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軌道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軌道車輛轉向架及軌道車輛。
背景技術:
轉向架是軌道車輛的關鍵部件,轉向架的動力學性能直接決定了車輛的穩定性和車輛的乘坐舒適性。
轉向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側架、位于兩個側架之間的搖枕以及二系懸掛減振裝置,現有的二系懸掛減振裝置主要采用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設置在搖枕和側架之間,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主要包括斜楔體和二系懸掛彈簧。其中,二系懸掛彈簧的底端與側架的承簧面連接,二系懸掛彈簧的頂端與搖枕的承簧面連接。在車輛振動過程中,斜楔體與側架主磨耗板、斜楔體與搖枕副磨耗板之間會產生相對移動和摩擦,從而使振動動能變為摩擦熱能,從而實現減小車輛振動和沖擊的目的。
然而,由于現有轉向架的二系懸掛減振裝置是利用摩擦力實現減振效果,在長時間運用后,隨著磨耗件的磨耗量增大,減振效果急劇下降,從而導致車輛上的高附加值貨物造成損壞以及影響車上人員休息。因此,如何提高轉向架的減振效果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軌道車輛轉向架及軌道車輛,以提高轉向架的減振效果。
第一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軌道車輛轉向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側架、位于兩個所述側架之間的搖枕以及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所述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的二系懸掛彈簧的底端與所述側架的承簧面連接,所述二系懸掛彈簧的頂端與所述搖枕的承簧面連接,還包括位于所述二系懸掛彈簧外側的液壓減振器,所述液壓減振器的頂端連接在所述搖枕的承簧面端部,所述液壓減振器的底端連接在所述側架的承簧面外側。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搖枕的承簧面端部的上減振器座以及設置在所述側架的承簧面外側的下減振器座;
所述液壓減振器的頂端與所述上減振器座連接,所述液壓減振器的底端與所述下減振器座連接。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所述液壓減振器的頂端和底端分別設有連接件,所述液壓減振器通過所述連接件與所述上減振器座和所述下減振器座連接。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所述連接件包括具有中空腔體的耳軸和連接桿,所述中空腔體內設有可在所述中空腔體內轉動的球形關節,所述連接桿貫穿所述球形關節設置,且所述連接桿的兩端與所述上減振器座或所述下減振器座連接。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所述連接桿的端部設有第一通孔,所述上減振器座或所述下減振器座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對應的第二通孔,所述連接桿與所述上減振器座或所述下減振器座通過貫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螺栓緊固件連接。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所述液壓減振器傾斜設置在所述二系懸掛彈簧的外側。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還包括用于防止所述液壓減振器脫落的防護件。
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所述防護件為防護帶,所述防護帶圍設在所述液壓減振器的外側,且所述防護帶的兩端連接在所述上減振器座或所述下減振器座上。
第二方面,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軌道車輛,包括車體和如上所述的軌道車輛轉向架,所述車體連接在所述軌道車輛轉向架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軌道車輛轉向架和軌道車輛,通過在轉向架的二系懸掛彈簧外側設置液壓減振器,將該液壓減振器的頂端連接在搖枕的承簧面端部,將該液壓減振器的底端連接在側架的承簧面外側,從而通過液壓減振器提高轉向架的減振效果,提高了轉向架的平穩性,增加了車上人員的舒適度以及對車上物品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更有利于運送一些高附加值貨物。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軌道車輛轉向架的主視圖;
圖2為圖1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軌道車輛轉向架的左視圖;
圖4為圖3中的局部結構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側架; 2、搖枕;
31、液壓減振器; 32、上減振器座;
33、下減振器座; 4、防護帶;
311、耳軸; 312、連接桿;
311a、球形關節; 313、螺栓緊固件;
11、安裝接口。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軌道車輛轉向架的主視圖。圖2為圖1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軌道車輛轉向架的左視圖。圖4為圖3中的局部結構放大圖。參照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軌道車輛轉向架。該轉向架包括:兩個平行設置的側架1、位于兩個側架1之間的搖枕2以及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其中,兩個側架1上均設有安裝接口11,搖枕2的兩端分別伸入至對應的安裝接口11中。
斜楔式變摩擦減振器包括斜楔體和二系懸掛彈簧,搖枕2的底面兩端為承簧面,側架1的安裝接口11的底面為承簧面,二系懸掛彈簧的底端與側架1的承簧面連接,二系懸掛彈簧的頂端與搖枕2的承簧面連接。也就是說,搖枕2通過二系懸掛彈簧與側架1連接。其中,側架1具有主磨耗板,搖枕2具有副磨耗板,在車輛振動過程中,斜楔體與側架主磨耗板、斜楔體與搖枕副磨耗板之間會產生相對移動和摩擦,從而使振動動能變為摩擦熱能,從而實現減小車輛振動和沖擊的目的。
由于長時間運用后,隨著轉向架的上述磨耗件的磨耗量增大,減振效果會急劇下降,從而導致車輛上的高附加值貨物造成損壞以及影響車上人員休息。為了提高轉向架的減振效果,本實施例的轉向架還包括:位于二系懸掛彈簧外側的液壓減振器31。其中液壓減振器31的頂端連接在搖枕2的承簧面端部,液壓減振器31的底端連接在側架1的承簧面外側。通過液壓減振器31自身的減振性能,從而提高轉向架的減振效果。
本實施例提供的軌道車輛轉向架,無需改變原有轉向架的基本結構,通過在轉向架的二系懸掛彈簧外側增設液壓減振器,將該液壓減振器的頂端連接在搖枕的承簧面端部,將該液壓減振器的底端連接在側架的承簧面外側,從而通過液壓減振器提高轉向架的減振效果,提高了轉向架的平穩性,增加了車上人員的舒適度以及對車上物品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更有利于運送一些高附加值貨物。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上減振器座32和下減振器座33,其中,上減振器座32設置在搖枕2的承簧面端部,下減振器座33設置在側架1的承簧面外側。液壓減振器31的頂端與上減振器座32連接,液壓減振器31的底端與下減振器座33連接。上減振器座32可以焊接在搖枕2上,下減振器座33可以焊接在側架1上,當然,在生產制造時,也可以將上減振器座32一體成型在搖枕2的承簧面端部,將下減振器座33一體成型在側架1的承簧面外側,此外,也可以通過其他固定方式將上減振器座32固定在搖枕2上,將下減振器座33固定在側架1上,本實用新型對上減振器座32和搖枕2的連接方式、下減振器座33和側架1的連接方式不作限定。
具體實現時,液壓減振器31的頂端和底端分別設有連接件,液壓減振器31的頂端通過連接件與上減振器座32連接,液壓減振器31的底端通過連接件與下減振器座33連接。連接件具體包括:具有中空腔體的耳軸311、連接桿312。該中空腔體內設有可在中空腔體內轉動的球形關節311a,連接桿312貫穿球形關節311a設置,且連接桿312的兩端與上減振器座32或下減振器座33連接。當車輛運行時,轉向架搖枕2與側架1之間存在橫向和縱向位移時,連接桿312帶動球形關節311a在耳軸311的中空腔體內轉動,從而防止在液壓減振器31工作時,液壓減振器31與上減振器座32或下減振器座33的連接處發生損壞。其中,可以在連接桿312的端部設置第一通孔,在上減振器座32或下減振器座33上設置第二通孔,安裝時,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下對準,然后通過貫穿該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螺栓緊固件313將連接桿312的端部連接在上減振器座32或下減振器座33上。
其中,液壓減振器31可以垂向設置在二系懸掛彈簧的外側,轉向架的兩側分別設置一液壓減振器31。較為優選的,將液壓減振器31傾斜設置在二系懸掛彈簧的外側。參照圖3和圖4所示,可以理解為,液壓減振器31與豎直方向之間具有夾角,該豎直方向指的是與轉向架的行進方向垂直。在本實施例中該夾角為8°。通過將液壓減振器31傾斜設置,可為轉向架提供一個橫向力,進一步提升轉向架運行平穩性。
在車輛運行過程中,若螺栓緊固件313意外松脫,將會導致液壓減振器31脫落而引起不安全事故的發生。為了解決該問題,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該轉向架還包括用于防止液壓減振器31脫落的防護件。在本實施例中,防護件為防護帶4,防護帶4圍設在液壓減振器31的外側,且防護帶4的兩端連接在上減振器座32或下減振器座33上。當然,在其他實現方式中,防護件也可以為環形卡箍,環形卡箍箍套在液壓減振器31的外周,本實用新型對于防護件的具體結構并不以此為限。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軌道車輛,該軌道車輛包括:車體和轉向架,其中,車體連接在轉向架的上方。
本實施例中的轉向架與實施例一提供的軌道車輛轉向架的結構相同,并能達到相同的技術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