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車用后翼子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車用后翼子板。
背景技術:
翼子板是遮蓋車輪的車身外板,因舊式車身該部件形狀及位置似鳥翼而得名,翼子板的作用是,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防止被車輪卷起的砂石、泥漿濺到車廂的底部,按照安裝位置又分為前翼子板和后翼子板,前翼子板安裝在前輪處,后翼子板安裝于在后輪處,后翼子板沒有車輪轉動碰擦的問題,但是出于空氣動力學的考慮,后翼子板略顯拱形弧線并且向外凸出,現在,有些轎車的翼子板已與車身本體成為一個整體,生產時一次成型,但是損壞時更換極不方便,因此現有大部分轎車的翼子板是獨立的,尤其是后翼子板,在發生碰撞時候損壞后,易于整件更換,獨立后翼子板更換方便,但是其生產安裝周期長、并且增加了整車的重量,因此如何解決獨立的后翼子板的這些問題成為大部分汽車結構工程師考慮的一方面。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生產周期短、成本低并能減輕整車重量的車用后翼子板。為了實現以上的功能,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車用后翼子板,包括彎管、底座、連接板,所述彎管以及連接板上設有螺孔,所述彎管包括彎管一段、彎管二段以及彎管三段,所述彎管一段與彎管二段彎曲連接,所述彎管二段與彎管三段彎曲連接,所述底座上設有底座孔,所述彎管一段安裝于底座孔上,所述連接板上設有彎管槽,所述彎管三段安裝于彎管槽內。優選的,本實用新型的車用后翼子板,所述底座以及連接板均通過沖壓成型。采用以上的結構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具有生產周期短、降低了生產成本,并能減輕整車的重量。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來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見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車用后翼子板,包括彎管I、底座2、連接板3,所述彎管I以及連接板3上設有螺孔,所述彎管I包括彎管一段4、彎管二段5以及彎管三段6,所述彎管一段4與彎管二段5彎曲連接,所述彎管二段5與彎管三段6彎曲連接,所述底座2上設有底座孔8,所述彎管一段4安裝于底座孔8上,所述連接板3上設有彎管槽7,所述彎管三段6安裝于彎管槽7內;其中,所述底座2以及連接板3均通過沖壓成型。[0010]本實用新型通過彎管一段4、彎管二段5以及彎管三段6將底座2和連接板3相連,通過位于底座2和連接板3上的螺孔安裝螺栓將整個后翼子板安裝于整車上,安裝過程非常方便,且具有生產周期短、降低了生產成本,并能減輕整車的重量。上述實施例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并不受上述 實施例的限制,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車用后翼子板,包括彎管(I)、底座(2)、連接板(3),所述彎管(I)以及連接板(3)上設有螺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彎管(I)包括彎管一段(4)、彎管二段(5)以及彎管三段(6),所述彎管一段(4)與彎管二段(5)彎曲連接,所述彎管二段(5)與彎管三段(6)彎曲連接,所述底座(2)上設有底座孔(8),所述彎管一段(4)安裝于底座孔(8)上,所述連接板(3)上設有彎管槽(7),所述彎管三段(6)安裝于彎管槽(7)內。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車用后翼子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2)以及連接板(3)均通過沖壓成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車用后翼子板,屬于汽車制造技術領域,包括彎管、底座、連接板,所述彎管以及連接板上設有螺孔,所述彎管包括彎管一段、彎管二段以及彎管三段,所述彎管一段與彎管二段彎曲連接,所述彎管二段與彎管三段彎曲連接,所述底座上設有底座孔,所述彎管一段安裝于底座孔上,所述連接板上設有彎管槽,所述彎管三段安裝于彎管槽內。本實用新型具有生產周期短、降低了生產成本,并能減輕整車的重量的有益效果。
文檔編號B62D25/18GK202641880SQ20122028522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8日
發明者張志峰 申請人:太原市三高能源發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