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形態變換式兒童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形態變換式兒童車,更具體的說,尤其涉及一種結構簡潔合理有益效果突出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
背景技術:
電動兒童車作為仿真的駕駛工具在提高孩子腦感知能力的同時增加孩子的樂趣,因此兒童電動車受到更多年輕父母的青睞。但是目前許多電動兒童車不符合兒童特點,由于通處于生長發育期,如果長期采用一種姿勢來駕駛,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容易造成兒童形體發育畸形,存在較大的安全問題。如何才能使兒童長期駕駛電動車而不影響其正常發育呢,如果能有一種電動車能變換多種形態,以供兒童采用不同的體態來駕駛,那么就會避免兒童駕駛疲勞和厭倦問題,既能激發兒童駕車的興趣,也不會對其造成不必要的損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的缺點,提供了一種結構簡潔合理有益效果突出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包括一個后車輪、兩個前車輪以及用于連接后車輪與前車輪的車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骨架包括后車輪架、后楔形塊、馬鞍形座、前楔形塊和前車輪架,所述后車輪架、前車輪架分別固定于后車輪、前車輪的車輪軸上;后楔形塊、前楔形塊分別與后車輪架、前車輪架轉動連接,馬鞍形座的兩端分別與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轉動連接;所述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的厚度由一側到另一側逐漸增加。車身骨架實現對駕駛者的支撐作用,而且還可進行形態變換。后車輪架、前車輪架分別連接后車輪和前車輪,保證前后車輪的自由轉動;前楔形塊、后楔形塊分別與前車輪架和后車輪架轉動連接,保證了前后楔形塊的自由轉動。由于前后楔形塊兩側的厚度不一,故當前后楔形塊相對于馬鞍形座進行適當轉動并定位,可將馬鞍形座置于不同的高度和位置,即實現了車身骨架的形態變換,適于兒童長期座駕。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所述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與馬鞍形座均通過變換機構相連接,該變換機構包括固定于馬鞍形座上的限位筒和與前楔形塊或后楔形塊相固定的連接軸,所述連接軸貫穿于限位筒內;所述限位筒端部的四周開設有多個槽口,連接軸的端部設置有與槽口相配合的凸塊。由于限位筒固定于馬鞍形座上,連接軸固定于前楔形塊或后楔形塊上,且連接軸貫穿于連接軸之中,故保證了前楔形塊、后楔形塊可相對于馬鞍形座自由轉動。通過連接軸上的凸塊與限位筒上凹槽的配合,又有效地實現了前、后楔形塊相對于馬鞍形座的定位作用。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所述后車輪上設置有輪轂電機,輪轂電機連接有蓄電池電源。采用后驅形式,有利于保證兒童車在運行過程中的穩定性;蓄電池電源用于給輪轂電機提供電能。[0009]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所述前車輪架上設置有控制扶手,控制扶手通過轉向拉動連桿與兩前車輪相連接。轉向拉動連桿用于驅使兩前輪的轉向作用;駕駛人員通過控制扶手可控制兒童車的行駛方向。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所述后車輪架和前車輪架上均設置有彈簧減震器;所述前車輪或后車輪上設置有碟剎形式的剎車機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通過設置與前、后車輪架轉動連接的前、后楔形塊,且前、后楔形塊與馬鞍形座通過轉動并可定位的變換機構相連接,有效地使得兒童車可變換出不同的結構形態,不僅可增加兒童駕駛電動車的興趣,而且還可避免了長期采用同一姿勢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的不利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兒童車同時具備四種不同的駕駛形式,并且四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相當于將四種不同駕駛形式的兒童車集合于一體,一機多用,功能更多;可變換式兒童車外形炫酷,和普通兒童車有很大的不同,對兒童有更大的吸引力;兒童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更加舒適的駕駛姿勢,在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相關產品出現,市場前景廣闊。本實用新型的兒童車,具有結構簡潔合理、有益效果突出和便于推廣應用的優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變換式兒童車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轉向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后車輪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變換機構處于開啟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變換機構處于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中車身骨架處于前高后低姿態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中車身骨架處于最低姿態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中車身骨架處于最高姿態的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中最高姿態時兒童駕駛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后車輪,2后車輪架,3后楔形塊,4馬鞍形座,5前楔形塊,6前車輪架,7控制扶手,8前車輪,9轉向拉動連桿,10輪轂電機,11彈簧減震器,12限位筒,13連接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后車輪1、后車輪架2、后楔形塊3、馬鞍形座4、前楔形塊5、前車輪架6、控制扶手7以及兩個前車輪8 ;后車輪架2和前車輪架6分別固定于后車輪I和前車輪8的車輪軸上,以保證前車輪8和后車輪I的自由轉動。后楔形塊3和前楔形塊5分別與后車輪架2和前車輪架6轉動連接,其可采用連接軸的形式連接。馬鞍形座4為兩端高、中間低的馬鞍形狀,以適于坐騎;后楔形塊3和前楔形塊5由一側到另一側的厚度逐漸增加,即后楔形塊3和前楔形塊5的兩端具有不同的厚度。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均通過變換機構轉動地連接于馬鞍形座4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以保證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可相對于馬鞍形座4轉動和定位。如圖4和圖5所示,分別給出了變換機構處于開啟和閉合狀態的結構示意圖,所示的變換機構由限位筒12和連接軸13組成,限位筒12固定于馬鞍形座4上,連接軸13固定于前楔形塊5或后楔形塊3上,連接軸13貫穿于限位筒12之中,這樣就保證了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可相對于馬鞍形座4進行轉動。所示的限位筒12端部的四周均勻開設有槽口,連接軸13的端部設置有與槽口相配合的凸塊。當凸塊與槽口相分離時,如圖4所示,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均可自由轉動;當凸塊嵌入到槽口中之后,如圖5所示,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相對于馬鞍形座4為固定狀態,使用者可以坐騎。通過將后楔形塊3和前楔形塊5轉動到不同的位置,并進行定位,可將兒童車調節到如圖1、圖6、圖7和圖8的不同形態。如圖2所示,給出了本實用新型中轉向機構的結構示意圖,所示的控制扶手7通過轉向拉動連桿9分別與兩前車輪8相連接,轉向拉動連桿9為四連桿機構。控制扶手7設置于前車輪架6上,駕駛人員通過轉動控制扶手7即可實現轉向作用。如圖3所示,給出了本實用新型中后車輪I的結構示意圖,所示的后車輪I上設置有輪轂電機10,輪轂電機10與蓄電池電源相連接。采用后驅形式,有利于保證整個兒童車在行駛過程中的穩定性。所示的后車輪架2上設置有彈簧減震器11,以增加整個兒童車的舒適性。可以在前車輪8或后車輪I上設置有碟剎形式的剎車機構,可采用腳踏式剎車。如圖1、圖6、圖7和圖8所示,分別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兒童車的前低后高、前高后低、最低和最高姿態的結構示意圖;要實現圖1所示的前低后高姿態,應保證后楔形塊3的最厚一側位于上方,前楔形塊5的最厚一側位于下方。要實現圖6所以的前高后低姿態,應保證前楔形塊5的最厚一側位于上方,后楔形塊3的最厚一側位于下方。同樣地,要實現圖7所示的最低姿態,應保證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的最厚一側均位于下方;要實現圖8所示的最高狀態,應保證前楔形塊5和后楔形塊3的最厚一側均位于上方。如圖9所示給出了最高姿態時兒童駕駛的結構示意圖,同樣地兒童可以以不同的姿態坐騎到前低后高、前高后低、最低姿態的兒童車上,既增加了兒童駕駛的興趣,也避免了長期采用同一姿勢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的不利影響。
權利要求1.一種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包括一個后車輪(I)、兩個前車輪(8)以及用于連接后車輪與前車輪的車身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骨架包括后車輪架(2)、后楔形塊(3)、馬鞍形座(4)、前楔形塊(5)和前車輪架(6),所述后車輪架、前車輪架分別固定于后車輪、前車輪的車輪軸上;后楔形塊、前楔形塊分別與后車輪架、前車輪架轉動連接,馬鞍形座的兩端分別與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轉動連接;所述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的厚度由一側到另一側逐漸增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楔形塊(3)和前楔形塊(5)與馬鞍形座(4)均通過變換機構相連接,該變換機構包括固定于馬鞍形座(4)上的限位筒(12)和與前楔形塊或后楔形塊相固定的連接軸(13),所述連接軸貫穿于限位筒內;所述限位筒端部的四周開設有多個槽口,連接軸的端部設置有與槽口相配合的凸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車輪(I)上設置有輪轂電機(10),輪轂電機連接有蓄電池電源。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車輪架(6)上設置有控制扶手(7),控制扶手通過轉向拉動連桿(9)與兩前車輪(8)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車輪架(2)和前車輪架(6)上均設置有彈簧減震器(11);所述前車輪(8)或后車輪(I)上設置有碟剎形式的剎車機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包括一個后車輪、兩個前車輪和車身骨架,特征在于車身骨架包括后車輪架、后楔形塊、馬鞍形座、前楔形塊和前車輪架,后車輪架、前車輪架分別固定于后車輪、前車輪的車輪軸上;后楔形塊、前楔形塊分別與后車輪架、前車輪架轉動連接,馬鞍形座的兩端分別與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轉動連接;后楔形塊和前楔形塊的厚度由一側到另一側逐漸增加。本實用新型的形態變換式兒童車,兒童車駕駛時可變換圖同的姿態,不僅可增加兒童駕駛電動車的興趣,也避免了長期采用同一姿勢對其生長發育產生的不利影響。兒童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更加舒適的駕駛姿勢,在目前市場上還沒有相關產品出現,市場前景廣闊。
文檔編號B62K9/02GK202966529SQ20122073211
公開日2013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7日
發明者李輝, 張紅曉, 何洋, 李毅 申請人: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