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罩板的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配置在汽車的前窗玻璃與發動機罩之間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前罩板(力々 > 卜'7 力A—)的安裝結構,大多采用由形成于前罩板的后端部的夾緊部件夾住前窗玻璃的下端部并進行支撐的安裝結構。在這種安裝結構中,由于成為由夾緊件從上下方向夾住前窗玻璃的下端部的結構,因此必然成為前窗玻璃的下端部和前罩板的邊界部因夾緊部件的板厚而膨脹的結構。于是,提出了消除前窗玻璃的下端部與前罩板的邊界部的膨脹,在前窗玻璃的下端部與前罩板的后端部之間將兩者的表面拉平的結構作為車輛用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力 勺^ >一^')結構(例如,參照日本特開2010-264868號公報。)。通過實現這種拉平的配置結構,能夠提高前窗玻璃與前罩板的邊界部的外觀美感。將日本特開2010-264868號公報所記載的車輛用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結構作為本申請發明的現有例,在圖17中表示出了前圍上蓋板通風孔主體和擋風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如圖17所示,在前圍上蓋板通風孔主體50的后端部50a側安裝有刮水部件52,前圍上蓋板通風孔主體50通過刮板部件52而與擋風玻璃51的下端側的端面抵接。在擋風玻璃51的背面,通過雙面膠帶固定有具備鉤形狀的嵌合突起54的夾緊件53。嵌合突起54構成為向車輛的上方向側敞開的形狀,從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50的背面向下方豎立設置的爪部55通過使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50相對于夾緊件53從上向下移動而能夠嵌合。S卩、使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50向與擋風玻璃51的面正交的方向移動。在使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50的爪部55與夾緊件53的嵌合突起54嵌合的狀態下,能夠將擋風玻璃51的表面、刮板部件52的表面及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50的表
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日本特開2010-264868號公報所記載的發明中,通過使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50向與擋風玻璃51的面正交的方向、即、從上朝向下的方向移動,能夠使爪部55與夾緊件53的嵌合突起54嵌合。因此,在將爪部55按入嵌合突起54而嵌合時,會對固定夾緊件53的擋風玻璃51的背面作用彎曲應力。由于作用于擋風玻璃51上的彎曲應力的影響,存在使擋風玻璃51產生龜裂或產生破裂的危險性,因此必須將擋風玻璃51的板厚設定較厚。另外,由于將爪部55按入嵌合突起54時的按壓力,相對于擋風玻璃51旋轉的方向的力作用在夾緊件53上。該旋轉力作用于夾緊件53與擋風玻璃51的接合面,存在剝離配置在接合面上的雙面膠帶的危險性,必須使用粘結力強的粘接劑。
發明內容
本申請發明的課題是提供一種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能夠將前窗玻璃的表面和前罩板的表面拉平地配置,另外,不會使前窗玻璃產生龜裂或破裂,能夠使前罩板與固定在前窗玻璃上的夾緊部件卡合,而且,在使前罩板與夾緊部件卡合時,無需進行特別的加固,能夠防止夾緊部件和前窗玻璃的固定狀態被解除。相關本申請發明的課題能夠通過技術方案所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來實現。即、本申請發明提供一種前罩板的安裝結構,該前罩板與配置在車身前部的前窗玻璃的下端部抵接,對覆蓋車輛的分隔車室的上部開口的發動機罩的后端部與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部之間進行覆蓋,并跨越車寬方向而延伸設置,該前罩板的安裝結構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具備配置在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之間,且緊固在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部側的背面的夾緊部件;形成于上述前罩板上的卡合部;以及 形成于上述夾緊部件上,且使上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上述卡合部在沿從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朝向上端的長度方向的卡合方向上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在使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時,上述前罩板的表面與上述前窗玻璃的表面拉平地配置。另外,本申請發明的主要特征是,上述夾緊部件具有與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側的背面抵接并固定的固定面;以及從上述固定面向上方豎立設置且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抵接的凸部。并且,本發明的主要特征是,上述前罩板具備舌片部,該舌片部形成于上述前罩板的背面,車輛的前后方向中的剖面形狀具有大致L字狀的形狀,上述L字狀的自由端朝向上述前窗玻璃側形成,在上述舌片部上形成有上述卡合部。并且,本發明的主要特征是,在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配設有軟質部件,該軟質部件填埋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間隙,在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時,上述軟質部件的表面、上述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平地配置。另外,本發明的主要特征是,上述軟質部件安裝在上述前罩板上。并且,本發明的主要特征是,上述凸部形成為填埋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間隙的配置結構,在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凸部之間相互面對地抵接的抵接面形成為具有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傾斜的傾斜面的形狀,在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時,上述凸部的表面、上述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平地配置。并且,本發明的主要特征是,上述夾緊部件與上述前罩板之間被密封。方案8所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具備前圍上蓋板和支承部件,該前圍上蓋板具備覆蓋擋風玻璃與車身部件之間的殼部的外罩主體部、以及突出設置在該外罩主體部的背面側且在一側面具有爪部的卡定爪部,該支承部件具備緊固在上述擋風玻璃的緣部的背面側的被緊固部、以及從該被緊固部突出設置且供上述爪部卡合的卡合部。方案9所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的特征是,爪部從卡定爪部朝向擋風玻璃側突出地形成。
方案10所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是,支承部件具備突出部,該突出部位于被緊固部與卡合部之間且與擋風玻璃的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相對地突出,具備軟質的罩部件,該罩部件一體地突出設置在外罩主體部的上述擋風玻璃側的緣部,通過前端側插入上述擋風玻璃的上述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與上述突出部之間并固定,從而覆蓋上述擋風玻璃的上述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與上述外罩主體部之間。在本申請發明中,構成為,在使形成于前罩板上的卡合部與緊固在前窗玻璃的下端部側的背面的夾緊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時,卡合方向為從前窗玻璃的下端朝向上端的沿長度方向的卡合方向。通過這樣構成,在使前罩板與固定在前窗玻璃上的夾緊部件卡合時,前罩板在沿前窗玻璃的長度方向的方向上移動的同時進行卡合,卡合時不會對前窗玻璃作用彎曲應力。 因此,不會產生夾緊部件從與前窗玻璃的固定狀態脫落的問題、使前窗玻璃產生龜裂或破裂的問題。并且,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地進行前罩板的安裝作業。另外,由于前罩板與夾緊部件的卡合方向為沿前窗玻璃的長度方向的卡合方向,因此即使將車身面板作為加固件而構成,也能夠使前罩板與夾緊部件卡合。這樣,由于前罩板卡合時不會對前窗玻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在安裝作業中不會使前窗玻璃產生破損等,無需更換為新的前窗玻璃,能夠提高作業效率,并且還對成本的削減做出貢獻。另外,在使前罩板與夾緊部件卡合時,由于能夠將前窗玻璃的表面與前罩板的表面拉平地構成,因此能夠提高前窗玻璃與前罩板的邊界部的外觀上的外觀美感。在本申請發明中,作為夾緊部件的結構,能夠采用使凸部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抵接的結構,該凸部從與前窗玻璃的下端側的背面抵接而固定的固定面向上方豎立設置。在使前罩板與固定在前窗玻璃上的夾緊部件卡合時,雖然在夾緊部件與前窗玻璃之間作用剪切力,但是由于成為凸部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抵接的結構,因此能夠防止剪切力作用于夾緊部件與前窗玻璃的緊固部。由此,能夠牢固地維持夾緊部件與前窗玻璃的固定狀態。在本申請發明中,在形成于前罩板的背面的、具有大致L字狀的剖面形狀的舌片部上預先形成與夾緊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通過這樣構成,在使前罩板與夾緊部件卡合時,能夠將由剖面形狀為大致L字狀的舌片部產生的彈性變形力作為卡合時的卡合力來利用。另外,由于以由大致L字狀的舌片夾住被卡合部的方式使其卡合,因此能夠牢固地維持卡合狀態。在本申請發明中,能夠做成使用軟質部件填埋前罩板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結構。而且,能夠構成為,在使前罩板的卡合部與夾緊部件的被卡合部卡合時,軟質部件的表面、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平地配置。通過這樣構成,能夠通過軟質部件防止在前罩板與前窗玻璃之間產生間隙,而且,能夠使前罩板與前窗玻璃的碰撞變得柔和。另外,由于能夠將軟質部件的表面、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平地構成,因此能夠提高前窗玻璃和前罩板的邊界部的外觀上的外觀美感。另外,作為軟質部件,即使預先做成安裝在前罩板上的結構,也能夠做成安裝在夾緊部件的凸部上的結構、或預先安裝在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上的結構。通過做成預先在前罩板上安裝軟質部件的結構,從而在使前罩板與夾緊部件卡合時,無需進行軟質部件的對位,就能夠容易地進行前罩板的安裝作業。在本申請發明中,能夠形成為使用夾緊部件的凸部來填埋前罩板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間隙的配置結構。并且,作為在前罩板與凸部之間相互面對地抵接的抵接面的形狀,能夠預先形成為具有沿車輛前后方向傾斜的傾斜面的形狀。通過這樣構成,前罩板與凸部通過傾斜面而相互抵接。因此,即使由于前罩板及夾緊部件的加工誤差等的原因而在前罩板與凸部之間形成間隙,距離上蓋板和凸部的上方的間隙也會成斜向傾斜的間隙。并且,通過間隙能夠看到的進深變淺,能夠抑制前罩板與凸部的邊界部的外觀美感的降低。另外,由于能夠將凸部的表面、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 平地構成,因此能夠提高前窗玻璃與前罩板的邊界部的外觀美感。在本申請發明中,能夠對夾緊部件與前罩板之間進行密封。通過這樣構成,能夠防止間隙的產生、以及在分隔車室內等產生的噪音向外部漏出。根據方案8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通過在前圍上蓋板的向外罩主體部的背面側突出設置的卡定爪部的一側面設置爪部,卡定爪部的另一側面側即爪部的背面側成為不被外罩主體部約束的狀態。因此,無需將卡定爪部的與外罩主體部連續的基端側的厚度加大到所需以上,能夠確保對前圍上蓋板及支承部件的尺寸的偏差等引起的、使卡定爪部與位于擋風玻璃的緣部的支承部件的卡合部卡合時的、向卡定爪部的基端側的應力集中的避免,并且還能夠在卡定爪部的另一側面側設置加固用的肋等以確保強度。因此,伴隨著卡定爪部的基端側的厚度的增加的收縮等的成形不良難以在外罩主體部的表面發生,能夠防止外觀的降低,并且能夠提高卡定爪部的可靠性。根據方案9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除了方案8記載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效果以外,通過將爪部從卡定爪部朝向擋風玻璃側突出形成,能夠使前圍上蓋板的固定中心處于更加接近擋風玻璃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前圍上蓋板及支承部件的尺寸有偏差等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擋風玻璃側與前圍上蓋板的外罩主體部側的階梯。根據方案10記載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除了方案8記載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效果以外,即使由于前圍上蓋板的變形或者尺寸的偏差等而使前圍上蓋板與擋風玻璃的位置關系相對地變化,也由于通過將前端插入擋風玻璃的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與支承部件的突出部之間而固定的軟質的罩部件追隨該變化量,從而能夠防止擋風玻璃的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與外罩主體部之間敞開而使外觀降低。
圖I是表示車輛的前面側的立體圖。(實施方式)圖2是圖I的II-II剖視圖。(第I實施方式)圖3是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I實施方式)圖4是前罩板的主要部分立體圖。(第I實施方式)圖5是別的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2實施方式)圖6是其它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2實施方式)
圖7是使用了軟質部件的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2實施方式)圖8是使用了前罩板的圖I的VIII-VIII剖視圖。(第3實施方式)圖9是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3實施方式)圖10是前罩板的主要部分立體圖。(第3實施方式)圖11是別的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4實施方式)圖12是其它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4實施方式)圖13是使用了軟質部件的前罩板和前窗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4實施方式)圖14是用凸部填埋前罩板和前窗玻璃之間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5實施方式)
圖15是用凸部填埋前罩板和前窗玻璃之間的其它主要部分剖視圖。(第5實施方式)圖16是用凸部填埋前罩板和前窗玻璃之間的別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第5實施方式)圖17是前圍上蓋板通風孔板主體和擋風玻璃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現有例)圖18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力々 > 力K一)裝置的第6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19是圖18的I向視圖。圖20是圖19的II向視圖。圖21是表示組裝了該前圍上蓋板裝置后的車身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22是表示該車身的外觀的立體圖。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7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24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8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25是圖24的III向視圖。圖26是圖25的IV向視圖。圖27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9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28是表示該前圍上蓋板裝置的支承部件的安裝工序的說明剖視圖。圖29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10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30是表示該前圍上蓋板裝置的前圍上蓋板熱變形時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31是表示組裝了該前圍上蓋板裝置后的車身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32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11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33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12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圖34是表示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13實施方式的一部分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申請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具體的說明。作為本申請發明所涉及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除了以下說明的形狀、結構以外,只要是能夠解決本申請發明的課題的形狀、結構,就能夠采用這些形狀、結構。因此,本申請發明并不限定于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在本申請發明中,將車輛的前進方向作為前方側、前面側或前端側,將后退方向作為后方側、后面或后端側。另外,在車輛的上下方向中,將路面側作為下方側或下端側或者背面側,將頂板側作為上方側或上端側或者表面側。(第I實施方式)在第I實施方式中,使用圖2 圖4,對將形成于夾緊部件上的階梯部作為卡合在前罩板上的被卡合部的構成例進行說明。首先,使用圖I對車輛I中的前罩板10的配置結構進行說明。圖I表示從斜前方觀察車輛I的立體圖。另外,省略了刮水器等的圖示。在車輛I的車室前方側配設有前窗玻璃2,前窗玻璃2的配置狀態為前窗玻璃2的表面2a從前窗玻璃2的下端2c朝向作為車身上方側的上端2d向車輛后方側傾斜。并且,前窗玻璃2的下端部與覆蓋分隔車室的上部開口的發動機罩3的后端部3a之間由前罩板10覆蓋。前罩板10成為跨越車寬方向而延伸設置的配置結構。如作為圖I的II-II剖面的圖2所示,前罩板10的前端側安裝在固定于車身面板 上的罩主體5上,后端部IOa側與固定在前窗玻璃下端2c的背面2b上的夾緊部件20卡合。罩主體5由金屬板構成。在前窗玻璃2的下端側沿車寬方向配設。罩主體5的上端部經由緊固在前窗玻璃2的下端側的背面2b上的固定密封件6而被固定。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在罩主體5上形成有形成排水用的流道的流槽部、空氣導入用的通道開口部。在關閉了發動機罩3的狀態下,發動機罩3的背面側壓接在前罩板10的前方側所設的機罩密封件4上。并且,通過機罩密封件4,可防止雨水等浸入分隔車室內。如圖2以及作為圖2的主要部分放大圖的圖3所示,在前窗玻璃2的下端側的背面2b與夾緊部件20的固定面20a之間配置有粘接劑17,夾緊部件20通過粘接劑17固定在前窗玻璃2的背面2b。在夾緊部件20上形成有從固定面20a向上方豎立設置的凸部21,在通過粘接劑17將夾緊部件20固定在前窗玻璃2的下端時,凸部21以與前窗玻璃下端2c的端面2e抵接的狀態配置。作為粘接劑17,能夠使用凝膠狀、液狀的粘接液、雙面膠帶等。前罩板10通過使用了合成樹脂材料的成形加工來成形,例如,使用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酰胺類合成樹脂等熱塑性樹脂進行注射模塑成形,作為能彈性地變形的一體形成的長尺寸的樹脂成型品而形成。夾緊部件20通過使用了合成樹脂、橡膠材料的成形加工來成形,例如,使用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酰胺類合成樹脂等熱塑性樹脂、橡膠材料等進行注射模塑成形,作為能彈性地變形的一體形成的樹脂成型品而形成。在夾緊部件20的前端側,在與凸部21相反的方向,形成有向下形成的階梯部22a。通過階梯部22a構成夾緊部件20中的被卡合部22。能夠使前罩板10的卡合部13與夾緊部件20的被卡合部22卡合。如圖2、圖3所示,前罩板10成為具有在前窗玻璃2側延伸設置的接合部14、以及形成于背面Ilb的舌片12的結構。接合部14在前罩板10的后端部IOa側朝向前窗玻璃2側延伸設置,舌片12具有在車輛I的前后方向的剖面形狀為大致L字狀的形狀,L字狀的自由端側朝向前窗玻璃2側而形成。圖4是從背面Ilb側觀察前罩板10的后端部IOa側的主要部分立體圖,如圖4所示,舌片12形成為具有從前罩板10的背面I Ib朝向下方豎立設置的縱壁12a、和從縱壁12a的下端彎曲并向前罩板10的后方側延伸設置的彎曲片12b的結構。由縱壁12a和彎曲片12b構成大致L字狀的形狀,彎曲片12b成為具有L字狀的自由端的形狀,形成為自由端側朝向前窗玻璃2側的形狀。在圖4所示的構成例中,將縱壁12a做成沿車寬方向連續的結構,成為使彎曲片12b相對于車寬方向以預定間隔分離的配置結構。但是,作為舌片12的結構,也可以將縱壁12a和彎曲片12b —體地構成并相對于車寬方向以預定間隔分離的配置結構。或者,也可以將彎曲片12b與縱壁12a同樣地做成沿車寬方向連續的結構。如圖2 圖4所示,在前罩板10的背面Ilb和縱壁12a的上端的接合部形成有縮頸12d。通過預先形成縮頸12d,能夠防止注射模塑成形后在形成縱壁12a的前罩板10的表面部位產生收縮等外觀不良的事情。另外,為了提高縱壁12a的強度,在縱壁12a與前罩板10的背面Ilb之間形成有肋12c。肋12c與沿前罩板10的車寬方向以預定間隔形成的彎曲片12b的形成部位相對應而形成。
作為肋12c,也可以預先形成于縱壁12a的前面側及后面側這兩面,也可以預先形成于縱壁12a的前面側或后面側的一方。另外,既可以將形成于縱壁12a的前面側的肋12c在車寬方向的位置、和形成于縱壁12a的后面側的肋12c在車寬方向的位置形成為在車寬方向處于相同位置、也可以形成為處于不同的位置。在彎曲片12b的自由端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3a,作為使前罩板10與夾緊部件20的被卡合部22卡合時的卡合部13而構成。通過一邊使前罩板10沿前窗玻璃2的長度方向移動,一邊使突出部13a與作為被卡合部22的階梯部22a卡合,能夠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此時,彎曲片12b進行彈性變形并使形成于彎曲片12b的自由端的突出部13a在階梯部22a的斜面上滑行,能夠達到與階梯部22a的卡合狀態。在突出部13a在階梯部22a的斜面上滑行并移動到卡合位置時,對夾緊部件20作用圖3的箭頭A方向的力。但是,由于凸部21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2e抵接,因此對夾緊部件20作用的上述A方向的力被凸部21抑制,能夠防止剪切應力作用于粘接劑17。并且,能夠防止粘接劑17剝落。因此,能夠將夾緊部件20相對于前窗玻璃2牢固地固定,能夠順利地進行相對于前窗玻璃2的前罩板10的安裝作業。另外,由于前罩板10和夾緊部件20的卡合方向成為沿前窗玻璃2的長度方向的卡合方向,因此即使不將車身面板作為加固件來構成,也能夠使前罩板10與夾緊部件20卡
八
口 ο若前罩板10的突出部13a與夾緊部件20的階梯部22a卡合,則向后方側延伸設置的前罩板10的后端面14a處于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2e抵接的狀態。而且,前罩板10的表面Ila和前窗玻璃2 O表面2a以拉平狀態配置,成為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沒有間隙的狀態。并且,能夠提高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的邊界部的外觀美感。(第2實施方式)雖然第2實施方式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是使前罩板的卡合部與形成于夾緊部件上的階梯部卡合的結構,但是其變形例所涉及的結構,使用圖5 圖7對其進行說明。在圖5所示的構成例中,夾緊部件20中的被卡合部22作為向上方突出的階梯部22b而形成,與階梯部22b卡合的前罩板10的卡合部13在前罩板10的接合部14的后端以向下的形狀形成。另外,在前罩板10與夾緊部件20卡合時,舌片12的彎曲片12b向上方推壓夾緊部件20的前端側的底面,在與卡合部13之間夾持夾緊部件20。其它結構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中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對于同樣的結構,通過使用在第I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符號而省略該部件的說明。在前罩板10與夾緊部件20卡合時,前罩板10的后端面14a與前窗玻璃2的端面2e抵接,并且將前罩板10的表面Ila與前窗玻璃2的表面2a以拉平的狀態配置。在圖6所示的構成例中,在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介入有軟質部件18,為了提高強度,在夾緊部件20上設有加固用芯材40。另外,在夾緊部件20上形成有限制彎曲片12b的后端面的擋塊22c。其它結構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中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對于同樣的結構,通過使用在第I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符號而省略該部件的說明。 軟質部件18由橡膠等具有彈性力的材料構成,在前端側形成有卡合凹部18b,在后端側形成有空心部18c。通過使卡合凹部18b與形成于前罩板10上的卡合突起部IOb卡合,從而能夠將軟質部件18安裝在前罩板10上。在形成夾緊部件20時,加固用芯材40與合成樹脂材料一起一體地成形。作為加固用芯材40,能夠使用由鋁材或鋼材構成的帶材,作為帶材的壁厚,能夠構成為可得到所希望的彈性力的壁厚。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能夠經由軟質部件18使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的端面2e抵接。此時,空心部18c變形而能夠較大地提高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的密合性。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前罩板10 —邊沿前窗玻璃2的長度方向移動一邊卡合。但是,由于在前罩板10的移動方向配置有軟質部件18,因此能夠通過軟質部件18來緩和安裝前罩板10時產生的對前窗玻璃2的沖擊。另外,由于軟質部件18彈性地與前窗玻璃2抵接,因此能夠防止間隙的產生、車輛行駛時產生的噪音向外部露出。另外,作為軟質部件18的結構,對具有空心部18c的形狀進行了說明,但在使用了具有柔軟性的軟質部件18時,也可以采用沒有形成空心部18c的實心結構。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形成于彎曲片12b上的突出部13a —邊在夾緊部件20的階梯部22a的斜面上滑行,一邊向卡合位置移動。并且,在突出部13a越過夾緊部件20的階梯部22a之后成為卡合狀態。當突出部13a越過階梯部22a而成為卡合狀態時,突出部13a的后端面與從夾緊部件20朝向下方豎立設置的擋塊22c抵接。通過突出部13a與擋塊22c抵接,限制前罩板10其以上的移動。另外,當突出部13a被夾持在階梯部22a與擋塊22c之間時,能夠牢固地維持前罩板10的安裝狀態。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前罩板10的表面Ila與前窗玻璃2的表面2a及軟質部件18的表面18a以拉平的狀態配置。并且,軟質部件18的背面與夾緊部件20的表面成為抵接的狀態,軟質部件18起到與夾緊部件20之間的密封作用。圖6表示的是軟質部件18的背面與夾緊部件20的表面抵接的狀態,但也可以構成為在軟質部件18的背面與夾緊部件20的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在圖7所示的構成例中,成為在夾緊部件20與前罩板10之間配設有密封部41的結構。其它結構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中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對于同樣的結構,通過使用在第I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符號而省略該部件的說明。
密封部41通過將夾緊部件20的前端側的端部形成為薄壁形狀而構成,通過使形成為薄壁形狀的部分彈性變形,對夾緊部件20與前罩板10的背面Ilb之間進行密封。圖7表示的是夾緊部件20的凸部21與前罩板10的背面Ilb抵接的狀態,但也可以構成為在凸部21與前罩板10的背面Ilb之間形成有間隙。并且,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前罩板10的表面Ila與前窗玻璃2的表面2a以拉平的狀態配置。(第3實施方式)在第3實施方式中,成為通過形成于夾緊部件上的被卡合部來夾持形成于前罩板上的卡合部的結構,使用圖8 圖10對該構成例進行說明。在第3實施方式中,形成為通過形成于夾緊部件上的被卡合部來夾持形成于前罩板上的卡合部的結構、和為了得到夾持力而在夾緊部件上設置加固用芯材的結構。并且,作為前罩板上的卡合部的結構,成為由被卡合部夾持的結構,這些方面的結構與第I實施方式中的結構不同。其它結構具有與第I實施方式中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對于同樣的結構,通過使用在第I實施方式中使用的部件·符號而省略該部件的說明。如作為圖I的VIII-VIII剖面的圖8以及作為圖8的主要部分放大圖的圖9所示,通過在前窗玻璃下端2c的背面2b與夾緊部件25的固定面20a之間配置的粘接劑17,夾緊部件25固定在前窗玻璃2上。并且,在夾緊部件25的背面側形成有被卡合部27,該被卡合部27在車輛I的前后方向中的剖面形狀形成為大致-字狀。被卡合部27成為從夾緊部件25向下方延伸設置,且使自由端側朝向車輛前方側彎曲的結構。通過構成被卡合部27的大致-字狀的剖面形狀,能夠夾持形成于前罩板10上的卡合部13。即、通過大致-字狀的剖面形狀,構成夾持并容納前罩板10的突出部13b的卡合凹部27b、和與突出部13b卡合的突起部27a。并且,為了提高被卡合部27的夾持力,在夾緊部件25內設有沿大致口字狀的剖面形狀的加固用芯材40。如圖10所示,在前罩板10的背面形成有舌片12,舌片12成為具備向車寬方向延伸設置的縱壁12a、和從縱壁12a的下端向車輛后方側彎曲延伸設置的彎曲片12b的結構。在彎曲片12b的背面側,沿車寬方向以預定間隔形成有突出部13b。突出部13b構成為從彎曲片12b的背面向下方突出的形狀,構成前罩板10的卡合部13。在通過被卡合部27的卡合凹部27b夾持并卡合突出部13b時,夾緊部件25的被卡合部27以使卡合凹部27b的敞開端側擴開的方式變形。在將突出部13b容納在卡合凹部27b內之后,彈性變形后的被卡合部27彈性復位,卡合凹部27b的敞開端側變窄。為了幫助這一系列的被卡合部的動作,在夾緊部件25上設有一體成形的加固用芯材40。對在車寬方向以連續的形狀構成形成有卡合部13的舌片12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采用將構成舌片12的縱壁12a及彎曲片12b沿車寬方向以預定間隔分離的配置結構。在前罩板10被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的狀態下,前罩板10的表面Ila與前窗玻璃2的表面2a以拉平的狀態配置。(第4實施方式)雖然第4實施方式與第3實施方式同樣,是使前罩板的卡合部與形成于夾緊部件上的階梯部卡合的結構,但是其變形例所涉及的結構,使用圖11 圖13進行說明。圖11表示的是在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使用了軟質部件18的構成例,圖12、圖13表示的是在夾緊部件25與前罩板10間配設有密封部41的構成例。在第4實施方式中,對于與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通過使用相同的部件符號而省略關于該部件的說明。在圖11所示的構成例中,在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介入有軟質部件18,為了提高強度,在夾緊部件25上設有加固用芯材40。軟質部件18由橡膠等具有彈性力的材料構成,在前端側形成有卡合凹部18b,在后端側形成有空心部18c。通過使卡合凹部18b與形成于前罩板10上的卡合突起部IOb卡合,從而能夠將軟質部件18安裝在前罩板10上。加固用芯材40在形成夾緊部件25時與合成樹脂材料一起一體地成形。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前罩板10能夠經由軟質部件18與前窗玻璃2的端面2e抵接。并且此時,能夠通過軟質部件18較大地提高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的密合性。另外,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前罩板一邊沿前窗玻璃2的長度方向移動一邊進行卡合,但通過軟質部件18的空心部18c進行變形,能夠緩和對前窗玻璃2的沖擊。 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形成于彎曲片12b上的突出部13b與形成于大致〕字狀的被卡合部27的前端的突起部27a滑動接觸,同時使卡合凹部27b的敞開端側彈性變形而擴開。并且,當突出部13b容納在卡合凹部27b內時,卡合凹部27b的敞開端側彈性復位而變窄到原來的狀態。在圖示例中,在突起部27a與夾緊部件25的背面側之間夾持舌片12的彎曲片12b。另外,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前罩板10的表面I Ia和前窗玻璃2的表面2a及軟質部件18的表面18a以拉平的狀態配置。并且,成為軟質部件18的背面與夾緊部件25的表面抵接的狀態,軟質部件18起到在與夾緊部件25之間密封的作用。圖11表示軟質部件18的背面與夾緊部件25的表面抵接的狀態,但也可以構成為在軟質部件18的背面與夾緊部件25的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在圖12、圖13所示的構成例中,成為在夾緊部件25與前罩板10之間配設有密封部41的結構。圖12表示密封部41與舌片12的縱壁12a密合的構成例,圖13表示密封部41與前罩板10的背面Ilb密合的構成例。在圖12的構成例中,作為在夾緊部件25的前端側具有空心部41a的密封部41而構成,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通過密封部41的空心部41a進行彈性變形,從而進行夾緊部件25與前罩板10之間的密封。并且,密封部41的空心部41a作為輔助進行彈性變形的結構,設有加固用芯材40。并且,加固用芯材40延伸設置到凸部26內,以便支撐密封部41的后方側。在圖13的構成例中,密封部41通過將夾緊部件25的前端側的端部構成為薄壁形狀而形成。通過使形成為薄壁形狀的部分彈性變形,從而對夾緊部件25與前罩板10的背面Ilb之間進行密封。并且,作為加固密封部41的基端部側的結構,加固用芯材40延伸設置到密封部41的基端部側。圖13表示的是將夾緊部件25固定在前窗玻璃2上的粘接劑17除了固定面20a以外還配置在凸部26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2e之間的結構。作為粘接劑17,在第I實施方式 第3實施方式中,如圖示那樣設置在固定面20a與前窗玻璃2的背面2b之間,也可以如圖13所示,采用還在凸部26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2e之間配置的結構。因此,作為本申請發明中的夾緊部件的固定,能夠采用上述的適當的固定方法。如圖12、圖13所示,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的狀態下,前罩板10的表面Ila與前窗玻璃2的表面2a以拉平的狀態配置。(第5實施方式)在第5實施方式中,采用使夾緊部件的凸部向上方延伸設置,并向前罩板與前窗玻璃之間露出的結構。并且,成為通過凸部填埋前罩板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間隙的配置結構。該結構成為與上述的第I實施方式 第4實施方式的結構不同的結構,但其它結構具備與第I實施方式 第4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同樣的結構,關于與第I實施方式 第4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同樣的結構,通過在使用第I實施方式 第4實施方式中所使用的部件符號而省略對該部件的說明。
使用圖14 圖16對第5實施方式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4所示的結構與第I實施方式同樣,成為使用了具有階梯部32a的夾緊部件30的結構。夾緊部件30中的凸部31與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2e抵接,并且在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露出。并且,就凸部31的表面31a而言,在安裝了前罩板10時,成為前罩板10的表面I la、凸部31的表面31a及前窗玻璃2的表面2a拉平的結構。通過該結構,成為用凸部31填埋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的結構。由于前罩板10及夾緊部件30的制造誤差及安裝誤差等,在前罩板10與夾緊部件30之間形成有間隙,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將在凸部31與前罩板10之間相互面對地抵接的各自的抵接面33及抵接面15的形狀形成為具有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傾斜的傾斜面33b、15a的形狀。S卩、在凸部31的前面側的與前罩板10的抵接面33上,沿車寬方向形成有向前方側開口的切槽33a。并且,將前罩板10的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作為與凸部31的抵接面33的抵接面而構成。由此,前罩板10的后端面14a的形狀作為傾斜面而構成,以便與形成于切槽33a的傾斜面33b相對。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將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的一部分插入到凸部31的切槽33a內。在未產生前罩板10及夾緊部件30的制造誤差或安裝誤差等時,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的一部分會嵌入到切槽33a內。在產生了制造誤差或安裝誤差等時,會在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與切槽33a內的傾斜面33b之間產生間隙,但是該間隙成為沿傾斜面33b及后端面14a的傾斜面斜向傾斜的間隙。因此,當從上方觀察該間隙時,則會看到進深較淺的間隙。由此,能夠抑制來自前罩板10與凸部31的邊界部上的外觀的外觀美感的降低。圖15所示的結構具備與上述的圖14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夾緊部件35的結構代替具有圖14所示那樣的階梯部32a的結構,而成為通過形成于夾緊部件35上的被卡合部37來夾持形成于前罩板10上的卡合部13的結構。其它結構具備與圖14所示的結構同樣的結構,因此,對于同樣的結構,通過使用與圖14中使用的部件符號相同的部件符號而省略對該部件的說明。形成于夾緊部件35的背面側的被卡合部37形成為在車輛I的前后方向中的剖面形狀為大致-字狀。被卡合部37成為從夾緊部件35向下方延伸設置,且使自由端側朝向車輛的前方側彎曲的結構。夾緊部件35的固定面20a通過粘接劑17固定在前窗玻璃下端2c的背面2b。通過構成被卡合部27的大致-字狀的剖面形狀,構成夾持并容納前罩板10的構成卡合部13的突出部13b的卡合凹部37b、和與突出部13b進行卡合的卡合突起部37a。在圖示例中,表示的是未使用加固用芯材的結構,但也可以如圖11等所示,為了提高被卡合部37的夾持力,預先在夾緊部件35內設置加固用芯材。當通過被卡合部37的卡合 突起部37a及卡合凹部37b夾持并卡合形成于前罩板10的舌片12上的突出部13b時,能夠將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的一部分插入到凸部31的切槽33a內。并且,在未產生前罩板10及夾緊部件30的制造誤差或安裝誤差等時,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的一部分會嵌入到切槽33a內。若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則能夠將前罩板10的表面11a、凸部31的表面31a及前窗玻璃2的表面2a以拉平的狀態構成。而且此時,成為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由凸部31填埋的結構。圖16所示的結構具備與上述的圖15所示的被卡合部37的結構同樣的結構,但未在夾緊部件35形成切槽,取而代之的是,夾緊部件35的前端面側形成為傾斜面,并將該傾斜面作為抵接面38而構成。另外,在前罩板10上,以與抵接面38相對的方式形成有抵接面15。在圖16中,未形成圖14、圖15所示的接合部14,而是成為從前罩板2的表面2a直接形成舌片12的結構。并且,在從前罩板2的表面2a向舌片12的彎曲部上形成有抵接面15。另外,在圖16所示的結構中,還能夠如圖14、圖15所示那樣,做成接合部14向前罩板10延伸設置的結構,將接合部14的后端面14a作為抵接面15而構成。若使前罩板10的卡合部13與夾緊部件35的被卡合部37卡合,則前罩板10的抵接面15與夾緊部件35的抵接面38抵接,能夠不在前罩板10與夾緊部件35之間產生間隙地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但是,在產生前罩板10及夾緊部件30的制造誤差或安裝誤差等時,如圖16所示,會導致在前罩板10的抵接面15與夾緊部件35的抵接面38之間產生間隙。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抵接面15與抵接面38之間的間隙也成為沿傾斜面15的斜向地傾斜的間隙。因此,當從上方觀察該間隙時,則會看到進深較淺的間隙,因此能夠抑制來自前罩板10與凸部31的邊界部的外觀的外觀美感的降低。另外,在將前罩板10安裝在前窗玻璃2上時,能夠成為前罩板10的表面11a、凸部31的表面31a及前窗玻璃2的表面2a相互拉平的結構。并且,能夠成為前罩板10與前窗玻璃2之間由凸部31填埋的結構。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前圍上蓋板裝置的第6 第13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本發明涉及具備覆蓋擋風玻璃與車身部件之間的殼部的前罩板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以往,大多使用作為前圍上蓋板的前罩板,該前罩板配置在汽車的擋風玻璃即前窗玻璃的前端部與發動機罩蓋的后側部之間的所謂殼部,覆蓋該殼部以提高外觀。這種前罩板利用合成樹脂一體形成,具備覆蓋殼部的外罩主體部、以及從該外罩主體部的背面側突出設置的卡定爪部,在該卡定爪部突出設有爪部。并且,通過將該前罩板的卡定爪部相對于開口部按壓插入,該開口部是在安裝在前窗玻璃的端部的作為支承部件的襯墊的前窗玻璃表面側開口的開口部,從而前罩板利用爪部與襯墊卡定而組裝在一起(例如,參照特表2003-532574 號公報(第 10-12 頁、圖 19)。)。上述的特表2003-532574號公報所記載的結構的情況下,卡定爪部形成為基端側縮頸、爪部側向前后兩側膨脹的所謂箭頭狀,在襯墊的開口部形成有從前后兩側嵌合在卡定爪部的基端側的縮頸部分上的、鉤形(☆ ^型)的爪部。因此,在裝卸前罩板時,不僅對卡定爪部施加較強的負載,而且在前罩板或者襯墊的尺寸上存在偏差時,組裝時應力容易集中到插入到開口部的卡定爪部的基端側的縮頸部分。并且,為了提高卡定爪部的強度,考慮了加大卡定爪部的基端側的板厚,但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在外罩主體部的表面側產生成形不良(收縮),導致外觀下降。另一方面,為了避免外罩主體部的表面側的成形不良(收縮),考慮了加大 前罩板整體的板厚,但這種情況關系到前罩板的重量增加。本發明是鑒于這種問題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降低外觀且能夠提高卡定爪部的可靠性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本發明提供一種不降低外觀且能夠提高卡定爪部的可靠性的前圍上蓋板裝置。本發明的前罩板31A具有覆蓋前窗玻璃14A與車身面板之間的殼部的外罩主體部36A。前罩板31A具有向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側突出設置的卡定爪部41A。卡定爪部41A在后側具有爪部41cA。襯墊32A將被緊固部51A緊固在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背面14bA偵U。襯墊32A突出設置有使爪部41cA與被緊固部51A卡合的卡合部53A。(第6實施方式)以下對第6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圖21及圖22中,IOA是作為車輛的汽車的車身,在該車身IOA上覆蓋殼部15A,該殼部15A處于作為覆蓋發動機室IlA對象部件即罩體的發動機罩蓋12A、與位于車室13A的前側的作為擋風玻璃的玻璃即前窗玻璃14之間,在車身IOA上安裝有前圍上蓋板裝置17A。此外,以下關于前方(箭頭F方向)、上方(箭頭U方向)、以及作為左右方向的兩側方向(箭頭W方向)等的方向,以車身IOA的前進方向為基準進行說明。并且,該殼部15A也稱為空氣箱等,由例如鐵板形成,利用作為構成車身的車身部件的車身面板18A形成為在上側開口的流槽狀。并且,在車身面板18A的上側部設有前窗玻璃支承部21A,利用熱熔等的液密地密合的橡膠質的粘接劑等未圖示的密封材料,將前窗玻璃14A固定在車身面板18A上。另外,該車身面板18A設有底板部22A的前側部向前側上方立起的前板部23A ;該前板部23A的上端部向前側大致水平地延伸設置的固定支承部即支撐板部24A。并且,在該殼部15A上,連接有向車室13A內導入外部空氣的未圖示的空調裝置的空氣取入部,并且,在該殼部15A的一側即右側配置有未圖示的驅動刮水器的刮水器臂的馬達等,在該殼部15A的另一側即左側,配置有電池等部件。另外,發動機罩蓋12A —體或者分體地形成有位于外側即關閉的狀態下位于上側的罩外部25A ;以及隔開若干間隔位于該罩外部25A的內側即關閉狀態下位于下側的罩內部26A。并且,如圖18至圖22所示,前圍上蓋板裝置17A覆蓋前窗玻璃14A的前端的緣部14aA與位于該前窗玻璃14A的前方的發動機室IlA的后端之間,也稱為封隙裝置,具備作為前圍上蓋板的前罩板31A、和作為支承該前罩板31A的支承部件的襯墊32A。并且,前罩板31A整體形成為沿殼部15A以車身IOA的兩側方向W即車寬方向為長度方向的長尺寸的(橫長的)大致板狀,以便覆蓋殼部15A即車身面板18A的上側并提高外觀。另外,該前罩板31A通過使用例如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打開的金屬模以及滑動金屬模等,對例如聚丙烯(PP)、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酰胺類合成樹脂等熱塑性樹脂進行注射模塑成形而一體形成。并且,該前罩板31A基本上具備覆蓋殼部15A并向兩側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的外罩主體部36A ;與該外罩主體部36A的前端部連續并向兩側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縱壁部37A ;與該縱壁部37A的下端部連續并支撐在支撐板部24A上的車身安裝部38A ;從縱壁部37A的上端部向上側延伸設置的密封安裝部39A ;從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部朝向下方突出設置的作為定位部的凸緣部40A ;以及在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部附近而在凸緣部40A的前方朝向下方突出設置的一個或多個卡定爪部41A。另外,外罩主體部36A也能稱為被覆部,利用未圖示的板狀的上壁部形成有沿兩側方向的雨水排水用的流槽部。另外,在該上壁部形成有能夠向殼部15A的下側導入外部空氣的格子狀的空氣取入口。并且,在外罩主體部36A上,與刮水器的形狀等對應地形成有孔部或凹部。·并且,車身安裝部38A是載置于支撐板部24A上的大致水平的板狀部,形成于規定位置上的多個安裝部使用例如樹脂制的夾緊件或螺栓等安裝器具45A而能夠裝卸地固定在車身面板18A的支撐板部24A等上。另外,密封安裝部39A配置在發動機罩蓋12A的下方即與背面相對的位置上,形成為朝向上側突出設置的板狀。并且,在該密封安裝部39A的上部,配置有從上側嵌合并作為能夠彈性變形的密封部件的罩頂端密封件46A,并且,該罩頂端密封件46A具有例如橡膠制或者熱塑性彈性體制的筒狀部,與關閉狀態的發動機罩蓋12A液密地密合,遮蔽來自發動機室IlA的熱氣及臭氣。另外,凸緣部40A為板狀部,該板狀部呈相對于外罩主體部36A大致垂直的板狀。因此,在凸緣部40A與卡定爪部41A之間形成有襯墊32A的一部分所占的空間部47A。并且,在該凸緣部40A上,且與卡定爪部41A相對的位置上形成有開口部48A。并且,卡定爪部41A是相對于凸緣部40A大致平行、即相對于外罩主體部36A大致垂直狀地突出設置的板狀(舌片狀),具有前后方向的厚度最小、即粗細最細的基端部41aA,比該基端部41aA靠前端側的部分成為,前后方向的厚度比該基端部41aA大的卡定爪部主體41bA。在該卡定爪部主體41bA上,且在作為前窗玻璃14A側的一側面的后面,以朝向作為前窗玻璃14A側的后側突出的方式一體形成有爪部41cA,并且,跨越該爪部41cA的左右兩側及上側連續地形成有包圍爪部41cA的兩側及上側的-字狀的切槽開口部41dA。另外,在該卡定爪部主體41bA的與前窗玻璃14A (凸緣部40A)及爪部41cA相反側面即背面(前面)、切槽開口部41dA的兩側即相對于爪部41cA的兩側隔有間隔的位置,沿上下方向跨越外罩主體部36A —體形成有作為加固用的加固部的肋41eA。此外,卡定爪部41A的基端部41aA的板厚Tl為例如外罩主體部36A的板厚T2的50%以下(Tl彡T2 / 2)。另外,爪部41cA用于對襯墊32A卡定固定前罩板31A。即、該爪部41cA是相對于對前罩板31A進行成形的金屬模的起模方向切去下部>夕''力'y卜)的形狀、即是不會因相對于起模方向產生勾掛而無法只利用向起模方向推出便從成形模脫離的形狀,相對于襯墊32A為懸臂狀。此外,在對該爪部41cA進行成形時的未圖示的滑動金屬模利用凸緣部40A的開口部48A在后方確保滑動方向。并且,該爪部41cA的兩側及上端部通過切槽開口部41dA隔開間隔并成為自由端狀。并且,在該爪部41cA上形成有從下端部向上方再向后方逐漸傾斜的第I傾斜面即下部傾斜面41fA,并且從該下部傾斜面41fA的上端跨越爪部41cA的上端部向前方傾斜的第2傾斜面即上部傾斜面41gA。另一方面,襯墊32A也可稱為封隙部件,由例如合成樹脂、或者橡膠等的軟質而且具有彈性的部件等形成,具備通過粘接劑G粘接在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背面14bA側的被緊固部51A ;從該被緊固部51A向前方延伸設置的延伸設置部52A ;設置在作為該延伸設置部52A的頂端部的前端部上的卡合部53A ;以及從延伸設置部52A向上方突出的軟質部54A,在卡合部53A與軟質部54A之間形成有作為槽狀的定位槽部的插入槽部55A。并且,在該襯墊32A的內部埋入有加固用的加固芯56A。被緊固部51A形成為平面狀,在上側涂敷有粘接劑G。此外,該粘接劑G使用例如熱熔等液密地密合的橡膠質的粘接劑。 另外,延伸設置部52A從被緊固部51A向前方下側延伸,并突出到比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更靠前方,位于該緣部14aA與前罩板31A的凸緣部40A之間。另外,卡合部53A從延伸設置部52A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設置,作為頂端部的上端部形成為剖面呈圓形形狀,成為能夠與前罩板31A的凸緣部40A及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抵接的卡合突出部53aA,在下部卡合爪部41cA。另外,軟質部54A由例如與延伸設置部52A相同的材質一體成形、或者與延伸設置部52A不同的軟質的(具有彈性的)材質通過雙色成形等而與延伸設置部52A —體化,成為以實心形成的實心部。并且,該軟質部54A被夾持在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與前罩板31A的凸緣部40A之間,堵塞這些緣部14aA與凸緣部40A的間隙。另外,在插入槽部55A插入有凸緣部40A的下端部,對前罩板31A的后端相對于襯墊32A (前窗玻璃14A)的位置進行定位。即、該插入槽部55A在前后方向上對前罩板31A進行定位。另外,加固芯56A比襯墊32A剛性大,例如由金屬板等部件形成,從被緊固部51A跨越延伸設置部52A及卡合部53A而連續地配置。此外,該加固芯56A不是必須的結構。其次,對前圍上蓋板裝置17A向車身IOA組裝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首先,相對于組裝在車身IOA上的前窗玻璃14A前端的緣部14aA的背面14bA側,利用粘接劑G緊固襯墊32A的被緊固部51A。此時,通過襯墊32A在使軟質部54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抵接的位置進行緊固,從而能夠容易且準確地對前窗玻璃14A進行定位。接著,將凸緣部40A插入到襯墊32A的插入槽部55A中,對預先成形的前罩板31A在前后方向上進行定位,然后通過向下方按入,爪部41cA的后部的下部傾斜面41fA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抵接,通過該下部傾斜面41fA的傾斜,卡定爪部41A向前方彈性地轉動而避讓,通過進一步將前罩板31A向下方按入,爪部41cA越過襯墊32A的卡合部53A,即、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抵接的位置從爪部41cA的下部傾斜面41fA向上部傾斜面41gA切換,卡定爪部41A向后方復位轉動,爪部41cA與卡合部53A的下部卡合,該卡合部53A位于空間部47A內,并且成為在襯墊32A的卡合部53A的卡合突出部53aA與凸緣部40A及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與爪部41cA之間,在上下夾持卡合部53A的狀態。其結果,前罩板31A以向上方防脫的狀態卡定固定在襯墊32A上,前罩板31A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該狀態下,在前罩板31A的凸緣部40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之間介入有軟質部54A,堵塞它們的間隙,外罩主體部36A的表面36bA與前窗玻璃14A的表面14cA大致拉平。并且,通過使用安裝器具45A將車身安裝部38A的安裝部固定在支撐板部24A上,從而前罩板31A以覆蓋殼部15A的狀態固定在車身面板18A上。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在前罩板31A的向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側突出設置的卡定爪部41A的后面設置爪部41cA,成為卡定爪部41A的前側即爪部41cA的背面側不被外罩主體部36約束的狀態。因此,無需將卡定爪部41A的與外罩主體部36A連續的基端部41aA的板厚Tl加大到所需以上,能夠確保對前罩板31A及襯墊32A的尺寸偏差等引起的、使卡定爪部41A與位于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襯墊32A的卡合部53A卡合時的、向卡定爪部41A的基端部41aA的應力集中的避免,并且還能夠在卡定爪部41A的前面側設置加固用的肋41e以確保強度。因此,伴隨著卡定爪部41A的基端部41aA的板厚Tl 的增加的收縮等的成形不良難以在外罩主體部36A的作為卡定爪部41A的背面側的表面36bA發生,能夠防止外觀的降低,并且能夠防止卡定爪部41A的破損等,能夠提高卡定爪部4IA的可靠性。再有,還能夠對卡定爪部41A的基端部41aA的板厚減輕重量,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外罩主體部36A的表面36bA發生收縮。具體地說,能夠使卡定爪部41A的基端部41aA的板厚Tl為外罩主體部36A的板厚T2的50%以下,從而能夠可靠地防止在外罩主體部36A的表面36bA發生收縮。另外,如為了確保卡定爪部41A的基端部41aA的強度而增加前罩板31A整體的厚度的情況,也無需將前罩板31A的重量加大到所需以上。并且,通過調整卡定爪部41A的強度、即組裝前罩板31A時卡定爪部41A的變形量,能夠容易地進行裝卸力的調整,提高裝卸的作業性。另外,在由于前罩板31A及襯墊32A的尺寸偏差等而暫時使前罩板31A傾斜固定的情況下,越是遠離由襯墊32A固定的固定中心C的位置,前罩板31A偏離原來的位置越大。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將爪部41cA朝向卡定爪部41A的前窗玻璃14A側突出地形成,使前罩板31A的固定中心處于更接近前窗玻璃14A的位置,即使在前罩板31A由于前罩板31A及襯墊32A的尺寸的偏差等而暫時傾斜地固定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前罩板31A的前窗玻璃14A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夠抑制前窗玻璃14A側與前罩板31A的外罩主體部36A側的階梯,能夠使從前窗玻璃14A側至前罩板31A側平坦等,能夠提高外觀。并且,通過在襯墊32A上突出設置軟質部54A,在使該軟質部54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抵接的位置將襯墊32A緊固在前窗玻璃14A上,從而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在沿前窗玻璃14A的面的方向上對襯墊32A進行對位。(第7實施方式)其次,參照圖23對第7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第6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及作用,附注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方式是跨越上述第6實施方式的前罩板3IA的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的卡定爪部41A與凸緣部40A之間形成有肋部36cA的結構。該肋部36cA通過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的卡合突出部53aA抵接,設定該襯墊32A的卡合部53A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并且,通過將凸緣部40A插入到襯墊32A的插入槽部55A而對前罩板31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爪部41cA的后部的下部傾斜面41fA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抵接,通過下部傾斜面41fA的傾斜,卡定爪部41A向前方彈性地轉動而避讓,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前罩板31A,爪部41cA越過襯墊32A的卡合部53A,從而卡定爪部41A向后方復位轉動,爪部41cA與卡合部53A的下部卡合,前罩板31A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跨越前罩板3IA的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的卡定爪部41A和凸緣部40A之間設置的肋部36cA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的卡合突出部53a抵接,從而設定卡合部53A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通過爪部41cA與該卡合部53A卡合,設定前罩板31A在上下方向的位置,因此通過調整該肋部36cA的尺寸,能夠更加容易地調整前罩板3IA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第8實施方式) 其次,參照圖24至圖26對第8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及作用,附注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方式是上述第6實施方式的襯墊32A的軟質部54A形成于從延伸設置部52A至卡合部53A的上部,并且前罩板31A的凸緣部40A插入到在該軟質部54A的上部沿左右方向凹設成槽狀的作為支承部件定位槽部的插入凹部54aA。在插入凹部54aA的內部,在前后方向相對地突出設置有密封唇部54bA,通過這些密封唇部54bA從前后方向壓接凸緣部40A而將該凸緣部40A保持在插入凹部54aA內,并且構成堵塞該凸緣部40A與插入凹部54aA的間隙。因此,凸緣部40A被軟質部54A覆蓋。另外,爪部41cA沒有被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切槽開口部41dA劃分出周圍,而是在卡定爪部41A的卡定爪部主體41bA跨越左右方向連續地突出設置,加固用的肋41eA位于其背面側。因此,該爪部41cA能夠使成形時未圖示的滑動金屬模沿凸緣部40A在左右方向滑動并脫出。因此,在凸緣部40A上不需要用于使金屬模脫出的開口部。并且,在對前罩板31A進行組裝時,將凸緣部40A插入到襯墊32A的插入凹部54aA而在前后方向上定位,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爪部41cA的后部的下部傾斜面41fA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抵接,通過該下部傾斜面41fA的傾斜,卡定爪部41向前方彈性地轉動而避讓,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前罩板31A,爪部41cA越過襯墊32A的卡合部53A,從而卡定爪部41A向后方復位轉動,與卡合部53A的下部卡合。其結果,前罩板31A以向上方防脫的狀態卡定固定在襯墊32A上。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由軟質部54A覆蓋凸緣部40A,提高防水性能,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外部的水分從前罩板31A與軟質部54A之間的極小的間隙等進入到殼部15A及發動機室IlA內。(第9實施方式)其次,參照圖27及圖28對第9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及作用,附注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方式代替上述第6實施方式的軟質部54A而在襯墊32A上沿左右方向形成作為槽狀的定位槽部的襯墊凹部61A。該襯墊凹部61A凹設在延伸設置部52A的上側,插入并固定有前罩板31A的凸緣部40A的前端側。另外,該襯墊凹部61A位于比前窗玻璃14A的前端的緣部14aA的前方下偵U、即前窗玻璃14A的背面14bA更靠下方。再有,在前罩板31A的外罩主體部36A的背面36aA與凸緣部40A之間設有凸緣部40A的加固用的肋部36dA。并且,在將襯墊32A緊固在前窗玻璃14A上時,使用圖28所示的夾具63A。在此,該夾具63A具備平面狀的平坦部63aA ;以及從該平坦部63aA朝向上方以比前窗玻璃14A的厚度更大的突出量大致垂直狀突出的夾具凸部63bA。并且,使平坦部63aA與前窗玻璃14A的表面14cA抵接,并且使夾具凸部63b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抵接,將襯墊32A安裝成使襯墊凹部61A與該夾具凸部63bA的前端嵌合,通過使被緊固部5IA沿著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背面14bA并利用粘接劑G進行緊固,從而襯墊32A以相對于前窗玻璃14A正確定位的狀態被緊固。
并且,在對前罩板31A進行組裝時,通過將凸緣部40A插入襯墊32A的襯墊凹部61A而在前后方向上定位,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爪部41cA的后部的下部傾斜面41fA與襯墊32A的卡合部53A抵接,通過該下部傾斜面41fA的傾斜,卡定爪部41A向前方彈性地轉動而避讓,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前罩板31A,爪部41cA越過襯墊32A的卡合部53A,從而卡定爪部41A向后方復位轉動,爪部41cA與卡合部53A的下部卡合。其結果,前罩板31A以向上方防脫的狀態卡定固定在襯墊32A上。在該狀態下,凸緣部40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抵接,堵塞前罩板3I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間隙。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構成為在襯墊32A上設置襯墊凹部61A,將凸緣部40A插入該襯墊凹部61A而定位,從而無需進行雙色成形等就能夠容易地形成襯墊32A,并且能夠可靠地在前后方向上對前罩板3IA定位。另外,襯墊32A通過使用夾具63A緊固在前窗玻璃14A上,從而能夠將襯墊凹部61A相對于前窗玻璃14A以可靠定位的狀態進行固定。(第10實施方式)其次,參照圖29至圖31對第10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及作用,附注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各實施方式的前罩板31A的爪部41cA相對于卡定爪部41A向前方、即反前窗玻璃14A側突出設置,并且在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部,代替凸緣部40A而具備作為罩部件的襯墊65A,而且,代替襯墊32A而具備支承部件66A。爪部41cA為相對于形成前罩板31A的金屬模的起模方向切去下部形狀,相對于支承部件66A為懸臂狀。另外,襯墊65A利用例如合成樹脂或者橡膠等的、比形成前罩板31的合成樹脂等的部件軟且具有彈性的部件等,通過雙色成形等而與前罩板31A的外罩主體部36A —體成形,具備從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部朝向后方水平狀地突出的覆蓋部71A ;以及從作為該覆蓋部71A的前端部的后端部朝向下方以彎曲狀(凸緣狀)突出的作為定位部的插入部72A。覆蓋部71A是覆蓋前窗玻璃14A的前端緣部14aA與前罩板31A的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之間而進行堵塞的部分。另外,插入部72A通過由緊固前窗玻璃14A的支承部件66A保持,從而維持利用了覆蓋部71A的對前窗玻璃14A的前端的緣部14aA與前罩板31A的外罩主體部36A后端之間的堵塞。并且,該插入部72A的下端部位于比前罩板31A的卡定爪部41A的下端部更靠上方。另一方面,支承部件66A利用例如合成樹脂或者橡膠等的、軟質且具有彈性的部件等形成,具備通過粘接劑G緊固在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背面14bA側的被緊固部74A ;延伸設置在該被緊固部74A的前部且向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相對的位置突出的突出部75A ;從該突出部75A的前端向前方延伸設置的延伸設置部76A ;以及設置在該延伸設置部76A的前端部的卡合部77A,在該卡合部77A與延伸設置部76A之間沿左右寬度方向形成有槽狀的卡合槽部78A。并且,在該支承部件66A的內部埋入有加固用的加固芯79A。被緊固部74A形成為平面狀,并在上側涂敷有粘接劑G。另外,突出部75A向前方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隔有間隔,在該突出部75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之間,形成有沿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前部的(追隨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的曲率)槽狀的定位槽部即插入槽部80A。襯墊65A的插入部72A的下端部插入該插入槽部80A中,規定前罩板31A的后端相對于支承部件66A(前窗玻璃14A)的位置。另外,卡合部77A從延伸設置部76A的前端部向上方突出設置,在作為前端部的上端部,朝向后方即卡合槽部78A內突出設置有卡合爪77aA。另外,卡合槽部78A是供前罩板31A的卡定爪部41A插入的部分。另外,加固芯79A由剛性比支承部件66A大的、例如金屬板等的部件形成,從被緊固部74A跨越突出部75A、延伸設置部76A及卡合部77A而配置。此外,該加固芯79A不是必須的結構。并且,在組裝前圍上蓋板裝置17A時,首先,利用粘接劑G將支承部件66A的被緊固部74A緊固在組裝于車身IOA上的前窗玻璃14A前端的緣部14aA的背面14bA側。此時,優選支承部件66A使用例如未圖示的夾具等,將突出部75A相對于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分離規定的距離地定位于形成插入槽部80A的位置。接著,將插入部72A插入到插入槽部80A而對一體成形有襯墊65A的前罩板31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而且,通過將卡定爪部41A插入卡合槽部78A,并且進一步向下方按入,爪部41cA的前部的下部傾斜面41fA與卡合部77A的卡合爪77aA抵接,通過該下部傾斜面41fA的傾斜,卡定爪部41A在卡合槽部78內向后方彈性地轉動而避讓,通過進一步向下方按入前罩板31A,爪部41cA越過卡合部77A的卡合爪77aA,從而卡定爪部41A向前方復位轉動,爪部41cA與卡合部77A卡合。其結果,前罩板31A以向上方防脫的狀態卡定固定在支承部件66A上,從而前罩板31A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在該狀態下,與前罩板31A成為一體的襯墊65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密合,堵塞與該緣部14aA的間隙,外罩主體部36A的表面36bA與前窗玻璃14A的表面14cA成為大致同一面。并且,通過使用安裝器具45A將車身安裝部38A的安裝部固定在支撐板部24A上,從而前罩板31A以覆蓋殼部15A的狀態固定在車身面板18A上。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由于例如來自發動機室IlA等的熱的傳遞引起的收縮等的前罩板31A的變形、或者前罩板31A的尺寸的偏差等,而使前罩板31A與前窗玻璃14A的位置關系相對地變化,也由于在前窗玻璃14A的前罩板31A側的緣部14aA與支承部件66A的突出部75A之間插入作為前端的插入部72A而固定的軟質的襯墊65A追隨該變化量,從而能夠防止前窗玻璃14A的前罩板31A側的緣部14aA與外罩主體部36A之間敞開而使外觀降低或水分進入殼部15A等的情況。此外,在上述第10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圖32所示的第11實施方式那樣,在襯墊65A的被緊固部74A與突出部75A之間形成與插入槽部80A連通的凹部82A,并且使襯墊65A的插入部72A突出到比卡定爪部41A的下端部更靠下方,將該插入部72A更深地插入到插入槽部80A及凹部82A,從而將襯墊65A的插入部72A更加可靠地保持在支承部件66A上。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前罩板31A的熱收縮變形量變得更大的情況,襯墊65A也不會脫落,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外罩主體部36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之間產生間隙。(第12實施方式)其次,參照圖33對第12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的 結構及作用,附注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方式在上述第10實施方式的支承部件66A的突出部75A后側的上部突出設置有嵌合爪部83A。該嵌合爪部83A構成為在前端部的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側即后部突出設置有嵌合爪83aA,通過該嵌合爪83aA與突出設置在插入部72A的前端側的前部的爪嵌合部72aA嵌合,將襯墊65A的插入部72A卡定在支承部件66A上。并且,在組裝一體形成有襯墊65A的前罩板31A時,通過將插入部72A插入到插入槽部80A,從而將前罩板3IA在前后方向上定位,并且使襯墊65A的嵌合爪部83A與該插入部72A的爪嵌合部72aA嵌合,可靠地防止襯墊65A從支承部件66A脫落。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使朝向插入槽部80A突出設置在支承部件66A上的嵌合爪部83A與插入到插入槽部80A中的襯墊65A的插入部72A的爪嵌合部72aA嵌合,從而能夠更加可靠地固定襯墊65A,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在外罩主體部36A與前窗玻璃14A的緣部14aA之間產生間隙。因此,對于襯墊65A的脫落及浮起,能夠以更高品質的要求來應對。(第13實施方式)其次,參照圖34對第13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上述各實施方式同樣的結構及作用,附注同一符號并省略其說明。本實施方式中,上述第12實施方式的襯墊65A與前罩板31A的外罩主體部36A分開設置并利用擠壓成形等而成形,通過固定部85A而一體地固定在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部。固定部85A具備例如從外罩主體部36A的后端部朝向后方水平狀地突出設置的嵌合凸部87A ;以及凹設在襯墊65A的覆蓋部71A的前端部的嵌合凹部88A。嵌合凸部87A沿左右方向形成為長條狀的軌道狀。并且構成為,在該嵌合凸部87A上,在作為前端部的后端部的上部突出設置有卡合爪部87aA,通過該卡合爪部87aA與設在嵌合凹部88A的卡合凹部88aA卡合,從而將襯墊65A固定在外罩主體部36A上。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將襯墊65A與前罩板31A分開形成,無需進行雙色成形等而是通過擠壓成形等便能夠更加容易地對襯墊65A進行成形。此外,在上述第13實施方式中,襯墊65A和固定在外罩主體部36A上的固定部85A也可以使用例如壓入、熔敷、粘接、或者粘接帶等原有的方法來構成。另外,上述固定部85A也可以分別應用于上述第10至第12實施方式中。再有,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前罩板31A也可以設置在車身IOA的前部以外的部分,例如,配置在后窗玻璃與后備箱罩之間。另外,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擋風玻璃并不限于玻璃制的結構,也可以使用丙烯等透明的材料。產業上的可利用性如下。本申請發明能夠適當地用于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另外,本發明能夠適用于例如汽車的與發動機室相鄰配置的前圍上蓋板裝置。·
本申請要求基于2011年8月I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1-168661號及2011年10月20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2011-230823號的優先權,并且其全部內容作為參考而編入本說明書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前罩板的安裝結構,該前罩板與配置在車身前部的前窗玻璃的下端部抵接,對覆蓋車輛的分隔車室的上部開口的發動機罩的后端部與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部之間進行覆蓋,并跨越車寬方向而延伸設置,該前罩板的安裝結構的特征在于, 具備配置在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之間,且緊固在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部側的背面的夾緊部件; 形成于上述前罩板上的卡合部;以及 形成于上述夾緊部件上,且使上述卡合部卡合的被卡合部, 上述卡合部在沿從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朝向上端的長度方向的卡合方向上與上述被下I=I卻下I=I在使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時,上述前罩板的表面與上述前窗玻璃的表面拉平地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夾緊部件具有與上述前窗玻璃的下端側的背面抵接并固定的固定面;以及從上述固定面向上方豎立設置且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抵接的凸部。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罩板具備舌片部,該舌片部形成于上述前罩板的背面,車輛的前后方向中的剖面形狀具有大致L字狀的形狀,上述L字狀的自由端朝向上述前窗玻璃側而形成, 在上述舌片部上形成有上述卡合部。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配設有軟質部件,該軟質部件填埋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間隙, 在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時,上述軟質部件的表面、上述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平地配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軟質部件安裝在上述前罩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凸部形成為填埋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前窗玻璃下端的端面之間的間隙的配置結構,在上述前罩板與上述凸部之間相互面對地抵接的抵接面形成為具有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傾斜的傾斜面的形狀, 在上述卡合部與上述被卡合部卡合時,上述凸部的表面、上述前罩板的表面和前窗玻璃的表面之間拉平地配置。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夾緊部件與上述前罩板之間被密封。
8.一種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具備前圍上蓋板和支承部件, 該前圍上蓋板具備覆蓋擋風玻璃與車身部件之間的殼部的外罩主體部、以及突出設置在該外罩主體部的背面側且在一側面具有爪部的卡定爪部, 該支承部件具備緊固在上述擋風玻璃的緣部的背面側的被緊固部、以及從該被緊固部突出設置且供上述爪部卡合的卡合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爪部從卡定爪部朝向擋風玻璃側突出地形成。
10.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 支承部件具備突出部,該突出部位于被緊固部與卡合部之間且與擋風玻璃的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相對地突出, 該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具備軟質的罩部件,該罩部件一體地突出設置在外罩主體部的上述擋風玻璃側的緣部,通過前端側插入上述擋風玻璃的上述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與上述突出部之間并固定,從而覆蓋上述擋風玻璃的上述前圍上蓋板側的緣部與上述外罩主體部之間。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前罩板的安裝結構,其在使前罩板與夾緊部件卡合時,能夠防止夾緊部件與前窗玻璃的固定狀態被解除,能夠將前窗玻璃的表面和前罩板的表面拉平地配置。使夾緊部件(20)的凸部(21)與前窗玻璃下端(2c)的端面(2e)抵接,通過粘接劑(17)將夾緊部件(20)固定在前窗玻璃(2)的背面(2b)。使形成于前罩板(10)的舌片(12)上的卡合部(13)與夾緊部件(20)的被卡合部(22)卡合,以前罩板(10)的表面(11a)與前窗玻璃(2)的表面(2a)拉平地配置的狀態安裝前罩板(10)。并且,作為卡合方向,為沿從前窗玻璃的下端朝向上端的長度方向的卡合方向。
文檔編號B62D25/08GK102910208SQ20121027254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日
發明者倉田武則, 芹澤大介 申請人:日本富拉司特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