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位置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030430閱讀:12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位置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大體上涉及位置控制機構。更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用于控制自行車控制裝置的分度(indexing)的位置控制機構。
背景技術
許多自行車具有在不同位置之間移動的自行車構件。例如,變速換擋操作裝置 (自行車換擋裝置)是在不同位置之間移動的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一個實例。在這種類型的自行車控制裝置(即,變速換擋操作裝置)中,位置控制機構通常設置為用于響應于變速裝置的變速位置而在多個位置之間控制變速裝置。變速換擋操作裝置例如利用Bowden型變速換擋線纜連接到變速裝置上。變速換擋操作裝置構造成并布置成允許使用者通過操作例如手柄或其它這樣的操作部件來操作變速裝置。常規變速換擋操作裝置具有操作部件、用以支承操作部件的支承部件,以及安裝部件。安裝部件通常與支承部件整體地形成,并構造成用以緊固到自行車的一部分上。通常,變速換擋操作裝置附接到自行車的車把的一部分上。美國專利No. 7,340,975中公開了自行車控制裝置(自行車換擋裝置)的一個實例。在該專利中,自行車控制裝置具有帶凸輪裝置的分度機構,其用于提供有差別的位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用于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位置控制機構的不同特征。在其最廣泛的意義上,該位置控制機構可與不同于本文所示的控制裝置的自行車構件一起使用。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位置控制機構,該位置控制機構基本上包括固定部件、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和操作部件。固定部件包括第一齒和第二齒。第一定位部件包括第一定位齒,第一定位齒選擇性地接觸第一齒以防止第一定位齒沿第一方向移動。第二定位部件包括第二定位齒,第二定位齒選擇性地接觸第二齒以防止第二定位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動。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可移動地布置。操作部件相對于固定部件可移動地布置以便沿第一方向移動。操作部件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布置成使得,在操作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動時,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固定部件移動,并且第一定位齒和第二定位齒交替地接觸第一齒和第二齒。另外的發明特征將從下述描述中變得顯而易見,并且這些特征單獨地或與上述特征組合可形成如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中所引用的進一步的發明的基礎。


現在參看形成該原有公開的一部分的附圖圖1為自行車換擋系統的側視圖,該系統配備有一對自行車換擋控制裝置,其各自具有根據一個實施例的位置控制機構;圖2為圖1中所示的右側的換擋控制裝置的分解透視圖3為圖1和圖2中所示的右側的換擋控制裝置的另一分解透視圖;圖4為圖2和圖3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頂部平面圖;圖5為圖2至圖4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底部平面圖;圖6為圖2至圖5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透視圖,其中剖開了一部分操作手柄;圖7為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選定部分的側視圖;圖8為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收線部件的透視圖;圖9為用于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圖8中所示的收線部件的第一側視圖;圖10為用于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圖8和圖9中所示的收線部件的第二側視圖;圖11為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固定部件的透視圖;圖12為用于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圖11中所示的固定部件的第一側視圖;圖13為用于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圖11和圖12中所示的固定部件的第二側視圖;圖14為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第一定位部件的透視圖;圖15為用于圖3至圖7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圖14中所示的第一定位部件的底部平面圖;圖16為圖2至圖6中所示的位置控制機構的第二定位部件的透視圖;圖17為位置控制機構的一系列示意圖,其示出了用以從當前換擋位置換擋至下一換擋位置的釋放操作,其中第一定位部件的第一定位齒與固定部件的第一齒相接觸以防止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沿偏置方向移動;圖18為位置控制機構的一系列示意圖,其示出了用以從當前換擋位置換擋至下一換擋位置的釋放操作,其中第二定位部件的第二定位齒與固定部件的第二齒相接觸以防止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沿偏置方向移動;圖19為位置控制機構的一系列示意圖,其示出了用以從當前換擋位置換擋至下一換擋位置的牽拉操作,其中第一定位部件的第一定位齒與固定部件的第一齒相接觸以防止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沿偏置方向移動;圖20為位置控制機構的一系列示意圖,其示出了用以從當前換擋位置換擋至下一換擋位置的牽拉操作,其中第二定位部件的第二定位齒與固定部件的第二齒相接觸以防止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沿偏置方向移動;以及圖21為類似于圖2的右側換擋控制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其中扭力彈簧被添加在殼體的上包殼以及收線部件之間。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在將參照附圖來解釋所選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實施例的下述描述僅為了說明而提供,而不是為了限制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發明。首先參看圖1,示出了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帶有一對(左和右)換擋控制裝置12和14的自行車換擋系統10。左換擋控制裝置12和右換擋控制裝置14附接到自行車(未示出)的車把16上。自行車換擋系統10還包括前變速器18,前變速器18通過換擋控制線纜20可操作地聯接到左換擋控制裝置12上。左換擋控制裝置12經由換擋控制線纜20操作前變速器18,以用于在多個前鏈輪(未示出)之間切換鏈條(未示出)。自行車換擋系統10還包括后變速器沈,后變速器沈通過換擋控制線纜觀可操作地聯接到右換擋控制裝置14上。右換擋控制裝置14經由換擋控制線纜觀操作后變速器26,以用于在多個后鏈輪 (未示出)之間切換鏈條。優選地,換擋控制線纜20和28為具有覆蓋內部線的外殼的Bowden線纜。例如, 在左換擋控制裝置12的情況下,換擋控制線纜20具有內部線20a和外套20b。在右換擋控制裝置14的情況下,換擋控制線纜觀具有內部線28a和外殼^b。在正常使用期間,前變速器18具有使內部線20a置于張力下的彈簧或偏置元件18a,而后變速器沈具有使內部線 28a置于張力下的彈簧或偏置元件^a。左換擋控制裝置12安裝在車把16的左側,而右換擋控制裝置14安裝在車把16 的右側。左換擋控制裝置12和右換擋控制裝置14在構造和操作上基本相同,只是它們為鏡像的并且為了適應不同數目的變速位置而改變。因此,為了簡潔起見,本文僅詳細地描述和顯示右換擋控制裝置12。此外,盡管前變速器18和后變速器沈分別通過左換擋控制裝置12和右換擋控制裝置14操作,但左換擋控制裝置12和右換擋控制裝置14可按需要和/ 或期望而重構以使得前變速器18通過右換擋控制裝置操作,而后變速器沈通過左換擋控制裝置操作。如圖2和圖3中所看到的那樣,右換擋控制裝置14配備有根據一個所示實施例的位置控制機構3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位置控制機構32被包括在殼體34中,該殼體34具有下包殼或第一包殼36,以及上包殼或第二包殼38。螺紋緊固件40(例如螺釘)用于將下包殼36和上包殼38以常規方式可釋放地固定在一起。在所示的實施例中,位置控制機構 32構造成用于在六個變速位置之間換擋。在左換擋控制裝置12的位置控制機構(未示出) 的情況下,位置控制機構構造成用于在三個變速位置之間換擋。然而,位置控制機構32可按需要和/或期望與其它類型的自行車控制裝置一起使用。下包殼36包括帶有螺釘43的管狀卡箍42,以用于以常規方式將殼體34固定地附接到車把16上。下包殼36還包括線纜引導件44,其引導控制線纜觀的內部線觀^常規線纜調整鼓筒45螺紋連接到線纜引導件44的端部上。線纜調整鼓筒45包括用于接收穿過其的內部線^a的線纜通路,以及用于以常規方式終止控制線纜28的外包殼^b的外包殼止擋件。如圖2和圖3中最佳看到的那樣,位置控制機構32基本上包括固定部件50、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以及操作部件53。由于位置控制機構32在換擋裝置(例如右換擋控制裝置14)中使用,所以位置控制機構32還包括收線部件54,以用于牽拉和釋放控制線纜觀的內部線而以常規方式操作后變速器26。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位置控制機構32提供對應于后變速器沈的六個有差別的變速位置的六個有差別的換擋位置。如下文所述,控制線纜觀的內部線的退繞或釋放操作通過使操作部件53相對于固定部件50圍繞操作軸線或旋轉軸線A沿第一方向Dl旋轉而執行。另一方面,控制線纜^a的內部線^a的卷繞或牽拉操作通過使操作部件53相對于固定部件50圍繞旋轉軸線A沿第二方向D2旋轉而執行。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為關于旋轉軸線 A的旋轉方向。然而,位置控制機構32可構造成用以按需要和/或期望沿基本線性的路徑移動。另外,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偏置元件55設置在下包殼36與第一定位部件51 之間。第一偏置元件陽構造成和布置成使第一定位部件51在軸向方向上沿旋轉軸線A朝固定部件50偏置。第二定位部件52通過第二偏置元件56而在軸向方向上沿旋轉軸線A 朝固定部件50偏置。第二偏置元件56設置在上包殼38與定位部件52之間。因此,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朝彼此偏置,并且通過第一偏置元件55和第二偏置元件56 與固定部件50直接接觸。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偏置元件55和第二偏置元件56為可軸向壓縮的金屬波狀彈簧。當然,其它類型的偏置元件也可按需要和/或期望替代金屬波狀彈簧使用,例如盤繞的壓縮彈簧。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如圖2和圖3中所看到的那樣,固定部件50限定位置控制機構32的操作軸線或旋轉軸線A。固定部件50不可旋轉地固定在下包殼36和上包殼38 上,從而使得固定部件50在右換擋控制裝置14的操作期間為靜止部件。第一定位部件51 和第二定位部件52,操作部件53和收線部件M全部都安裝在固定部件50上,以用于圍繞旋轉軸線A選擇性地運動。通常,位置控制機構32由使用者(例如騎車者)通過使操作部件53相對于固定部件50沿第一方向Dl或第二方向D2移動而操作。換言之,使用者可通過移動操作部件53 而改變收線部件討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位置。通過改變操作部件53相對于固定部件50 的旋轉位置,控制線纜觀的內部線28a被牽拉或釋放以用于以常規方式操作后變速器沈。 在該示出的實施例中,操作部件53和第一定位部件51與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 50圍繞旋轉軸線A沿第一方向Dl旋轉,以便執行控制線纜觀的內部線^a的退繞或釋放操作。因此,第一方向Dl構成線釋放方向。操作部件53和第一定位部件51與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圍繞旋轉軸線A沿第二方向D2旋轉,以便執行控制線纜觀的內部線的卷繞或牽拉操作。因此,第二方向D2構成線牽拉方向。如下文所述,當操作部件53在第一方向Dl或第二方向D2上沿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時,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中的每一個相對于固定部件50沿第一運動路徑移動至下一相對換擋位置。另外,如下文所述,當操作部件53在第一方向Dl或第二方向D2 上沿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時,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中的至少一個相對于固定部件50沿第二運動路徑移動。第二運動路徑(例如所示實施例中的軸向運動路徑)橫向于第一運動路徑(例如所示實施例中的旋轉運動路徑)。現在轉到圖4至圖7,更詳細地示出了固定部件50、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操作部件53和收線部件M的組裝的配置。如圖4和圖5中所看到的那樣,部件 50至M全部圍繞旋轉軸線A同心地布置。具體而言,如圖4和圖5中所看到的那樣,收線部件M也安裝在操作部件53上,以便在固定部件50上圍繞操作軸線A旋轉。收線部件M 經由操作部件53可操作地聯接到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上。這樣,當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在固定部件50上旋轉時,操作部件53的旋轉改變收線部件 54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位置。如圖6和圖7中所看到的那樣,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直接安裝在固定部件50上,以便在固定部件50上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換言之,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中的每一個均具有對應于旋轉軸線A的旋轉中心。如圖6中所看到的那樣,操作部件53也安裝在固定部件50上,以便經由第一定位部件 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在固定部件50上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因此,操作部件53被可操作地聯接到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上,以用于改變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位置。現在轉到操作部件53,如圖2和圖6中所看到的那樣,操作部件53基本上包括用戶操作部分60和安裝部分62。操作部件53優選地整體地形成為一件整體式部件。此外, 操作部件53優選地由輕質剛性材料(例如硬塑料或輕金屬)構造。當然,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操作部件53可按需要和/或期望由多個部件制成。如圖1中所看到的那樣,操作部件53的用戶操作部分60伸出殼體34中的開口之夕卜,從而使得使用者或騎車者可通過沿第一方向Dl (釋放操作)或第二方向D2 (牽拉方向) 移動用戶操作部分60來操作位置控制機構32。因此,操作部件53相對于固定部件50可移動地布置,以便在第一和第二方向Dl上沿第一運動路徑移動,該第一運動路徑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為彎曲路徑。操作部件53的軸向運動基本被殼體34阻止。操作部件53的安裝部分62設置在殼體34內的固定部件50上,從而使得操作部分53圍繞旋轉軸線A選擇性地旋轉。用戶操作部分60沿第一方向Dl (釋放操作)或第二方向D2(牽拉操作)的運動促使安裝部分62相對于固定部件50改變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以用于將收線部件M保持在新的換擋位置中。如圖2至圖6中所看到的那樣,操作部件53的安裝部分62為具有安裝開孔63的環形部件。限定安裝開孔63的安裝部分62的表面設有多個操作凸輪64。這些操作凸輪 64構造成并布置成用以接合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以用于相對于固定部件 50選擇性地分度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換言之,操作部件53的旋轉促使操作凸輪64接觸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操作凸輪64對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的這種接觸促使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中的至少一個在旋轉軸線A的方向上軸向地移動,從而使得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都可在固定部件50上旋轉。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其中每個操作凸輪64包括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和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可操作地接合第一定位部件51,而第二操作凸輪部分 66可操作地接合第二定位部件52。另外,其中每個操作凸輪64包括接觸收線部件M的接觸表面67。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偏置,從使得收線部件M通過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而接觸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具體而言,內部線28a在一端連接到后變速器沈上,而在另一端連接到收線部件M上。后變速器26被安裝到自行車上,從而使得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將內部線28a置于張力下,其然后會使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 Dl偏置。現在參看圖8至圖10,收線部件M為環形部件,其以可在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上旋轉的方式設置在固定部件50上。換言之,收線部件M相對于固定部件50可移動地布置,以便分別響應沿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的操作部件53的運動而沿第一方向 Dl和第二方向D2移動。如上文所述,收線部件M朝第一方向Dl偏置。收線部件M優選地整體地形成為一件整體式部件。此外,收線部件M優選地由輕質剛性材料(例如硬塑料或輕金屬)構造。當然,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操作部件53可按需要和/或期望由多個部件制成。收線部件M基本上具有中心開孔70與外周表面,該外周表面具有內部線容納凹槽71和內部線接頭容納凹部72。中心開孔70將固定部件50和第一定位部件51與第二定位部件52容納在其中,以用于使收線部件M可旋轉地支承在固定部件50上。如下文所述,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與固定部件50協作,以便在固定部件50上選擇性地分度收線部件M的旋轉位置。另外,中心開孔70具有多個軸向延伸的花鍵73,以用于選擇性地接觸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以及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的部分, 如下文所述的那樣。當位置控制機構32處于靜止位置(S卩,未操作)時,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接觸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對著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偏置。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還延伸到中心開孔70外,從而使得軸向延伸的花鍵73接觸操作部件53的安裝開孔63的表面。收線部件M的上部面具有圓柱形延伸部分74,其被容納在上包殼38的凹槽(未示出)中,以便允許收線部件M相對于上包殼38的相對旋轉運動。現在參看圖11至圖13,固定部件50基本上包括軸部分75和凸緣部分76。固定部件50優選地整體地形成為一件整體式部件。此外,固定部件50優選地由輕質剛性材料 (例如硬塑料或輕金屬)構造。當然,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固定部件50可按需要和 /或期望由多個部件制成。固定部件50的軸部分75在下包殼36與上包殼38之間沿旋轉軸線A延伸。軸部分75的下端具有四個突出部77,突出部77接合下包殼36中的開口,以便使軸部分75的下端不可旋轉地固定到下包殼36上。軸部分75的上端具有四個突出部78,突出部78接合上包殼38中的開口,以便使軸部分75的上端不可旋轉地固定到上包殼38上。中心孔79沿軸向延伸穿過軸部分75,以用于容納穿過其的螺紋緊固件40。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設置在軸部分75的外圓周上。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夾住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具體而言,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分別通過第一偏置元件55和第二偏置元件56朝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偏置。 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包括第一固定結構81和第二固定結構82,第一固定結構81包括多個(兩個)第一齒83,第二固定結構82包括多個(兩個)第二齒84。第一齒83和第二齒84分別從凸緣部分76的相對表面伸出。或者,固定部件50可按要求和/或期望構造成僅包括單個第一齒83和單個第二齒84。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接合第一定位部件51,以便控制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運動。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中的每個齒包括第一鄰接表面85和第一凸輪表面86。第一凸輪表面86為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方向(即,所示實施例的方向Dl和擬)與第一鄰接表面85相對地面對的表面。第一鄰接表面85用于限制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運動。另一方面,第一凸輪表面86用于逆著第一偏置元件55的偏置力相對于固定部件50沿旋轉軸線A的軸向方向選擇性地移動第一定位部件 51。 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接合第二定位部件52,以便控制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運動。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中的每個齒包括第二鄰接表面87和第二凸輪表面88。第二凸輪表面88為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方向(即,所示實施例的方向Dl和D2)與第二鄰接表面87相對面對的表面。第二鄰接表面87用于限制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旋轉運動。另一方面,第二凸輪表面88用于逆著第二偏置元件 56的偏置力相對于固定部件50沿旋轉軸線A的軸向方向選擇性地移動第二定位部件52。現在參看圖2、圖3、圖14和圖15,第一定位部件51為環形板部件。在換擋操作期間,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第二定位部件52沿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可移動地布置。 第一定位部件51包括多個第一定位齒90和多個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第一定位齒90設置在第一定位部件51的一個軸向面(上表面)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件51 包括用于總共十個第一定位齒90的兩組五個第一定位齒90。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設置在第一定位部件51的外周邊緣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件51包括八個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第一定位部件51優選地整體地形成為一件整體式部件。此外,第一定位部件 51優選地由輕質剛性材料(例如硬塑料或輕金屬)構造。當然,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第一定位部件51可按需要和/或期望由多個部件制成。第一定位齒90選擇性地接觸第一齒83,以便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沿第一方向Dl 移動。第一定位部件51選擇性地接觸第一齒83 (固定結構81),以便相對于固定部件50選擇性地分度第一定位部件51。具體而言,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中的每個定位齒包括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和第一對應凸輪表面93。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選擇性地接觸第一齒83的兩個第一鄰接表面85,以便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沿第一方向Dl移動。第一對應凸輪表面93在第一齒83的兩個第一凸輪表面86上選擇性地滑動。在兩個第一定位齒90的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鄰接第一齒83的第一鄰接表面85 的情況下,第一定位部件51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操作部件53和收線部件M沿第一操作方向Dl移動。從該位置,當操作部件53沿第一方向Dl移動時,操作部件53的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選擇性地移動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第一定位部件51然后通過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而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在關于第一方向Dl的橫向方向(即,所示實施例的軸向方向)上逆著第一偏置元件陽的偏置力移動,該偏置力朝向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現在參看圖2、圖3、圖4和圖16,第二定位部件52為環形板部件。在換擋操作期間,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51沿第一方向Dl和第二方向D2可移動地布置。 第二定位部件52包括多個第二定位齒94和多個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第二定位齒94設置在第二定位部件52的一個軸向面(下表面)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件52 包括用于總共八個第二定位齒94的兩組四個第二定位齒94。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設置在第二定位部件52的外周邊緣上。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件52包括八個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第二定位部件52優選地整體地形成為一件整體式部件。此外,第二定位部件 52優選地由輕質剛性材料(例如硬塑料或輕金屬)構造。當然,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第二定位部件52可按需要和/或期望由多個部件制成。第二定位齒94選擇性地接觸第二齒84 (第二固定結構8 ,以便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沿第一方向Dl移動。另外,第二定位部件52選擇性地接觸第二齒84 (第二固定結構 82),以便相對于固定部件50選擇性地分度第二定位部件52。具體而言,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94中的每個定位齒包括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和第二對應凸輪表面97。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選擇性地接觸兩個第二齒84的第二鄰接表面87,以便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沿第一方向Dl移動。第二對應凸輪表面97在兩個第二齒84的第二凸輪表面88上選擇性地滑動。在兩個第二定位齒94的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鄰接第二齒84的第二鄰接表面87 的情況下,第二定位部件52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操作部件53和收線部件M沿第一操作方向Dl移動。從該位置,當操作部件53沿第一方向Dl(例如釋放操作)移動時,操作部件 53的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選擇性地移動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第二定位部件52然后通過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而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在關于第一方向Dl的橫向方向(即,所示實施例的軸向方向)上逆著第二偏置元件56的偏置力移動,該偏置力朝向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現在轉到圖17至圖20,將更詳細地解釋位置控制機構32的換擋操作。圖17至圖 20示意性地示出了位置控制機構32。因此,圖17至圖20中分別描述和示出了第一定位齒 90和第二定位齒94中的一個以及第一齒83和第二齒84中的一個之間的相互作用中的僅僅一個。在圖17至圖20中,第一偏置元件55將第一軸向偏置力AFl施加到第一定位部件 51上,而第二偏置元件56將第二軸向偏置力AF2施加到第二定位部件51和52上。第一軸向偏置力AFl和第二軸向偏置力AF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相等或基本相等。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的話,第一軸向偏置力AFl和第二軸向偏置力可不等。另外,在圖17至圖20 中,旋轉力RF通過后變速器26的彈簧26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如圖17和圖18中所看到的那樣,操作力OF沿第一方向Dl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 以便執行從當前換擋位置換擋至下一換擋位置的釋放操作。另一方面,如圖25和圖沈中所看到的那樣,操作力OF沿第二方向D2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以便執行從當前換擋位置換擋至下一換擋位置的牽拉操作。基本上,如圖17和圖18中所看到的那樣,當操作部件53 在第一方向Dl上沿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時,第一定位部件51和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移動,其中第一定位齒90和第二定位齒94交替地接觸第一固定結構81的第一齒 83和第二固定結構82的第二齒84。參看圖17,在圖17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的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的第一鄰接表面85,以便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沿第一操作方向Dl移動。同樣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 52的第二定位齒94的第二對應凸輪表面97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的第二凸輪表面 88。另外,在圖17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接觸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以便防止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a 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造成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運動。另夕卜,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與操作部件53的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接合。最終,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也對著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偏置。在圖17的視圖⑶的第一中間位置,操作力OF起初沿第一方向Dl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該操作力OF促使操作部件53沿第一方向Dl旋轉。操作部件53的這種運動促使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在操作部件53的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上滑動。 因此,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第二定位部件52和操作部件53沿軸向方向以及沿第一方向 Dl的相反方向(即,偏置方向)移動。另外,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第二定位部件52和操作部件53的這種運動促使收線部件M與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分離以及與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分離。然而,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保持與操作部件53的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接合。換言之,第一定位部件51 相對于第二定位部件52朝相反方向(S卩,第二方向D2)移動,而第二定位部件52與操作部件53 —起移動。現在參看圖17的視圖(C)的第二中間位置和圖17的視圖⑶的最終位置,操作力 OF進一步沿第一方向Dl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這里,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 越過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從而使得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不再鄰接第一鄰接表面85。 特別地,一旦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不再鄰接第一鄰接表面85,偏置元件26a在收線部件M 上的偏置力現在促使第一定位部件51和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 —起移動。然而,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的第二鄰接表面87現在鄰靠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對應鄰接表面 96。除非操作部件53沿第一操作方向Dl進一步旋轉,第二鄰接表面87與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之間的這種接觸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進一步運動。另外,在圖 17的視圖(D)的最終位置,第一對應凸輪表面93在第一齒83的第一凸輪表面86上滑動, 以便接觸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還變得與操作部件53的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完全接合。一旦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與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完全接合,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移動至下一換擋位置,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在那里接觸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參看圖18,在圖18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94的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的第二鄰接表面87,以便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沿第一操作方向Dl移動。同樣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的第一對應凸輪表面93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的第一凸輪表面86。另外,在圖17的視圖(A)中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接觸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以便防止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造成收線部件M的運動。另外,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件91與操作部件53的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接合。最終,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也對著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 64的接觸表面67偏置。在圖18的視圖⑶的第一中間位置,操作力OF起初沿第一方向Dl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該操作力OF促使操作部件53沿第一方向Dl旋轉。操作部件53的這種運動促使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在操作部件53的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上滑動。 因此,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51和操作部件53沿軸向方向以及沿第一方向 Dl的相反方向(即,偏置方向)移動。另外,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51和操作部件53的這種運動促使收線部件M與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分離以及與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分離。然而,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保持與操作部件53的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接合。換言之,第二定位部件52 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51朝相反方向(S卩,第二方向D2)移動,而第一定位部件51與操作部件53 —起移動。現在參看圖18的視圖(C)的第二中間位置和圖18的視圖⑶的最終位置,操作力 OF進一步沿第一方向Dl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這里,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94 越過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從而使得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7不再鄰接第二鄰接表面87。 特別地,一旦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7不再鄰接第二鄰接表面87,偏置元件26a在收線部件M 上的偏置力現在促使第二定位部件52和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 —起移動。然而,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的第一鄰接表面85現在鄰接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對應鄰接表面 92。除非操作部件53沿第一操作方向Dl進一步旋轉,第一鄰接表面85與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之間的這種接觸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進一步運動。另外,在圖 18的視圖(D)的最終位置,第二對應凸輪表面97在第二齒84的第二凸輪表面88上滑動, 以便接觸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還變得與操作部件53的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完全接合。一旦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與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完全接合,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移動至下一換擋位置,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在那里接觸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64的接觸表面67。參看圖19,在圖19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的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的第一鄰接表面85,以便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沿第一操作方向Dl移動。同樣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94的第二對應凸輪表面97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的第二凸輪表面88。另外,在圖17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91接觸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以便防止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造成收線部件M的運動。另外,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件95與操作部件53的第二操作凸輪部分66接合。最終,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也對著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 64的接觸表面67偏置。在圖19的視圖⑶的第一中間位置,操作力OF起初沿第二方向D2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該操作力OF促使操作部件53沿第二方向D2旋轉。這里,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94的第二對應凸輪表面97在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的第二凸輪表面88上遠離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滑動。因此,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51沿軸向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Dl (即,與偏置方向相反)移動。操作部件53沿第二方向D2的這種運動還促使第一定位部件51和收線部件M與操作部件53 —起移動。現在參看圖19的視圖(C)的第二中間位置和圖19的視圖⑶的最終位置,操作力OF進一步沿第二方向D2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這里,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 94越過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從而使得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鄰接第二鄰接表面87。除非操作部件53沿第一操作方向D2進一步旋轉,第二鄰接表面87與第二對應的鄰接表面96 之間的這種接觸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進一步運動。
參看圖20,在圖20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齒94的第二對應鄰接表面96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二齒84的第二鄰接表面87,以便防止第二定位部件52沿第一操作方向Dl移動。同樣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的第一對應凸輪表面93鄰接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的第一凸輪表面86。另外,在圖20的視圖(A)的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二定位部件52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95接觸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以便防止由于由后變速器沈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造成收線部件M的運動。另外,在該初始狀態或靜止位置,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凸輪部件91與操作部件53的第一操作凸輪部分65接合。最終,由于由后變速器沈的偏置元件26a經由內部線28a施加到收線部件M上的偏置力,收線部件M的軸向延伸的花鍵73也對著操作部件53的操作凸輪 64的接觸表面67偏置。在圖20的視圖(B)的第一中間位置,操作力OF起初沿第二方向D2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該操作力OF促使操作部件53沿第二方向D2旋轉。這里,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90的第一對應凸輪表面93在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的第一凸輪表面86上遠離固定部件50的凸緣部分76滑動。因此,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第二定位部件52沿軸向方向以及沿第二方向Dl (即,與偏置方向相反)移動。操作部件53沿第二方向D2的這種運動還促使第二定位部件52和收線部件M與操作部件53 —起移動。現在參看圖20的視圖(C)的第二中間位置和圖20的視圖⑶的最終位置,操作力OF進一步沿第二方向D2施加到操作部件53上。這里,第一定位部件51的第一定位齒 90越過固定部件50的第一齒83,從而使得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鄰接第一鄰接表面85。除非操作部件53沿第一操作方向D2進一步旋轉,第一鄰接表面85與第一對應鄰接表面92 之間的這種接觸防止第一定位部件51相對于固定部件50的進一步運動。現在參看圖21,右側換擋控制裝置14的位置控制機構32已變得包括偏置元件 100。偏置元件100可操作地設置在殼體34的上包殼38以及收線部件M之間。偏置元件 100使收線部件M沿第一方向Dl偏置。在該實施例中,偏置元件100為扭力彈簧,其具有設置在殼體34的上包殼38中的孔38a中的一端,以及設置在收線部件M中的孔5 中的另一端。除了增加偏置元件100、殼體34的上包殼38中的孔38a以及收線部件M中的孔 54a之外,右側換擋控制裝置14的位置控制機構32與上文所述的相同。用語的大體解釋在理解本發明的范圍時,如本文所使用的用語“包括”及其派生語意圖是開放型用語,其指定所述特征、元件、構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其它未描述的特征、元件、構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前文還應用了具有類似意義的詞語,例如用語 “包括”、“具有”及它們的派生語。另外,用語“零件”、“區段”、“部分”、“部件”或“元件”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個零件或多個零件的雙重意義。最后,如本文所使用的程度用語(例如“基本上”、“大約”和“大致”)意指修飾用語的合理偏差量,使得最終結果不會明顯變化。盡管僅選擇了選定的實施例來說明本發明,但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將從本公開中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如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各種修改和變型。例如,各種構件的大小、形狀、位置或定向可按需要和/或期望改變。除非另外規定,被顯示為直接連接或彼此接觸的構件可具有設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兩個來執行,反之亦然。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和功能可在另一實施例中采用。不必所有優點都同時存在于特定實施例中。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每一項特征,單獨地或結合其它特征,也應當被認為是申請人的進一步的發明的單獨描述,包括由這些特征所體現的結構和/或功能原理。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前述描述僅為了說明而提供,而并非為了限制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發明。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位置控制機構,所述位置控制機構包括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第一齒和第二齒;第一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包括第一定位齒,所述第一定位齒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一齒以便防止所述第一定位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動;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包括第二定位齒,所述第二定位齒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二齒以便防止所述第二定位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可移動地布置;以及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可移動地布置以便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所述操作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可操作地布置,從而使得在所述操作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時,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移動,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齒和所述第二定位齒交替地接觸所述第一齒和所述第二齒。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控制機構還包括收線部件,所述收線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可移動地布置以便響應于所述操作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運動而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線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偏置。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和所述第一定位部件與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圍繞旋轉軸線沿所述第一方向旋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沿所述旋轉軸線延伸的軸部分以及設置在所述軸部分的外圓周上的凸緣部分,所述第一齒和所述第二齒分別從所述凸緣部分的相對表面伸出。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夾住所述固定部件的凸緣部分,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分別朝所述固定部件的凸緣部分偏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包括第一操作凸輪部分,所述第一操作凸輪部分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第一定位凸輪部分,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時,使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凸緣部分沿關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橫向方向逆著朝所述固定部件的凸緣部分的偏置力移動。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件包括第二操作凸輪部分,所述第二操作凸輪部分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第二定位凸輪部分,以便在所述操作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時,使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凸緣部分沿關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橫向方向逆著朝所述固定部件的凸緣部分的偏置力移動。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一齒包括第一鄰接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第一定位齒包括第一對應鄰接表面,所述第一對應鄰接表面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一齒的第一鄰接表面以便防止所述第一定位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一齒還包括作為所述第一鄰接表面的相對面對表面的第一凸輪表面,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的第一定位齒還包括第一對應凸輪表面,所述第一對應凸輪表面在所述第一齒的第一凸輪表面上選擇性地滑動。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二齒包括第二鄰接表面,并且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第二定位齒包括第二對應鄰接表面,所述第二對應鄰接表面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二鄰接表面以便防止所述第二定位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動。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的第二齒還包括作為所述第二鄰接表面的相對面對表面的第二凸輪表面,所述第二定位部件的第二定位齒還包括第二對應凸輪表面,所述第二對應凸輪表面在所述第二齒的第二凸輪表面上選擇性地滑動。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位置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多個所述第一齒和多個所述第二齒,并且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分別包括多個所述第一定位齒和多個所述第二定位齒。
14.一種用于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位置控制機構,所述位置控制機構包括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包括第一固定結構和第二固定結構;第一定位部件,所述第一定位部件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一固定結構以便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選擇性地分度所述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所述第二定位部件選擇性地接觸所述第二固定結構以便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選擇性地分度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以及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可移動地布置以便沿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所述操作部件還相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可操作地布置,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在所述操作部件在第一方向上沿所述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時交替地接觸所述第一固定結構和所述第二固定結構,并且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中的每一個在所述操作部件沿所述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時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沿所述第一運動路徑移動至下一相對位置,并且使得所述第一定位部件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件中的至少一個在所述操作部件沿所述第一運動路徑移動時相對于所述固定部件沿第二運動路徑移動,所述第二運動路徑橫向于所述第一運動路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位置控制機構。具體而言,提供了一種用于自行車控制裝置的位置控制機構,該位置控制機構基本上具有固定部件、第一定位部件、第二定位部件和操作部件。固定部件包括第一齒和第二齒。第一定位部件包括第一定位齒,第一定位齒選擇性地接觸第一齒以便防止第一定位部分沿第一方向移動。第二定位部件包括第二定位齒,第二定位齒選擇性地接觸第二齒以便防止第二定位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動。操作部件相對于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布置成使得,當操作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動時,第一定位部件和第二定位部件相對于固定部件移動,并且第一定位齒和第二定位齒交替地接觸第一齒和第二齒。
文檔編號B62M25/04GK102464086SQ201110283379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9日
發明者川上龍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