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及乘用車前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的前部結構,具體地涉及乘用車前部用格柵以及包括該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乘用車前部。
【背景技術】
[0002]現今,乘用車前部的設計結構多種多樣,而對乘用車前部的結構設計主要集中于乘用車前部等各部件的設計。技術人員通過對乘用車前部的上述各部件進行設計實現了不同需求。
[0003]但是,在現有的乘用車前部的結構設計上,通常在乘用車前部的車輛寬度方向中央處設置整塊散熱器格柵,該散熱器格柵的在車輛寬度方向兩側的邊緣與前照燈的在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邊緣鄰接,或者該散熱器格柵的在車輛寬度方向兩側的邊緣與前照燈之間有很大的間隙。采用上述的結構設計之后,前者雖然提高了散熱器格柵的通風面積,但是明顯降低了乘用車前部的強度;而后者雖然提高了車用車前部的強度,但是又使得散熱器格柵的通風面積顯著減小。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至少能夠實現如下目的之一的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其能夠在提高了乘用車前部的強度的情況下,提高該乘用車前部的格柵與乘用車內部連通的有效通風面積;其能夠使得格柵具有空間上的立體結構而提高散熱器格柵的通風面積;其能夠在保證強度、空間布局的情況下,提高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并且該乘用車前部利于大規模工業生產。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采用上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乘用車前部。
[0005]為了實現上述的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在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07]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包括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排列的且設置有格柵孔的三個格柵區域,所述三個格柵區域包括位于車輛寬度方向中央的中央格柵區域、位于該中央格柵區域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左側的左側格柵區域以及位于該中央格柵區域的車輛寬度方向的右側的右側格柵區域,
[0008]所述中央格柵區域與所述左側格柵區域之間設置有第一肋,所述中央格柵區域與所述右側格柵區域之間設置有第二肋;并且
[0009]所述中央格柵區域的面積大于所述左側格柵區域和所述右側格柵區域二者的總面積,
[0010]所述中央格柵區域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大于所述左側格柵區域和所述右側格柵區域二者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之和。
[0011]這樣采用上述的技術方案,既能夠提高乘用車前部的強度,又能夠提高該乘用車前部用格柵與乘用車內部連通的有效通風面積。另外還提高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
[0012]優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13]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上邊緣和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下邊緣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0014]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左邊緣和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右邊緣分別從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上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傾斜地、向車輛高度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下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
[0015]通過對該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整體布局進行進一步限定,能夠進一步保證該格柵的通風面積,并且提高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
[0016]優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17]所述左側格柵區域與所述右側格柵區域的面積相等,所述左側格柵區域的面積與所述中央格柵區域的面積的比在1:6至1:12的范圍。
[0018]這樣保證了中央格柵區域的通風面積,進而保證了整個格柵的通風效果。
[0019]優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20]所述第一肋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左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所述第二肋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右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和/或
[0021]所述第一肋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與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最大寬度的比在1:8至1:12之間的范圍。
[0022]采用這種結構設計,使得第一肋和第二肋的強度得到保證,但是又不會影響格柵的整體通風面積。
[0023]優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24]所述中央格柵區域的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最大高度與所述左側格柵區域和/或所述右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最大高度相等。
[0025]這樣,有利于通風效果,也有利于制造,并且還提高了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
[0026]優選地,在所述乘用車前部的主視圖中觀察時:
[0027]所述中央格柵區域的中央格柵區域上邊緣和中央格柵區域下邊緣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0028]所述中央格柵區域的中央格柵區域左邊緣和中央格柵區域右邊緣分別從所述中央格柵區域上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向車輛寬度方向內側傾斜地、向車輛高度方向下方延伸至所述中央格柵區域下邊緣的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兩端,
[0029]所述中央格柵區域左邊緣與所述左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邊緣平行,所述中央格柵區域右邊緣與所述右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寬度方向內側的邊緣平行。
[0030]通過對中央格柵區域的整體布局進行進一步限定,能夠進一步保證該格柵的通風面積,并且提高乘用車的整體的視覺效果、改善美觀度以及辨識度。
[0031]優選地,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在所述中央格柵區域中具有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三肋,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在所述左側格柵區域中具有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第四肋,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在所述右側格柵區域中具有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一個第五肋。
[0032]優選地,在車輛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肋將所述中央格柵區域劃分成高度相等的多個區域,所述第四肋將左側格柵區域劃分成高度相等的多個區域,所述第五肋將右側格柵區域劃分成高度相等的多個區域。
[0033]通過設置上述多個肋,提高了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各個區域的強度,也能進一步改善視覺效果。
[0034]優選地,所述第三肋的數量、所述第四肋的數量和所述第五肋的數量彼此相同,和/或
[0035]所述第三肋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位置、所述第四肋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與所述第五肋在車輛高度方向上的位置彼此相同。
[0036]這樣在保證了乘用車格柵中各區域的強度的同時,也提高了乘用車格柵的整體視覺效果。
[0037]優選地,所述中央格柵區域位于所述左側格柵區域和所述右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長度方向上的前方。
[0038]優選地,所述左側格柵區域和所述右側格柵區域均向車輛寬度方向的內側傾斜地、向車輛長度方向的前方延伸。
[0039]通過將乘用車前部用格柵設置成具有空間立體形狀,可以通過延長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在車輛長度方向上的空間來增大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通風面積,提高散熱效果。
[0040]優選地,所述第一肋和所述第二肋均位于所述左側格柵區域和所述右側格柵區域的在車輛長度方向上的前方。
[0041]這樣提高了整個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結構強度。
[0042]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包括上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的乘用車前部,其中,所述乘用車前部用格柵作為上格柵,
[0043]所述乘用車前部還包括中間框架、前保險杠和下格柵,其中,所述中間框架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且在車輛高度方向上處于所述上格柵和所述前保險杠之間的位置,所述下格柵設置于所述前保險杠且所述前保險杠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
[0044]通過采用具有上述結構的乘用車前部,可以保證乘用車前部中的各部件之間的接合強度,同時不影響乘用車前部用格柵、即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