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摩托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尤其涉及彎梁摩托車發動機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發動機為摩托車整車的行進提供動力,是摩托車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發動機一 般位于摩托車車架前部的搖籃中,在車架左右主管上固定有后懸掛支架,發動機后部的掛 耳通過螺栓與后懸掛支架連接。由于發動機相對于車架空懸的部位較多,并且車架的振動 頻率與發動機的工作頻率相接近,當發動機工作的時候,發動機的振動通過后懸掛支架傳 遞到車架上,容易引起摩托車整車共振,造成駕駛員的腳部、臀部、手部等部位發麻,駕乘的 舒適性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以有效減 小發動機工作振動對整車的影響。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包括發動機、主管、托 架左管、托架右管、后懸掛支架和下連接板,在主管上設置后懸掛支架,該后懸掛支架與發 動機的后部連接;在所述發動機的底部固定下連接板,該下連接板的兩端分別與托架左、右
管連接。 本發明通過在發動機的底部增加下連接板,并且發動機通過下連接板與托架左、 右管固定,這樣一方面發動機與車架之間增加了連接點,使發動機相對于車架空懸的部位 減少,發動機在車架上安裝的牢靠性更好;另一方面,下連接板與車架連接后有足夠的連接 強度,相當于在車架上焊接了一塊加強板,由此提高了車架的振動頻率,使得車架的振動頻 率與發動機的工作頻率拉開距離,從而降低了發動機工作頻率對摩托車整車的影響,避免 了駕駛員的腳部、臀部、手部等部位發麻,大大提高了駕乘的舒適性。 上述下連接板由平板段和側板段組成,在平板段的兩端對稱設置側板段,側板段 的上端與平板段的端部相連;所述平板段通過四顆豎直設置的螺栓與發動機的底部固定連 接,這四顆豎直設置的螺栓按矩形分布,所述側板段通過兩顆水平設置的螺栓與對應的托 架管連接。以上結構簡單可靠、加工容易、拆裝便捷,能夠進一步確保發動機安裝的牢固性 以及下連接板與車架的連接強度。 在上述托架左、右管的下端均固定穿設有兩個螺套,所述側板段與螺套的端面貼
合,兩者之間通過水平設置的螺栓固定。螺套為摩托車前擱腳的安裝點,下連接板的側板段
位于螺套與前擱腳之間,三者通過螺栓固定在一起,這樣充分利用了車架上的現有結構,只
需在發動機的底部增加四個安裝螺孔、不用對車架進行任何改動就能安裝下連接板,并且
不會影響前擱腳及其它零部件的裝配,不僅工藝性好,而且最大限度降低了改造成本。 為了方便安裝時調整位置、有利于快速對位,上述側板段上供螺栓穿過的孔位條形孔。
上述螺套為"T"形,該螺套的大頭端位于托架管的外側。螺套與托架管之間通過 螺套外壁上的臺階面限位,能夠保證螺套安裝穩固。 上述平板段的板面向下沖壓,形成有縱橫交錯的加強筋。以上結構既增加了下連 接板的結構強度,又避免了與發動機底部形成干涉。 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在發動機的底部與托架管之間增設下連接板,能夠增強發 動機與車架連接的牢靠性,并且提高了車架的振動頻率,有效降低了發動機工作頻率對摩 托車整車的影響,避免了駕駛員的腳部、臀部、手部等部位發麻,大大提高了駕乘的舒適性, 具有構思巧妙、結構簡單、實施容易、可靠性好、通用性強等特點。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下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圖。 圖4為圖3的側視圖。 圖5為車架未安裝下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俯視圖。 圖7為車架安裝下連接板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5、圖6、圖7、圖8所示,本發明由發動機1、主管2、托架左管3、托架右 管4、后懸掛支架5、下連接板6和螺套7等部件構成,其中兩根主管2呈左右對稱布置,在 主管2上安裝有后懸掛支架5。所述托架左、右管3、4位于主管2的前側,也呈左右對稱布 置,所述主管2,托架左、右管3、4和后懸掛支架5均為現有技術,其結構及連接關系在此不 做贅述。所述發動機1位于主管2,托架左、右管3、4,車頭管8和主梁9所圍成的搖架內, 發動機1的后部通過螺栓與后懸掛支架5部連接,發動機1與后懸掛支架5之間的連接方 式也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做贅述。 如圖1 、圖5、圖6所示,在托架左管3下端靠近主管2的管身上從左向右穿設有前、 后兩個水平布置的螺套7,螺套7為"T"形,該螺套7的大頭端貼靠于托架左管3的左側面, 并且螺套7與托架左管3之間通過焊接固定。在所述托架右管4的下端也設置有兩個螺套 7,托架右管4上的螺套7與托架左管3上的螺套7呈左右對稱分布。 從圖1、圖2、圖3、圖4、圖7和圖8中可知,下連接板6通過板材沖壓成型,由平板 段6a和側板段6b組成。所述平板段6a的板面向下沖壓,形成有縱橫交錯的加強筋6c,以 增加下連接板6的結構強度。在平板段6a上開有四個按矩形分布的圓孔6d,四顆豎直向上 穿設的螺栓穿過平板段6a上的四個圓孔6d,并伸入發動機1底部的螺孔中,將發動機1與 下連接板6固定在一起。在所述平板段6a的兩端對稱設置側板段6b,側板段6b的上端與 平板段6a的端部相連,側板段6b與平板段6a之間形成略大于90。的夾角。所述平板段6a 左端的側板段6b與左邊兩個螺套7的端面貼合,兩顆水平設置的螺栓穿過側板段6b上的
4兩個條形孔6e,并伸入對應的螺套7中,將左邊的側板段6b與托架左管3固定在一起。所 述平板段6a右端的側板段6b與托架右管4之間的連接方式和左邊相同,在此不做贅述。
權利要求
一種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包括發動機(1)、主管(2)、托架左管(3)和托架右管(4),在主管(2)上設置有后懸掛支架(5),該后懸掛支架(5)與發動機(1)的后部連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發動機(1)的底部固定有下連接板(6),該下連接板(6)的兩端分別與托架左、右管(3、4)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連接板(6) 由平板段(6a)和側板段(6b)組成,在平板段(6a)的兩端對稱設置側板段(6b),側板段 (6b)的上端與平板段(6a)的端部相連;所述平板段(6a)通過四顆豎直設置的螺栓與發動 機(1)的底部固定連接,這四顆豎直設置的螺栓按矩形分布,所述側板段(6b)通過兩顆水 平設置的螺栓與對應的托架管(3或4)連接。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左、右 管(3、4)的下端均固定穿設有兩個螺套(7),所述側板段(6b)與螺套(7)的端面貼合,兩者 之間通過水平設置的螺栓固定。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段(6b) 上供螺栓穿過的孔(6e)為條形孔。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套(7)為 "T"形,該螺套(7)的大頭端位于托架管(3或4)的外側。
6.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段(6a) 的板面向下沖壓,形成有縱橫交錯的加強筋(6c)。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彎梁摩托車發動機安裝結構,包括發動機(1)、主管(2)、托架左管(3)和托架右管(4),在主管(2)上設置有后懸掛支架(5),該后懸掛支架(5)與發動機(1)的后部連接,在所述發動機(1)的底部固定有下連接板(6),該下連接板(6)的兩端分別與托架左、右管(3、4)連接。本發明通過在發動機的底部與托架管之間增設下連接板,能夠增強發動機與車架連接的牢靠性,并且提高了車架的振動頻率,有效降低了發動機工作頻率對摩托車整車的影響,避免了駕駛員的腳部、臀部、手部等部位發麻,大大提高了駕乘的舒適性,具有構思巧妙、結構簡單、實施容易、可靠性好、通用性強等特點。
文檔編號B62K11/00GK101716971SQ20091019170
公開日2010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4日
發明者吳志暢, 朱琦, 趙德勇 申請人: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