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飛機起飛著陸系統,尤其涉及一種飛機主機輪的機輪組件。
背景技術:
飛機主機輪包括機輪組件和剎車裝置,與其配套輪胎共同使用,裝于飛機主起落架上,供飛機起飛、著陸、滑行、制動和地面停放。機輪組件是支承飛機的主要部件,不僅承受著陸沖擊載荷,還承受地面滑行和地面操縱時的各種載荷以及輪胎充氣壓力的作用。
實用新型授權公告號為CN 204415715提供的一種用于飛機剎車系統的機輪總成,包括單腹板式結構輪轂,輪轂設有容腔,所述容腔包括通過結構孔連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內側壁設有用于安裝導軌的若干個凸臺和熱熔塞,所述第一容腔內壁上和導軌之間設有隔熱屏,所述輪轂外側壁套裝有輪緣,所述輪轂中心部位設有同軸心的軸座,所述軸座中心設有連通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軸孔,所述軸孔兩端分別設有軸承,軸承外側設有擋油環,軸承外側設有防塵蓋,位于防塵蓋外側的所述軸座上設有齒輪。輪緣內側和輪轂外側壁上設有密封圈,輪緣和輪轂外側壁連接處設有兩個半圓卡環。該實用新型的缺點是的兩軸承之間的軸向尺寸不利于調節。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飛機主機輪的機輪組件,所述機輪組件包括輪轂、輪緣、半卡環、圓錐滾子軸承、調節襯套、擋油環、氣門嘴組件、熱熔塞和端蓋組件,所述輪轂設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的圓周表面均布有若干個導軌和若干個熱熔塞,所述氣門嘴組件安裝在所述輪轂的第二容腔的側壁上,所述氣門嘴組件是用于輪胎充放氣;所述輪緣通過所述半卡環與所述輪轂固定,所述輪轂的中心安裝兩個圓錐滾子軸承,所述調節襯套安裝在所述圓錐滾子軸承之間,所述調節襯套用于調節軸承軸向尺寸;所述擋油環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圓錐滾子軸承外側,擋油環用于防止軸承潤滑脂溢出,并防止雜物進入圓錐滾子軸承內腔而磨損軸承;所述端蓋組件安裝于所述輪轂外側所述圓錐滾子軸承處。
進一步的,所述導軌數量為9個,其作用是和動盤的外鍵槽配合,帶動動盤隨輪轂轉動,動盤能軸向移動。
進一步的,所述導軌兩兩之間設有隔熱屏,所述隔熱屏的數量為9個,用于阻擋剎車熱量向輪轂輻射,防止輪轂溫度過高。
進一步的,所述熱熔塞的數量為3個,用于防止機輪過熱導致輪胎爆胎,保證飛機安全。
進一步的,所述輪轂上設有密封圈槽,所述密封圈槽里裝有密封圈,用于密封輪緣與輪轂。
進一步的,所述端蓋組件通過螺栓固接在所述輪轂上。
進一步的,所述端蓋組件設有傳動銷,所述傳動銷與飛機輪速傳感器配合,其作用是帶動傳感器轉動,提供機輪線速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所述輪轂的單腹板機輪結構不僅便于輪胎拆卸,還能提供一個很大的裝剎車裝置的容腔。
2、所述輪轂、輪緣、半卡環采用高強度鋁合金鍛件制成,具有承載能力大、使用壽命長等優勢。
3、所述輪轂內腔裝有隔熱屏,降低剎車熱的輻射危害,阻止剎車熱對輪轂的輻射與對流。
4、所述調節襯套安裝在兩個圓錐滾子軸承之間,用于調節所述圓錐滾子軸承軸向尺寸,使內側軸承與外側軸承始終保持一定間隙,以補償軸承軸向跳動量和防止剎車后輪轂受熱膨脹使軸承卡死。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機輪組件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機輪組件左視圖。
圖中所示:1-輪轂,101-第一容腔,102-第二容腔,2-輪緣,3-半卡環,4-密封圈,5-密封圈槽,6-擋油環,7-圓錐滾子軸承,8-調節襯套,9-氣門嘴組件,10-熱熔塞,11-導軌,12-螺釘,13-隔熱屏,14-端蓋組件,15-傳動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介紹,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飛機主機輪的機輪組件,所述機輪組件包括輪轂1、輪緣2、半卡環3、密封圈4、擋油環6、圓錐滾子軸承7、調節襯套8、氣門嘴組件9、熱熔塞10、導軌11、隔熱屏13和端蓋組件14,所述輪轂1由高強度鋁合金鍛件制造而成,采用單腹板結構,提供可裝剎車裝置的第一容腔101;所述輪轂1設有第一容腔101和第二容腔102,所述第一容腔101的圓周表面均布有若干個熱熔塞10和若干個導軌11,所述氣門嘴組件9安裝在所述輪轂1的第二容腔102的側壁上,所述輪緣2采用高強度鋁合金鍛件制造而成,所述輪緣2通過所述半卡環3與所述輪轂1固定,所述半卡環3采用高強度鋁合金鍛件制成,所述輪轂1的中心安裝兩個圓錐滾子軸承7,所述調節襯套8安裝在所述圓錐滾子軸承7之間,所述擋油環6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圓錐滾子軸承7外側,所述端蓋組件14安裝于所述輪轂1外側的所述圓錐滾子軸承7處。
所述輪轂1設有密封圈槽5,所述密封圈槽5里裝有密封圈4。
所述導軌11數量為9個,通過螺釘12固定在所述輪轂1上。
所述導軌11兩兩之間設有隔熱屏13,所述隔熱屏13的數量為9個。
所述熱熔塞10的數量為3個。
所述端蓋組件14通過螺栓固接在所述輪轂1上。
所述端蓋組件14設有傳動銷15,所述傳動銷15與飛機輪速傳感器(圖中未示)配合。
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任何變形、改進、替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