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地板,具體地指一種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
背景技術:
純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因體積大、質量重而布置在地板下方,這樣需要對現有的地板結構做較大的變化,地板結構設計較為困難。對于承載式的車身,地板是主要的結構件,要求地板有足夠的結構強度。而且,傳統乘用車的前座椅橫梁的連接結構不能適用于純電動汽車,需要對車身前座椅橫梁結構及連接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才能滿足空間布置、強度、穩定性等要求。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地板結構,以滿足車身剛度高、電池固定點強度高、并能滿足座椅布置空間要求,成為面臨的難題。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穩定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包括前地板、后地板、支撐前地板的前地板骨架、支撐后地板的后地板骨架、設置在前地板上的座椅橫梁和設置在前后地板下方的動力電池,所述前地板骨架包括前部發動機艙支撐架,所述前部發動機艙支撐架的后端連接有通道縱梁,所述通道縱梁包括第一通道縱梁和第二通道縱梁,所述前地板骨架的兩外側分別設置有向地板前后延伸的第一前縱梁和第二前縱梁;所述后地板骨架包括第一后縱梁、第二后縱梁、第一電池后固定梁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的后端與第一后縱梁的前端固定連接,并形成第一邊縱梁總成,所述第二電池后固定梁的后端與第二后縱梁的前端固定連接,并形成第二邊縱梁總成,所述兩個邊縱梁總成之間設置有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所述后地板的前端連接有地板橫梁里板,所述地板橫梁里板的前側板兩端分別與第一前縱梁和第二前縱梁的內側邊連接,所述地板橫梁里板的后側板兩端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的前端連接,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的前端側部與第一前縱梁的內側邊連接,第二電池后固定梁的前端側部與第二前縱梁的內側邊連接;所述前地板包括連接成整體的中前地板、右前地板和左前地板,所述座椅橫梁的一端與中前地板連接,所述座椅橫梁的另一端與第一前縱梁或第二前縱梁連接;所述動力電池的底部兩側設置有用于動力電池安裝的支架,所述支架的前端分別與第一通道縱梁和第二通道縱梁固定,所述支架的后端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固定。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地板的中前地板上設置有動力電池的前安裝空間,所述后地板與第一橫梁、第一電池后固定梁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之間形成動力電池的后安裝空間,所述動力電池設置在前后地板的安裝空間內。[0012]上述方案中,所述中前地板包括中間的凸起板及設置在凸起板兩側的左段板和右段板,所述左段板和右段板的前段為踏腳平面,所述左段板和右段板的后段為凸臺面,所述凸臺面的上方為座椅橫梁的安裝位置,所述凸起板和凸臺面的下方形成動力電池的前安裝空間;所述前地板的右前地板和左前地板包括通道地板,所述通道地板的前段與所述踏腳平面連接,所述通道地板的后段與凸臺面連接,所述通道地板的一側設置有與凸臺面連接的側板,所述通道地板的另一側與第一前縱梁或第二前縱梁連接。上述方案中,所述中前地板的凸起板上方設置有通道里板,所述座椅橫梁包括內側與通道里板連接的第一座椅前橫梁、第一座椅后橫梁、第二座椅前橫梁和第二座椅后橫梁,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和第一座椅后橫梁設置在左段板的凸臺面上,所述第二座椅前橫梁和第二座椅后橫梁設置在右段板的凸臺面上,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和第一座椅后橫梁的外側與第一前縱梁連接,所述第二座椅前橫梁和第二座椅后橫梁的外側與第二前縱梁連接。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與第二座椅前橫梁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第一座椅后橫梁與第二座椅后橫梁在同一直線上。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第一座椅后橫梁、第二座椅前橫梁和第二座椅后橫梁的結構相同,它包括座椅主梁,所述座椅主梁的下方連接有加強板,所述座椅主梁的一端設置有與加強板連接的座椅外側支架,所述座椅主梁的另一端設置與通道里板的前段平面連接的連接板,所述加強板和座椅外側支架的末端設置有與第一前縱梁或第二前縱梁連接的側板。上述方案中,所述座椅主梁、加強板和座椅外側支架之間構成結構穩定的三角架式結構。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的內側與后地板的幅面連接,所述后地板的頂面上設有后座椅防下潛梁。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架上設置有多個與地板相連的吊耳,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的結構相同,它包括沖壓成型的側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吊耳固定連接的第一螺母板和第一連接螺母;所述第一通道縱梁和第二通道縱梁均設置有與所述吊耳固定連接的第二螺母板和第二連接螺母。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前地板具有電池安裝空間凸臺,座椅橫梁與中前地板連接并跨越左右前地板與前縱梁連接,結構穩定,既保證動力電池安裝空間,又保證地板骨架強度、剛度的要求。汽車動力電池固定支架的連接結構也形成框架式結構,也保證了較高的電池固定點強度,又能增強車身性能,對彎曲剛度、扭轉剛度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益處。同時,前座椅橫梁的跨越式結構也保證了座椅下部空間,避免與車輛其他部件的干涉。本實用新型具有整體強度、剛度較高、結構安全性高、承載能力大的特點,有利于動力電池的布置,完全滿足動力電池安裝固定要求和乘客的乘坐舒適性要求。
圖I為本實用新型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的俯視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的仰視示意圖。圖3為圖I中前地板骨架的結構示意圖。[0023]圖4為圖I中后地板骨架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I中前地板骨架與后地板骨架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I中座椅橫梁連接結構示意圖。圖7為圖I中前地板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6中座椅橫梁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2中電池后固定梁的結構示意圖。圖10動力電池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圖1、2、10所示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包括前地板I、后地板4、支撐前地板I的前地板骨架5、支撐后地板4的后地板骨架3、設置在前地板I上的座椅橫梁2和設置在前后地板下方的動力電池8。前地板骨架5的兩外側分別設置有向地板前后延伸的第一前縱梁6和第二前縱梁7。圖3所示前地板骨架5包括前部發動機艙支撐架5. I,前部發動機艙支撐架5. I的后端連接有通道縱梁,通道縱梁包括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第一通道縱梁
5.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均設有第二螺母板5. 4和第二連接螺母5. 5。圖4所示后地板骨架3包括第一后縱梁3. I、第二后縱梁3. 2、第一電池后固定梁
3.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的后端與第一后縱梁3. I的前端固定連接,并形成第一邊縱梁總成。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后端與第二后縱梁3. 2的前端固定連接,并形成第二邊縱梁總成,兩個邊縱梁總成之間設置有第一橫梁3. 3和第二橫梁
3.4。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結構相同,它包括沖壓成型的側板
3.5. I和底板3. 5. 2,底板3. 5. 2上連接有第一螺母板3. 5. 3和第一連接螺母3. 5. 4。結合圖I和圖5,后地板4的前端連接有地板橫梁里板4. 1,地板橫梁里板4. I的前側板兩端分別與第一前縱梁6和第二前縱梁7的內側邊連接,地板橫梁里板4. I的后側板兩端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前端連接。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的前端側部與第一前縱梁6的內側邊連接,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前端側部與第二前縱梁7的內側邊連接。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內側與后地板4的幅面連接,后地板4的頂面上設有后座椅防下潛梁4. 2。圖7所示前地板I包括連接成整體的中前地板I. I、右前地板I. 2和左前地板I. 3。中前地板I. I包括中間的凸起板I. I. I及設置在凸起板I. I. I兩側的左段板I. I. 2和右段板1.1.3。左段板I. I. 2和右段板I. I. 3的前段為踏腳平面I. I. 4,左段板I. I. 2和右段板
I.I. 3的后段為凸臺面I. I. 5。凸臺面I. I. 5的上方為座椅橫梁2的安裝位置,凸起板I. I. I和凸臺面I. I. 5的下方形成動力電池8的前安裝空間。中前地板I. I的凸起板I. I. I上方設置有通道里板I. I. 6。前地板I的右前地板I. 2和左前地板I. 3包括通道地板I. 4,通道地板I. 4的前段與踏腳平面I. I. 4連接,通道地板I. 4的后段與凸臺面I. I. 5連接,通道地板I. 4的一側設置有與凸臺面I. I. 5連接的側板I. 4. 1,通道地板I. 4的另一側與第一前縱梁6或第二前縱梁7連接。結合圖I、圖6、7,座椅橫梁2包括內側與通道里板I. I. 6連接的第一座椅前橫梁2.I、第一座椅后橫梁2. 2、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第一座椅前橫梁2. I和第一座椅后橫梁2. 2設置在左段板I. I. 2的凸臺面I. I. 5上,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設置在右段板I. I. 3的凸臺面I. I. 5上。第一座椅前橫梁2. I和第一座椅后橫梁2. 2的外側與第一前縱梁6連接,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的外側與第二前縱梁7連接。第一座椅前橫梁2. I與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在同一直線上,第一座椅后橫梁2. 2與第二座椅后橫梁2. 4在同一直線上。第一座椅前橫梁2. I、第一座椅后橫梁2. 2、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的結構相同,如圖8所示,它包括座椅主梁2. 5,座椅主梁2. 5的下方連接有加強板
2.6。座椅主梁2. 5的一端設置有與加強板2. 6連接的座椅外側支架2. 7,座椅主梁2. 5的另一端設置與通道里板I. I. 6的前段平面連接的連接板2. 8。加強板2. 6和座椅外側支架
2.7的末端設置有與第一前縱梁6或第二前縱梁7連接的側板2. 9。座椅主梁2. 5、加強板 2.6和座椅外側支架2. 7之間構成結構穩定的三角架式結構。結合圖2和圖10,前地板I的中前地板I. I上設置有動力電池8的前安裝空間,后地板4與第一橫梁3. 3、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之間形成動力電池8的后安裝空間,動力電池8設置在前后地板的安裝空間內。動力電池8的底部兩側設置有用于動力電池8安裝的支架9。支架9上設置有多個與地板相連的吊耳9. 1,支架9的前端通過吊耳9. I分別與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上設置的第一螺母板3. 5. 3和第一連接螺母3. 5. 4固定連接。支架9的后端通過吊耳9. I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上設置的第二螺母板5. 4和第二連接螺母5. 5固定連接。使用時,前地板骨架5、后地板骨架3、第一前縱梁6、第二前縱梁7、座椅橫梁2、地板橫梁里板4. I連接成完整的框架式車身支撐骨架,這種框架式車身支撐骨架結構具有穩定高,強度大,剛性高、承載力高等特點。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既是骨架結構的一部分,同時作為動力電池8的前部安裝支架。動力電池8安裝的支架9的前端分別與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固定,支架9的后端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固定。汽車動力電池固定支架的連接結構也形成框架式結構,也保證了較高的電池固定點強度,又能增強車身性能,對彎曲剛度、扭轉剛度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益處。前地板I的凸起板I. I. I和凸臺面I. I. 5的下方形成動力電池8的前安裝空間,后地板4與第一橫梁3. 3、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之間形成動力電池8的后安裝空間。地板下方能裝載動力電池,結構穩定。座椅橫梁2與中前地板I. I連接并跨越左右前地板與第一前縱梁6或第二前縱梁7,結構穩定,既保證動力電池安裝空間,又保證地板骨架強度、剛度的要求。同時,座椅橫梁2的跨越式結構也保證了座椅下部空間,避免與車輛其他部件的干涉,形成舒適的乘坐環境。
權利要求1.一種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包括前地板(I)、后地板(4)、支撐前地板(I)的前地板骨架(5)、支撐后地板(4)的后地板骨架(3)、設置在前地板(I)上的座椅橫梁(2)和設置在前后地板下方的動力電池(8),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骨架(5)包括前部發動機艙支撐架(5. 1),所述前部發動機艙支撐架(5. I)的后端連接有通道縱梁,所述通道縱梁包括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 道縱梁(5. 3),所述前地板骨架(5)的兩外側分別設置有向地板前后延伸的第一前縱梁(6)和第二前縱梁(7); 所述后地板骨架(3)包括第一后縱梁(3. I)、第二后縱梁(3. 2)、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的后端與第一后縱梁(3. I)的前端固定連接,并形成第一邊縱梁總成,所述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后端與第二后縱梁(3. 2)的前端固定連接,并形成第二邊縱梁總成,所述兩個邊縱梁總成之間設置有第一橫梁(3. 3)和第二橫梁(3. 4); 所述后地板(4)的前端連接有地板橫梁里板(4. 1),所述地板橫梁里板(4. I)的前側板兩端分別與第一前縱梁(6)和第二前縱梁(7)的內側邊連接,所述地板橫梁里板(4. I)的后側板兩端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前端連接,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的前端側部與第一前縱梁(6)的內側邊連接,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前端側部與第二前縱梁(7)的內側邊連接; 所述前地板(I)包括連接成整體的中前地板(I. I)、右前地板(I. 2)和左前地板(I. 3),所述座椅橫梁(2)的一端與中前地板(I. I)連接,所述座椅橫梁(2)的另一端與第一前縱梁(6)或第二前縱梁(7)連接; 所述動力電池(8)的底部兩側設置有用于動力電池(8)安裝的支架(9),所述支架(9)的前端分別與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固定,所述支架(9)的后端分別與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地板(I)的中前地板(I. I)上設置有動力電池(8)的前安裝空間,所述后地板(4)與第一橫梁(3. 3)、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之間形成動力電池(8)的后安裝空間,所述動力電池(8)設置在前后地板的安裝空間內。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前地板(I.I)包括中間的凸起板(I. I. O及設置在凸起板(I. I. O兩側的左段板(I. I. 2)和右段板(1.1.3),所述左段板(1.1.2)和右段板(1.1.3)的前段為踏腳平面(1.1.4),所述左段板(I. I. 2)和右段板(I. I. 3)的后段為凸臺面(I. I. 5),所述凸臺面(I. I. 5)的上方為座椅橫梁(2)的安裝位置,所述凸起板(I. I. I)和凸臺面(I. I. 5)的下方形成動力電池(8)的前安裝空間; 所述前地板(I)的右前地板(I. 2)和左前地板(I. 3)包括通道地板(I. 4),所述通道地板(I. 4)的前段與所述踏腳平面(I. I. 4)連接,所述通道地板(I. 4)的后段與凸臺面(I. I. 5)連接,所述通道地板(I. 4)的一側設置有與凸臺面(I. I. 5)連接的側板(I. 4. 1),所述通道地板(I. 4)的另一側與第一前縱梁(6)或第二前縱梁(7)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前地板(I.I)的凸起板(I. I. I)上方設置有通道里板(I. I. 6),所述座椅橫梁(2)包括內側與通道里板(I. 1.6)連接的第一座椅前橫梁(2. I)、第一座椅后橫梁(2. 2)、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2. I)和第一座椅后橫梁(2. 2)設置在左段板(I. I. 2)的凸臺面(I. I. 5)上,所述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設置在右段板(I. I. 3)的凸臺面(I. I. 5)上,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2. I)和第一座椅后橫梁(2. 2)的外側與第一前縱梁(6)連接,所述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的外側與第二前縱梁(7)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2.I)與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在同一直線上,所述第一座椅后橫梁(2. 2)與第二座椅后橫梁(2. 4)在同一直線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前橫梁(2. I)、第一座椅后橫梁(2. 2)、第二座椅前橫梁(2. 3)和第二座椅后橫梁(2. 4)的結構相同,它包括座椅主梁(2. 5),所述座椅主梁(2. 5)的下方連接有加強板(2. 6),所述座椅主梁(2. 5)的一端設置有與加強板(2. 6)連接的座椅外側支架(2. 7),所述座椅主梁(2. 5)的另一端設置與通道里板(I. I. 6)的前段平面連接的連接板(2. 8),所述加強板(2. 6)和座椅外側支架(2. 7)的末端設置有與第一前縱梁(6)或第二前縱梁(7)連接的側板(2. 9)。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主梁(2.5)、加強板(2. 6)和座椅外側支架(2. 7)之間構成結構穩定的三角架式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內側與后地板(4)的幅面連接,所述后地板(4)的頂面上設有后座椅防下潛梁(4. 2)。
9.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9)上設置有多個與地板相連的吊耳(9. 1),所述第一電池后固定梁(3. 5)和第二電池后固定梁(3. 6)的結構相同,它包括沖壓成型的側板(3. 5. I)和底板(3. 5. 2),所述底板(3. 5. 2)上設置有與所述吊耳(9. I)固定連接的第一螺母板(3. 5. 3)和第一連接螺母(3. 5. 4);所述第一通道縱梁(5. 2)和第二通道縱梁(5. 3)均設置有與所述吊耳(9. I)固定連接的第二螺母板(5. 4)和第二連接螺母(5. 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純電動汽車地板結構,包括前地板、后地板、具有通道縱梁的前地板骨架、后地板骨架、座椅橫梁和動力電池。前地板具有電池安裝空間凸臺,座椅橫梁與中前地板連接并跨越左右前地板與前縱梁連接,結構穩定,既保證動力電池安裝空間,又保證地板骨架強度、剛度的要求。動力電池固定支架連接結構也形成框架式結構,也保證了較高的電池固定點強度,又能增強車身性能,對彎曲剛度、扭轉剛度的提高都有很大的益處。同時前座椅橫梁的跨越式結構也保證了座椅下部空間,避免與車輛其他部件的干涉。本實用新型具有整體強度、剛度較高、結構安全性高、承載能力大的特點,滿足動力電池安裝固定要求和乘客的乘坐舒適性要求。
文檔編號B62D25/20GK202783437SQ20122040611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6日
發明者李仲奎, 陳彬, 秦信武, 王小川, 梁軍, 史建鵬, 王云中, 黎睿, 周星亮 申請人:東風汽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