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作為以往的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已知有安裝于車體后部的金 屬制的抓握扶手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和作為車輛用的輔助握把在芯
軸外側形成有軟質層的抓握扶手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 專利文獻l:(日本)特開2006-14305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公平6-6415號公報 說明專利文獻1的圖3、圖4。
抓握扶手31是車輛前方側開放的平面看為U字形的金屬制部件,在左 右下面形成有凹部并作為把持部,這些把持部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部分安裝 于車架13。
說明專利文獻2的圖1、圖2。
輔助握把是如下部件,即利用合成樹脂制芯材4包圍除安裝部2、 2之 外的帶狀芯軸1,該帶狀金屬芯1在兩端具有安裝部2、 2,并進一步利用 海綿層7包住該合成樹脂制芯材4,利用合成樹脂片8覆蓋該海綿層7。
專利文獻l的抓握扶手31的把持部的下面凹陷而容易握住,但因其為 硬質,故抓握的感覺不好。
專利文獻2中的輔助握把由于其僅是握把,僅能適用形狀簡單的扶手, 故在形狀變化多的抓握扶手中難以采用。另外,雖然抓握的時候感覺柔軟, 但由于芯軸l為平板狀,強度、剛性低,并有可能與車體的振動共振。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柔軟、容易握住且可以確保強度、剛性的 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
在第 一 方面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中,該鞍乘型車輛在車架后部安裝有乘坐人員把持的抓握扶手,該抓握扶手結構的特征在于,抓 握扶手由芯材和覆蓋該芯材的橡膠或樹脂制的覆蓋材料形成,該芯材由金 屬制的棒狀芯材和金屬制的第 一板狀芯材構成,該第 一板狀芯材與該棒狀 芯材的車寬方向外側接合,越向車體外側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狀芯材的外形薄。
其作用為,由于抓握扶手的芯材由金屬制的棒狀芯材和金屬制的第一
板狀芯材構成,故即便是形狀存在變化的復雜的抓握扶手,也容易使棒狀
芯材沿著其形狀,因此,其結果是可以確保抓握扶手的強度、剛性,難以 相對于車體的振動共振。
另外,由于抓握扶手的芯材被橡膠或樹脂制的覆蓋材料覆蓋,故在握 住抓握扶手時,能夠得到柔軟且舒適的感覺,并且,由于抓握扶手的第一 板狀芯材與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外側接合,越向車體外側越下降且板厚比 棒狀芯材的外形薄,故容易握住。進而,由于覆蓋材料為樹脂制,故容易 進行其形狀的設定,可以將抓握扶手的表面形成為曲面,從而謀求提高外 觀性。
第二方面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面上接 合有比棒狀芯材的外形薄的金屬制的第二板狀芯材。
其作用為,金屬制的第二板狀芯材與棒狀芯材接合,芯材的強度、剛 性進一步提高,振動的抑制效果也提高。
另外,在同乘者握住抓握扶手后端時,由于整個手心放在第二板狀芯 材上,故更加容易握住。
并且,根據與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面接合的第二板狀芯材,在 抓握扶手的車寬方向中央,形成有可以利用的平坦面。
第三方面的發明,其特征在于,第二板狀芯材的一部分被減輕重量。
其作用為,第二板狀芯材的一部分被減輕重量而使抓握扶手輕量化, 并且,抓握扶手因車體振動的共振難以發生。
第四方面的發明,其特征在于,棒狀芯材形成為從側面看中央部高的 凸形狀,第 一板狀芯材從側面看設于凸形狀的下側。
其作用為,第一板狀芯材支承棒狀芯材,可以減小棒狀芯材的外形。
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抓握扶手由芯材和覆蓋該芯材的橡膠或樹脂制 的覆蓋材料形成,該芯材由金屬制的棒狀芯材和金屬制的第 一板狀芯材構成,該第一板狀芯材與該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外側接合,越向車體外側越 下降且板厚比棒狀芯材的外形薄,故可以形成握住抓握扶手時的感覺柔軟 且容易握住的抓握扶手,并且,利用金屬制的芯材可以確保抓握扶手的強 度、剛性,故可以使抓握扶手難以共振。
在第二方面的發明中,由于在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面上接合有 比棒狀芯材的外形薄的金屬制的第二板狀芯材,故可以進一步提高抓握扶 手的芯材的強度、剛性,也可以使其難以共振。另外,可以將抓握扶手的 第二板狀芯材上方作為載置臺而利用,可以提高機動二輪車的使用便利性。
在第三方面的發明中,由于第二板狀芯材的一部分被減輕重量,故通 過減輕重量可以使抓握扶手輕量化,并且可以使抓握扶手相對于車體振動 更加難以共^展。
在第四方面的發明中,由于棒狀芯材形成為從側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 狀,第一板狀芯材從側面看設于凸形狀的下側,故可以利用第一板狀芯材 支承棒狀芯材,可以減小棒狀芯材的外形,從而可以謀求輕量化、降低成本。
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結構的鞍乘型車輛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主要部分平面圖3是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的側視圖4是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的平面圖5是圖4的5-5線剖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鞍乘型車輛 11 車架
68 抓握扶手 105 棒狀芯材
106、 107第一板狀芯材(外側板狀芯材) 108 第二板狀芯材(內側板狀芯材) 108a 108f 減輕重量孔 110 芯材
113覆蓋材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
實施本發明的最優實施例。另外,附圖是按照附 圖標記的指向看到的圖。
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結構的鞍乘型車輛的側視圖,鞍乘型
車輛IO是如下構成的小型機動二輪車,在構成車架11前端的頭管12上操 縱自如地安裝有前叉13,分別在該前叉13的上端安裝有轉向桿14、在下 端安裝有前輪16,在從頭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及從主架17的后 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樞軸板18安裝有發動機20的曲軸箱21,在樞軸板18經 由樞軸22上下擺動自如地安裝有擺動臂23,在該擺動臂23的后端安裝有 后輪24,左右一對座位導軌25、 26 (僅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25)從主架 17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在這些座位導軌25、 26的上部安裝有座位27, 在樞軸板18及座位導軌25、 26的中間部分別跨設左右一對副架31 、 32 (僅 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31 ),在擺動臂23的后端部及座位導軌25、 26的中 間部分別跨設左右一對后緩沖單元33、 33 (僅表示一個附圖標記33)。
車架11由上述頭管12、主架17、樞軸板18、座位導軌25、 26以及副 架31、 32構成。
頭管12的前方纟皮前罩35覆蓋,頭管12及主架17的兩側、主架17的 前部上方被主架罩36覆蓋,該主架罩36兩側部的下部被左右一對主架側 罩37、 38(僅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37)的上部覆蓋,在這些主架側罩37、 38的下邊緣,連接有底罩43、 44 (僅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43),該底罩 43、 44覆蓋發動機20的汽缸部41的兩側及主架17后部的兩側。
發動機20是向前后大致水平延伸的驅動源,在曲軸箱21的前端安裝 有汽缸體51,在該汽缸體51安裝有汽缸蓋52,汽缸蓋52的前端被蓋罩53 覆蓋,在曲軸箱21的后部一體地設有變速器55。
汽缸蓋52的上部連接有進氣裝置57,下部連接有排氣裝置58。
進氣裝置57由經由進氣岐管61與汽缸蓋52連接的節氣門本體62和 經由連接管(未圖示)與該節氣門本體62連接的空氣濾清器64構成,空 氣濾清器64的上部,皮主架17的前部支承。
排氣裝置58由與汽缸蓋52連接的排氣管66和與該排氣管66的后端 連接的消聲器67構成。
在座位導軌25、 26的后端部,安裝有就座于座位27后部的同乘者抓 握的抓握扶手68。在座位27的下方,配置有分別與主架罩36、主架側罩37、 38及底罩 43、 44連接的中心罩71、覆蓋座位導軌25、 26兩側的左右一對本體側罩 72、 73 (僅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72)及左右一對后側罩74、 76 (僅表示 跟前側的附圖標記74),在左右后側罩74、 76的后部之間,配置有尾燈77, 在左右后側罩74、 76的下部之間,配置有覆蓋后輪24上方的后擋板78。
在此,附圖標記85是覆蓋轉向桿14中央部的把手罩,附圖標記86是 覆蓋前輪16上方的前擋板,附圖標記87是配置成從前罩35的下部露出的 頭燈,附圖標記88、 88 (僅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88)是從曲軸箱21向 側方突出的左右一對駕駛員用踏板,附圖標記89、 89(僅表示跟前側的附 圖標記89)是經由踏板支架91分別安裝于副架31、 32的同乘者用踏板, 附圖標記92是從變速器55向側方突出的輸出軸,附圖標記93是安裝于輸 出軸92的驅動鏈輪,附圖標記94是表示一體地安裝于后輪24的從動鏈輪,
是覆蓋鏈條93上方的鏈條罩,附圖標記98是安裝于樞軸板18的主支架。 圖2是本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主要部分平面圖(圖中的箭頭(前)表
示車輛前方,以下相同),在座位27的后方配置有/人前部朝向后部而形成
為窄形狀的抓握扶手68。
抓握扶手68是配置于尾燈77上方且從上方覆蓋尾燈77的部件,其具
有山部68a、 68b和谷部68c,該山部68a、 68b在左右配置成向前方較大張
開的八字形,該谷部68c在這些山部68a、 68b之間,比山部68a、 68b低且
形成為平坦狀,同乘者的手4荅在山部68a、 68b的側邊^^68d、 68e,谷部68c
用作載物臺。
本體側罩72、 73的側邊緣72a、 73a設置成與座位27前部左右的側邊 緣27a、 27b連續,抓握扶手68的側邊緣68d、 68e設置成與本體側罩72、 73的側邊緣72a、 73a的延長線連續,故從上面看,鞍乘型車輛10(參照圖 1 )后部的輪廓從座位27的前端到抓握扶手68的后端形成為光滑的流線型, 可謀求提高外觀性和降低空氣阻力。
圖3是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的側視圖,抓握扶手68是埋入了棒狀芯材105 的部件,下部具有將其安裝于座位導軌25、 26(參照圖1)側的安裝面68f、 68f (僅表示跟前側的附圖標記68f )。
圖4是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的平面圖,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為了安裝于座位導軌25、 26 (參照圖1)側而在與棒狀芯材105兩端部靠近的位 置安裝的左右一對安裝部件111、 112、形成為覆蓋這些芯材110及安裝部 件111、 112的橡膠或軟質樹脂制的覆蓋材料113構成,該芯材110由平面 看為近似V字形的金屬制棒狀芯材105、焊接安裝于該棒狀芯材105外側 的金屬制的左右一對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以及焊接安裝于棒狀芯材105 內側的金屬制的內側板狀芯材108構成。
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為如下部件,即大致為三角形, 一個邊安裝于 棒狀芯材105,提高棒狀芯材105的剛性,并且,與棒狀芯材105 —并構成 同乘者用手把持的部分的芯。
內側板狀芯材108為如下部件,即形成有多個減輕重量孔108a、 108b、 108c、 108d、 108e、 108f,提高才奉狀芯材105的剛性且^皮輕量化。另外,通 過形成減輕重量孔108a、 108b、 108c、 108d、 108e、 108f,可以l吏內側板狀 芯材108的共振頻率向高頻側移動,從而可以使內側板狀芯材108的共振 頻率離開車體振動的頻率,使內側板狀芯材108更加難以共振。
安裝部件111、 112開設有用于將其安裝到座位導軌25、 26側的螺栓插 通孔llla、 llla、 112a、 112a。
圖5是圖4的5 _ 5線剖面圖,抓握扶手68的山部68a、 68b為在下面 形成凹部68h、 68j且埋入了棒狀芯材105及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的部分, 以隨著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人一奉狀芯材105向車寬方向外側下降地延長 而覆蓋材料113向車寬方向外側下降的方式形成有把持部68L、 68R。
這樣,通過向車寬方向外側下降地形成把持部68L、 68R,從而把持部 68L、 68R變得容易握住,進而,可以將4巴持部68L、 68R設為容易握住的 厚度,并且通過橡膠或軟質樹脂制的覆蓋材料113可以柔軟地握住。
如以上的圖1、圖4及圖5所示,在車架11后部安裝有乘坐人員把持 的抓握扶手68的鞍乘型車輛10中,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和覆蓋該芯材 110的橡膠或樹脂制的覆蓋材料113形成,該芯材110由金屬制的棒狀芯材 105和金屬制的作為第一板狀芯材的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構成,該外側 板狀芯材106、 107與該棒狀芯材105的車寬方向外側接合,越向車體外側 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狀芯材105的外形薄,因此,可以形成握住抓握扶手68 時的感覺柔軟且容易握住的抓握扶手68,并且,通過金屬制的芯材110可 以確保抓握扶手68的強度、剛性,故可以使抓握扶手68難以共振。
8另外,由于在棒狀芯材105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面上接合有比棒狀芯材 105的外形薄的作為第二板狀芯材的金屬制內側板狀芯材108,因此,可以 進一步提高抓握扶手68的芯材110的強度、剛性,也可以使其難以共振。 另外,可以將抓握扶手68的內側板狀芯材108上方作為載置臺而利用,可 以提高機動二輪車IO的使用便利性。
并且,由于內側板狀芯材108的一部分被減輕重量,故通過減輕重量 可以使抓握扶手68輕量化,并且可以使抓握扶手68相對于車體振動更加 難以共振。
如圖3所示,由于棒狀芯材105形成為從側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狀, 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 (附圖標記107參照圖4)從側面看設于凸形狀的 下側,故可以利用外側板狀芯材106、 107支承纟奉狀芯材105,可以減小4奉 狀芯材105的外形,從而可以謀求輕量化、降低成本。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在棒狀芯材105安裝了外側板狀 芯材106、 107和內側板狀芯材108,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外側板狀芯 材106、 107和內側板狀芯材108 —體成形而將才奉狀芯材105安裝于該一體 成形部件。
工業實用性
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結構適用于鞍乘型車輛。
權利要求
1. 一種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該鞍乘型車輛在車架后部安裝有乘坐人員把持的抓握扶手,該抓握扶手結構的特征在于,所述抓握扶手由芯材和覆蓋該芯材的橡膠或樹脂制的覆蓋材料形成,該芯材由金屬制的棒狀芯材和金屬制的第一板狀芯材構成,該第一板狀芯材與該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外側接合,越向車體外側越下降且板厚比所述棒狀芯材的外形薄。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棒狀芯材的車寬方向內側的面上接合有比棒狀芯材的外形薄的金屬制 的第二板狀芯材。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其特征在于,所 述第二板狀芯材的 一部分被減輕重量。
4. 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其特 征在于,所述棒狀芯材形成為從側面看中央部高的凸形狀,所述第一板狀 芯材從側面看設于所述凸形狀的下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柔軟、容易握住且可以確保強度、剛性的鞍乘型車輛的抓握扶手結構。在車架后部安裝有乘坐人員把持的抓握扶手(68)的鞍乘型車輛中,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和覆蓋該芯材(110)的橡膠或樹脂制的覆蓋材料(113)形成,該芯材(110)由金屬制的棒狀芯材(105)和金屬制的外側板狀芯材(106、107)構成,該外側板狀芯材(106、107)與該棒狀芯材(105)的車寬方向外側接合,越向車體外側越下降且板厚比棒狀芯材(105)的外形薄。
文檔編號B62J1/28GK101531221SQ20091000823
公開日2009年9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2月19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14日
發明者中林俊一, 中西孝文, 清水健兒, 窪島顯一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