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空調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純電動客車與傳統的內燃式發動機及混合動力客車相比,由于無發動機的余熱可以利用,其客車空調系統一般采用單冷空調系統+PTC系統加熱方案,冬季采用PTC電加熱采暖,但PTC電加熱的效率非常低(最高也不會超過1),因此冬季空調開制熱模式時,需耗費較多的電量來制熱,將大大縮短純電動客車的續航里程。
在純電動客車上采用熱泵空調系統可以有效提高制熱模式下的效率,從而提升續航里程。但是熱泵空調系統在冬季低溫環境下會存在制熱量不足,以及車外換熱器容易結霜的問題,空調需要頻繁切換除霜模式進行化霜,否則會影響制熱量。化霜時車內側會停止制熱,更惡劣者甚至會吹冷風,進而影響車內熱人員舒適性。
由于現有技術中的電動客車的熱泵空調系統存在熱泵空調化霜時內側不供熱,化霜期間車內溫度會降低,車內溫度波動較大,舒適性差;客車左、右兩側換熱器結霜時的同時開啟化霜或者同時關閉,導致有霜不化、或者無霜也化的問題;在冬季低溫環境下,制熱量和制熱效率大幅衰減,制熱性能無法滿足需求;同時壓縮機的排氣溫度高,嚴重影響系統運行的可靠性等技術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研究設計出一種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熱泵空調系統存在化霜期間室內溫度會降低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熱泵空調機組,其包括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且每個空調循環系統均包括壓縮機、室內換熱器、室外換熱器和節流元件,且當其中任一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能進行室內換熱器制熱的冷媒循環運行。
優選地,所述空調循環系統包括兩個,分別為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和第二空調循環系統,
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包括第一壓縮機、第一室內換熱器、第一室外換熱器和第一節流元件;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包括第二壓縮機、第二室內換熱器、第二室外換熱器和第二節流元件。
優選地,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還包括第一四通閥,所述第一四通閥的四個連接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壓縮機的吸氣端、排氣端、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和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
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還包括第二四通閥,所述第二四通閥的四個連接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二壓縮機的吸氣端、排氣端、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
優選地,還包括集中控制單元,用于同時控制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和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上還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在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上還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
所述集中控制單元根據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檢測所得的溫度對所述第一四通閥進行切換調節,根據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檢測所得的溫度對所述第二四通閥進行切換調節。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空調循環回路中位于所述第一節流元件與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之間還設置有第一閃發器,所述第一閃發器的氣體出口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壓縮機的補氣端,所述第一閃發器的液體出口端通過第三節流元件連接至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
和/或,在所述第二空調循環回路中位于所述第二節流元件與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之間還設置有第二閃發器,所述第二閃發器的氣體出口端連接至所述第二壓縮機的補氣端,所述第二閃發器的液體出口端通過第四節流元件連接至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閃發器的氣體出口端與所述第一壓縮機的補氣端相連的管路上還設置有第一補氣電磁閥;和/或,在所述第二閃發器的氣體出口端與所述第二壓縮機的補氣端相連的管路上還設置有第二補氣電磁閥。
優選地,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包括與室內環境進行換氣的第一風道;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包括與所述室內環境進行換氣的第二風道;
且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之間還設置有連接風道。
優選地,所述連接風道上還設置有用于控制該連接風道打開或關閉的通風電磁閥。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動客車,其包括前述的熱泵空調機組。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通過包括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當其中任一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能進行室內換熱器制熱的冷媒循環運行,能夠使得任一空調循環系統進行化霜時,可通過其余的至少一個空調循環系統繼續對室內進行制熱,從而有效地防止化霜期間室內溫度出現降低、導致室內溫度波動較大、影響用戶的舒適性;
2.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通過優選設置兩套以上相互獨立的空調系統,可分區或分段對客室內部進行制冷和供熱,且任何其中一區或一段的空調系統出現故障時,至少另一區或一段還可正常運轉,提升系統可靠性,分區或分段地對其進行先后化霜,實現智能化除霜控制;
3.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通過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當其中任一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能進行室內換熱器制熱的冷媒循環運行,能夠保證至少兩個空調循環系統不必是同步開啟化霜或關閉化霜、或同步開啟或關閉制熱,因此至少兩個系統之間獨立運行,能夠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開啟或關閉化霜功能,有效地解決了有霜不化、或者無霜也化的問題;
4.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通過設置包括閃發器在內的補氣增焓裝置,能夠有效地在例如冬季等低溫環境下,提高機組的制熱量和制熱效率,保證制熱性能滿足需求,降低壓縮機的排氣溫度,提高機組的運行可靠性;
5.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及電動客車,通過設置連接風道能夠將制熱系統的熱風通過連接風道導致化霜的風道,使得化霜的風道也能向室內吹出熱風,確保了兩側風道均有熱風吹出,從而使得化霜時室內的熱風保持均勻,有效地提升了室內環境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雙系統結構示意圖(帶補氣);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雙系統的分段除霜的原理示意圖(帶補氣);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雙系統的結構示意圖(不帶補氣);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風道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
100—第一空調循環系統,200—第二空調循環系統,1’—第一壓縮機,1—第二壓縮機,2’—第一四通閥,2—第二四通閥,3’—第一室外換熱器,3—第二室外換熱器,4’—第一干燥過濾器,4—第二干燥過濾器,5’—第一視液鏡,5—第二視液鏡,6’—第一節流元件,6—第二節流元件,7’—第一閃發器,7—第二閃發器,8’—第三節流元件,8—第四節流元件,9’—第一室內換熱器,9—第二室內換熱器,10’—第一氣液分離器,10—第二氣液分離器,11’—第一補氣電磁閥,11—第二補氣電磁閥,12’—第一溫度傳感器,12—第二溫度傳感器,13—通風電磁閥,14—集中控制單元,15—第一風道,16—第二風道,17—連接風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熱泵空調機組,其包括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且每個空調循環系統均包括壓縮機、室內換熱器、室外換熱器和節流元件,且當其中任一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能進行室內換熱器制熱的冷媒循環運行。
通過包括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當其中任一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能進行室內換熱器制熱的冷媒循環運行,能夠使得任一空調循環系統進行化霜時,可通過其余的至少一個空調循環系統繼續對室內進行制熱,從而有效地防止化霜期間室內溫度出現降低、導致室內溫度波動較大、影響用戶的舒適性;
可分區或分段對室內環境(優選客車內部)進行制冷和供熱,且任何其中一區或一段的空調系統出現故障時,至少另一區或一段還可正常運轉,提升系統可靠性,分區或分段地對其進行先后化霜,實現智能化除霜控制;
能夠保證至少兩個空調循環系統不必是同步開啟化霜或關閉化霜、或同步開啟或關閉制熱,因此至少兩個系統之間獨立運行,能夠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開啟或關閉化霜功能,有效地解決了有霜不化、或者無霜也化的問題。
優選地,所述空調循環系統包括兩個,分別為第一空調循環系統100和第二空調循環系統200,
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包括第一壓縮機1’、第一室內換熱器9’、第一室外換熱器3’和第一節流元件6’;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包括第二壓縮機1、第二室內換熱器9、第二室外換熱器3和第二節流元件6。
這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空調循環系統為兩個的優選結構和具體部件形式,兩個系統相互獨立,且共同對相同的室內環境(優選客車車廂內部環境)進行換熱作用,能夠分區或段對室內環境(優選客車內部)進行制冷和供熱,且任何其中一區或段的空調系統出現故障時,另一區或段還可正常運轉,提升系統可靠性;低溫結霜后,可分區對左、右兩套系統進行分區或段先后化霜,化霜時增加兩側風道互通,使兩側均有熱風吹出,以確保室內環境(優選車內環境)的舒適性。
優選地,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還包括第一四通閥2’,所述第一四通閥2’的四個連接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一壓縮機1’的吸氣端、排氣端、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9’和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3’;
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還包括第二四通閥2,所述第二四通閥2的四個連接端分別連接至所述第二壓縮機1的吸氣端、排氣端、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9和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3。
這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進一步的優選結構形式,通過包括四通閥以及將四通閥連接于空調循環系統中的上述位置,能夠通四通閥對空調系統的模式進行調節,在需要進行室內制熱時將四通閥調節于第一連接位置,在需要進行室內制冷時將四通閥調節于第二連接位置,從而實現空調循環系統的不同工作模式(優選制冷或制熱)之間的切換調節作用。
優選地,還包括集中控制單元14,用于同時控制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和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通過采用集中控制單元來處理雙制冷系統中的各參數,能夠使得兩個系統共用一個控制系統,有效地節省了成本,還能夠起到有效、精確控制的作用,從而有效地提升制冷制熱的運行經濟性。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3’上還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12’,在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3上還設置有第二溫度傳感器12;
所述集中控制單元14根據所述第一溫度傳感器12’檢測所得的溫度對所述第一四通閥2’進行切換調節,根據所述第二溫度傳感器12檢測所得的溫度對所述第二四通閥2進行切換調節。
通過設置第一和第二溫度傳感器的結構形式及將該傳感器與集中控制單元電信號相連的方式,能夠使得集中控制單元從第一和第二溫度傳感器中收集獲得第一室外換熱器即第二室外換熱器的溫度值,當實際所測溫度值低于化霜的目標溫度值時,則室外換熱器需要進行化霜了(室外換熱器開始結霜或結霜至一定程度而影響其正常工作了,該目標溫度值可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設定),于是控制調節四通閥切換作用使得該循環系統反轉而對該室外換熱器進行制熱除霜,起到精確控制的目的和作用。
如圖1-2所示,優選地,在所述第一空調循環回路中位于所述第一節流元件6’與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9’之間還設置有第一閃發器7’,所述第一閃發器7’的氣體出口端連接至所述第一壓縮機1’的補氣端,所述第一閃發器7’的液體出口端通過第三節流元件8’連接至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9’;
和/或,在所述第二空調循環回路中位于所述第二節流元件6與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9之間還設置有第二閃發器7,所述第二閃發器7的氣體出口端連接至所述第二壓縮機1的補氣端,所述第二閃發器7的液體出口端通過第四節流元件8連接至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9。
通過設置包括閃發器在內的補氣增焓裝置,能夠有效地在例如冬季等低溫環境下,對壓縮機進行補氣,防止冷媒在低溫下在蒸發器中無法吸熱蒸發而導致無法回入壓縮機中,從而提高低溫下機組的制熱量和制熱效率,保證制熱性能滿足需求,降低壓縮機的排氣溫度,提高機組的運行可靠性。
優選地,在所述第一閃發器7’的氣體出口端與所述第一壓縮機1’的補氣端相連的管路上還設置有第一補氣電磁閥11’;和/或,在所述第二閃發器7的氣體出口端與所述第二壓縮機1的補氣端相連的管路上還設置有第二補氣電磁閥11。通過設置補氣電磁閥的結構形式,能夠對補氣管路進行補氣增焓作用的過程進行控制,能夠根據需要進行相應的打開或是關閉,從而實現在低溫環境下起到提高制熱效率的智能控制。
如圖4所示,優選地,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包括與室內環境進行換氣的第一風道15;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包括與所述室內環境進行換氣的第二風道16;
且所述第一風道和所述第二風道之間還設置有連接風道17。
通過設置連接風道能夠將制熱系統的熱風通過連接風道導致化霜的風道,使得化霜的風道也能向室內吹出熱風,確保了兩側風道均有熱風吹出,從而使得化霜時室內的熱風保持均勻,有效地提升了室內環境的舒適性。
優選地,所述連接風道17上還設置有用于控制該連接風道打開或關閉的通風電磁閥13。通過通風電磁閥能夠對連接風道起到打開或關閉的作用,實現化霜情況下的打開保證均勻出風、同時制熱時關閉仍然能夠實現均勻出風,完成智能的出風控制。
進一步優選地,在所述第一壓縮機1’的吸氣端還連接設置有第一氣液分離器10’,在所述第二壓縮機1的吸氣端還連接設置有第二氣液分離器10。從而起到對吸入壓縮機中的冷媒進行氣液分離的作用,防止壓縮機發生液擊。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熱泵空調機組的控制方法,其使用前述的熱泵空調機組,當至少一個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控制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處于室內換熱器制熱的狀態下運行。
通過使用前述的熱泵空調機組,由于其包括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能夠使得任一空調循環系統進行化霜時,可通過其余的至少一個空調循環系統繼續對室內進行制熱,從而有效地防止化霜期間室內溫度出現降低、導致室內溫度波動較大、影響用戶的舒適性;
可分區或分段對室內環境(優選客車內部)進行制冷和供熱,且任何其中一區或一段的空調系統出現故障時,至少另一區或一段還可正常運轉,提升系統可靠性,分區或分段地對其進行先后化霜,實現智能化除霜控制;
能夠保證至少兩個空調循環系統不必是同步開啟化霜或關閉化霜、或同步開啟或關閉制熱,因此至少兩個系統之間獨立運行,能夠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開啟或關閉化霜功能,有效地解決了有霜不化、或者無霜也化的問題。
優選地,當具有第一溫度傳感器12’和第二溫度傳感器12時:
當檢測出的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3’的溫度小于化霜預設溫度值時,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閥2’切換使得所述第一室外換熱器3’制熱化霜,同時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閥2使得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9繼續保持制熱;
當檢測出的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3的溫度小于化霜預設溫度值時,控制所述第二四通閥2切換使得所述第二室外換熱器3制熱化霜,同時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閥2’使得所述第一室內換熱器9’繼續保持制熱。
這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機組的控制方法的優選控制步驟和手段,即第一室外換熱器3’的溫度小于化霜預設溫度值時,說明該換熱器需要進行化霜了,控制所述第一四通閥2’切換使得該換熱器3’制熱化霜;同時為了保證室內環境的溫度不至于降低則控制第二四通閥2使得所述第二室內換熱器9繼續保持制熱,以實現化霜時室內溫度不至于下降或波動的目的和效果,提高用戶的舒適性;第二室外換熱器的溫度小于化霜預設溫度的控制手段與其相同。
優選地,當包括所述通風電磁閥13時:
且當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和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中的任一個處于化霜狀態、另一個處于室內制熱狀態時,打開所述通風電磁閥13;
且當所述第一空調循環系統和所述第二空調循環系統均處于制熱狀態時,關閉所述通風電磁閥13。
這是本實用新型的熱泵空調控制方法中的具有連接風道和通風電磁閥時在系統運行過程中的優選控制手段和步驟,當其中一個系統化霜時,需要打開通風電磁閥以接通連接風道,進而使得制熱系統的熱風通過連接風道進入化霜系統的風道,從而保證室內環境中的熱風出風均勻,提高舒適性。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動客車,其包括前述的熱泵空調機組。通過包括前述的熱泵空調機組,本實用新型的電動客車能夠提供至少兩個相互獨立的空調循環系統,當其中任一空調循環系統中的室外換熱器需要化霜時,其余空調循環系統中的至少一個能進行室內換熱器制熱的冷媒循環運行,能夠使得任一空調循環系統進行化霜時,可通過其余的至少一個空調循環系統繼續對客車內部進行制熱,從而有效地防止化霜期間車內溫度出現降低、導致車內溫度波動較大、影響用戶的舒適性;
可分區或分段對客車內部進行制冷和供熱,且任何其中一區或一段的空調系統出現故障時,至少另一區或一段還可正常運轉,提升系統可靠性,分區或分段地對其進行先后化霜,實現智能化除霜控制;
能夠保證至少兩個空調循環系統不必是同步開啟化霜或關閉化霜、或同步開啟或關閉制熱,因此至少兩個系統之間獨立運行,能夠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開啟或關閉化霜功能,有效地解決了有霜不化、或者無霜也化的問題。
下面介紹一下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優選實施例
本實用新型在于:
1、通過設置雙制冷系統,提升客車空調系統的可靠性;
2、采用集中控制單元來處理雙制冷系統中的各參數,提升制冷制熱的運行經濟性;
3、在低溫環境下運行時,采用分段化霜的方式,確保可連續制熱,從而提升車內的熱舒適性;
4、系統采用補氣增焓裝置,提高低溫制熱量和系統可靠性;
5、左、右兩側風道之間增加一連接風道,中間用電磁閥控制開斷,在一側化霜無熱風吹出時,打開此通風電磁閥,讓另外一側的風進入,確保兩側風道均有熱風吹出。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如下技術問題
1、傳統熱泵空調化霜時內側不供熱,化霜期間車內溫度會降低,車內溫度波動較大,舒適性差。
2、解決客車左、右兩側換熱器結霜時的化霜先后順序問題,或者有霜不化,或者無霜也化的問題。
3、傳統熱泵空調在冬季低溫環境下,制熱量和制熱效率大幅衰減,制熱性能無法滿足需求;同時壓縮機的排氣溫度高,嚴重影響系統運行的可靠性。
有益效果:
1、通過設置兩套單獨的空調系統,可分區對客車內部進行制冷和供熱,且任何其中一區的空調系統出現故障時,另一區也可正常運轉,提升系統可靠性;
2、低溫結霜后,可分區對左、右兩套系統進行分區先后化霜,化霜時增加兩側風道互通,使兩側均有熱風吹出,以確保車內環境的舒適性;
3、系統可采用補氣增焓裝置,可有效提高低溫環境下的制熱量,同時可以降低壓縮機排氣溫度,提高系統運行可靠性。
具體實施方式:
其中系統的運行參數、補氣和通風電磁閥的開斷、節流閥的調節、感溫包參數的讀取、化霜與否等關鍵參數均受到集中控制單元的控制。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可分區化霜的純電動客車空調系統,通過設置兩套獨立的熱泵型空調系統,采用一個集中控制單元,用于車內的制冷和制熱,以及在低溫環境下時,分別對左、右系統進行順序化霜,以確保整套系統里至少有一套子系統處于正常制熱模式,此時一側的熱風可通過連接風道向另外一側送風,從而滿足車內的熱舒適需求。
方案一:
圖1所示為空調雙系統原理示意圖,主回路主要包括:第一壓縮機1’、第二壓縮機1(下面用壓縮機1’代表第一壓縮機1’,壓縮機1代表第二壓縮機1)、第一四通閥2’,第二四通閥2(下面用四通閥2’代表第一四通閥2’,四通閥2代表第二四通閥2)、第一室外換熱器3’,第二室外換熱器3(下面用冷凝器3’代表第一室外換熱器3’,冷凝器3代表第二室外換熱器3)和第一干燥過濾器4’,第二干燥過濾器4(下面用干燥過濾器4’代表第一干燥過濾器4’,干燥過濾器4代表第二干燥過濾器4)、第一視液鏡5’,第二視液鏡5(下面用視液鏡5’代表第一視液鏡5’,視液鏡5代表第二視液鏡5)、第一節流元件6’,第二節流元件6(下面用節流元件6’代表第一節流元件6’,節流元件6代表第二節流元件6)、第一閃發器7’,第二閃發器7(下面用閃發器7’代表第一閃發器7’,閃發器7代表第二閃發器7),第三節流元件8’,第四節流元件8(下面用第二節流元件8’代表第三節流元件8’,第二節流元件8代表第四節流元件8),第一室內換熱器9’,第二室內換熱器9(下面用蒸發器9’代表第一室內換熱器9’,蒸發器9代表第二室內換熱器9),第一氣液分離器10’,第二氣液分離器10((下面用氣液分離器10’代表第一氣液分離器10’,氣液分離器10代表第二氣液分離器10),兩個系統元器件相同)。其它器件包括第一溫度傳感器12’和第二溫度傳感器12(下面用感溫包12’代表第一溫度傳感器12’,感溫包12代表第二溫度傳感器12),還有一套集中控制單元14,用于控制所有器件的動作,并監測系統運行參數。
壓縮機1(1’)排氣口經四通閥2(2’)與冷凝器3(3’)一端相連,冷凝器3(3’)的另一端經干燥過濾器4(4’)、視液鏡5(5’)后進入第一節流元件6(6’),然后與閃發器7(7’)的第1端口連接,閃發器7(7’)的第2端口經過第二節流元件8(8’)后進入蒸發器9(9’),再與四通閥2(2’)連接,然后再經氣液分離器10(10’)與壓縮機1(1’)吸氣口連接,壓縮機線和各感溫包以及其他各類控制器路連接集中控制單元。閃發器7(7’)的第3端口經補氣支路與壓縮機1(1’)的補氣口相連接,補氣支路上設置有補氣電磁閥11(11’),用于控制空調系統是否進行補氣運行。
普通制冷(熱)時,左、右系統根據集中控制單元發出的指令,獨立運行制冷(熱)即可,同時可根據實際運行情況,來確定是否打開補氣支路上的第二電磁閥11(11’)來運行補氣功能。
圖2所示在低溫高濕環境下運行制熱時,冷凝器3(3’)易結霜,影響送往車內的制熱量,此時則需要進行分系統除霜。1)左系統運行制熱模式:壓縮機1’排出的高溫冷媒經過四通閥2’后進入蒸發器9’進行冷凝散熱,對車內環境進行制熱,然后經過第二節流元件8’節流后氣液兩相的冷媒從閃發器7’的第2端口流進,在閃發器7’中分離,液態冷媒從閃發器7’的第1端口流出后再經第一節流元件6’節流,再經過視液鏡5’、干燥過濾器4’,進入冷凝器3’進行蒸發吸熱,氣態冷媒從閃發器7’的第3端口流入補氣支路經補氣電磁閥11’進入壓縮機1’的補氣口,最后從冷凝器3’出來的冷媒經過四通閥2’、氣液分離器10’后進入壓縮機1’的吸氣口,完成整個冷媒循環。2)右系統運行化霜模式:壓縮機1排出的高溫冷媒經過四通閥2后進入冷凝器3,化掉冷凝器3上所結的冰霜,然后經過干燥過濾器4、視液鏡5后進入第一節流元件6,氣液兩相的冷媒從閃發器7的第1端口流進在閃發器7中分離,液態冷媒從閃發器7的第2端口流出后再經第二節流元件8節流,進入蒸發器9蒸發,再與四通閥2連接,然后再經氣液分離器10與壓縮機1吸氣口連接,最后從完成整個冷媒循環。3)右系統上的冷凝器3完成化霜后(集中控制單元根據冷凝器3上的感溫包12來判斷),則切換為制熱模式,向車內制熱,同時左系統從制熱模式切換為化霜模式,以除去冷凝器3’上的冰霜。4)若冷凝器3(3’)均檢測到未結霜,則按普通制熱模式運行。
如上,集中控制單元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同時供熱或分區供熱,實現車內連續制熱,另外,為最大限度提升車內制熱的舒適性,在左、右系統中有一側制熱、另一側除霜時,可通過在車內左、右風道之間設置連接風道,中間通過電磁閥控制開斷,在一側化霜時,通過停內風機的形式防止吹冷風,此時電磁閥打開,另一側的熱風引部分到這一側,實現兩側均送熱風,如圖4。
壓縮機1(1’)可以是渦旋準雙級壓縮機、雙轉子雙級補氣增焓壓縮機或兩臺任意形式的單級壓縮機的組合。
在上述的各種模式中,當無需進行補氣增焓時,通過關閉補氣電磁閥11(11’)可以切換為空調系統普通模式。
方案二:
如圖3所示,與方案一相比,本方案為普通空調系統不帶補氣增焓功能,所述壓縮機為普通單級壓縮機,無閃發器7(7’)、第二節流元件8(8’)和補氣電磁閥11(11’)及所在的補氣支路。本方案同樣可以實現化霜時連續制熱運行,但低溫制熱量會略低于方案一。
方案三:
如圖4所示,與方案一相比,本方案為不帶連接風道,本方案同樣可以實現化霜時連續制熱運行,但其中一側化霜時會無熱風吹出,舒適性略差。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在不沖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組合、疊加。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