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載荷檢測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68661閱讀:346來源:國知局
載荷檢測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涉及載荷檢測裝置,其適用于檢測對應就座等而施加的載荷的情況。



背景技術:

作為車輛的安全系統中的一個,實際應用對在乘車時未系上安全帶的情況發出警告的報警系統。在該報警系統中,在感知到人的就座的狀態而未感知到已系上安全帶的情況下發出警告。作為對該人的就座進行感知的裝置,存在使用檢測對應就座而施加的載荷的載荷檢測裝置。

作為這樣的載荷檢測裝置,存在配置于座椅的座墊下的載荷檢測裝置。在座椅裝置中,存在座墊配置于座椅底板上的情況、以及座墊配置于在框架固定的多個s形彈簧之上的情況。在座墊配置于多個s形彈簧之上的座椅裝置中,存在載荷檢測裝置卡止于s形彈簧來加以使用的情況。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這樣的載荷檢測裝置。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載荷檢測裝置具有:卡止于s形彈簧的臺座;以及經由間隔件而配置于臺座上的薄膜開關。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011-105278號公報

然而,在一般配置于座墊下的載荷檢測裝置中,因人就座于座椅而經由座墊對載荷檢測裝置施加載荷。因此,上述專利文獻1中,施加于載荷檢測裝置的載荷變弱,從而存在無法適當地檢測因就座而施加的載荷的擔憂。

因此,可以考慮例如以下那樣的結構。即,可以考慮在開關設置按壓部件,該按壓部件通過從座椅的座墊接受按壓的受壓面被按壓而使載荷檢測傳感器接通。

然而,在考慮了上述那樣的結構的情況下,按壓部件以與動作量對應的量而產生不穩定,因此存在因該按壓部件的動作而與其他部件接觸產生異響的擔憂。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并且適當地檢測載荷的載荷測載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載荷檢測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載荷檢測傳感器;按壓部件,其具有接受來自座墊的按壓的受壓面,通過上述受壓面被上述座墊按壓而對上述載荷檢測傳感器進行按壓;以及彈性支承部,其從上述載荷檢測傳感器側對上述按壓部件進行支承。

在這樣的載荷檢測裝置中,例如,按壓部件的受壓面與座椅、床等的座墊的下表面對置,并設置有被該按壓部件按壓的載荷檢測傳感器和從載荷檢測傳感器側對該按壓部件進行支承的彈性支承部。

按壓部件通過彈性支承部從載荷檢測傳感器側被支承,因此在未對該載荷測載傳感器施加載荷時,能夠避免按壓部件動作而與其他部件接觸從而由該接觸引起異響。

另外,按壓部件與來自座墊的按壓對應地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時的動作也緩和。因此,即使在與按壓部件的動作對應地與其他部件接觸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少按壓部件相對于該其他部件的沖擊,其結果,能夠抑制異響。

這樣,載荷檢測裝置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并且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

此外,優選,上述受壓面以相對于載置有上述載荷檢測傳感器的載置面的角度變化的方式相對于上述載置面動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在座墊的下表面傾斜的情況下,受壓面也能夠追隨該傾斜。因此,受壓面被座墊的下表面適當地按壓,從而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優選,上述載荷檢測傳感器具有:至少包含一個以上第1電極的第1電極片、相比上述第1電極片靠上述按壓部件側配置并包括與上述第1電極對置的第2電極的第2電極片、以及配置于上述第1電極片與上述第2電極片之間并至少在上述第1電極以及上述第2電極之間設置有開口的間隔件,上述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成為上述彈性支承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需要在載荷檢測裝置中在載荷檢測傳感器之外另行設置彈性支承部件,因此能夠實現該載荷檢測裝置的小型化、省空間化。

另外,優選,上述第2電極片在上述按壓部件側包含金屬板,上述金屬板的一部分成為上述彈性支承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第2電極片在按壓部件側包含金屬板,因此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撓性也難以變化。因此,即使在載荷檢測裝置的周圍的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被按壓部件按壓的金屬板的撓性也比較難以變化。另外,金屬板的一部分是彈性支承部,因此即使在載荷檢測裝置的周圍的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彈性支承部的彈力也難以變化。因此,根據該載荷檢測裝置,即使在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就座等的誤檢測。

另外,優選,上述第2電極片由金屬板構成,上述金屬板中的隔著上述開口與上述第1電極對置的部位成為上述第2電極,上述金屬板的其他部位成為上述彈性支承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金屬板承擔作為構成開關的一方的電極的作用、和作為對按壓部件進行支承的支承部的作用。因此,能夠抑制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部件數量并且抑制異響的產生且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優選,上述第2電極片包括設置上述第2電極的絕緣片和配置在上述絕緣片的上述按壓部件側的表面上的上述金屬板。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載荷檢測裝置中,也不需要在載荷檢測傳感器之外另行設置彈性支承部件,因此能夠實現該載荷檢測裝置的小型化、省空間化。

另外,優選,由上述第1電極片的一部分與上述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構成在未施加外壓的情況下也維持電連接的連接維持部,構成上述連接維持部的上述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兼作上述彈性支承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載荷檢測傳感器中,形成于第1電極片的電路與形成于第2電極片的電路經由連接維持部始終成為導通狀態。因此,在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電路中串聯連接的開關的串聯數量是奇數的情況下,在該載荷檢測傳感器中能夠將電路的一對端子僅配置于第1電極片以及第2電極片的任一方。

另外,構成連接維持部的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兼作彈性支承部,因此在彈性支承部,向第1電極片側施加作為排斥力的力,在構成連接維持部的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也向第1電極片側施加力。因此,能夠使連接維持部的連接狀態更穩固。

另外,金屬板承擔使一對端子配置于一方的電極片的作用和作為對按壓部件進行支承的支承部的作用。因此,能夠抑制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部件數量,并且能夠抑制異響產生并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優選,上述彈性支承部是設置于上述載荷檢測傳感器與上述按壓部件之間的由金屬構成的板狀部件,上述板狀部件朝向上述按壓部件側以拱形彎曲,上述板狀部件整體成為上述彈性支承部。

在這樣的情況下,通過被座墊按壓而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的按壓部件被朝向該按壓部件側以拱形彎曲的板狀部件支承。因此,從按壓部件施加于載荷檢測傳感器的載荷的變化容易取決于對該按壓部件進行支承的板狀部件。另外,該板狀部件由金屬構成,因此與由樹脂等構成的情況相比,難以產生劣化。因此,即使從座墊長期間連續地按壓按壓部件,也能夠通過板狀部件減少從該按壓部件施加于載荷檢測傳感器的載荷的變化。其結果,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優選,上述板狀部件由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從上述絕緣片離開的方式變形的雙金屬件形成。

絕緣片容易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變形,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容易以較弱的力使載荷檢測傳感器接通。另外,金屬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撓性沒有太大變化,但并不是撓性不變化。因此,若金屬板由以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從絕緣片離開的方式變形的雙金屬件形成,則在溫度上升的情況下,由于絕緣片容易撓曲、容易通過較弱的力使載荷檢測傳感器接通、金屬板與絕緣片分離,所以能夠抑制載荷檢測發生變化。因此能夠更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優選,上述彈性支承部支承上述按壓部件的部位位于比上述載荷檢測傳感器更靠上側的位置。

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彈性支承部在比載荷檢測傳感器更靠下側支承按壓部件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小型化。

如以上那樣,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并且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的載荷檢測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載荷檢測裝置的結構的分解圖。

圖2是表示圖1的載荷檢測裝置安裝于s形彈簧的情況的剖視圖。

圖3是表示就座的人正常就座于座椅裝置的情況以及靠前就座的情況下,載荷與座墊下表面相對于水平面的角度之間的關系的圖。

圖4是表示載荷檢測傳感器對殼體罩進行支承的樣子的圖。

圖5是表示圖1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結構的分解圖。

圖6是圖5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x-x線的剖視圖。

圖7是圖5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y-y線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固定于殼體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等效電路的圖。

圖9是表示載荷檢測傳感器的接通狀態的圖。

圖10是表示從上表面側觀察第2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金屬板的圖以及剖面的圖。

圖11是著眼于表示與第1實施方式不同形狀的第2觸點部的圖。

圖12是表示從上表面側觀察第3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金屬板的圖以及剖面的圖。

圖13是在與圖4相同的視點示出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圖。

圖14是在與圖2相同的視點示出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圖。

圖15是在與圖2相同的視點示出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圖。

圖16是在與圖5相同的視點示出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結構的圖。

附圖標記的說明

1…載荷檢測裝置;2…臺座;3…殼體;4…殼體罩;5…載荷檢測傳感器;21…載置部;21s…載置面;22…鉤部;41…臂;42…開口;43…開關按壓部(軸部);44...支承臺;47us…殼體罩的上表面(受壓面);50…第1電極片;51…基板;52…第1電極;53…第1觸點部;54…電阻;60…第2電極片;61…金屬板;62…第2電極;63…第2觸點部;64...彈性支承部;56、66…絕緣片;67…板狀部件;100…s形彈簧;ap…連接維持部;sc…座墊;su…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w…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優選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此外,為了容易理解,存在各圖的比例尺與以下的說明所記載的比例尺不同的情況。

(1)第1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結構的分解圖,圖2是表示載荷檢測裝置1安裝于座椅裝置的s形彈簧的樣子的剖視圖。此外,圖2是表示沿著座椅裝置的左右方向的面的載荷檢測裝置1的剖視圖,為了避免該圖的復雜化使載荷檢測傳感器5簡單化。如圖1、圖2所示,載荷檢測裝置1具備臺座2、以及載置在臺座2上的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作為主要的結構。

臺座2具有:供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載置的載置部21;以及與該載置部21連結的一對鉤部22。載置部21的上側的面形成為供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載置的載置面21s。另外,在載置部21,形成有從載置面21s貫通至載置部21的下側的面(與載置面21s相反的一側的面)的多個貫通孔23。臺座2例如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成形而成,在該情況下,板厚例如為0.8mm。

一對鉤部22是使臺座2與s形彈簧100卡止的卡止部,且分別設置于隔著載置部21而相互對置的位置。這些鉤部22分別嵌入于在車輛的座椅裝置中的框架的開口并排架設的多個s形彈簧100中的鄰接的一對s形彈簧100。本實施方式中,一對鉤部22形成為沿著座椅裝置的橫向排列,并嵌入在該橫向鄰接的一對s形彈簧100。另外,在一對鉤部22嵌入這樣鄰接的一對s形彈簧100的狀態下,載置部21位于載置在多個s形彈簧100上的座墊sc的下方,并且在從上方觀察多個s形彈簧的情況下載置部21配置于該一對s形彈簧100之間。在如上述那樣,一對鉤部22嵌入一對s形彈簧100的狀態下,在本實施方式中,載置面21s位于比各個s形彈簧100的下端部更靠下側的位置。

如圖1所示,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具備殼體3、殼體罩4以及載荷檢測傳感器5作為主要結構。

如圖1、圖2所示,殼體3具有:與未圖示的車輛用控制單元連接的連接器部31、和與該連接器部31連結的傳感器收容部32。傳感器收容部32具有底壁37以及框壁38,由該底壁37以及框壁38形成收容載荷測載傳感器5的收容空間ca。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抑制樹脂成型時的變形,對框壁38實施了減薄加工。

在傳感器收容部32的底壁37設置有一對固定用銷33以及一對連接銷34。一對固定用銷33是分別用于對收容于殼體3內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進行固定的銷。另外,一對連接銷34是用于分別與連接器部31的連接器端子電連接,并且與載荷檢測傳感器5電連接,并將連接器端子與載荷檢測傳感器5電連接的銷。此外,圖1省略連接器部31的連接器端子。

在傳感器收容部32的框壁38的外側面設置有一對突出片35。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一對突出片35以沿座椅的橫向排列的方式設置。另外,在框壁38的下端設置有嵌入臺座2的各個貫通孔23的多個鉤片36。通過將各個鉤片36嵌入臺座2的各個貫通孔23,將殼體3固定于臺座2,如上述那樣將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載置于臺座2的載置面21s。

殼體罩4是通過被座墊sc按壓而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按壓部件。該殼體罩4具有頂壁47以及框壁48,通過該頂壁47以及框壁48覆蓋傳感器收容部32的收容空間ca。在殼體罩4的框壁48的下端設置有一對臂41。在各個臂41貫穿設置有供設置于殼體3的傳感器收容部32的框壁38的突出片35嵌入的開口42。通過將殼體3的一對突出片35分別嵌入一對臂41的各自的開口42,從而將殼體罩4與殼體3卡止。即,在殼體罩4與殼體3卡止的狀態下,成為一對臂41從座椅的橫向夾持殼體3的狀態。

在殼體罩4的頂壁47設置有從作為殼體3中與傳感器收容部32的底壁37對置的面的下表面47ls突出的開關按壓部43。該開關按壓部43的前端成為凸狀的曲面形狀。在殼體罩4覆蓋殼體3且在各個開口42分別嵌入了突出片35的狀態下,開關按壓部43的前端位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的上方。另外,該狀態下,在殼體罩4的頂壁47與殼體3的框壁38之間形成有縫隙ga。一般座墊sc由發泡的聚氨酯樹脂構成。因此,作為殼體罩4的材料,可舉出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酚醛樹脂、環氧樹脂等樹脂。

在載荷檢測裝置1安裝于一對s形彈簧100的狀態下,殼體罩4的頂壁47的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下表面隔開規定的距離而對置。該上表面47us是接受來自座墊sc的按壓的受壓面。此外,也可以為殼體罩4的頂壁47的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下表面接觸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殼體罩4的頂壁47大于被開關按壓部43按壓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該開關按壓部43小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即,在主視殼體罩4的頂壁47的上表面47s的情況下,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位于比由該上表面47s的邊緣圍起的范圍更靠內側的位置。另外,在主視殼體罩4的上表面47s的情況下,開關按壓部43位于比由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的側面圍起的范圍更靠內側。此外,后述的第1電極56e以及第2電極57e是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該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的側面是與第1電極56e以及第2電極57e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電極的側面。

在殼體罩4的頂壁47與殼體3的框壁38之間形成有縫隙ga。因此,在沿著載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的載置面21s的方向觀察的情況下,殼體罩4能夠以使作為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沿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動作。但是,殼體罩4的一對臂41如上述那樣,從座椅裝置的橫向夾持殼體3,因此針對殼體罩4動作的角度,座椅的前后方向比左右方向更大。此外,上表面47us未被分割,因此上表面47us整體動作。

圖3是表示就座的人正規就座于座椅裝置的情況下以及靠前就座的情況下,載荷與座墊下表面相對于水平面的角度之間的關系圖。如圖3所示那樣,在正常就座的情況下,座墊的下表面的角度在載荷到500n為止的范圍內,以初始狀態為基準在前方、后方限于不足0.5度的變化。只要人進行正常就座,就認為即使在載荷超過500n的情況下該趨勢也不變化。但是,在靠前就座的情況下,座墊的下表面的角度在載荷到500n為止的范圍內,與初始狀態相比變化5度左右。另外,若殼體罩4從初始狀態以超過5度的方式動作,則產生開關按壓部43變形等之類的載荷檢測裝置1的強度降低的擔心。因此,優選,殼體罩4的動作角度為5度以下。因此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也優選以5度以下動作。另外,如上述那樣在正常就座時,以初始狀態為基準在前方、后方不足0.5度的范圍內,座墊的下表面的角度產生變化。因此,在座墊下表面的傾斜角的變化處于0.5度以上的情況下,向座椅裝置就座的人進行靠前就座的可能性較高。因此,通過使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也以初始狀態為基準以0.5度以上的角度動作,從而能夠與至少因靠前就座而導致座墊下表面的傾斜角變化的至少一部分對應地使上表面47us傾斜。

這樣在沿著載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的載置面21s的方向觀察的情況下,殼體罩4成為以使作為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作為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的狀態。該狀態下,構成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彈性支承部64(圖1)以抬起殼體罩的方式對該殼體罩4進行支承。此外,彈性支承部64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部位位于比載荷檢測傳感器5更靠上側的位置。

圖4是表示載荷檢測傳感器5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樣子的圖。此外,圖4是沿著座椅裝置的前后方向的面的載荷檢測裝置1的剖視圖。此外,為了避免圖復雜化,圖4中載荷檢測傳感器5簡化。

如圖4所示,在殼體罩4的頂壁47的下表面47ls且在設置于該下表面47ls的開關按壓部43的周圍設置有從該下表面47ls突出的多個支承臺44。

支承臺44的前端成為平面形狀,從各支承臺44的下表面47ls至前端的高度小于從開關按壓部43的下表面47ls至前端的高度。即,各支承臺44的前端位于比開關按壓部43的前端更靠上方。

在殼體罩4覆蓋殼體3而在各個開口42嵌入各個突出片35的狀態下,各支承臺44的前端與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彈性支承部64的一部分抵接,通過該彈性支承部64支承殼體罩4。而且在該狀態下,殼體罩4如上述那樣,以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的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即,載荷檢測傳感器5具有彈性支承部64,該彈性支承部64在以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的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的狀態下,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

接下來,對載荷檢測傳感器5進行說明。

圖5是表示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結構的分解圖。另外,圖6是圖5所示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x-x線的剖視圖,圖7是圖5所示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y-y線的剖視圖。

如圖5~圖7所示,載荷檢測傳感器5具備第1電極片50、第2電極片60以及間隔件70作為主要結構。

第1電極片50例如具有沒有撓性的絕緣性的基板51。作為基板51的材料,可舉出酚醛樹脂或者環氧樹脂等。在該基板51中的與第2電極片60對置的一方的面f1,配置有第1電極52以及第1觸點部53。

第1電極52是構成開關sw的一方的電極,其例如形成為圓形的金屬印刷層。另外,第1觸點部53通過將與第2電極片60接觸的大體呈矩形的接觸區域ar1、和與該第2電極片60非接觸的非接觸區域ar2相互連接而成。

在基板51中的與一方的面f1相反的一側的另一方的面f2成為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下表面,在該另一方的面f2配置有電阻54。電阻54是用于檢測斷線的電阻,在本實施方式中,電阻54由片式電阻構成。

在基板51形成有從該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貫通至另一方的面f2的多個貫通孔,它們分別形成為第1片貫通孔55a、第2片貫通孔55b、固定用貫通孔55c、55d以及銷用貫通孔55e、55f。

第1片貫通孔55a是使開口位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中的配置有第1電極52的區域內的片貫通孔。在第1片貫通孔55a內設置有第1導電性部件cpa,經由該第1導電性部件cpa,將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的電路部位與第1電極52電連接。由此,第1導電性部件cpa與電阻54電連接,其結果是,第1電極52與電阻54電連接。另外,第1導電性部件cpa設置于第1片貫通孔55a的內周面上,在第1片貫通孔55a內形成有被該第1導電性部件cpa包圍的空氣孔sp。

第2片貫通孔55b是使開口位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中的配置有第1觸點部53的區域內的片貫通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片貫通孔55b的開口位于第1觸點部53的非接觸區域ar2內。

在第2片貫通孔55b內填充有第2導電性部件cpb。經由該第2導電性部件cpb,將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配置的電路部位與第1觸點部53的非接觸區域ar2電連接,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中,第2導電性部件cpb與電阻54連接。因此,電阻54與第1觸點部53電連接。如上述那樣由于第1電極52與電阻54如上述那樣地電連接,所以第1電極52、電阻54、以及第1觸點部53依次以串聯的方式電連接。

固定用貫通孔55c、55d是供殼體3中的在傳感器收容部的底壁37設置的一對固定用銷33插通的貫通孔。該固定用貫通孔55c、55d的直徑與一對固定用銷33的外徑為相同程度。

銷用貫通孔55e、55f是供設置于殼體3的一對連接銷34插通的貫通孔。在銷用貫通孔55e的內部設置有作為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的電路的一方的末端部位的端子5a,在銷用貫通孔55f的內部設置有作為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的電路的另一方的末端部位的端子5b。端子5a電連接于第1電極52和電阻54的觸點,端子5b電連接于電阻54和第1觸點部53的觸點。另外,端子5a、5b沿著對應的銷用貫通孔55e、55f的內周面設置,包圍該端子5a、5b的空間的寬度與連接銷34的外徑為相同程度。若一對連接銷34插通于上述銷用貫通孔55e、55f,則端子5a與一方的連接銷34電連接,端子5b與另一方的連接銷34電連接。

第2電極片60具有金屬板61、第2電極62、第2觸點部63以及彈性支承部64(64a~64c)作為主要的結構。

金屬板61是具有撓性的厚度較薄的金屬板,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具有比基板51的縱向寬度短的縱向寬度、且具有與該基板51的橫向寬度同等的橫向寬度的厚度較薄的長方體狀。作為金屬板61的材料,只要是金屬,就沒有特別的限定,例如舉出銅、不銹鋼等。

在金屬板61形成有從該金屬板61的一方的面貫通至另一方的面的固定用貫通孔65c、65d。固定用貫通孔65c、65d是供殼體3中的在傳感器收容部的底壁設置的一對固定用銷33插通的貫通孔,其形成為與在第1電極片50的基板51形成的固定用貫通孔55c、55d相同形狀、相同大小。另外,第2電極62以及第2觸點部63相對于固定用貫通孔65c、65d的配置部位、與第1電極片50中的第1電極52以及第1觸點部53相對于固定用貫通孔55c、55d的配置部位成為相對相同的位置關系,在使第1電極片50與金屬板61重疊的情況下,固定用貫通孔55c與固定用貫通孔65c相互重疊,固定用貫通孔55d與固定用貫通孔65d相互重疊。

第2電極62是構成開關sw的另一方的電極,在本實施方式中是金屬板61中的隔著間隔件70而與第1電極52對置的部位。即,金屬板61的一部分兼作第2電極62。此外,例如,也可以將與金屬板61相同的材料或者不同的材料的金屬層作為第2電極62,并配置于金屬板61中的隔著間隔件70而與第1電極52對置的部位。

第2觸點部63是構成連接維持部ap的一方的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板簧。即,在金屬板61,隔著規定間隔地設置有從該金屬板6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側延伸的一對切口61a以及61b(圖1),上述切口61a與61b(圖1)所夾的部位成為第2觸點部63。另外,該第2觸點部63以沿著金屬板61的厚度方向的剖面成為v字狀的方式彎曲。即,第2觸點部63具有:從位于第1電極片50側的折返點p向第2觸點部63的根部傾斜延伸的彈簧片c1、以及以隨著從該折返點p遠離而與彈簧片c1遠離的方式傾斜并向第2觸點部63的前端側延伸的彈簧片c2。折返點p成為與第1電極片50的第1觸點部53抵接的部位。

像這樣金屬板61中與成為第2電極62的部位不同的部位成為第2觸點部63。在第1電極片50與第1電極片60重疊的情況下,形成有第2觸點部63的位置成為與第1觸點部53的接觸區域ar1重疊的位置。此外,作為第2觸點部63形成的板簧的形狀,例如可以是根部的寬度比開放端的寬度大的梯形狀,可以應用矩形、梯形以外的各種形狀。另外,作為第2觸點部63,可以將與金屬板61相同的材料或者不同的材料的金屬層配置于金屬板61的第1電極片50側。

彈性支承部64是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部件且具有彈性,本實施方式中在三個位置支承殼體罩4。即,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有位于金屬板61的一方的短邊側的彈性支承部64a、和在該金屬板61的另一方的短邊側以隔著在彈性支承部64a的長邊方向通過的假想直線ln(圖1)的方式存在的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

彈性支承部64a是支持殼體罩4的一個位置的部分,將第2觸點部63形成為作為一部分而使用的板簧。即,彈性支承部64a具有第2觸點部63的彈簧片c1和彈簧片c2、以及從該彈簧片c2與金屬板61的片材表面近似平行地延伸的載置片c3。載置片c3位于比金屬板主體的片材表面高的位置,成為載置設置于殼體罩4的下表面47ls的多個支承臺44中的一個的部位。此外,金屬板主體是金屬板61中的第2觸點部3以及彈性支承部64(64a~64c)以外的部分。

彈性支承部64b、64c是對以金屬板主體為基準而與彈性支承部64a相反的一側的兩個位置進行支持的部分且作為板簧形成。即,彈性支承部64b、64c具有:從金屬板主體傾斜延伸的彈簧片c12、以及從該彈簧片c12與金屬板61的片材表面近似平行地延伸的載置片c13。載置片c13成為與載置片c3相同的高度,是載置設置于殼體罩4的下表面47ls的多個支承臺44中的一個的部位。

間隔件70是夾持在第1電極片50與第2電極片60之間的厚度較薄的絕緣性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與從金屬板61除去第2觸點部63后的金屬板大體相同形狀、相同大小。作為間隔件70的材料,可舉出pet、pbt或者pen等樹脂。

在該間隔件70形成有開口71。該開口71在配置于基板51的第1電極52和與該第1電極52對置的金屬板61的第2電極62之間,在鉛直方向上形成于與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重疊的位置。開口71的大小成為比第1電極52的大小稍小的狀態。

另外,在間隔件70形成有狹縫狀的開口72。該開口72在配置于基板51的第1觸點部53和與該第1觸點部53對置的金屬板61的第2觸點部63之間,在鉛直方向上形成于與第1觸點部53以及第2觸點部63重疊的位置。開口72的大小成為比金屬板61中的形成為第2觸點部63的板簧的大小稍大的狀態。

并且,在間隔件70形成有從該間隔件70的一方的面貫通至另一方的面的固定用貫通孔75c、75d。固定用貫通孔75c、75d是供殼體3中的在傳感器收容部的底壁設置的固定用銷33插通的貫通孔,其與在第1電極片50的基板51形成的固定用貫通孔55c、55d相同形狀、相同大小。另外,間隔件70中的開口71以及開口72相對于固定用貫通孔75c、75d的配置部位、與第1電極片50中的第1電極52以及第1觸點部53相對于固定用貫通孔55c、55d的配置部位成為相對相同的位置關系。因此,在使第1電極片50、間隔件70、以及第2電極片60重疊的情況下,固定用貫通孔55c、固定用貫通孔65c、以及固定用貫通孔75c相互重疊,固定用貫通孔55d、固定用貫通孔65d、以及固定用貫通孔75c相互重疊。

這樣的第1電極片50、第2電極片60以及間隔件70重疊而構成載荷檢測傳感器5。在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如圖6所示,第1電極52與第2電極62隔著開口71而對置,從而形成開關sw。在第1電極52與第2電極62分離的狀態下,第1電極52與第2電極62的距離例如為0.1mm。而且,形成于電極貫通孔52a內的空氣孔sp與開口71連通。因此,在第2電極62撓曲而與第1電極52接觸的情況下,能夠將不必要的空氣從空氣孔sp向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外部排出。這樣,第1片貫通孔55a不僅是用于將在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配置的第1電極52與在另一方的面f2側配置的電路部位電連接的孔,也兼作將開口71內的空氣向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外部排出的排氣孔。

另外,如上述那樣,在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第2電極片60的第2觸點部63形成為板簧,并相對于金屬板61的片材表面處于產生塑性變形而始終傾斜的狀態。因此,如圖7所示,第2觸點部63從間隔件70的由切口形成的開口72內脫離,并與第1電極片50的第1觸點部53的接觸區域ar1連接。這樣,第1觸點部53與第2觸點部63接觸,從而形成連接維持部ap。即,第1電極片50的第1觸點部53是構成即使在未對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的殼體罩4施加外壓的情況下也維持電連接的連接維持部ap的一方的部件,第2電極片60的第2觸點部63是構成該連接維持部ap的另一方的部件。

另外,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第2電極片60的彈性支承部64形成為板簧,處于總是向以金屬板主體為基準而與第2觸點部63傾斜的一側相反的一側傾斜的狀態。因此如圖4所示,在殼體3的收容空間ca配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5,在該殼體3安裝有殼體罩4的情況下,彈性支承部64以抬起殼體罩4的各支承臺44的方式在三個位置支承該殼體罩4。如上述那樣,殼體罩4在沿著載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載置面21s的方向觀察的情況下,能夠以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即,彈性支承部64將殼體罩4支承為:以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的狀態。

如圖1所示,這樣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通過殼體3的一對固定用銷33依次插通于第1電極片50的固定用貫通孔55c、55d、間隔件70的固定用貫通孔75c、75d以及第2電極片60的固定用貫通孔65c、65d,從而固定于殼體3。此時基板51以及殼體3的底壁37位于第1電極52與臺座2的載置面21s之間。另外,在殼體3固定有載荷檢測傳感器5,進一步在殼體3載置于臺座2的狀態下,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位于比供臺座2卡止的各個s形彈簧100的下端部更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載荷檢測傳感器5固定于殼體3的狀態下,一對連接銷34分別插入于第1電極片50的銷用貫通孔55e、55f。由此,設置于銷用貫通孔55e、55f的內部的端子5a、5b與對應的連接銷34接觸,并經由該連接銷34而與殼體3的連接器部31的連接器端子電連接。另外,通過安裝有殼體罩4,從而殼體罩4的支承臺44與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彈性支承部64接觸。由此如上述那樣,彈性支承部64將殼體罩4支承為:以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的狀態。

圖8是表示固定于殼體3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等效電路的圖。如圖8所示,在作為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電路末端的一對端子5a、5b之間,連接有開關sw(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與連接維持部ap(第1觸點部53以及第2觸點部63)。該開關sw與一對端子5a、5b之間電連接,并經由該一對端子5a、5b而與在殼體3的連接器部31設置的連接器端子3a、3b連接。另外,如上述那樣,電阻54與第1電極52以及第1觸點部53電連接,因此電阻54以并聯的方式與開關sw電連接。因此,若開關sw成為接通狀態,則與開關sw處于斷開狀態的情況相比,端子5a、5b間的電阻值下降。

接下來,對因就座而施加的載荷的檢測進行說明。

若人就座于座椅裝置,則因人的載荷而使座墊sc的下表面向下方移動。此時,存在因人的載荷而使座墊sc的下表面相對于包括各個s形彈簧100的s形彈簧面傾斜的情況。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座墊sc的下表面與一對鉤部22的上端部接觸。因此,即使座墊sc的下表面如上述那樣相對于s形彈簧面傾斜,也由于一對鉤部22的上端部對座墊sc的下表面進行按壓,從而一定程度上緩和座墊sc的下表面的傾斜。

若座墊sc的下表面進一步向下方移動,則座墊sc的下表面被一對鉤部22的上端部按壓,從而邊變形邊與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接觸。此時,座墊sc的下表面雖然如上述那樣地被緩和傾斜,但仍存在一定程度傾斜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座墊sc的下表面也相對于在s形彈簧100上卡止的臺座2的載置面21s傾斜,從而座墊sc的下表面也相對于在載置面21s上固定的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的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傾斜。

若座墊sc的下表面進一步向下方移動,則座墊sc的下表面對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進行按壓。此時,在座墊sc的下表面如上述那樣相對于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傾斜的情況下,由于殼體罩4能夠追隨于座墊sc,所以上表面47us以使相對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動作。因此,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能夠與座墊sc的下表面面接觸。

如上述那樣在殼體罩4與殼體3之間形成有縫隙ga。因此,若座墊sc的下表面進一步向下方移動,則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彈性支承部64(64a~64c)向下方撓曲,該殼體罩4在該縫隙ga的范圍內向下方移動。

圖9是表示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接通狀態的圖。借助殼體罩4的朝向下方的移動,從而開關按壓部43的前端對第2電極62進行按壓,并且如圖9所示地第2電極62與第1電極52接觸,由此使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開關sw成為接通狀態。因此,一對端子5a、5b間的電阻值變低,該電阻的變化經由連接器端子3a、3b而被未圖示的車輛用控制單元檢測到。這樣,檢測到因就座而施加的載荷。

如以上說明的那樣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s1具備:載荷檢測傳感器5、具有作為接受來自座椅裝置的座墊sc的按壓的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并通過該上表面7us被座墊sc按壓而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作為按壓部件的殼體罩4、以及從載荷檢測傳感器5側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彈性支承部64。

在這樣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通過彈性支承部64從載荷測載傳感器5側支承殼體罩4,因此在未對該載荷檢測傳感器5施加載荷時,殼體罩4移動而與殼體3的框壁38等其他部件接觸,能夠防止以該接觸為起因的異響的產生。

另外,殼體罩4與來自座墊sc的按壓對應地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5時的動作也緩和。因此,在與殼體罩4的動作對應地與其他部件接觸的情況下,也可減少殼體罩4相對于該其他部件的的沖擊,其結果能夠抑制異響。

這樣,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并且適當地檢測載荷。

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被座墊sc按壓的受壓面亦即殼體罩4的上表面47us相對于臺座2的載置面21s之間的角度產生變化。因此,即使在座墊sc的下表面的傾斜程度產生變化而下降的情況下,上表面47us也能夠追隨該傾斜。因此,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下表面適當地面接觸而被按壓。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載荷檢測傳感器5具有:至少包含一個以上的第1電極52的第1電極片50、相比第1電極片50配置于殼體罩4(開關按壓部43)側并包含與第1電極52對置的第2電極62的第2電極片60、以及配置于第1電極片50以及第2電極片60之間并至少在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之間設置有開口71的間隔件70。另外,第2電極片60的一部分成為彈性支承部64。

因此,在載荷檢測裝置1中,不需要在載荷檢測傳感器5之外另行設置彈性支承部件,因此能夠實現該載荷檢測裝置1的小型化、省空間化。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第2電極片60在殼體罩4(開關按壓部43)側包括金屬板61,該金屬板61的一部分成為彈性支承部64。

因此,在載荷檢測裝置1中,第2電極片60在殼體罩4(開關按壓部43)側包括金屬板61,因此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撓性難以變化。因此,在載荷檢測裝置1的周圍的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被開關按壓部43按壓的金屬板61的撓性難以變化。另外,金屬板61的一部分是彈性支承部64,因此即使載荷檢測裝s1的周圍的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彈性支承部64的彈力也難以變化。因此,根據該載荷檢測裝置1,即使環境溫度變化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就座等的誤檢測。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第2電極片60由金屬板61構成。經由該金屬板61中的間隔件70的開口71與第1電極52對置的部位成為第2電極62,該金屬板61的其他部位成為彈性支承部64。

因此,金屬板61承擔構成作為開關sw的一方的電極的作用、和作為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支承部的作用。因此,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能夠抑制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部件數量并且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且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通過第1電極片50的一部分與第2電極片60的一部分構成在未施加外壓的情況下也維持電連接的連接維持部ap。

因此,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形成于第1電極片50的電路與形成于第2電極片60的電路經由連接維持部ap始終成為導通狀態。因此,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電路中串聯連接的開關sw的串聯數是奇數的情況下,在該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能夠僅在第1電極片50配置電路的一對端子5a、5b。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構成連接維持部ap的金屬板61的一部分兼作彈性支承部64a。因此,對于彈性支承部64a而言,向第1電極片50側施加作為排斥力的力,在構成連接維持部ap的第2電極片60的一部分也向第1電極片50側施加力。因此,能夠使連接維持部ap的連接狀態進一步穩固。并且,金屬板61承擔使一對端子5a、5b配置于第1電極片50的作用、與作為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支承部的作用。因此,進一步抑制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部件數量并且能夠抑制異響的產生并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中,彈性支承部64支承殼體罩4的部位位于比載荷檢測傳感器5更靠上側的位置。因此,與彈性支承部在比載荷檢測傳感器5更靠下側支承按壓部件的情況相比能夠實現小型化。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如上述那樣,第2電極片60由金屬板61構成。因此,由第2電極片60的熱產生的影響少,因此即使在高溫環境下、低溫環境下使用,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靈敏度也穩定。另外,第2電極片60是金屬,因此能夠減少破損等,能夠提高耐久性。并且,第2電極片60中成為板簧的第2觸點部63也成為金屬,因此與樹脂片的一部分成為板簧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作為該板簧而形成的第2觸點部63的展性以及塑性。因此,能夠減少作為板簧形成的第2觸點部63折斷等破損,能夠提高該板簧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成為第1電極片50的片材的基板51具有從與第2電極片60對置的一方的面f1貫通至另一方的面f2的第1片貫通孔55a。另外,第1電極52通過在第1片貫通孔55a內設置的第1導電性部件cpa,而與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配置的電路部位電連接。因此,能夠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取出一方的端子5a。如本實施方式那樣,也能夠在與第1片貫通孔55a不同的銷用貫通孔55e的內部配置端子5a。因此,在將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與連接器部31等其他電子部件連接的情況下變得簡單。另外,能夠將電路部位設置于另一方的面f2,因此無需在一方的面f1設置電路部位,能夠減少由一方的面f1的電路部位產生的凹凸。由此,能夠使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靈敏度穩定。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第1片貫通孔55a的一方的面側的開口位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中的配置有第1電極52的區域。另外,第1片貫通孔55a具有空氣孔sp,該空氣孔sp經由設置于第1電極52的電極貫通孔52a,連通于第1電極52與第2電極62之間的開口71。因此,第1片貫通孔55a不僅是用于將配置于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的第1電極52在該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側與電路部位電連接的連接用孔,也兼作將間隔件的空氣向外部排出的排氣孔。因此,與分別設置連接用孔與排氣孔的情況相比,能夠提高基板51的耐久性。另外,無需另外設置排氣孔,能夠節省空間。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成為第1電極片50的片材的基板51在與第1片貫通孔55a不同的位置,具有從與第2電極片60對置的一方的面f1貫通至另一方的面f2的第2片貫通孔55b。另外,第1觸點部53通過在第2片貫通孔55b內設置的第2導電性部件cpb,從而與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配置的電路部位電連接。因此,能夠在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取出一對端子5a、5b。如本實施方式那樣,也能夠在與第1片貫通孔55a不同的銷用貫通孔55e、55f的內部配置端子5a、5b,因此,在將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與連接器部31等其他電子部件連接的情況下變得簡單。另外,能夠將電路部位設置于另一方的面f2,因此無需在一方的面f1設置電路部位,能夠減少由一方的面f1的電路部位引起的凹凸。由此,能夠使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靈敏度穩定。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中,具有配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并將第1電極52與第1觸點部53相連的電阻54。因此,即使在電阻54的厚度較大的情況下,也能夠避免因其厚度而使得載荷檢測裝置1的靈敏度惡化的情況。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電極片50的電路部位以及電阻54設置于基板51的另一方的面f2,一對端子5a、5b設置在銷用貫通孔55e、55f內。因此,能夠從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將第1電極52以及第1觸點部53以外的部件排除。因此,能夠在基板51的一方的面f1中消除由其他部件產生的凹凸,能夠更加提高載荷檢測裝置1的靈敏度。

(2)第2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時,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參考附圖標記,并適當地省略重復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中,構成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第2電極片60的金屬板61與第1實施方式中的載荷檢測裝置1不同。即,在第1實施方式中的金屬板61中,采用在三個位置支承殼體罩4的彈性支承部64a~64c。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在兩個位置支承殼體罩4的彈性支承部。

圖10是表示從上面側觀察第2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金屬板61的圖以及剖面的圖。如圖10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通過與第1實施方式配置位置不同的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來支承殼體罩4。

本實施方式的彈性支承部64b以從金屬板61的一方的長邊側的中間部位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彈性支承部64c以從金屬板61的另一方的長邊側的中間部位延伸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省略將第2觸點部63作為一部分使用而形成的第1實施方式的彈性支承部64a,變更本實施方式的第2觸點部63的形狀。具體而言,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2觸點部63由彈簧片c1、和從該彈簧片c1與金屬板61的片材表面近似平行地延伸的抵接片c4構成。抵接片c4成為與第1電極片50的第1觸點部53抵接的部位。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變更殼體罩4的支承臺44的數量以及配置位置。具體未圖示,但本實施方式的支承臺44為兩個,并設置于與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對應的位置。另外,在殼體3的規定位置固定了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情況下,以與該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各自的載置片c13抵接的方式配置有支承臺44。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中,作為殼體罩4的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底面的傾斜對應地追隨的動作被緩和。因此,與殼體罩4的動作對應地,與殼體3的框壁38等其他部件接觸的情況下,可減少殼體罩4相對于該其他部件的沖擊,其結果,能夠抑制異響。

(3)第3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時,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參考附圖標記,并適當地省略重復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中,構成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第2電極片60的金屬板61與第1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不同。即,第1實施方式的金屬板61中,采用了在三個位置支承殼體罩4的彈性支承部64。與此相對地,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在兩個位置支承殼體罩4的彈性支承部。

圖12是表示從上表面側觀察第2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金屬板61的圖以及剖面的圖。如圖1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通過與第1實施方式配置位置不同的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支承殼體罩4。

本實施方式的彈性支承部64b以從金屬板61中設置有第2觸點部63的短邊側的端部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彈性支承部64c是金屬板61的另一方的短邊側,且以從與該彈性支承部64b成為對角側的端部延伸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省略將第2觸點部63作為一部分使用而形成的第1實施方式的彈性支承部64a,本實施方式的第2觸點部63例如由圖11所示的彈簧片c1和抵接片c4構成。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變更殼體罩4的支承臺44的數量以及配置位置。具體未圖示,但本實施方式的支承臺44為兩個,并設置于與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對應的位置。另外,在殼體3的規定位置固定了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情況下,以與該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各自的載置片c13抵接的方式配置有支承臺44。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中,作為殼體罩4的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底面的傾斜對應地追隨的動作被緩和。因此,在與殼體罩4的動作對應地,與殼體3的框壁38等其他部件接觸的情況下,也可減少殼體罩4相對于該其他部件的沖擊,其結果,能夠抑制異響。

(4)第4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4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時,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參考附圖標記,并適當地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中,構成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第2電極片60的金屬板61與第1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1不同。即,第1實施方式的金屬板61中,采用了在三個位置支承殼體罩4的彈性支承部64。與此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了在一個位置支承殼體4的彈性支承部64。

圖13是以與圖4相同的視點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圖,圖14是以與圖2相同的視點表示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圖。如圖13所示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省略一對彈性支承部64b、64c,僅留下彈性支承部64a。因此,如圖14所示,在以開關按壓部43作為基準而與彈性支承部64a側相反的一側的殼體罩4的頂壁47與殼體3的框壁38之間形成的縫隙ga消失,成為該頂壁47與框壁38接觸的狀態,通過框壁38支承殼體罩4的一部分。

在這樣的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中,作為殼體罩4的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底面的傾斜對應地追隨的動作被緩和。因此,與殼體罩4的動作對應地,與殼體3的框壁38等其他部件接觸的情況下,也可減少殼體罩4相對于該其他部件的沖擊,其結果,能夠抑制異響。

但是,存在殼體罩4的頂壁47與殼體3的框壁38接觸的部位,因此優選如第1實施方式~第3實施方式那樣,對殼體罩4整體進行支承,成為沒有通過殼體罩4的頂壁47與殼體3的框壁38而接觸的部位的狀態。

(5)第5實施方式

接下來對本發明的第5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在對本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時,對于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或者同等的構成要素,標注相同的參考附圖標記,并適當地省略重復的說明。

圖15是以與圖2相同的視點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裝置的圖,圖16是以與圖5相同的視點表示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結構的圖。

如圖1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被收容于殼體3的收容空間ca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例如通過粘合劑等固定于殼體3的底壁37上,因此省略一對固定用銷33。另外,如圖15以及圖16所示,變更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結構以及彈性支承部的結構。

即,本實施方式通過殼體3、殼體罩4、載荷檢測傳感器5以及作為彈性支承部的由金屬構成的板狀部件67構成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通過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與臺座2構成載荷檢測裝置1。本實施方式中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間隔件70中省略狹縫狀的開口72,而設置有空氣排出用的狹縫sr。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的第1電極片50中,取代第1實施方式的基板51而采用絕緣片56。絕緣片56由片材主體56a和從該片材主體突出的端子配置部56b構成。在端子配置部56b且在片材主體56a與第1電極52的面相同的面上配置有板狀的端子5a。該端子5a經由布線與第1電極52連接,并且經由導線等與連接器部31的連接器端子電連接。因此,本實施方式中,與固定用銷33相同也省略連接銷34。此外,作為絕緣片56的材料,可舉出pet、pbt或者pen等樹脂。

另外,省略本實施方式中的第1電極片50中第1觸點部53、第1片貫通孔55a、第2片貫通孔55b、固定用貫通孔55c、55d以及銷用貫通孔55e、55f。

另一方面,在構成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的第2電極片60中,取代第1實施方式的金屬板61而采用絕緣片66。絕緣片66由片材主體66a和從該片材主體突出的端子配置部56b構成。端子配置部66b以在與片材表面正交的方向上不與端子配置部56b重疊的方式設置,在該端子配置部66b且在片材主體66a與設置有第2電極62的面相同的面上配置有板狀的端子5b。該端子5b經由布線與第2電極62連接并且經由導線等與連接器部31的連接器端子電連接。此外,作為絕緣片66的材料,可舉出pet、pbt、pen等樹脂。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第2電極片60中省略第2觸點部63以及固定用貫通孔65c、65d。

像這樣本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不具有連接維持部ap,成為所謂的薄膜開關結構。

然而,在本實施方式的第2電極片60中,沒有上述那樣的第1實施方式的金屬板61,因此形成于該金屬板61的一部分的彈性支承部64消失,另一方面,與第2電極片60另行新設置作為彈性支承部的由金屬構成的板狀部件67。即,在本實施方式中,與載荷檢測傳感器5另行設置作為彈性支承部的板狀部件67。

板狀部件67未固定于絕緣片66,而固定于殼體3。如圖15所示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由框壁38圍起的位置具有一對肋39。該肋39間的距離小于板狀部件67的長度,板狀部件67的兩端固定于這些肋39。由此板狀部件67朝向作為按壓部件的殼體罩側以拱形彎曲。另外,板狀部件67大于一對絕緣片56、66。

在該板狀部件67中包括彎曲率最高的位置的部位設置有供開關按壓部43插通的貫通孔68。在殼體罩4安裝有殼體3的狀態下,開關按壓部43通過板狀部件67的貫通孔68,該開關按壓部43的前端位于板狀部件67與絕緣片66之間,由此,板狀部件67將殼體罩4支承為:以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整體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的狀態。即,板狀部件67整體成為彈性支承部。

在這樣的載荷檢測裝置中,作為殼體罩4的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與座墊sc的底面的傾斜對應地追隨的動作被緩和。因此,與殼體罩4的動作對應地,與殼體3的框壁38等其他部件接觸的情況下,可減少殼體罩4相對于該其他部件的沖擊,其結果,能夠抑制異響。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板狀部件67設置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與作為按壓部件的殼體罩4(開關按壓部43)之間,并由金屬構成。另外,該板狀部件67朝向殼體罩4側以拱形彎曲,板狀部件67整體成為彈性支承部。

該情況下,通過被座墊sc按壓而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殼體罩4通過朝向其殼體罩4側而以拱形彎曲的板狀部件67而支承。因此,從殼體罩4施加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載荷的變化容易取決于對該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板狀部件67。另外,該板狀部件67由金屬構成,因此與由樹脂等構成的情況相比,難以產生劣化。因此,即使從座墊sc長期且持續按壓殼體罩4,通過板狀部件67也能夠減少從該殼體罩4施加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載荷的變化。其結果,能夠適當地檢測載荷。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板狀部件67通過整體支承殼體罩4,因此與通過該板狀部件67的一部分支承殼體罩4的情況相比,能夠容易穩定地支承殼體罩4。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板狀部件67的材料由金屬構成,但優選由以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從絕緣片66離開的方式變形的雙金屬件構成。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在樹脂制的絕緣片66上形成有電極的情況下,絕緣片66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容易變形,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容易通過較弱的力將開關sw接通。另外,金屬在溫度變化的情況下撓性也不是很大變化,但并不是可撓性完全不變化。因此,板狀部件67由以伴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從絕緣片66離開的方式變形的雙金屬件構成,從而在溫度上升的情況下,絕緣片66容易撓曲、通過較弱的力容易將開關sw接通、板狀部件67從絕緣片66離開,由此能夠抑制載荷的檢測變化。因此,能夠更適當地檢測載荷。

以上,以本發明的載荷檢測裝置上述實施方式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

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座椅裝置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以使作為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僅在前后方向上,以使受壓面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變化的方式使受壓面相對于載置面21s動作。該情況下,例如,載荷檢測傳感器5具有沿座椅裝置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軸,以該軸為中心使受壓面僅沿前后方向移動即可。相反,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也可以構成為具有沿座椅裝置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軸,以該軸為中心使受壓面僅沿左右方向移動。或者,也可以以使受壓面相對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載置面21s的角度不變化而相對于上述載置面21s上下動的方式移動。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也可以構成為在座椅裝置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以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的角度相等地變化的方式使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置面21sc動作。或者,也可以以使作為受壓面的上表面47us相對于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載置面21s的角度不變化而相對于上述載置面21s上下動的方式移動。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按壓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按壓部件成為殼體罩4。然而,例如,也可以省略殼體罩4,在載荷檢測傳感器5上配置按壓部件。按壓部件只要是具有接受來自座椅裝置的座墊的按壓的受壓面,該受壓面通過被按壓而對載荷檢測傳感器5進行按壓的部件,能夠采用各種結構。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具有殼體3,但也可以省略殼體3。該情況下,在臺座2上直接設置載荷檢測傳感器5,殼體罩4卡止于臺座2。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彈性支承部64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的部位位于比載荷檢測傳感器5更靠上側。然而,也可以變更殼體罩4的形狀等,使彈性支承部64支承殼體罩4的部位成為載荷檢測傳感器5以下。另外,在殼體罩4的開關按壓部43與載荷測載傳感器5的金屬板61分離的狀態下,彈性支承部64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然而,也可以在開關按壓部43與金屬板61抵接的狀態下,彈性支承部64對殼體罩4進行支承。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成為從上表面47us朝向載置面21s側延伸的軸部亦即開關按壓部43的前端對開關sw的一方的電極亦即第2電極62進行按壓的結構。但是,也可以成為對開關sw進行按壓的部件與具有成為上表面47us的旋轉中心的前端的軸部是分開獨立的結構。

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位于分別供臺座2卡止的s形彈簧100更靠下方的位置。但是,本發明中,若檢測載荷時的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的接觸面位于比s形彈簧100的上端部更靠下側的位置,則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也可以不位于比s形彈簧100更靠下方的位置。例如,第1電極52以及第2電極62也可以位于s形彈簧100的下端部與上端部之間。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載置有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載置面21s位于比供臺座2卡止的各個s形彈簧100更靠下方的位置。但是,本發明中,載置面21s也可以成為比s形彈簧100的下端部高且比上端部低的高度。但是,從能夠更有效地抑制從上側外加的傾斜載荷直接作用于臺座的載置面21s、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的載置面21s附近的部位的理由出發,載置面21s優選位于比供臺座2卡止各個s形彈簧100的下端部更靠下側的位置或者位于與s形彈簧100的下端部相同的高度的位置。

另外,載荷檢測傳感器5只要具有一對電極則沒有特別限定。例如,第1實施方式~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也可以成為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也可以成為第1實施方式~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另外,只要是檢測載荷的傳感器,也可以采用第1實施方式~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以外的載荷檢測傳感器。

具體而言,例如,取代第1實施方式~第4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而應用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而且,在第5實施方式的載荷檢測傳感器5的絕緣片66且在作為按壓部件的殼體罩4側的表面上配置金屬板,構成包含該金屬板與絕緣片66的兩層的第2電極片,并使該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成為彈性支承部。能夠像這樣采用第2電極片包括絕緣片66、和配置在該絕緣片66的按壓部件側的表面上的金屬板,該第2電極片的一部分成為彈性支承部的結構。在采用這樣的結構的情況下也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在載荷檢測裝置中,不需要在載荷檢測傳感器5之外另行設置彈性支承部件,因此能夠使該載荷檢測裝置小型化,從而省空間化。

另外,也可以成為載荷檢測傳感器單元su通過除去臺座2而改變殼體3的形狀,從而配置在座椅裝置的底板上的結構。

此外,對于載荷檢測裝置的各構成要素,除了上述實施方式、上述變形例所示的內容之外,能夠適當地在不脫離本申請目的的范圍內進行組合、省略、變更、公知技術的附加等。

本發明的載荷檢測裝置只要是對載荷相對于應該檢測載荷的檢測對象物的有無進行檢測便具有利用的可能性。即,上述實施方式中在車輛的座墊sc的下方配置有載荷檢測裝置,檢測因人的就座而施加的載荷,但上述實施方式不局限于此,能夠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可舉出在護理用床的座墊的下方配置載荷檢測裝置的方式。這樣的方式中,載荷檢測裝置能夠檢測載荷,基于該載荷檢測裝置的檢測結果,能夠得到示出座墊上是否存在有人的信息。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