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包括:懸臂調節支架和用于連接輪罩內板本體的懸臂本體,懸臂調節支架與懸臂本體固定連接;懸臂調節支架上設置有用于與翼子板本體連接的安裝面,當懸臂調節支架與翼子板本體連接時,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上設置有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用于調節翼子板本體與懸臂調節支架之間的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方向上的位移,從而調節翼子板與燈保蓋、前保險杠、發動機蓋之間的外觀間隙,將上述各部件之間的外觀間隙調節均勻,提高整車外觀匹配率。
【專利說明】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汽車零部件裝配【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
【背景技術】
[0002]隨著汽車消費群體審美觀的逐步提升,傳統的汽車前臉造型已經無法滿足市場。很多汽車廠商在不斷的尋求更加潮流前衛的造型,創新出各種大膽、前衛的汽車前臉造型。
[0003]然而,造型前衛的汽車前臉設計,在結構上必然相對于傳統的前臉造型有較大改動,若利用現有的翼子板連接結構連接翼子板與其他部件,則會導致左右翼子板安裝點與白車身前艙骨架距離達到500mm,并導致整車外觀間隙不均勻,整車外觀匹配率下降,無法滿足美觀要求。
[0004]在成熟的車身下部平臺上,對于這樣的前衛前臉造型,如何滿足翼子板固定要求,滿足翼子板與燈保蓋、前保險杠、發動機蓋等部件完美配合,并且同時兼顧成本,重量等因素,這是汽車制造廠商在車身設計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車身翼子板以及與其連接的輪罩內板本體等部件本身結構復雜、形狀不規則,在進行整車裝配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有效的調節汽車翼子板與其他連接部件之間的縫隙,以達到最優的外觀匹配率,因此,汽車前臉造型中至關重要的零部件,即左右翼子板安裝結構,就有了更大的設計難度。
[0005]因此,亟需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結構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用以解決現有的汽車翼子板與燈保蓋、前保險杠、發動機蓋之間外觀間隙大且不均勻的問題,以提高整車外觀匹配率。
[0007]為此,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8]本發明提供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包括:懸臂調節支架和用于連接輪罩內板本體的懸臂本體,懸臂調節支架與懸臂本體固定連接;
[0009]懸臂調節支架上設置有用于與翼子板本體連接的安裝面,當懸臂調節支架與翼子板本體連接時,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
[0010]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上設置有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用于調節翼子板本體與懸臂調節支架之間的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方向上的位移。
[0011]優選的,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包括: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第一安裝面與第二安裝面平行;懸臂調節支架還包括用于連接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的第一連接面;
[0012]調節機構分別設置于第一安裝面上和第二安裝面上。
[0013]優選的,翼子板本體上設置有第三安裝面和與第三安裝面平行的第四安裝面,第三安裝面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孔,第四安裝面上設置有第二定位銷孔;
[0014]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第一安裝面上的第一調節孔、設置于第二安裝面上的第二調節孔、第一銷軸和第二銷軸;
[0015]第一銷軸與第一定位銷孔緊配合,并與第一調節孔間隙配合,以使翼子板本體的第三安裝面與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一安裝面貼合;
[0016] 第二銷軸與第二定位銷孔緊配合,并與第二調節孔間隙配合,以使翼子板本體的第四安裝面與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二安裝面貼合。
[0017]優選的,第二調節孔的直徑大于第一調節孔的直徑。
[0018]優選的,懸臂本體包括:第二連接面、第三連接面和用于與輪罩內板本體連接的第五安裝面,第二連接面分別與第三連接面的一端和第五安裝面的一端連接,并分別形成折彎結構,第三連接面的另一端呈一定角度翻折,形成折邊。
[0019]優選的,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二安裝面與懸臂本體的第三連接面的折邊貼合,并與第三連接面的邊緣固定連接。
[0020]優選的,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二安裝面上設置有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懸臂調節支架通過第一塞焊孔與懸臂本體的第三連接面的邊緣焊接,并通過第二塞焊孔與懸臂本體的第三連接面的折邊焊接貼合。
[0021]優選的,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為長圓孔。
[0022]優選的,懸臂本體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凹凸筋,懸臂本體上的凹凸筋能夠與輪罩內板本體上的凹凸筋相互配合連接。
[0023]優選的,懸臂本體上的凹凸筋的凹筋上設置有焊點標識,用以指示懸臂本體上的凹筋在所述焊點標識處與輪罩內板本體上的凸筋焊接。
[0024]本發明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通過設置懸臂調節支架和與懸臂調節支架連接的懸臂本體,將懸臂本體與輪罩內板本體連接,將懸臂調節支架與翼子板本體連接,并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上設置調節機構,以調節翼子板本體與懸臂調節支架之間的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方向上的位移,從而調節翼子板與燈保蓋、前保險杠、發動機蓋之間的外觀間隙,將上述各部件之間的外觀間隙調節均勻,提高整車外觀匹配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a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的軸測圖;
[0026]圖1b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的正視圖;
[0027]圖2a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與輪罩內板本體的裝配示意圖;
[0028]圖2b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與周邊零部件的裝配示意圖之一;[0029]圖2c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與周邊零部件的裝配示意圖之二;
[0030]圖2d為圖2c的局部放大圖;
[0031]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的受力分析示意圖。
[0032]圖例說明:
[0033]1、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2、翼子板本體 3、輪罩內板本體
[0034]4、輪罩內板分總成 11、懸臂本體 12、懸臂調節支架
[0035]21、第三安裝面22、第四安裝面 111、第五安裝面
[0036]112、第二連接面113、第三連接面 114、折邊[0037]115、凹凸筋116、焊點標識 121、第一安裝面
[0038]122、第二安裝面123、第一連接面 124、第一調節孔
[0039]125、第二調節孔126、第一塞焊孔 127、第二塞焊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40]下面將結合本發明中的附圖,對本發明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41]本發明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結構,將翼子板本體與白車身前艙骨架連接,并通過調節翼子板本體與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之間的位移,來調節翼子板與設置于白車身前艙骨架(包括輪罩內板本體)上的燈保蓋、發動機蓋、前保險桿之間的裝配間隙。
[0042]以下結合圖la-lb、圖2a_2d詳細說明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的結構。如圖la、lb、圖2a所示,該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包括:懸臂本體11和懸臂調節支架12,懸臂調節支架12與汽車翼子板本體2連接,懸臂本體11與輪罩內板本體3連接,懸臂調節支架12與懸臂本體11固定連接。懸臂調節支架12上設置有用于與翼子板本體2連接的安裝面,當懸臂調節支架12與翼子板本體2連接時,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這中情況下的輪罩內板本體3與翼子板本體2之間的位置能夠保證翼子板與燈保蓋、發動機蓋、前保險桿之間的裝配間隙符合裝配要求。
[0043]懸臂調節支 架12的安裝面上設置有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用于調節翼子板本體2與懸臂調節支架12之間的在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方向上的位移。
[0044]由于翼子板的安裝面與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平行,在整車組裝過程中,是通過將翼子板的安裝面與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貼合固定,并配合螺栓緊固,從而實現翼子板本體2與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的連接。懸臂調節支架12上的調節機構則是在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即翼子板的安裝面)上來調節翼子板本體2與懸臂調節支架12之間的位移。
[0045]參見圖la,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包括:第一安裝面121和第二安裝面122,第二安裝面122與第一安裝面121平行,第一安裝面121和第二安裝面122能夠分別與翼子板本體2連接。在該懸臂調節支架12與翼子板本體2連接時,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一安裝面121和第二安裝面122均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懸臂調節支架12還包括第一連接面123,第一連接面123用于連接第一安裝面121和第二安裝面122。調節機構分別設置于第一安裝面121上和第二安裝面122上。
[0046]在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懸臂調節支架12呈“Z”字型,一方面,利用第一連接面123將第一安裝面121與第二安裝面122連接,以適應懸臂本體11的形狀。另一方面,“Z”字型結構不易變形,能夠增強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的支撐剛度。
[0047]在進行整車裝配時,由于燈保蓋、發動機蓋和前保險杠都設置于白車身前艙骨架上,白車身前艙骨架則是與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的懸臂本體11連接,因此,懸臂本體11的結構,以及懸臂調節支架12與懸臂本體11之間的連接角度決定了翼子板與燈保蓋、前保險杠、發動機蓋之間的配合度。以下結合圖lb,對懸臂本體11的結構進行詳細說明。[0048]如圖1b所示,懸臂本體11包括:第五安裝面111、第二連接面112和第三連接面113,第五安裝面111用于與輪罩內板本體3連接,第二連接面112分別與第三連接面113的一端和第五安裝面111的一端連接,第五安裝面111與第二連接面112形成折彎結構,第二連接面112與第三連接面113形成折彎結構,第三連接面113的另一端呈一定角度翻折,形成折邊114,用以連接懸臂調節支架12。
[0049]通過將懸臂本體11設計成多個折彎結構,可以有效增加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的支撐剛度,保證翼子板本體2與輪罩內板本體3之間連接的穩固性。
[0050]參見圖1a和圖lb,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二安裝面122與懸臂本體11的折邊114貼合,并與第三連接面113的邊緣固定連接,懸臂調節支架12與懸臂本體固定連接之后,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一安裝面121、第二安裝面122以及懸臂本體11的折邊114均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
[0051]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二安裝面122上設置有第一塞焊孔126和第二塞焊孔127,懸臂調節支架12通過第一塞焊孔126與懸臂本體11的第三連接面113的邊緣焊接,并通過第二塞焊孔127與懸臂本體11的折邊114焊接貼合。懸臂調節支架12通過與第三連接面113的邊緣點焊接,以及與折邊114面焊接,從而將懸臂調節支架12與懸臂本體11呈一定角度固定連接。
[0052]優選的,第一塞焊孔126和第二塞焊孔127為長圓孔。
[0053]塞焊工藝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傳統焊槍操作空間不足、操作不便的弊端,同時長圓形的塞焊孔更大程度上的增大了懸臂調節支架12與懸臂本體11之間的焊接面積,增加了焊接強度。
[0054]為了進一步增強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的支撐剛度,還可以在懸臂本體11上設置凹凸筋,如圖2a所不,懸臂本體11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凹凸筋115,相應的,輪罩內板本體3上也設有凹凸筋,懸臂本體11上的凹凸筋115與輪罩內板本體3上的凹凸筋相互配合連接,即凹凸筋115可以從懸臂本體11上一直延續到白車身前艙骨架的焊接面上(即輪罩內板本體3上),從而將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和輪罩內板本體3與整個白車身前艙骨架牢固的焊接在一起。在懸臂本體11上設置凹凸筋115,不但從根本上解決了翼子板安裝點支撐軟的問題,而且,凹凸筋115—直延續到輪罩內板本體3的焊接面上,這也加強了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白車身前艙骨架的焊接剛度。
[0055]優選的,凹凸筋的寬度可以設置為8?9mm (不帶倒角),長度可以設置為110?120mm,基本貫穿整個懸臂本體11。經過CAE (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計算機輔助工程)的分析測算,設置了凹凸筋115的懸臂本體的垂直剛度比沒有設置凹凸筋115的平板件的垂直剛度增加120%,相當于可以承受250N的外力。
[0056]懸臂本體11上的凹凸筋115的凹筋上還設置有焊點標識116,如圖2a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中,設置有3個焊點標識116。優選的,焊點標識116設置于凹筋處,用以指示懸臂本體11上的凹筋在焊點標識116處與輪罩內板本體3上的凸筋焊接,從而將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白車身前艙骨架焊接起來,設置焊點標識116,不但起到焊接定位的作用,同時也提聞了焊接精度。
[0057]由于汽車前臉各部件的結構、形狀不規則,在進行整車裝配時,需要微調整某些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才能夠保證裝配的合格。而懸臂本體11通過與輪罩內板本體3之間焊接,從而實現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白車身前艙骨架固定連接,因此,就要在保證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翼子板之間的連接強度的前提下,能夠調節二者之間的位置關系。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翼子板安裝懸臂I上設置調節機構,以對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翼子板本體2之間的安裝位置進行調整。以下結合圖2b-圖2d,對該調節機構的結構以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翼子板本體2之間的連接方式做詳細說明。
[0058]如圖2b所示,翼子板本體2上也設置有安裝面,翼子板本體2的安裝面包括第三安裝面21和與第三安裝面21平行的第四安裝面22,第三安裝面21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孔(圖中未繪示),第四安裝面22上設置有第二定位銷孔(圖中未繪示)。
[0059]當懸臂調節支架12與翼子板本體2連接時,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與翼子板本體2的安裝面貼合,從而使懸臂調節支架12的安裝面(包括第一安裝面121和第二安裝面122)和翼子板本體2的安裝面(包括第三安裝面21和第四安裝面22)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
[0060]圖2c示出了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輪罩內板本體3的裝配示意圖,如圖所示,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輪罩內板本體3連接形成輪罩內板分總成4。
[0061]圖2d為圖2c中懸臂調節支架12的局部放大圖,如圖2d所示,調節機構可以包括:設置于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一安裝面121上的第一調節孔124、設置于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二安裝面122上的第二調節孔125、第一銷軸(圖中未繪示)和第二銷軸(圖中未繪示)。其中,第一調節孔124的直徑大于第一定位銷孔的直徑,使得第一銷軸可以與第一定位銷孔緊配合,并與第一調節孔124間隙配合,以使翼子板本體2的第三安裝面21與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一安裝面121貼合。第二調節孔125的直徑大于第二定位銷孔的直徑,使得第二銷軸可以與第二定位銷孔緊配合,并與第二調節孔125間隙配合,以使翼子板本體2的第四安裝面22與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二安裝面122貼合。
[0062]優選的,第二調節孔125的直徑大于第一調節孔124的直徑。
[0063]根據前述的懸臂本體11的結構描述可知,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與翼子板本體2連接之后,需要微調懸臂本體11的位置。相應的,第二調節孔125所處的第二安裝面122相對于第一調節孔124所處的第一安裝面121的調節范圍更大,且調節方向更多。第二調節孔125是一個四向調節孔,即第二調節孔125可以在第二安裝面122的X軸和Y軸的4個方向上調節懸臂調節支架12相對于翼子板本體2的位移,而第一調節孔124是一個兩向調節孔,即第一調節孔124可以在第一安裝面121的X軸的2個方向上調節懸臂調節支架12相對于翼子板本體2的位移。優選的,第一調節孔124可以在X軸方向調節余量3_,第二調節孔125可以在X軸和Y軸方向調節余量4_,最大程度滿足了翼子板與燈保蓋、發動機蓋和前保險杠之間的裝配要求。
[0064]在控制翼子板在整車XOZ主方向上的調節量方面,首先需要保證懸臂調節支架12的第一安裝面121、第二安裝面122以及翼子板本體2的安裝面都與主平面XOZ平面重合。其次,也要保證懸臂調節支架12的兩個安裝面上都有足夠余量的調節過孔,以便從最大程度上方便翼子板的安裝調節,提升了汽車前部翼子板與周邊零部件前大燈,前保險杠,發動機蓋三者之間的匹配度。
[0065]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懸臂調節支架12對翼子板的安裝起到調節的作用。懸臂本體11上的凹凸筋對白車身前艙骨架起到加強支撐的作用。[0066]以下結合圖3,對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的受力情況以及與其他部件的連接關系做詳細說明。
[0067]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在安裝完成之后,其與翼子板之間的安裝受力方向如圖3所示,是作用于懸臂調節支架12上的。與輪罩內板本體3之間的安裝受力方向是沿懸臂本體11的方向,并與翼子板安裝受力方向相對。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I整體的受力方向則是圖中虛線箭頭方向。
[0068]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通過設置懸臂調節支架和與懸臂調節支架連接的懸臂本體,將懸臂本體與輪罩內板本體連接,將懸臂調節支架與翼子板本體連接,并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上設置調節機構,以調節翼子板本體與懸臂調節支架之間的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方向上的位移,從而調節翼子板與燈保蓋、前保險杠、發動機蓋之間的外觀間隙,將上述各部件之間的外觀間隙調節均勻,提高整車外觀匹配率。
[0069]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包括:懸臂調節支架和用于連接輪罩內板本體的懸臂本體,懸臂調節支架與懸臂本體固定連接; 懸臂調節支架上設置有用于與翼子板本體連接的安裝面,當懸臂調節支架與翼子板本體連接時,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與汽車整車主平面平行; 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上設置有調節機構,所述調節機構用于調節翼子板本體與懸臂調節支架之間的在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方向上的位移。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懸臂調節支架的安裝面包括: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第一安裝面與第二安裝面平行;懸臂調節支架還包括用于連接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的第一連接面; 調節機構分別設置于第一安裝面上和第二安裝面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翼子板本體上設置有第三安裝面和與第三安裝面平行的第四安裝面,第三安裝面上設置有第一定位銷孔,第四安裝面上設置有第二定位銷孔; 調節機構包括:設置于第一安裝面上的第一調節孔、設置于第二安裝面上的第二調節孔、第一銷軸和第二銷軸; 第一銷軸與第一定位銷孔緊配合,并與第一調節孔間隙配合,以使翼子板本體的第三安裝面與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一安裝面貼合; 第二銷軸與第二定位銷孔緊配合,并與第二調節孔間隙配合,以使翼子板本體的第四安裝面與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二安裝面貼合。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第二調節孔的直徑大于第一調節孔的直徑。
5.如權利要2所述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懸臂本體包括:第二連接面、第三連接面和用于與輪罩內板本體連接的第五安裝面,第二連接面分別與第三連接面的一端和第五安裝面的一端連接,并分別形成折彎結構,第三連接面的另一端呈一定角度翻折,形成折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二安裝面與懸臂本體的第三連接面的折邊貼合,并與第三連接面的邊緣固定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懸臂調節支架的第二安裝面上設置有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懸臂調節支架通過第一塞焊孔與懸臂本體的第三連接面的邊緣焊接,并通過第二塞焊孔與懸臂本體的第三連接面的折邊焊接貼合。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第一塞焊孔和第二塞焊孔為長圓孔。
9.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懸臂本體上設置有至少兩個凹凸筋,懸臂本體上的凹凸筋能夠與輪罩內板本體上的凹凸筋相互配合連接。
10.如權利要9所述的汽車翼子板安裝懸臂,其特征在于,懸臂本體上的凹凸筋的凹筋上設置有焊點標識,用以指示懸臂本體上的凹筋在所述焊點標識處與輪罩內板本體上的凸筋焊接。
【文檔編號】B62D25/18GK103612666SQ201310602757
【公開日】2014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2日
【發明者】榮升格, 施帆君, 趙堃, 汪婧, 單峰 申請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