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變形履帶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可變形履帶車,包括底盤,所述底盤兩側對稱地設置有履帶行進機構,所述履帶行進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的上端通過螺釘活動鉸接在第一連桿上,下端通過螺釘分別活動鉸接在兩個V型支架頂角部,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中段還通過螺釘活動連接有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上還設置有承重輪,所述V型支架的兩個底角部設置有驅動輪,各驅動輪之間還連接設置有第三連桿,所述履帶繞設在驅動輪和承重輪上;所述底盤上設置有履帶間距調整機構。本發明的優點是該變形機構能使履帶車在遇到障礙物時調節車的重心和車輪間的寬度,保證車體能夠平穩通過陡峭的路面,具有良好的運動穩定性。
【專利說明】一種可變形履帶車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履帶車,尤其是一種履帶車輪間寬度和車體重心高度可以根據不同地形做出調整的變形履帶車。
【背景技術】
[0003]傳統的履帶車可以利用與地面間的大接觸面獲得較高穩定性,但地形適應性較差,增加履帶條數可使履帶車更好地適應地形,但這樣就增加了自重并使結構復雜,使操縱復雜化。如果能使履帶的外形根據不同的地形做出調整,并且增大履帶間距即車體寬度,調節車體重心,那么車體就可以更加平穩地通過較陡峭的路面和上下坡。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履帶車不能及時發生變化以適應不同的地形,本發明提供一種可變形履帶車,采用平行四邊形機構、螺旋傳動機構,液壓柱的液壓傳動,具有良好的地形適應能力,在陡峭的路面、斜坡等地形,履帶車可以通過變形,使履帶輪間的寬度增加,降低履帶車重心高度,并且可以調節重心的位置,以保持較大的抓地力和穩定性,從而平穩通過。
[0005]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可變形履帶車,包括底盤,所述底盤兩側對稱地設置有履帶行進機構,所述履帶行進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的上端通過螺釘活動鉸接在第一連桿上,下端通過螺釘分別活動鉸接在兩個V型支架頂角部,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中段還通過螺釘活動連接有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上還設置有承重輪,所述V型支架的兩個底角部設置有驅動輪,各驅動輪之間還連接設置有第三連桿,所述履帶繞設在驅動輪和承重輪上;
所述底盤上設置有履帶間距調整機構,所述履帶間距調整機構包括由電機驅動的主動齒輪、對稱地設置在主動齒輪兩側與主動齒輪相嚙合的從動齒輪,所述從動齒輪兩端連接設置有旋向相反的螺桿,所述螺桿與所述第二連桿上的螺紋孔相配合,所述從動齒輪由軸承座活動支撐。
[0006]進一步地,所述底盤的底部設置有可伸縮的液壓柱。
[0007]通過電機帶動驅動輪的運動,可以實現履帶車整體的前進運動。
[0008]當遇到顛簸路面時,液壓柱通過液壓傳動可將履帶車整體撐起,進而由電機帶動第一曲柄轉動,進而帶動平行四邊形機構的擺動,實現履帶車整體重心高度的調節。
[0009]主動齒輪由電機帶動轉動,進而帶動從動齒輪及螺桿運動,實現履帶車輪的軸向運動,可將履帶行進機構向外推出或縮進,實現履帶車輪間寬度的調節。通過調節履帶車整體重心的高度及履帶車輪間的寬度,可以提高履帶車行進的穩定性,更好地適應陡峭的路面和上下坡。[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履帶車的車輪間的寬度和整體車身的重心高度可以根據不同地形做出有效、適當的調整,使車體始終保持穩定,而且具有結構簡單、機動性高、低成本、操作方便等特點,在其上加載監視設備、機械手臂等裝置可廣泛運用于偵察、排爆、搶險等領域,應用價值巨大,市場前景廣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12]圖1是本發明所述的一種可變形履帶車的整車示意圖。
[0013]圖2是未安裝履帶的整車示意圖。
[0014]圖3是履帶驅動和車體高度變形機構示意圖。
[0015]圖4是履帶輪間寬度變形機構結構圖。
[0016]圖5是液壓桿機構示意圖。
[0017]圖中所示為:101.底盤,102.螺釘,103.履帶,201.驅動輪,202.承重輪,203.主動齒輪,204.從動齒輪,301.第一曲柄,302.第一連桿,303.第二曲柄,304.螺桿,305.液壓柱,401.第二連桿,402.軸承座,403.V型支架,404-第三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發明目的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實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贅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實施例。
[0019]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可變形履帶車,包括底盤101,所述底盤101兩側對稱地設置有履帶行進機構,所述履帶行進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所述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的上端通過螺釘102活動鉸接在第一連桿302上,下端通過螺釘102分別活動鉸接在兩個V型支架403頂角部,所述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中段還通過螺釘102活動連接有第二連桿401,所述第一連桿302上還設置有承重輪202,所述V型支架403的兩個底角部設置有驅動輪201,各驅動輪201之間還連接設置有第三連桿404,所述履帶103繞設在驅動輪201和承重輪202上;
所述底盤101上設置有履帶間距調整機構,所述履帶間距調整機構包括由電機驅動的主動齒輪203、對稱地設置在主動齒輪203兩側與主動齒輪203相嚙合的從動齒輪204,所述從動齒輪204兩端連接設置有旋向相反的螺桿304,所述螺桿304與所述第二連桿401上的螺紋孔相配合,所述從動齒輪204由軸承座402活動支撐。
[0020]進一步地,所述底盤101的底部設置有可伸縮的液壓柱305。
[0021]整體車采用驅動輪201驅動,電機與驅動輪201輸入軸連接,電機帶動驅動輪201轉動,驅動輪201帶動履帶103和承重輪202轉動,就可以實現前進。
[0022]另有電機和第一曲柄301輸入軸連接,電機帶動第一曲柄301轉動時,通過第一連桿302帶動第二曲柄303轉動,從而使履帶行進機構實現高度變化和重心前后偏移。運動過程中第一連桿302為平動,保證履帶103的平穩性。由于第一曲柄301可以根據不同的地形使平行四邊形機構發生相應的變形,就可以實現履帶103始終緊貼路面,達到很好的適應地形的能力。
[0023]另有電機和主動齒輪203輸入軸相連接,電機帶動主動齒輪203轉動時,通過從動齒輪204帶動螺桿304轉動,履帶103通過螺桿304和第二連桿401的螺紋孔相配合將履帶機構向外推出或縮回,從而實現履帶車輪間的寬度變化,使整體更加穩定,從而平穩通過陡峭的路面。底盤101下通過螺釘102固定有液壓柱305,當履帶車要進行寬度變化時,先通過液壓柱305將車體頂起來,再進行寬度調節。
[0024]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變形履帶車,包括底盤(101),所述底盤(101)兩側對稱地設置有履帶行進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履帶行進機構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所述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的上端通過螺釘(102)活動鉸接在第一連桿(302)上,下端通過螺釘(102)分別活動鉸接在兩個V型支架(403)頂角部,所述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中段還通過螺釘(102)活動連接有第二連桿(401),所述第一連桿(302)上還設置有承重輪(202),所述V型支架(403)的兩個底角部設置有驅動輪(201),各驅動輪(201)之間還連接設置有第三連桿(404),所述履帶(103)繞設在驅動輪(201)和承重輪(202)上; 所述底盤(101)上設置有履帶間距調整機構,所述履帶間距調整機構包括由電機驅動的主動齒輪(203)、對稱地設置在主動齒輪(203)兩側與主動齒輪(203)相嚙合的從動齒輪(204),所述從動齒輪(204)兩端連接設置有旋向相反的螺桿(304),所述螺桿(304)與所述第二連桿(401)上的螺紋孔相配合,所述從動齒輪(204)由軸承座(402)活動支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變形履帶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盤(101)的底部設置有可伸縮的液壓柱(305)。
【文檔編號】B62D55/084GK103693121SQ201310686029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6日
【發明者】林創澤, 莫海軍, 黃文立, 卿桂彬, 葛代平, 賴文林 申請人: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