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雙驅動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61969閱讀:272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雙驅動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尤其是指一種用腳踏和手拉的四輪車。
已有的自行車都采用腳踏的單驅動方式,另外也有手搖車,不過那一般都是腳不能踩踏的殘疾人用車,用手腳同時或其中任一驅動的非機動車尚不多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手、腳并用的雙驅動自行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雙驅動自行車,其由車架、驅動機構、轉向機構及倒車控制器組成,車架為左右對稱的框式結構,并由前、后框桿、左、右框桿以及中橫框桿構成,在左、右框桿的前部下面設有前車軸,后部上設有后車軸,前、后車軸上分別設有前、后車輪,車架中部設有座椅,其特征是在前框桿、中橫框桿之間的設有中間框桿,中間框桿前部設有定位軸孔,前框桿上設有轉動孔,并在中間框桿上,左、右框桿內側對稱設有導向槽,左、右框桿中部對稱設有配有軸承的軸孔,并據此設有轉軸,轉軸上固定安裝有可以正、反向轉動的鏈輪,鏈輪上套設有鏈條,鏈條穿過倒車控制器與后車軸上的驅動鏈輪相連,左、右框桿后部對稱設有配有軸承的軸孔,并據此設有后車軸,即為驅動軸,也即驅動軸上的驅動鏈輪為帶動后車軸及其后車輪轉動的飛輪;左、右框桿前端內側分別設有對稱的定點軸,據此設有滑輪,前框桿上面和下面分別設有上向桿和下調向桿,且上、下調向桿上設有與轉動孔相對應的軸孔;驅動機構由腳蹬桿、腳蹬拉桿、拉繩、拉桿及套筒組成,一端固定在拉桿上的拉繩繞經滑輪,另一端固定在腳蹬桿上,腳蹬桿與腳蹬拉桿前端相連,腳蹬拉桿后端通過控制線及腳蹬拉桿前部的踏桿與倒車控制器相連接,滑移于套筒內的拉桿前部設有卡柄,套筒上設有與卡柄相配合位于定位槽上的卡槽;轉向機構由上、下調向桿、拉桿、套筒組成,套筒下端通過上調向桿兩端上的支座與上調向桿相連,上調向桿通過前框桿上的轉動孔中的轉動軸與下調向桿相連,且上、下調向桿分別定位在轉動軸的兩端,下調向桿通過連桿與前車軸相連,中間框桿前部的固定軸孔設有定位軸并與前車軸中點樞接,使下調向桿、連桿以及前車軸構成為同步對車架形成相對左右偏轉的支點。
上述設計,當用手推動拉桿時,經過套筒和上、下調向桿的連動,從而經連桿分別推拉前車軸向左或向轉向;當用腳踏踩腳蹬桿或用手拉動拉桿時,都可使腳蹬拉桿后端倒車控制器鉤住鏈條帶動驅動鏈輪轉動而使車前行,達到手腳并用驅動車輛行進的效果。
下面以附圖、實施例再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總體構造立體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車架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驅動機構立體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倒車控制器立體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轉向機構上、下調向桿放大立體示意圖。

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由車架、驅動機構、轉向機構及倒車控制器組成,車架為左右對稱的框式結構,并由前、后框桿4、1、左、右框桿3、2以及中橫框桿5構成,在左、右框桿3、2的前部下面設有前車軸,后部上設有后車軸,前、后車軸上分別設有前、后車輪,車架中部設有座椅,其特征是在前框桿4、中橫框桿5之間設有中間框桿6,中間框桿6前部設有定位軸孔7,前框桿4上設有轉動孔8,并在中間框桿6上,左、右框桿3、2內側上對稱設有導向槽9,左、右框桿3、2中部對稱設有配有軸承的軸孔,并據此設有轉軸10,轉軸10上固定安裝有可以正、反向轉動的鏈輪37,鏈輪37上套設有鏈條28,鏈條28穿過倒車控制器27與后車軸29上的驅動鏈輪38相連,左、右框桿3、2后部對稱設有配有軸承的軸孔,并據此設有后車軸,即為驅動軸,也即驅動軸上的驅動鏈輪38為帶動后車軸29及其后車輪轉動的飛輪;左、右框桿3、2前端內側分別設有對稱的定點軸13,據此設有滑輪14,前框桿4上面和下面分別設有上調向桿11和下調向桿12,且上、下調向桿11、12上設有與轉動孔8相對應的軸孔;驅動機構由腳蹬桿15、腳蹬拉桿16、拉繩17、拉桿18及套筒19組成,一端固定在拉桿18上的拉繩17繞經滑輪14,另一端固定在腳蹬桿15上,腳蹬桿15與腳蹬拉桿16前端相連,腳蹬拉桿16后端通過控制線25及腳蹬拉桿16前部的踏桿26與倒車控制器27相連接,滑移于套筒19內的拉桿18前部設有卡柄21,套筒19上設有與卡柄21相配合位于定位槽24上的卡槽22;轉向機構由上、下調向桿11、12、拉桿18、套筒19組成,套筒19下端通過上調向桿11兩端上的支座與上調向桿11相連,上調向桿11通過前框桿4上的轉動孔8中的轉動軸36與下調向桿12相連,且上、下調向桿11、12分別固定在轉動軸36的兩端,下調向桿12通過連桿23與前車軸相連,中間框桿6前部的定位軸孔7設有定位軸并與前車軸中點樞接,使下調向桿12、連桿23以及前車軸構成為同步對車架形成相對左右偏轉的支點。

圖1、3、4所示,其中,倒車控制器27由控制線25、踏桿26、復位彈簧30、定位拉簧31、拐鐵卡鉤32以及用于給鏈條28導向的豎框33和橫框34組成,復位彈簧30穿套在拐鐵卡鉤32的軸上,其一端壓在拐鐵卡鉤32上,另端壓在豎框33上部,定位拉簧31一端固定在腳蹬拉桿16上,另端固定在踏桿26上,踏桿26通過樞座35安裝在腳蹬拉桿16上,拐鐵卡鉤32設有鉤住并拉動鏈條38的卡鉤。其中,定點軸13、滑輪14、腳蹬桿15、腳蹬拉桿16、拉繩17、拉桿18、套筒19、連桿23、控制線25、踏桿26、倒車控制器27、鏈條28以及轉軸10上的鏈輪37和后車軸29即驅動軸上的驅動鏈輪38為左、右各一套并為對稱設置。拉桿18上設有把手20、卡柄21,用以使拉桿18在套筒19中移動時不會左右旋轉,當卡柄21卡入卡槽22時,使拉桿18固定,不能前后移動。其中,定點軸13通過連線與起轉向作用的滑輪14相聯結;或其中,定點軸13上直接樞裝滑輪14。其中,腳蹬拉桿16上設有復位彈簧(圖中未畫),以加速復位,提高車速。當然可以設剎車裝置,圖中從略。其中前者,以連線聯結滑輪14,既拴住了滑輪,又可藉改變連線的長度而改變滑輪支點的位置,特別是據此可以驅車上臺階、過溝坎;而后者則滑輪的定位較為踏實。倒車時,腳踩下踏桿26,經控制線25,倒車控制器27的拐鐵卡鉤32脫開鏈條28,這時,驅動鏈輪38便可以反轉,使車后退。總之,本實用新型具有許多優點1、座椅可安裝半躺式、躺騎式或雙人椅、三人椅,乘座舒適、安穩;2、車架上可安裝頂棚及擋風玻璃,風雨無阻,一家人外出休閑旅游特別好;3、溝坎、平地都能走,適應性強,兼有健身功能,可用于健身運動;4、更適于殘疾人使用。
權利要求1.雙驅動自行車,其由車架、驅動機構、轉向機構及倒車控制器組成,車架為左右對稱的框式結構,并由前、后框桿、左、右框桿以及中橫框桿構成,在左、右框桿的前部下面設有前車軸,后部上設有后車軸,前、后車軸上分別設有前、后車輪,車架中部設有座椅,其特征是在前框桿、中橫框桿之間設有中間框桿,中間框桿前部設有固定軸孔,前框桿上設有轉動孔,并在中間框桿上,左、右框桿內側對稱設有導向槽,左、右框桿中部對稱設有配有軸承的軸孔,并據此設有轉軸,轉軸上固定安裝有可以正、反向轉動的鏈輪,鏈輪上套設有鏈條,鏈條穿過倒車控制器與后車軸上的驅動鏈輪相連,左、右框桿后部對稱設有配有軸承的軸孔,并據此設有后車軸,即為驅動軸,也即驅動軸上的驅動鏈輪為帶動后車軸及其后車輪轉動的飛輪;左、右框桿前端內側分別設有對稱的定點軸,據此設有滑輪,前框桿上面和下面分別設有上調向桿和下調向桿,且上、下調向桿上設有與轉動孔相對應的軸孔;驅動機構由腳蹬桿、腳蹬拉桿、拉繩、拉桿及套筒組成,一端固定在拉桿上的拉繩繞經滑輪,另一端固定在腳蹬桿上,腳蹬桿與腳蹬拉桿前端相連,腳蹬拉桿后端通過控制線及腳蹬拉桿前部的踏桿與倒車控制器相連接,滑移于套筒內的拉桿前部設有卡柄,套筒上設有與卡柄相配合位于定位槽上的卡槽;轉向機構由上、下調向桿、拉桿、套筒組成,套筒下端通過上調向桿兩端上的支座與上調向桿相連,上調向桿通過前框桿上的轉動孔中的轉動軸與下調向桿相連,且上、下調向桿分別固定在轉動軸的兩端,下調向桿通過連桿與前車軸相連,中間框桿前部的定位軸孔設有定位軸并與前車軸中點樞接,使下調向桿、連桿以及前車軸構成為同步對車架形成相對左右偏轉的支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驅動自行車,其特征是倒車控制器由控制線、踏桿、復位彈簧、定位拉簧、拐鐵卡鉤以及用于給鏈條導向的豎框和橫框組成,復位彈簧穿套在拐鐵卡鉤的軸上,其一端壓在拐鐵卡鉤上,另端壓在豎框上部,定位拉簧一端固定在腳蹬拉桿上,另端固定在踏桿上,踏桿通過樞座安裝在腳蹬桿上,拐鐵卡鉤設有鉤住并拉動鏈條的卡鉤。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驅動自行車,其特征是定點軸、滑輪、腳蹬桿、腳蹬拉桿、拉繩、拉桿、套筒、連桿、控制線、踏桿、倒車控制器、鏈條以及轉軸上的鏈輪和后車軸即驅動軸上的驅動鏈輪為左、右各一套并為對稱設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驅動自行車,其特征是定點軸通過連線與起轉向作用的滑輪相聯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驅動自行車,其特征是定點軸上直接樞裝滑輪。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驅動自行車,其特征是腳蹬拉桿上設有復位彈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人力四輪車。提供一種手腳并用的雙驅行車。其由車架、驅動及轉向機構等組成,有前后車軸、車輪,中部有轉軸,轉軸上設轉輪,后車軸設驅動鏈輪;定點軸、滑輪、腳蹬拉桿、腳蹬桿、拉繩、拉桿、套筒、連桿、控制線、踏桿、倒車控制器、鏈條以及轉軸上的鏈輪和后車軸即驅動軸上的驅動鏈輪為左、右各一套并為對稱設置,拉桿上設有把手、卡柄。用于外出旅游等。
文檔編號B62M1/00GK2454246SQ0025205
公開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15日 優先權日2000年11月15日
發明者陳孟云 申請人:陳孟云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