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窗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車門密封條安裝結構總成。
背景技術:
汽車車門的車窗位置置有密封條,其與鈑金、玻璃、飾板等組成一個系統,可以阻擋水、氣、噪音和灰塵進入車內,同時能夠輔助活動窗執行玻璃升降的功能。現有的車窗處的密封條一般是通過自身斷面結構的U型與車門外板鈑金間形成裝配關系,要么是密封條直接依靠其自身夾持力固定在車門外板上,固定不夠牢靠,要么為增加密封條的固定牢靠性,在車門外板窗口處翻邊制出五個左右的凸起,以用于卡住密封條(也稱外切水條),但這種做法在制造過程中會增加車門外板的材料用量,不利于節約成本。
因此,需要對現有的車門密封條的安裝方式進行改進,使其不但使密封條可以具有較好的固定穩定性,不易松脫,而且可以節省材料用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門密封條安裝結構總成,其不但使密封條可以具有較好的固定穩定性,不易松脫,而且可以節省材料用量。
本實用新型的車門密封條安裝結構總成,包括密封條、車門外板和連接設置于車門外板內側的加強板,密封條倒扣安裝設置在所述車門外板和加強板上,加強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對密封條底端限位以防止其松脫的防脫部。
進一步,防脫部為形成于加強板上的倒刺結構。
進一步,密封條的內邊底端向外彎折形成用于與倒刺結構限位配合的限位邊。
進一步,倒刺結構由沖制加強板的板體向車門內側翹起形成。
進一步,倒刺結構為矩形。
進一步,加強板上形成倒刺結構的部位形成有沖制開口,沖制開口的大小為2-5mm。
進一步,每一倒刺結構的長度為30-5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車門密封條安裝結構總成,通過在位于車門外板內側的加強板上設置用于對密封條底端限位以防止其松脫的防脫部,在密封條倒扣安裝在車門外板上后,密封條的底端與防脫部之間形成限位,防脫部達到防止密封條向上移動的作用,不但使密封條可以具有較好的固定穩定性,不易松脫,而且無需再車門外板上翻邊制出用于卡住密封條的凸起,從而可以節省材料用量。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加強板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A向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加強板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中A-A向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車門密封條安裝結構總成,包括密封條1、車門外板2和連接設置于車門外板2內側的加強板3,密封條1倒扣安裝設置在所述車門外板2和加強板3上,加強板3上設置有至少一個用于對密封條1底端限位以防止其松脫的防脫部4;如圖1所示,車門外板2對加強板3形成包邊連接結構,加強板3是指外加強板3,即是指固定在車門外板2上的加強板3,密封條1為U形密封條1,密封條1在安裝時開口朝下倒扣安裝在車門外板2上,防脫部4可為形成于加強板3上的凸起、擋塊后限位條,均可實現與密封條1的底端配合達到防止密封條1在使用時向上移動的目的,從而達到防脫的功能;本實施例中,防脫部4設置一個、兩個、三個、四個或五個,均可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
本實施例中,防脫部4為形成于加強板3上的倒刺結構;倒刺結構由加強板3一體成形,倒刺結構是指自上而下為逐漸向車門內側傾斜的結構,倒刺結構的底端形成限位端以對密封條1的底端限位。
本實施例中,密封條1的內邊1-1底端向外彎折形成用于與倒刺結構限位配合的限位邊1-2;當密封條1在使用過程中產生向上的移動時,限位邊會與倒刺結構的底端形成的限位端接觸從而形成限位。
本實施例中,倒刺結構由沖制加強板3的板體向車門內側翹起形成;即倒刺結構由在加強板3的板體上直接沖制而成,相對于加強板3的板體本身而言倒刺結構為向車門內側的翹起狀態。
本實施例中,倒刺結構為矩形。
本實施例中,加強板3上形成倒刺結構的部位形成有沖制開口5,沖制開口的大小d為2-5mm。
本實施例中,每一倒刺結構的長度L為30-50mm。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