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踏板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車,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便攜式電動踏板車。
背景技術:
隨著能源問題的日趨嚴峻,人們開始尋求各種環保節能的交通工具,電動 車便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電動車笨重、體型大、耗電量高,對使用者有一 定的操作要求,并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理想的出行交通工具。
因而,出現了一種輕便型的電動踏板車。踏板車主要由電動機、電池、前 輪、后輪、踏板和車把等零部件組成,結構簡單,行走時人站立在踏板上控制 把手使車向前運行。這種電動踏板車因其輕便實用等特點而廣受都市白領和年 輕人的歡迎。但是,現有的各種電動踏板車仍然存在不便于停放、易傾倒、抗 震性低等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 使用方便、行走平穩的電動踏板車。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出 一種電動踏板車, 包括手柄、控制支架、前輪支架、帶電機的一體式前輪、電池、踏板和后輪, 控制支架上端安裝所述手柄,下端與所述前輪支架固接,所述前輪通過主軸安 裝在前輪支架下端,所述踏板通過轉軸活動連接在所述前輪支架后端,且所述 轉軸上套設有回中扭簧。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前輪支架的上端向后延伸出間隔開的上 支臂和下支臂,所述踏板前端伸出的連接臂通過轉軸安裝在所述上支臂和下支 臂之間。所述上支臂和所述連接臂之間的轉軸上設有所述回中扭簧,所述扭簧
4的兩個末端分別與所述上支臂上的第一限位柱以及所述連接臂上的第二限位 柱相卡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踏板的腳踏位由臺階狀底板和從所述臺 階狀底板兩側向上延伸的側壁構成。所述臺階狀底板包括第一水平踏板、第二 水平踏板和將二者連接的斜板,其中第一水平踏板和第二水平踏板之間存在一
定的高度差;所述踏板的腳踏位還包括位于后輪支撐部上表面的第三水平踏 板。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輪包括前后排列且底部同高的第一后 輪和第二后輪,且所述第一后輪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后輪。所述第二后輪安裝 在從踏板下部傾斜伸出的連桿上,所述踏板底部伸出的定位柱與所述連桿相抵 以限制所述第二后輪的高度。所述定位柱優選是鎖緊在所述踏板底部的定位螺 栓。套設有彈簧的一剎車螺栓從所述踏板底部伸出,與所述連桿的對應位置連 接,且所述剎車螺栓與所述電動踏板車的剎車系統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一體式前輪采用數碼無炭刷電機驅動。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踏板車通過增設回中彈簧使前輪部分在轉向后能夠再 自動復位,保持整個車身始終在一條直線上,不僅有利于用戶直線行駛,而且 節省放置空間。此外,該電動踏板車的踏板采用具有下沉空間的臺階式腳踏位, 降低重心以減少側翻的可能,并有助于用戶在行駛時保持自身平衡。后輪采用 大、小兩個后輪,減輕了踏板車在不連續路面行駛時的顛簸,增強舒適性。而 且,特殊安裝的小后輪還可以壓下以充當剎車。
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動踏板車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2是圖1所示電動踏板車的主視圖3是圖1所示電動踏板車的側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中腳踏位的結構示意圖5是圖2中A部的放大示意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中后輪的結構示意圖;圖7a、 7b、 7c分別是圖6所示的后輪在不連續地面行走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1-3所示,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電動踏板車主要由手柄、 控制支架30、前輪支架40、帶電機的一體式前輪50、電池(圖中未示出)、 踏板60和后輪等部件構成。其中,控制支架30的下端通過螺栓等連接部件與 前輪支架40的上端鎖緊,前輪支架40安裝在一體式前輪50的主軸52兩端上。 控制支架30的上端設有縱向的主手柄10和橫向的輔助手柄20。用戶可一手 扶輔助手柄20, 一手操控主手柄10,使控制支架30轉向,從而帶動電輪支架 40進而帶動前輪50轉向。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電動踏板車的踏板不同于現有的平板式踏板。如圖1 和圖2所示,踏板60包括連接臂62、斜梁64、腳踏位66和后輪支撐部68。 連接臂62通過轉軸44活動連接在前輪支架40上端向后伸出的兩個支臂42 和43之間,其具體結構將后續結合圖5給出描述。斜梁64內用于容納給該電 動踏板車供電的電池(圖中未示出)。后輪支撐部68成盒狀,用于通過轉軸安 裝第一后輪72和第二后輪74,具體的結構在后續結合圖6給出。腳踏位66 采用了臺階式設計,由臺階式底板和沿底板兩側向上延伸的側壁圍成下沉空間 67,用于供用戶的腳踩踏。此外,后輪支撐部68的上表面的第三水平踏板681 也可用于踩踏。該電動踏板車的腳踏位的具體結構可參見圖4,其中臺階式底 板包括第一水平踏板661、第二水平踏板663和將二者連接的斜板662,第一 水平踏板661和第二水平踏板663之間存在一定的高度差從而形成臺階。具體 設計中,第一水平踏板可離地7cm,第二水平踏板可離地5cm,而后輪支撐部 68上的第三水平踏板681可離地10cm。本實用新型這樣設計的腳踏位66形 成下沉空間67供用戶踩踏,相比于現有的那些平板式踏板,重心得到了降低, 從而提高了該電動踏板車在行駛過程中的平穩性,并降低側翻的可能。而且, 用戶前、后腳踩踏踏板60時存在高度差,也有利于用戶自身保持平衡。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中踏板60的連接臂62與前輪支架40的兩支臂42和43之間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前輪支架40的上端向后 延伸出彼此間隔開的上支臂42和下支臂43,其上設有轉軸將踏板60的連接 臂62套接在兩支臂之間,并可繞轉軸轉動。此外,在連接臂62和上支臂42 之間的轉軸上還套設有回中扭簧80,并且上支臂42上向下伸出第一限位柱92, 連接臂62上向上伸出第二限位柱94。第一限位柱92和第二限位柱94彼此錯 開,用于分別與回中扭簧80的第一末端82和第二末端84相卡靠。該回中扭 簧80的作用是使整個踏板車盡量保持一條直線。例如,當外力驅使前輪左轉 時,第一限位柱92隨上支臂42逆時針旋轉,帶動回中扭簧80的第一自由端 82轉動,從而使回中扭簧80壓縮。當外力去除后,由于回中扭簧80自身恢 復彈性變形,第一自由端82帶動第一限位柱92反向轉動,從而使前輪50從 左轉位置返回到正向位置,保持直線前行。本實用新型增加回中扭簧的這一設 計特別有利于該電動踏板車的停放和搬運,該回中扭簧可使踏板車在停放和搬 運時始終保持整個車身成一條直線,而不會占用太多空間。
本實用新型對后輪也做出了改進。具體如圖6所示,后輪由第一后輪72 和第二后輪74前后排列組成,且第一后輪72和第二后輪74的底部同高設置, 即兩者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第一后輪72的直徑大于第二后輪74。第一后 輪72通過轉軸安裝在后輪支撐部68中,且有部分露出踏板表面。第一后輪 72的設置與現有電動踏板車的后輪設置基本相同,故不做詳述。第二后輪74 通過軸102安裝在后輪支撐部68下部傾斜伸出的連桿100上。定位螺栓104 穿過后輪支撐部68的底板69伸出,與連桿100的對應位置相抵。定位螺栓 104的伸出長度通過螺母鎖死,從而將第二后輪74限定在一固定高度而不能 上升,保證行駛過程中第二后輪74和第一后輪72在同一水平面上。剎車螺栓 106也穿過后輪支撐部68的底板69伸出,并與連桿100的對應位置連接。剎 車螺栓106可與該電動踏板車的剎車系統連接,這可以通過現有的各種技術手 段來實現。需要剎車時,作用力往下壓剎車螺栓106,使連桿100進而使第二 后輪74往下壓,從而實現剎車功能。這時,第二后輪74可以采用滿足剎車要 求的合適的材料制成。在壓下剎車螺栓106的過程中,其上的彈簧108被壓縮, 因而在剎車釋放后,即剎車螺栓106上的作用力去除后,彈簧108的彈力帶動
7剎車彈簧106回升,恢復置初始位置。
本實用新型在后輪部分采用一對底部同高的大小輪,可以充分減輕因路況 而造成的顛簸,使用戶感覺更舒適。圖7a、 7b、 7c分別示出了后輪在不連續 地面行走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在經過出現的小的斷裂或坑洼的路面時,第一 后輪72和第二后輪74中至少會有一個后輪處于水平路面使整個車身保持平 穩,不會因該斷裂或坑洼而產生大的震動和顛簸。
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踏板車可以采用數碼無炭刷電機。當電池內的電 能耗盡時,該電動踏板車便可以當作普通的踏板車來使用,用人力推動,電機 對此不會產生任何阻力。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踏板車,包括手柄、控制支架、前輪支架、帶電機的一體式前輪、電池、踏板和后輪,控制支架上端安裝所述手柄,下端與所述前輪支架固接,所述前輪通過主軸安裝在前輪支架下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通過轉軸活動連接在所述前輪支架后端,且所述轉軸上套設有回中扭簧。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支架的上端向后延伸出間隔開的上支臂和下支臂,所述踏板前端伸出的連接臂通過轉軸安裝在所述上支臂和下支臂之間。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臂和所述連接臂之間的轉軸上設有所述回中扭簧,所述扭簧的兩個末端分別與所述上支臂上的第一限位柱以及所述連接臂上的第二限位柱相卡靠。
4、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的腳踏位由臺階狀底板和從所述臺階狀底板兩側向上延伸的側壁構成。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臺階狀底板包括第一水平踏板、第二水平踏板和將二者連接的斜板,其中第一水平踏板和第二水平踏板之間存在一定的高度差;所述踏板的腳踏位還包括位于后輪支撐部上表面的第三水平踏板。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輪包括前后排列且底部同高的第一后輪和第二后輪,且所述第一后輪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后輪。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輪安裝在從踏板下部傾斜伸出的連桿上,所述踏板底部伸出的定位柱與所述連桿相抵以限制所述第二后輪的高度。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是鎖緊在所述踏板底部的定位螺栓。
9、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底部還設有一套設有彈簧的剎車螺栓,與所述連桿的對應位置連接,且所述剎車螺栓與所述電動踏板車的剎車系統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動踏板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體式前輪采用數碼無炭刷電機驅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踏板車。所述電動踏板車包括手柄、控制支架、前輪支架、帶電機的一體式前輪、電池、踏板和后輪,控制支架上端安裝手柄,下端與前輪支架固接,前輪通過主軸安裝在前輪支架下端,踏板通過轉軸活動連接在前輪支架后端,且所述轉軸上套設有回中扭簧。本實用新型通過增設回中彈簧使前輪在轉向后能夠再自動復位,保持整個車身始終在一條直線上,不僅有利于用戶直線行駛,而且節省放置空間。踏板采用具有下沉空間的臺階式腳踏位,降低重心以減少側翻的可能,并有助于用戶在行駛時保持自身平衡。后輪采用大、小兩個后輪,減輕了踏板車在不連續路面行駛時的顛簸,增強舒適性。而且,特殊安裝的小后輪還可以壓下以充當剎車。
文檔編號B62K17/00GK201329936SQ20082014700
公開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27日 優先權日2008年8月27日
發明者施聯發 申請人:施聯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