁和車體A柱上端的下橫梁可以自動定位并鎖死,操作方便,當頂篷前后均被固定后,在頂篷和連桿機構共同作用下,整體結構穩定可靠,上、下橫梁之間的定位機構,還可以提高連桿機構左右穩定性。
[0016]方向調節機構在原來轉向機構的基礎上,對轉向盤內部結構做合理改進,巧妙的減少了原來齒輪的齒數,在車輛轉彎時,增加了方向盤轉動的圈數,避免了急轉彎、陡轉彎問題,在車輛高速行駛中,轉彎弧度增大,轉彎速度相比傳統結構自動放慢,打方向盤不容易側翻。
[0017]電池固定架從電池的四面及頂部進行全方位固定、卡滯,可牢固將電池固定在容納腔中,另外,機架內側面角鐵的設置填充了電池與機架之間的空隙,駕駛座椅靠枕與座椅活動安裝,在車內裝配時,電池固定架與駕駛座椅之間預留有足夠的空間,至少保證可再放置一個座椅,需要應急拉人時,可將駕駛座椅靠枕拔出,插入后部電池固定架的固定孔中定位,再將前端座椅靠背向后翻轉180度,此時靠背相當于后座座椅,搭乘人員橫跨上去即可,搭乘人員背部可枕靠在后部靠枕中,此時的臨時座椅與普通座椅并無兩樣,搭乘人員乘坐舒適度高,坐姿可保持最佳自然狀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發明微型敞篷電動車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帶頂篷示意圖;
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連桿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方板固定座意圖;
圖6是前擺桿示意圖;
圖7是后擺桿示意圖;
圖8是外連桿示意圖;
圖9是內連桿示意圖;
圖10是槽型桿不意圖;
圖11是后連桿不意圖; 圖12是前連桿示意圖;
圖13是圖4中帶電動推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14是車窗支撐架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15是圖1中太陽能電池板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16是圖14中擋風玻璃及下橫梁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圖15中鎖緊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18是圖15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19是方向調節機構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0是圖19的俯視結構意圖;
圖21是駕駛座椅結構意圖;
圖22是圖21中的旋轉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23是圖22的手柄控制結構示意圖;
圖24是電池固定架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5是圖24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標號:1為方板固定座,2為前擺桿,3為后擺桿,4為外連桿,5為內連桿,6為槽型桿,7為后連桿,8為前連桿,9為上橫梁,9a為上臺階面,9b為擋柱,9c為掛鉤,9d為旋鈕固定座,9e為旋鈕;9f為拉桿,9g為撥桿,10為太陽能電池板,11為下橫梁,Ila為下臺階面,Ilb為定位孔,Ilc為凹槽;12為車體,13為A柱,14為玻璃,15為頂篷,16為中連桿,17為U型后連桿,18為定位鎖,19為U型底桿,20為U型底桿的翻轉狀態結構,21為銷軸,22為電動推桿;23為車窗支撐架,23a為前段支撐桿,23b為中段支撐桿,23c為后段支撐桿,23d為附屬連桿,24a為方向盤,24b為連接板,24c為轉向盤齒圈,24d為支撐板,24e為轉向盤,24f為齒輪,24g為套管,24h為方向軸,24i為方向柱,24j為定位板,24k_l為左擋塊,24k-2為右擋塊,24L為萬向節,25a為座椅,25b為靠背,25c為靠枕,25e為旋轉機構,25f為安裝孔,25g為滑桿;25e-l為臥式連接件,25e_2立式連接件,25e_3為轉軸,25e_4為單向齒輪,25e-5為手柄,25e-6為卡頭;26a為電池上蓋,26b為電池保護殼,26c_l為前橫向固定架,26c-2為后橫向固定架,26d-l為上固定孔,26d_2為下固定孔,26e為倒“U”型固定桿,26f為縱向固定架,26g為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21]實施例: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參見圖1、圖2和圖3,在三輪電動車體12的后側設置有連桿機構和頂篷15,同時車體12內設置有驅動機構、控制機構和蓄電池等。
[0022]參見圖4,圖5-圖12,連桿機構包括方板固定座1、前擺桿2、后擺桿3、內連桿5、外連桿4、前連桿8、后連桿7和槽型桿6 ;其中,方板固定座I上側前后兩頂角分別設有軸孔Al和軸孔A2,前擺桿2上端設置有彎頭,并在上部后側設置有一個凸片,在彎頭的末端、彎頭拐角位置、凸片上和前擺桿2下端分別設置有軸孔B1、軸孔B2、軸孔B3和軸孔B4,后擺桿3的上下端分別設置軸孔Cl和軸孔C2,外連桿4為彎桿,在其前端、彎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設置軸孔D1、軸孔D2和軸孔D3,內連桿5的前后端分別設置有軸孔El和軸孔E2,槽型桿6的前端設置有向下的彎頭一,后端設置有向下的彎頭二,在彎頭一末端、彎頭二的拐角位置和彎頭二末端依次設置有軸孔F1、軸孔F2和軸孔F3,后連桿7的前后分別設置有軸孔Gl和軸孔G2,前連桿8為Z字形結構,在其前端、彎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設置有軸孔H1、軸孔H2和軸孔H3 ;所述軸孔Al與軸孔B4鉸接,軸孔A2與軸孔C2鉸接,軸孔BI與軸孔E2鉸接,軸孔B2與軸孔D2鉸接,軸孔B3與軸孔G2鉸接,軸孔Cl與軸孔D3鉸接,軸孔Dl與軸孔F2鉸接,軸孔El與軸孔H3鉸接,軸孔Fl與軸孔H2鉸接,軸孔F3與軸孔Gl鉸接,軸孔G2與軸孔B3鉸接,軸孔Hl上安裝有上橫梁9。圖3中可知,兩側外連桿4之間通過中連桿16連接,結構穩定。
[0023]圖4中,標注A-K分別為銷軸。其中,銷軸AB⑶組成第一個四連桿機構,銷軸EFGH組成第二個四連桿機構,銷軸DEJI組成第三個四連桿機構。
[0024]圖4中,在后擺桿3的中部后側固定有U型后連桿17,該U型后連桿17與頂遙15固定在一起,頂篷15上部固定在所述前連桿8上側或者固定在上橫梁9上側;在所述前連桿8上側固定有太陽能電池板10,該太陽能電池板10的輸出端通過充電器與蓄電池連接;在車體12的兩側A柱13上焊固有下橫梁11,所述上橫梁9與下橫梁11密封對接并設置有鎖緊機構。
[0025]在車體12后部的兩側通過銷軸鉸接有U型底桿19,并在車體12后部中心設置有與該U型底桿19鎖緊的定位鎖18,所述頂篷15末端固定在U型底桿19上。參見圖14,在車體窗戶外緣活動安裝有車窗支撐架,頂篷位于車體門窗的部分與車窗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車窗支撐架由上至下依次分為前段、中段及后段三段相互獨立的支撐桿,前段支撐段23a與槽型桿6連接,中段支撐桿23b與前連桿8連接,后段支撐桿23c下端通過銷軸21鉸接有附屬連桿23,所述附屬連桿23d上端與內連桿5連接。
[0026]如圖15-18所示,所述上橫梁9的下側設置有上臺階面9a,下橫梁11的上側設置有上臺階面11a,兩臺階面可以匹配相扣,所述鎖緊機構設置在上橫梁9和下橫梁11對接面位置。同時設置有上橫梁9和下橫梁11匹配對接的定位機構。還在上橫梁9和下橫梁11各自的臺階面之間墊設有密封條。所述鎖緊機構是在上橫梁9中部通過銷軸鉸接有一個掛鉤9c,掛鉤9c的一側設置有撥桿9g,上橫梁9的一側安裝有旋鈕9e,旋鈕9e內側偏心位置鉸接有一根拉桿9f,拉桿9f的末端鉸接在撥桿9g上,同時在下橫梁11中部設置有凹槽Ilc并在凹槽內設置有擋柱,所述掛鉤與擋柱匹配扣合。所述定位機構是在上橫梁9的兩側設置有定位柱并在下橫梁11相應位置設置有定位孔lib。為更方便的操作頂篷,作為本實施例的優選方式,如圖13所示,可以在前擺桿2的一側通過銷軸鉸接一個電動推桿22,只需按下控制開關,即可使電動推桿向前移動,繼而帶動連桿結構隨之動作,將上部頂篷輕松撐起。
[0027]如圖19、圖20,本實施例中方向調節機構包括方向盤24a、方向軸24h及套管24g ;方向盤24a通過螺母固定安裝在方向軸24h上,方向軸24h裝在套管內,方向軸的下端穿過套管與萬向節24L的輸入端連接;萬向節的輸出端與萬向節輸出軸連接,萬向節輸出軸的下端穿過固定套后其置于轉向盤24e的內腔內,所述固定套經過弧形支撐板24d固定在車體支架上,該固定套用于對萬向節輸出軸定位,防止其左右擺動,安裝在萬向節輸出軸末端的齒輪24f置于轉向盤內;轉向盤的一端通過兩個豎向的連接板24b與方向柱24i連接,轉向盤可與方向柱同步轉動;轉向盤內緣設置齒圈24c,齒圈24c與齒輪嚙合,齒圈可與齒輪同步轉動;轉向時,撥動方向盤,方向盤帶動方向軸轉動,與方向軸連為一體的齒輪也隨之轉動,進而撥動齒圈帶動轉向盤轉向,與轉向盤連為一體的方向柱帶動前輪轉軸連接桿轉動,進而完成車體轉向。本實施例中齒輪的齒數為8?12齒,優選為10齒,傳統的電動三輪轎車該齒輪的齒數一般為14齒,減為10齒后,在轉向時,同樣的轉向弧度,齒輪的旋轉圈數增加,方向盤撥動的幅度增大,也就自動的減慢了轉彎速度,避免了急轉彎的問題。在方向軸端部設置萬向節24L,使用時,根據不同人群的需要,可向上、或是向下搬動方向盤,即帶動萬向節調整方向,并經齒圈、齒輪傳動機構驅動方向柱向上、或向下運動,最終實現方向盤的高度調節,使不同的駕駛員都能以一種最佳的、自然狀態來開車,有效防止駕駛病的發病機率。在方向柱下端設置有轉向定位板24j,在前輪轉軸連接桿橫梁上方向柱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一個左擋塊24k-l及右擋塊24k-2,所述左擋塊及右擋塊在車體轉向時,用于卡滯轉向定位板,當轉彎到一定程度,再過度轉彎時,轉向定位板運轉到擋塊附近,即會被卡滯、定位,此時,方向盤是打不動的,該結構可以自動合理控制左轉、右轉的轉彎角度,有效避免了過度轉彎引起的安全隱患。
[0028]如圖21-圖23,本實施例中駕駛座椅包括座椅25a、靠背25b及靠枕25c,所述座椅與靠背經旋轉機構25e活動鉸接,且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在靠背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25f,安裝孔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在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底部與安裝孔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桿25g,所述滑桿上設置有與安裝孔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桿、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所述旋轉機構為:在座椅兩側對稱固定有臥式的” L”形連接件25e-l,靠背的底部兩側對稱固定立式的” L”形連接件25e-2,兩連接件的連接腳上分別設置有軸孔,轉軸25e-3固定在立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中,與臥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活動安裝,并在轉軸與臥式” L”形連接件設置有扭簧,使靠背與座椅展開呈180度并可復原,在任一側的轉軸末端固定有單向齒輪25e-4,在車體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手柄25e-5,手柄的一側設置有卡頭25e-6,所述卡頭與單向齒輪的斜齒配合安裝。
[0029]如圖24、25所示,在車體后部還包括與蓄電池匹配安裝的電池固定架,所述電池固定架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包括平行設置的前橫向固定架26c-l和后橫向固定架26c-2,在前、后橫向固定架接近兩端端頭位置分別垂直設置有縱向固定架26f,在機架底部前、后橫向固定架之間經安裝套活動安裝有倒“U”型固定桿26e,所述橫向固定架、縱向固定架及倒“U”型固定桿形成電池的固定容納腔,并在縱向固定架邊角處及橫向固定架內側面設置有角鐵,在所述倒“U”型固定桿的上部活動安裝有電池上蓋26a,電池上蓋與后部縱向固定架通過銷軸活動鉸接,在電池上蓋另一端外緣設置有弧形外沿邊,并在弧形外沿邊上豎向穿有兩個上固定孔26d-l為上固定孔,在所述前橫向固定架上與兩個上固定孔上、下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兩個下固定孔26d-2。
[0030]本實施例可實現應急拉人,應急拉人時,為了提高搭乘人員的乘坐舒適度,將靠枕從靠背中輕松拔下后插入后部電池固定架的固定孔中,向上扳動手柄,轉軸、齒輪處在自由狀態,向后翻轉靠背,靠背平放在電池固定架與駕駛座椅之間的容納腔中,按下手柄對靠背定位即可,此時靠背即可作為搭乘人員的臨時座椅來用。搭乘人員背部可靠在后部的靠枕上,本實施例中電池固定架與駕駛座椅之間的空間足夠放下靠背。解決了電動三輪車空間有限,拉人受限的局限性,綜合價值高。
【權利要求】
1.一種微型敞篷電動車,包括車體、連桿機構、頂篷、驅動機構及控制機構,頂篷上安裝有太陽能電池板,車體內前端設置方向調節機構、駕駛座椅,后部安裝有蓄電池;其特征是:所述連桿機構包括方板固定座、前擺桿、后擺桿、內連桿、外連桿、前連桿、后連桿和槽型桿;其中,方板固定座上側前后兩頂角分別設有軸孔Al和軸孔A2,前擺桿上端設置有彎頭,并在上部后側設置有一個凸片,在彎頭的末端、彎頭拐角位置、凸片上和前擺桿下端分別設置有軸孔B1、軸孔B2、軸孔B3和軸孔B4,后擺桿的上下端分別設置軸孔Cl和軸孔C2,外連桿為彎桿,在其前端、彎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設置軸孔D1、軸孔D2和軸孔D3,內連桿的前后端分別設置有軸孔El和軸孔E2,槽型桿的前端設置有向下的彎頭一,后端設置有向下的彎頭二,在彎頭一末端、彎頭二的拐角位置和彎頭二末端依次設置有軸孔F1、軸孔F2和軸孔F3,后連桿的前后分別設置有軸孔Gl和軸孔G2,前連桿為Z字形結構,在其前端、彎曲位置和后端依次設置有軸孔H1、軸孔H2和軸孔H3 ;所述軸孔Al與軸孔B4鉸接,軸孔A2與軸孔C2鉸接,軸孔BI與軸孔E2鉸接,軸孔B2與軸孔D2鉸接,軸孔B3與軸孔G2鉸接,軸孔Cl與軸孔D3鉸接,軸孔Dl與軸孔F2鉸接,軸孔El與軸孔H3鉸接,軸孔Fl與軸孔H2鉸接,軸孔F3與軸孔Gl鉸接,軸孔G2與軸孔B3鉸接,軸孔Hl上安裝有上橫梁;在所述后擺桿的中部后側固定有U型后連桿,該U型后連桿與頂遙固定在一起,頂遙上部固定在所述如連桿上側或者固定在上橫梁上側,所述太陽能電池板通過支柱安裝在所述前連桿上側,該太陽能電池板的輸出端通過充電器與蓄電池連接;在車體的兩側A柱上焊固有下橫梁,所述上橫梁與下橫梁密封對接并設置有鎖緊機構,所述鎖緊機構是在上橫梁中部通過銷軸鉸接有一個掛鉤,掛鉤的一側設置有撥桿,上橫梁的一側安裝有旋鈕,旋鈕內側偏心位置鉸接有一根拉桿,拉桿的末端鉸接在撥桿上,同時在下橫梁中部設置有凹槽并在凹槽內設置有擋柱,所述掛鉤與擋柱匹配扣合,在掛鉤與銷軸之間設置扭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在車體后部的兩側通過銷軸鉸接有U型底桿,并在車體后部中心設置有與該U型底桿鎖緊的定位鎖,所述頂篷末端固定在U型底桿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所述上橫梁的下側設置有上臺階面,下橫梁的上側設置有下臺階面,兩臺階面可以匹配相扣,同時設置有使上橫梁和下橫梁匹配對接的定位機構,所述定位機構是在上橫梁的兩側設置有定位柱并在下橫梁相應位置設置有定位孔,還在上橫梁和下橫梁各自的臺階面之間墊設有密封條。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在所述前擺桿一側還通過銷軸鉸接有電動推桿。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在車體窗戶外緣活動安裝有車窗支撐架,頂篷位于車體門窗的部分與車窗支撐架固定連接,所述車窗支撐架由上至下依次分為前段、中段及后段三段相互獨立的支撐桿,前段支撐桿與槽型桿連接,中段支撐桿與前連桿連接,后段支撐桿下端通過銷軸鉸接有附屬連桿,所述附屬連桿上端與內連桿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所述方向調節機構包括方向盤、方向軸及套管;方向盤裝在方向軸上,方向軸裝在套管內,方向軸的下端穿過套管與萬向節的輸入端連接;萬向節的輸出端與萬向節輸出軸連接,萬向節輸出軸的下端穿過固定套后其置于轉向盤的內腔內,安裝在萬向節輸出軸末端的齒輪置于轉向盤內;所述齒輪的齒數為8?12齒,轉向盤的一端通過兩個豎向的連接板與方向柱連接,轉向盤可與方向柱同步轉動;轉向盤內緣設置齒圈,齒圈與齒輪嚙合,齒圈可與齒輪同步轉動;在方向柱下端設置有轉向定位板,在前輪轉軸連接桿橫梁上方向柱左、右兩側分別設置一個左擋塊及右擋塊,所述左擋塊及右擋塊在車體轉向時,用于卡滯轉向定位板。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所述駕駛座椅包括座椅、靠背及靠枕,所述座椅與靠背經旋轉機構活動鉸接,且靠背與座椅之間預留有5?15cm的間隙,在靠背頂部同一直線上設置有兩個安裝孔,安裝孔內固定套有金屬套,在金屬套表面設置有內螺紋,在靠枕底部與安裝孔對應位置安裝有兩個滑桿,所述滑桿上設置有與安裝孔內螺紋相配合的外螺紋,所述靠枕經滑桿、安裝孔與靠背活動安裝;所述旋轉機構為:在座椅兩偵樹稱固定有臥式的” L”形連接件,靠背的底部兩側對稱固定立式的” L”形連接件,兩連接件的連接腳上分別設置有軸孔,轉軸固定在立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中,與臥式” L”形連接件的軸孔活動安裝,并在轉軸與臥式”L”形連接件設置有扭簧,使靠背與座椅展開呈180度并可復原,在任一側的轉軸末端固定有單向齒輪,在車體上通過銷軸鉸接有手柄,手柄的一側設置有卡頭,所述卡頭與單向齒輪的斜齒配合安裝。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敞篷電動車,其特征是:在車體后部還包括與蓄電池匹配安裝的電池固定架,所述電池固定架包括機架,所述機架包括平行設置的前橫向固定架和后橫向固定架,在前、后橫向固定架接近兩端端頭位置分別垂直設置有縱向固定架,在機架底部前、后橫向固定架之間經安裝套活動安裝有倒“U”型固定桿,所述橫向固定架、縱向固定架及倒“U”型固定桿形成電池的固定容納腔,并在縱向固定架邊角處及橫向固定架內側面設置有角鐵,在所述倒“U”型固定桿的上部活動安裝有電池上蓋,電池上蓋與后部縱向固定架通過銷軸活動鉸接,在電池上蓋另一端外緣設置有弧形外沿邊,并在弧形外沿邊上豎向穿有兩個上固定孔,在所述前橫向固定架上與兩個上固定孔上、下對應位置分別設置有兩個下固定孔。
【文檔編號】B60N2/48GK104326045SQ201410508735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9日
【發明者】蔣智敏, 劉建平 申請人:河南天功車業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