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用兒童安全座椅,尤其是涉及一種車用兒童安全座椅的頭枕高度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家長對兒童安全坐車意識的加強,兒童安全座椅在汽車上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及。兒童每天都在長高,隨著身高的增長,原先使用的兒童安全座椅已經無法滿足安全和舒適的使用要求,而目前常見的兒童安全座椅其頭枕高度一般是無法調節的,這就意味著隨著孩子身高的增長,必須更換新的座椅以滿足安全使用的要求,造成浪費;少數可調節頭枕高度的兒童安全座椅,由于椅背的尺寸有限,因此導致頭枕在椅背上可調節的高度有限,難以滿足頭枕大范圍的高度調節,使得上述結構的兒童安全座椅難以適用于身高較高的兒童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車用兒童安全座椅的頭枕高度調節裝置,該裝置使得頭枕的高度調節范圍較大,全面覆蓋出生至12周歲的兒童乘坐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需求。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車用兒童安全座椅的頭枕高度調節裝置,包括椅背和設置在所述的椅背上的頭枕,所述的椅背與所述的頭枕之間設置有鎖位板,所述的鎖位板與所述的椅背之間設置有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所述的鎖位板與所述的頭枕之間設置有頭枕高度調節機構。
所述的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包括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椅背的后端的調節板,所述的調節板固定設置在所述的鎖位板的后端,所述的調節板的后端面上設置有一調節槽,所述的調節槽內設置有一調節釋放塊,所述的調節釋放塊包括基體和設置在所述的基體上的釋放按鈕,所述的基體包括基體上段和基體下段,所述的基體下段伸入設置在所述的調節槽內,且所述的基體下段的下端為轉動部,所述的轉動部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調節槽內,所述的轉動部與所述的調節槽之間設置有用于帶動所述的轉動部復位的轉動部復位機構,所述的基體上段伸出設置在所述的調節槽的外部,所述的釋放按鈕設置在所述的基體上段的后端面上,所述的基體上段的上端橫向設置有一鎖位桿,所述的椅背的后端面豎向并列設置有兩個鎖位齒條,所述的鎖位齒條上自上而下設置有多個鎖位齒槽,兩個所述的鎖位齒條上的鎖位齒槽呈鏡像對稱,水平相鄰的兩個鎖位齒槽之間形成鎖位齒槽組,定位狀態下,所述的鎖位桿位于其中一組所述的鎖位齒槽組內。調節高度時,對所述的釋放按鈕的上端面施加向下的按壓力,所述的轉動部在所述的釋放按鈕的帶動下發生轉動,帶動所述的基體上段發生轉動,將所述的鎖位桿抬起使其從其中一組所述的鎖位齒槽組中脫離出來,此時頭枕與鎖位板為鎖緊固定狀態,上下拉動所述的頭枕,所述的鎖位板在所述的頭枕的帶動下上下運動,當調節到位時,松開施加在所述的釋放按鈕上端面上的按壓力,所述的轉動部在所述的轉動部復位機構的帶動下復位,帶動所述的鎖位桿重新進入到相對應位置的所述的鎖位齒槽組中,將所述的鎖位板的位置固定住。
所述的調節槽的上側內壁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面,定位狀態下所述的基體的后端面與所述的調節槽的上側內壁相貼合。調節槽的上側內壁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面,而非水平面,且定位狀態下基體的后端面與調節槽的上側內壁相貼合,保證了在定位狀態下鎖位桿能夠穩定地擱置在鎖位齒槽中,從而保證鎖位板鎖緊定位的穩定性。
所述的調節板與所述的鎖位板之間通過一定位板相連接,所述的定位板的寬度小于所述的調節板和所述的鎖位板的寬度,使所述的鎖位板的后端面、所述的調節板前端面分別與所述的定位板的兩個側壁之間圍設成兩個滑行槽,所述的椅背上設置有一豎向的通槽,所述的通槽的兩個側壁為滑行壁,兩個所述的滑行壁分別伸入設置在兩個所述的滑行槽的兩側。通過滑行壁和滑行槽的配合,實現調節板在椅背上的上下滑動。
所述的基體上段的寬度大于所述的調節槽的槽口寬度,所述的基體下段的寬度與所述的調節槽的槽口寬度相配合且所述的基體下段的外側壁與所述的調節槽的槽口的內側壁之間設置有間隙。基體上段的寬度大于槽口寬度,基體下段的寬度與槽口寬度配合且兩者間設置間隙,通過該調節槽的槽口對基體的運動起導向作用,避免基體在運動過程中發生左右跳動,從而影響正常使用。
所述的鎖位齒槽的下側內壁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側壁。鎖位齒槽的下側內壁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側壁,避免了鎖位桿在重力作用下從鎖位齒槽中脫離出來而導致鎖位失效,使得該鎖位齒槽對鎖位桿只具有單項鎖位的功能,保證了使用的穩定性。
所述的轉動部橫向固定設置有一轉軸,所述的轉軸的兩端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調節槽的內側壁上,所述的轉動部復位機構為一扭簧,所述的扭簧套設在所述的轉軸上,所述的扭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的調節槽內,所述的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基體下段。
所述的鎖位板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頭枕的后端。鎖位板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頭枕的后端,保證了頭枕能夠相對鎖位板進行上下高度的調節。
所述的頭枕的后端設置有鎖位板安裝槽,所述的鎖位板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鎖位板安裝槽內,所述的鎖位板安裝槽的兩個內側壁上設置有滑槽,所述的鎖位板的兩側均向外延伸設置有與所述的滑槽相配合的滑塊,所述的滑塊設置在所述的滑槽內將所述的鎖位板安裝在所述的鎖位板安裝槽內。上述頭枕與鎖位板之間的可滑動連接結構結構簡單,安裝操作方便。
所述的頭枕高度調節機構包括可上下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頭枕的前端的調節拉手, 所述的調節拉手與所述的頭枕的前端面之間設置有豎向的復位彈簧,所述的鎖位板的兩個側壁上均設置有向所述的鎖位板中心軸線方向凹陷的檔位凹槽,兩個側壁上的所述的檔位凹槽呈鏡像對稱,水平相鄰的兩個檔位凹槽之間形成檔位凹槽組,其中一組檔位凹槽組內設置有調節組件,調節組件包括兩個調節塊,兩個所述的調節塊水平鏡像設置,所述的頭枕的兩邊對稱設置有與所述的調節塊相配合的調節塊安裝槽,兩個所述的調節塊的內端分別設置在所述的檔位凹槽組中的兩個檔位凹槽內,兩個所述的調節塊的外端分別伸入設置在相對應的所述的調節塊安裝槽內,所述的調節塊的前端面設置有向前凸起的導向柱,所述的調節拉手上設置有兩個導向槽,所述的導向槽包括豎向設置的定位部,所述的定位部的下方設置有自上而下向外傾斜的導向部,兩個所述的導向槽呈鏡像對稱設置,所述的導向柱穿過所述的頭枕伸入設置在相對應的所述的導向槽內。定位狀態下,所述的復位彈簧處于自然伸展狀態,兩個所述的調節塊的內端分別設置在所述的檔位凹槽組中的兩個檔位凹槽內,兩個所述的調節塊的外端分別伸入設置在相對應的所述的調節塊安裝槽內,此時所述的導向柱位于所述的定位部內,所述的鎖位板與所述的椅背處于鎖緊定位狀態,調節高度時,向上拉動所述的調節拉手,此時所述的復位彈簧處于拉伸狀態,導向槽隨著所述的調節拉手向上運動,所述的導向柱在導向槽的帶動下從定位部進入到導向部并沿著所述的導向部水平向外運動,使所述的調節塊的內端從所述的檔位凹槽中脫離出來,上下拉動所述的頭枕,當調節到位時,松開施加在所述的調節拉手上的拉力,所述的復位彈簧復位帶動所述的調節拉手向下運動,所述的導向槽在所述的調節拉手的帶動下向下運動,所述的導向柱在導向槽的帶動下沿著導向部水平向內運動并進入到定位部中,此時所述的調節塊的內端被重新壓入到相對應位置的所述的檔位凹槽中,將所述的頭枕位置固定住。
所述的頭枕的前端面設置有用于定位所述的調節拉手的定位機構,所述的定位機構包括兩個鏡像對稱設置的定位勾,所述的定位勾包括與所述的調節拉手側壁相平行的定位壁,所述的定位壁的前端設置有向外翻折的擋壁,所述的調節拉手上設置有豎向的行程槽,所述的定位壁伸入設置在所述的行程槽內,所述的擋壁設置在所述的調節拉手的前端,相鄰的所述的擋壁的外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相鄰的所述的定位壁的內端面之間的距離,所述的擋壁與所述的調節拉手之間設置有間隙。上述定位機構結構簡單,定位穩定,擋壁設置在調節拉手的前端,相鄰的擋壁的外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相鄰的定位壁的內端面之間的距離,通過擋壁對調節拉手進行前后限位,使得調節拉手能夠進一步穩定地安裝在頭枕上,同時擋壁與調節拉手之間設置有間隙,保證調節拉手能夠比較順暢地上下滑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在椅背與頭枕之間設置鎖位板,鎖位板與頭枕之間設置頭枕高度調節機構,鎖位板與椅背之間設置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通過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調節鎖位板在椅背上的高度,通過頭枕高度調節機構調節頭枕在鎖位板上的高度,兩段式調節,利用有限的空間有效地增大了頭枕的高度調節范圍,全面地覆蓋了出生至12周歲的兒童乘坐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調節釋放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調節板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頭枕高度調節結構安裝在頭枕上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鎖位板安裝在頭枕上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頭枕高度調節結構安裝在頭枕上的背面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中頭枕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10所示,一種車用兒童安全座椅的頭枕高度調節裝置,包括椅背1和設置在椅背1上的頭枕2,椅背1與頭枕2之間設置有鎖位板3,鎖位板3與頭枕2之間設置有頭枕高度調節機構,鎖位板3與椅背1之間設置有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包括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椅背1的后端的調節板4,調節板4固定設置在鎖位板3的后端,調節板4的后端面上設置有一調節槽41,調節槽41內設置有一調節釋放塊5,調節釋放塊5包括基體51和設置在基體51上的釋放按鈕52,基體51包括基體上段511和基體下段512,基體下段512伸入設置在調節槽41內,且基體下段512的下端為轉動部513,轉動部513可轉動地設置在調節槽41內,轉動部513與調節槽41之間設置有用于帶動轉動部513復位的轉動部復位機構,基體上段511伸出設置在調節槽41的外部,釋放按鈕52設置在基體上段511的后端面上,基體上段511的上端橫向設置有一鎖位桿6,椅背1的后端面豎向并列設置有兩個鎖位齒條11,鎖位齒條11上自上而下設置有多個鎖位齒槽111,兩個鎖位齒條11上的鎖位齒槽111呈鏡像對稱,水平相鄰的兩個鎖位齒槽111之間形成鎖位齒槽組1111,定位狀態下,鎖位桿6位于其中一組鎖位齒槽組1111內。調節高度時,對釋放按鈕52的上端面施加向下的按壓力,轉動部513在釋放按鈕52的帶動下發生轉動,帶動基體上段511發生轉動,將鎖位桿6抬起使其從其中一組鎖位齒槽組1111中脫離出來,此時頭枕2與鎖位板3為鎖緊固定狀態,上下拉動頭枕2,鎖位板3在頭枕2的帶動下上下運動,當調節到位時,松開施加在釋放按鈕52上端面上的按壓力,轉動部513在轉動部復位機構的帶動下復位,帶動鎖位桿6重新進入到相對應位置的鎖位齒槽組1111中,將鎖位板3的位置固定住。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調節槽41的上側內壁411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面,定位狀態下基體5的后端面與調節槽41的上側內壁相貼合。調節槽41的上側內壁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面,而非水平面,且定位狀態下基體5的后端面與調節槽41的上側內壁相貼合,保證了在定位狀態下鎖位桿6能夠穩定地擱置在鎖位齒槽111中,從而保證鎖位板3鎖緊定位的穩定性。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調節板4與鎖位板3之間通過一定位板34相連接,定位板34的寬度小于調節板4和鎖位板3的寬度,使鎖位板3的后端面、調節板4前端面分別與定位板34的兩個側壁之間圍設成兩個滑行槽43,椅背1上設置有一豎向的通槽12,通槽12的兩個側壁為滑行壁121,兩個滑行壁121分別伸入設置在兩個滑行槽43的兩側。通過滑行壁121和滑行槽43的配合,實現調節板4在椅背1上的上下滑動。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基體上段511的寬度大于調節槽41的槽口寬度,基體下段512的寬度與調節槽41的槽口寬度相配合且基體下段512的外側壁與調節槽41的槽口的內側壁之間設置有間隙。基體上段511的寬度大于槽口寬度,基體下段512的寬度與槽口寬度配合且兩者間設置間隙,通過該調節槽41的槽口對基體5的運動起導向作用,避免基體5在運動過程中發生左右跳動,從而影響正常使用。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鎖位齒槽111的下側內壁1112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側壁。鎖位齒槽111的下側內壁1112為自外向內向下傾斜的斜側壁,避免了鎖位桿6在重力作用下從鎖位齒槽111中脫離出來而導致鎖位失效,使得該鎖位齒槽111對鎖位桿6只具有單項鎖位的功能,保證了使用的穩定性。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轉動部513橫向固定設置有一轉軸5131,轉軸5131的兩端可轉動地設置在調節槽41的內側壁上,轉動部復位機構為一扭簧514,扭簧514套設在轉軸5131上,扭簧514的一端固定在調節槽41內,扭簧514的另一端固定在基體下段512。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鎖位板3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頭枕2的后端。鎖位板3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頭枕2的后端,保證了頭枕2能夠相對鎖位板3進行上下高度的調節。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頭枕2的后端設置有鎖位板安裝槽21,鎖位板3可上下滑動地設置在鎖位板安裝槽21內,鎖位板安裝槽21的兩個內側壁上設置有滑槽211,鎖位板3的兩側均向外延伸設置有與滑槽211相配合的滑塊31,滑塊31設置在滑槽211內將鎖位板3安裝在鎖位板安裝槽21內。上述頭枕2與鎖位板3之間的可滑動連接結構結構簡單,安裝操作方便。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鎖位板安裝槽21的槽寬與鎖位板3的寬度相配合,使得鎖位板3能夠較為穩定地上下運動,避免可鎖位板3在運動過程中發生左右晃動而導致調節不穩定,鎖位板安裝槽21的高度大于鎖位板3的高度,保證了鎖位板3能夠沿著鎖位板安裝槽21上下運動。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頭枕高度調節機構包括可上下拉動地設置在頭枕2的前端的調節拉手7, 調節拉手7與頭枕2的前端面之間設置有豎向的復位彈簧27,鎖位板3的兩個側壁上均設置有向鎖位板3中心軸線方向凹陷的檔位凹槽31,兩個側壁上的檔位凹槽31呈鏡像對稱,水平相鄰的兩個檔位凹槽31之間形成檔位凹槽組311,其中一組檔位凹槽組311內設置有調節組件,調節組件包括兩個調節塊8,兩個調節塊8水平鏡像設置,頭枕2的兩邊對稱設置有與調節塊8相配合的調節塊安裝槽22,兩個調節塊8的內端分別設置在檔位凹槽組311中的兩個檔位凹槽31內,兩個調節塊8的外端分別伸入設置在相對應的調節塊安裝槽22內,調節塊8的前端面設置有向前凸起的導向柱81,調節拉手7上設置有兩個導向槽71,導向槽71包括豎向設置的定位部711,定位部711的下方設置有自上而下向外傾斜的導向部712,兩個導向槽71呈鏡像對稱設置,導向柱81穿過頭枕2伸入設置在相對應的導向槽71內。定位狀態下,復位彈簧27處于自然伸展狀態,兩個調節塊8的內端分別設置在檔位凹槽組311中的兩個檔位凹槽31內,兩個調節塊8的外端分別伸入設置在相對應的調節塊安裝槽22內,此時導向柱81位于定位部711內,調節高度時,向上拉動調節拉手7,此時復位彈簧27處于拉伸狀態,導向槽71隨著調節拉手7向上運動,導向柱81在導向槽71的帶動下從定位部711進入到導向部712并沿著導向部712水平向外運動,使調節塊8的內端從檔位凹槽31中脫離出來,上下拉動頭枕2,當調節到位時,松開施加在調節拉手7上的拉力,復位彈簧27復位帶動調節拉手7向下運動,導向槽71在調節拉手7的帶動下向下運動,導向柱81在導向槽71的帶動下沿著導向部712水平向內運動并進入到定位部711中,此時調節塊8的內端被重新壓入到相對應位置的檔位凹槽31中,將頭枕2位置固定住。此處通過檔位凹槽31和調節塊安裝槽22對調節塊8起到水平定位作用。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頭枕2的前端面設置有用于定位調節拉手7的定位機構,定位機構包括兩個鏡像對稱設置的定位勾9,定位勾9包括與調節拉手7側壁相平行的定位壁91,定位壁91的前端設置有向外翻折的擋壁92,調節拉手7上設置有豎向的行程槽72,定位壁91伸入設置在行程槽72內,擋壁92設置在調節拉手7的前端,相鄰的擋壁92的外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相鄰的定位壁91的內端面之間的距離,擋壁92與調節拉手7之間設置有間隙。上述定位機構結構簡單,定位穩定,擋壁92設置在調節拉手7的前端,相鄰的擋壁92的外端面之間的距離大于相鄰的定位壁91的內端面之間的距離,通過擋壁92對調節拉手7進行前后限位,使得調節拉手7能夠進一步穩定地安裝在頭枕2上,同時擋壁92與調節拉手7之間設置有間隙,保證調節拉手7能夠比較順暢地上下滑動。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頭枕2的后端面設置有用于操作調節拉手7的操作凹槽23,調節拉手7的上部為操作部73,該操作部73設置在操作凹槽23內,將用于操作調節拉手7的操作凹槽23設置在頭枕2的后端面上,可便于使用者區分鎖位板高度調節機構和頭枕高度調節機構的使用順序,當鎖位板3位于最低位置時,頭枕2的整個部分都是設置在椅背1的前端面,此時該操作凹槽23是隱藏在頭枕2與椅背1之間的,不能對調節拉手7進行操作,此時頭枕2與鎖位板3之間為鎖定狀態,通過操作鎖定板高度調節機構便能夠調整頭枕2在椅背1上的高度,此段操作滿足從出生到4周歲左右的的兒童乘坐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需求;當鎖位板3處于最高位置時,頭枕2的上部伸出椅背1,露出操作凹槽23,此時保持鎖位板3與椅背1之間的鎖定狀態,通過操作設置在操作凹槽23內的調節拉手7,使得頭枕高度調節機構工作,調整頭枕2在鎖位板3上的高度,從而使得頭枕2相對椅背1的高度得到進一步提升,此段操作可滿足從4周歲到12周歲左右的的兒童乘坐兒童安全座椅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