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結構,特別有關一種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
背景技術:
就機車騎乘者對于具有提把的袋子、物品進行收容時,一般是將袋子吊掛于車身中間所凸設的掛鉤上。
如此一來,由于車身上所設置的掛鉤是以固定方式凸出于車體的外表面,亦會造成人員的不當碰觸于掛鉤而造成傷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種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當不使用掛鉤部時,使用者可輕易地運動懸臂部而使其沒入于車體的基面,達到隱藏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包括一車體、一扣合裝置及一承載裝置。車體包括一基面,扣合裝置設置于車體,于扣合裝置中包括一第一結合部。承載裝置包括一第二結合部與一懸臂部,其中,第二結合部以可分離方式結合于扣合裝置的第一結合部,懸臂部以可于一隱藏位置(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開啟位置)之間運動的方式樞接于車體。當懸臂部處于第一位置時,懸臂部與基面共面;當懸臂部處于第二位置時,懸臂部不與基面共面,物件以可分離方式設置于懸臂部之上。
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其承載裝置更包括了一掛鉤部,掛鉤部連接于懸臂部,物件以可分離方式設置于掛鉤部。
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其車體上更包括一開口,此開口貫穿基面,懸臂部以實質上可與基面共面方式而配合于開口之中。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當不使用掛鉤部時,使用者可輕易地翻動懸臂部使其沒入于車體的基面,達到隱藏的目的,避免因使用不當碰觸于掛鉤而造成人員的傷害。
圖1A表示根據本實用新型車輛結構的立體圖;圖1B表示由本實用新型置物掛鉤裝置懸掛有一物件(W)時的立體圖;圖2A表示根據圖1A中的區域(Z 1)中的置物掛鉤裝置的示意立體圖;圖2B表示根據圖1B中的區域(Z2)中的置物掛鉤裝置的示意立體圖。
符號說明1~車體100~基面100h~開口2~扣合裝置20~第一結合部21~固定部3~承載裝置30~第二結合部31~懸臂部32~掛鉤部a-a~軸心G~置物掛鉤裝置H~車頭M~車輛結構N1、N2~輪子W~物件Z1、Z2~區域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標,作詳細說明如下本實用新型的車輛結構M以摩托車(motorcycle)為應用例。
本實用新型的組成構件如圖1A、1B所示,圖1A表示根據本創作車輛結構M的立體圖,圖1B表示由本創作車輛結構M懸掛有一物件W(例如袋子)時的立體圖。
車輛結構M包括一車體1、一置物掛鉤裝置G、一車頭H與兩輪子N1、N2。車頭H與兩輪子N1、N2分別連接于車體1,兩輪子N1、N2用以對于車體1進行支承與運動,車頭H用以對于車體1與兩輪子N1、N2等進行操控。置物掛鉤裝置G包括一扣合裝置2與一承載裝置3,由扣合裝置2、承載裝置3之間的組合、分離及其可隱藏的方式而可對于物件W進行支承。
圖2A、2B表示根據圖1A、1B中的區域Z1、Z2中的置物掛鉤裝置G與車體1的局部結構的示意立體圖,其中,圖2A中的置物掛鉤裝置G處于未開啟或隱藏狀態,而圖2B中的置物掛鉤裝置G處于開啟或呈現狀態。由此可知,置物掛鉤裝置G可于一第一位置(圖2A)與一第二位置(圖2B)之間運動,如此以對于承載裝置3進行隱藏或呈現。
以下將針對車體1、置物掛鉤裝置G的扣合裝置2與承載裝置3的各別結構及其相互間的連接關系做出說明。
車體1如圖1A、1B所示,車體1構成了車輛結構M的主要部分,并且于車體1的鄰接于車頭H的下緣位置包括了一基面100,于基面100上包括一開口100h,此開口100h貫穿基面100而連接于車體的內部空間。
扣合裝置2
如圖2B所示,扣合裝置2包括第一結合部20與固定部21,其中,第一結合部20連接于固定部21,并且固定部21設置于車體1之上。于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部20為一扣環。
承載裝置3如圖2B所示,承載裝置3包括第二結合部30、懸臂部31、掛鉤部32。
懸臂部31為一矩型板構件,其尺寸等于基面100的開口100h的大小,懸臂部31的一端沿著軸心a-a而樞接于車體1之上,如此懸臂部31便可沿著軸心a-a、于第一位置(圖2A)與第二位置(圖2B)之間進行轉動。換言之,當懸臂部31處于第一位置(圖2A)時,懸臂部31于實質上可配合于開口100h之中;當懸臂部31處于第二位置(圖2B)時,懸臂部31可與基面100之間呈現出一傾角。
第二結合部30、掛鉤部32設置于懸臂部31之上,其中,掛鉤部32為一體成型于懸臂部31之上的延伸部件,第二結合部30設置于掛鉤部32之上。于本實施例中,第二結合部30為相對于第一結合部20(扣環)的一扣具,第二結合部30以可分離方式結合于第一結合部20。
置物掛鉤裝置G的隱藏與開啟由圖2A可知,當置物掛鉤裝置G處于隱藏位置(第一位置)時,承載裝置3的第二結合部30連接于扣合裝置2的第一結合部20,并且懸臂部31完全配合于開口100h之中,亦即,懸臂部31與基面100處于共面,此時扣合裝置2、承載裝置3的第二結合部30與掛鉤部32完全由懸臂部31所覆蓋,經由基面100的外側完全看不到扣合裝置2、承載裝置3的第二結合部30與掛鉤部32。
由圖2B可知,當置物掛鉤裝置G處于開啟位置(第二位置)時,懸臂部31沿著一既定傾角而凸出于基面100,亦即,懸臂部31不與基面100共面,此時第二結合部30與掛鉤部32呈現于基面100的外側。如此一來,物件W便可設置于懸臂部31之上。
因此,當不使用掛鉤部32時,使用者可輕易地運動懸臂部31而使得第二結合部30連接于扣合裝置2的第一結合部20,如此便可使得掛鉤部32沒入于基面100之下,達到隱藏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該車輛結構包括一車體,包括一基面,一扣合裝置,設置于該車體;而該扣合裝置包括第一結合部,以及;一承載裝置,包括懸臂部,懸臂部的一端沿著軸心樞接于車體之上;而該懸臂部上,有一吊掛物品的掛鉤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承載裝置的掛鉤部上設置第二結合部,以可分離方式結合于扣合裝置的第一結合部。
3.根據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車體有一貫穿于基面的開口,懸臂部與該基面可以共面方式配合于該開口之中。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可隱藏式掛鉤部的車輛結構,包括一車體、一扣合裝置及一承載裝置。車體包括一基面,扣合裝置設置于車體,扣合裝置中包括第一結合部。承載裝置包括第二結合部與懸臂部,其中,第二結合部以可分離方式結合于扣合裝置的第一結合部,懸臂部以可于一隱藏位置(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開啟位置)之間運動的方式樞接于車體。當懸臂部處于第一位置時,懸臂部與基面共面;當懸臂部處于第二位置時,懸臂部不與基面共面,物件(W)以可分離方式設置于懸臂部之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當不使用掛鉤部時,使用者可輕易地翻動懸臂部使其掩沒入于車體的基面,達到隱藏的目的,避免因使用不當碰觸于掛鉤而造成人員的傷害。
文檔編號B62J9/00GK2764700SQ20052000117
公開日2006年3月15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月19日
發明者邱瑞中 申請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