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術:
申請人在早先曾申請了一種不會埋住車輪且重心不會外移至車架之外的雙側卸料車廂,但其具體的操控機構尚有改進的地方。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公開一種雙邊卸料車廂,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雙邊卸料車廂,包括兩根車架縱梁,固設在車架縱梁上端的底架,固設在車架縱梁下端且位于兩根縱梁之間的多個支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使底板副架繞一側向上翻轉的舉升機構,所述底板副架的一側固設多個翻轉軸,所述的舉升機構包括固設在底架左端部的多個翻轉座,固設在底板副架中部的多個油缸上座,固設在底架中部的多個油缸下座,多個舉升油缸,一個舉升油缸的油缸體與一個對應的油缸下座鉸接,該舉升油缸的活塞桿與一個對應的油缸上座鉸接,翻轉軸與多個翻轉座鉸接。
進一步地,還包括使車廂雙側邊門繞其下端向外上翻轉的邊開機構,所述的邊門下端與多個鉸鏈的上頁固接,鉸鏈的下頁與車架邊梁固接;所述的邊開機構包括固設在車架邊梁上并位于鉸鏈下方的多個翻轉下座,固設在邊門上端的多個翻轉上座,多個翻轉油缸,一個翻轉油缸的油缸體與一個對應的翻轉下座鉸接,該翻轉油缸的活塞桿與一個對應的翻轉上座鉸接,且當邊門處于豎直狀態時每個翻轉油缸也處于豎直狀態。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雙邊卸料車廂,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保持車廂雙側邊門處于鎖定狀態的鎖緊機構,所述的鎖緊機構包括固定在車廂固定側板前、后兩端上的鎖緊上座,固定在邊門前、后兩端上的鎖緊下座,驅動軸,鎖緊油缸,驅動擺臂,多個鎖緊擋塊;所述的驅動軸穿設在前、后鎖緊上座之間,驅動擺臂固設在對應于鎖緊上座位置的驅動軸上,鎖緊擋塊均勻固設在前、后驅動擺臂之間的驅動軸上,鎖緊油缸的油缸體與鎖緊下座鉸接,鎖緊油缸的活塞桿與驅動擺臂鉸接。
進一步地,翻轉軸上通過扭簧樞設密封板,密封板始終與邊門抵接。
進一步地,所述的舉升油缸為多級油缸,當其活塞桿在伸出到極限位置時,底板副架與水平面的夾角為45°。
進一步地,當所述的翻轉油缸的活塞桿在伸出到極限位置時邊門處于豎直狀態,當其活塞桿在縮回到極限位置時邊門與水平面的夾角為135°。
進一步地,當所述的鎖緊油缸的活塞桿在伸出到極限位置時鎖緊擋塊與邊門不發生干涉,當其活塞桿在縮回到極限位置時鎖緊擋塊與邊門抵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結構更加簡單、合理。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未卸料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右虛框處去掉翻轉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的右視圖(局部)。
圖4是圖1左虛框處去掉低架和底板副架的局部放大圖。
圖5是圖1下虛框處去掉翻轉機構的局部放大圖。
圖6本發明卸料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若采用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參見附圖,一種雙邊卸料車廂,包括兩根車架縱梁2,固設在車架縱梁2上端的底架21,固設在車架縱梁2下端且位于兩根縱梁2之間的多個支架22,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使底板副架31繞一側向上翻轉的舉升機構,所述底板副架31的一側固設多個翻轉軸32,所述的舉升機構包括固設在底架21左端部的多個翻轉座35,固設在底板副架31中部的多個油缸上座33,固設在底架21中部的多個油缸下座36,多個舉升油缸6,一個舉升油缸6的油缸體與一個對應的油缸下座36鉸接,該舉升油缸6的活塞桿與一個對應的油缸上座33鉸接,翻轉軸32與多個翻轉座35鉸接。翻轉軸32上通過扭簧樞設密封板34,密封板34始終與邊門41抵接。
實施例2
其他同實施例1,不同的是還包括使車廂雙側邊門41繞其下端向外上翻轉的邊開機構,所述的邊門41下端與多個鉸鏈46的上頁固接,鉸鏈46的下頁與車架邊梁45固接;所述的邊開機構包括固設在車架邊梁45上并位于鉸鏈46下方的多個翻轉下座43,固設在邊門41上端的多個翻轉上座44,多個翻轉油缸42,一個翻轉油缸42的油缸體與一個對應的翻轉下座43鉸接,該翻轉油缸42的活塞桿與一個對應的翻轉上座44鉸接,且當邊門41處于豎直狀態時每個翻轉油缸42也處于豎直狀態。當所述的翻轉油缸42的活塞桿在伸出到極限位置時邊門41處于豎直狀態,當其活塞桿在縮回到極限位置時邊門41與水平面的夾角為b為135°。
實施例3
其他同實施例1或2,不同的是還包括可保持車廂雙側邊門41處于鎖定狀態的鎖緊機構,所述的鎖緊機構包括固定在車廂固定側板1前、后兩端上的鎖緊上座51,固定在邊門41前、后兩端上的鎖緊下座56,驅動軸52,鎖緊油缸55,驅動擺臂54,多個鎖緊擋塊53;所述的驅動軸52穿設在前、后鎖緊上座51之間,驅動擺臂54固設在對應于鎖緊上座51位置的驅動軸52上,鎖緊擋塊53均勻固設在前、后驅動擺臂之間的驅動軸52上,鎖緊油缸55的油缸體與鎖緊下座56鉸接,鎖緊油缸55的活塞桿與驅動擺臂54鉸接。所述的舉升油缸6為多級油缸,當其活塞桿在伸出到極限位置時,底板副架31與水平面的夾角為a為45°。當所述的鎖緊油缸55的活塞桿在伸出到極限位置時鎖緊擋塊53與邊門41不發生干涉,當其活塞桿在縮回到極限位置時鎖緊擋塊53與邊門41抵接。
在盛滿物料的車廂中,由于密封板34與邊門41抵接,達到密封效果,物料不會灑漏。
卸料時,首先是鎖緊油缸55的活塞桿伸出,鎖緊擋塊53與邊門41分離,然后先后或同時控制左邊和右邊的翻轉油缸42使得其活塞桿逐漸縮回,左、右邊門41翻轉至與水平面成135°夾角b,物料在重力的作用下傾瀉而出,卸貨迅速,在邊門41翻轉過程中,由于密封板34在扭簧的作用下也隨之被動旋轉外翻,蓋在邊板4上,因此不會對物料的傾瀉造成阻擋。在大部分貨物自行瀉出后,底板上只剩余少量貨物,此時舉升油缸6的活塞桿逐漸伸出,帶動底板副架31翻轉,與底板副架固接的底板上的貨物便全部從左側傾瀉出去,且左、右邊門打開時還利用物料本身的張力,且底板抬舉時大部分物料已瀉出,無需較大規模的油缸,減少能源消耗,并且底板抬舉時整個車廂的重心不會超出車架之外,因此非常安全,不會傾覆。
卸貨完成后,舉升油缸6的活塞桿逐漸縮回,底板復位,翻轉油缸42的活塞桿逐漸伸出,左、右邊門復位。鎖緊油缸55的活塞桿逐漸縮回,鎖緊擋塊53復位。由于左、右邊門在卸料時可擋住物料使得物料不會埋住輪胎,方便卸完貨后無需清理便可駛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