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動機罩以及鉸接式自卸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發動機罩以及設置該發動機罩的鉸接式自卸車。
背景技術:
現有非公路自卸車的發動機罩大多安裝于自卸車前端工作裝置上方,發動機罩覆蓋發動機、風扇、散熱器等零部件,對這些零部件起支承、保護作用。絕大多數發動機罩由內外鋼板組合而成,外板為空間曲面板,其外觀造型與整車造型協調一致;內板多為薄鋼板,結構相對隨意。發動機罩開啟時一般是將發動機罩的前部向后(接近駕駛室的方向)翻轉,也有小部分是將發動機罩的后部向前(接近前進氣柵的方向)翻轉,然而對于大型非公路車輛而言,發動機罩質量太大,若每次檢修發動機及其周圍零部件的時候,都打開發動機罩,不利于實際應用。現有鉸接式自卸車(例如:型號為DAE60/DAM45的鉸接式自卸車)的發動機罩(簡稱:機罩)尤其是前發動機罩(位置介于前進氣柵與駕駛室之間的發動機罩)的打開方式類似于汽車發動機罩的打開方式,無論發動機出現任何類型、任何程度的故障,或者發動機及其周圍零部件需要進行檢修、維護、保養時,都要打開整個發動機罩。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現有技術中鉸接式自卸車發動機罩整體采用大包圍設計,體積大,質量重,無論發動機出現任何類型、任何程度的故障,或者發動機及其周圍零部件需要進行檢修、維護、保養時,都要打開整個發動機罩,不但浪費操作者的精力,而且費時,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很大的不利因素。由于發動機罩全部開啟難度較大,導致現有技術存在發動機罩下的零部件維修操作比較費時、費力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發動機罩以及設置該發動機罩的鉸接式自卸車,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發動機罩下的零部件維修操作比較費時、費力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罩,包括主機罩以及從屬機罩,其中:所述從屬機罩與所述主機罩活動連接,所述主機罩上存在沿豎直方向貫穿所述主機罩的開口或凹口,且所述從屬機罩能繞其與所述主機罩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所述主機罩轉動至覆蓋所述開口或所述凹口的位置。 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所述主機罩的頂部設置有所述開口或所述凹口,所述從屬機罩與所述主機罩的所述開口處或所述凹口處相鉸接,所述從屬機罩能繞其與所述主機罩的鉸接處相對于所述主機罩轉動至覆蓋所述開口或所述凹口的位置。在一個可選或優 選地實施例中,所述主機罩的左側部或右側部上還鉸接有加油孔側蓋。[0013]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所述主機罩上還設置有通風口,所述通風口包括至少兩個通風孔,至少兩個所述通風孔沿從所述發動機罩前部至所述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均勻排列。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所述通風孔的口徑尺寸沿從所述發動機罩前部至所述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逐漸增大。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所述通風孔的形狀為菱形,且不同的所述通風孔的長度方向彼此相平行。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從所述發動機罩前部至所述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與所述發動機罩的長度方向重合或平行,且所述通風孔中至少一個所述通風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發動機罩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所述通風口對稱分布在所述主機罩的左側部以及右側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鉸接式自卸車包括車架、發動機、前進氣柵、駕駛室外殼以及本實用新型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發動機罩,其中:所述前進氣柵、所述發動機以及所述駕駛室的外殼均設置在所述車架的上方;所述發動機罩的所述主機罩的后部與所述駕駛室外殼活動連接;所述發動機罩能繞所述主機罩與所述駕駛室外殼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所述駕駛室外殼轉動至覆蓋在所述發動機上并與所述前進氣柵的頂部與后部相抵接的位置。在一個可選或優選地實施例中,所述主機罩的左側部或右側部上設置有凹入部分,所述車架或與車架固定連接的結構件上固定連接有防護側板,所述防護側板上設置有電控箱門,所述主機罩繞其 與所述駕駛室外殼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所述駕駛室外殼轉動至覆蓋在所述發動機上并與所述前進氣柵相抵接的位置時所述電控箱門嵌于所述凹入部分內;所述電控箱門與所述防護側板可拆卸固定連接,或者,所述電控箱門與所述防護側板的頂部相鉸接。基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發動機罩包括主機罩以及從屬機罩,從屬機罩能繞其與主機罩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主機罩轉動至覆蓋開口或凹口的位置,由此可見,主機罩與從屬機罩共同構成了雙開門的發動機機罩,這樣在維修開口或凹口下方或周圍的零部件時,可以僅打開從屬機罩即可,而無需打開整個發動機罩,而從屬機罩相對于整個發動機罩其重量更輕,開啟更為省時、省力,開啟難度更小,所以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發動機罩下的零部件維修操作比較費時、費力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優選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可以產生如下技術效果: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的主機罩與從屬機罩各自均由一塊獨立的沖壓件制成,從而使該整個發動機罩由兩塊獨立的沖壓件組成,結構形式簡單,易于加工;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整體采用大包圍設計,曲面造型設計美觀大方;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的主機罩與從屬機罩的連接結構形成了雙開式設計,更加易于操作,當發動機及其周圍零部件出現小故障或需要小型維護保養時,只需打開頂部發動機罩;當發動機需要大型維護或換裝時,則全部打開前端發動機罩;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是只打開從屬機罩(當設置在發動機罩頂部時可以稱為:頂部機罩),還是將整個發動機罩全部打開,節省了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4、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的主機罩的兩側開有鯊魚腮狀通風口設計,且鯊魚腮狀通風口左右對稱,與前進氣柵、尾部散熱格柵構成自然的通風散熱系統,有利于提高散熱的效率;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的主機罩采用不對稱設計,右側開有矩形電控箱門,左側開有加油孔,功能豐富;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運用現代工業設計原理,其造型與整車造型相協調。發動機罩處于關閉狀態時,從整車前臉觀察,外形更為美觀。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設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動機罩的鉸接式自卸車的從屬機罩從主機罩上打開時的示意圖;圖2為設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動機罩的鉸接式自卸車的整個發動機罩打開時的一張立體不意圖;圖3為設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動機罩的鉸接式自卸車的整個發動機罩打開時的又一張立體不 意圖;附圖標記:1、主機罩;2、從屬機罩;31、左側通風口 ;32、右側通風口 ;4、加油孔側蓋;5、電控箱門;6、前進氣柵;7、駕駛室外殼;8、防護側板;9、防護底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附圖圖1 圖3以及列舉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可選實施例的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包括優選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任何技術特征、任何技術方案均是多種可選的技術特征或可選的技術方案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描述簡潔的需要本文件中無法窮舉本實用新型的所有可替代的技術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術方案,也不便于每個技術特征的實施方式均強調其為可選的多種實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曉:本實施例內的任何技術特征以及任何技術方案均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包括本領域技術人員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發動機罩下的零部件便于維修的發動機罩以及設置該發動機罩的鉸接式自卸車。下面結合圖1 圖3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更為詳細的闡述,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任一技術手段進行替換或將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兩個或更多個技術手段互相進行組合而得到的技術方案均應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如圖1 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發動機罩包括主機罩I以及從屬機罩2,其中:主機罩I的表面積可以大于從屬機罩2,也可以小于或等于從屬機罩2。從屬機罩2與主機罩I活動連接,主機罩I上存在沿豎直方向貫穿主機罩I的開口(開口可以視為一個比較大的通孔)或凹口,且從屬機罩2能繞其與主機罩I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主機罩I轉動至覆蓋開口或凹口的位置。從屬機罩2與主機罩I兩者共同形成了雙開門式的發動機罩。本實用新型中從屬機罩2構成了主機罩I的下級機罩,當然,從屬機罩2上還可以再次設置更下級機罩。此時,可以形成三開門式乃至多開門式的發動機罩。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主機罩I的頂部設置有開口或凹口,從屬機罩2與主機罩I的開口處或凹口處相鉸接,從屬機罩2能繞其與主機罩I的鉸接處相對于主機罩I轉動至覆蓋開口或凹口的位置。此時,從屬機罩2位于主機罩I的頂部,故而此時可以稱為:頂部機罩或頂部發動機罩。鉸接具有連接可靠,設置方便的優點。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主機罩I的左側部或右側部上還鉸接有加油孔側蓋(或稱:加油孔蓋子)4。打開加油孔側蓋4可以對發動機進行加油操作。當然,加油孔側蓋4設置在從屬機罩2的技術方案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主機罩I上還設置有通風口(通風口包括左側通風口 31、右側通風口 32),通風口包括至少兩個通風孔,至少兩個通風孔沿從發動機罩前部(接近前進氣柵的部分為發動機罩的前部)至發動機罩后部(接近駕駛室外殼的部分為發動機罩的后部)的方向均勻排列。這種結構的通風口的形狀與設置該發動機罩的工程車輛(例如鉸接式自卸車)的前進氣柵6進入的氣流的流向平行或一致,有利于氣流從通風口的流出,從而有助于提高工程車輛的散熱效率以及發動機的燃油利用效率。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通風孔的口徑尺寸沿從發動機罩前部至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逐漸增大。此·時,多個通風孔形成了鯊魚腮狀或近似鯊魚腮狀的通風口,更有利于氣流的流出。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通風孔的形狀為菱形,且不同的通風孔的長度方向彼此相平行。該設計不僅便于氣流從多個通風孔形成的通風口流出,而且灰塵與污水不易從通風口滲入發動機罩。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從發動機罩前部至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與發動機罩的長度方向重合或平行,且通風孔中至少一個通風孔(優選為全部通風孔)的長度方向與發動機罩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夾角可以為30°飛0°,優選為45°。這種設計多個通風孔形成的通風口更接近鯊魚腮狀。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通風口對稱分布在主機罩I的左側部以及右側部。對稱設計不僅美觀,而且發動機罩左右兩側排出氣流的性能更為均衡。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鉸接式自卸車包括車架、發動機、前進氣柵6、駕駛室外殼7以及本實用新型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發動機罩,此時,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形成了鉸接式自卸車的前發動機罩,其中:前進氣柵6、發動機以及駕駛室的外殼均設置在車架的上方。發動機罩的主機罩I的后部與駕駛室外殼7活動連接。發動機罩能繞主機罩I與駕駛室外殼7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駕駛室外殼7轉動至覆蓋在發動機上并與前進氣柵6的頂部與后部(前進氣柵6的后部為前進氣柵6接近駕駛室的部分)相抵接的位置。維修發動機罩的主機罩I的開口或凹口下方或周圍的零部件時,可以僅打開從屬機罩2即可,而無需打開整個發動機罩,而從屬機罩2相對于整個發動機罩其重量更輕,開啟更為省時、省力,開啟難度更小,故而維修操作更為省時、省力。作為一種優選或可選地實施方式,主機罩I的左側部或右側部上設置有凹入部分,車架或與車架固定連接的結構件(該結構件為圖1中所示的防護底板9)上固定連接有防護側板8,防護側板8上設置有電控箱門5,主機罩I繞其與駕駛室外殼7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駕駛室外殼7轉動至覆蓋在發動機上并與前進氣柵6相抵接的位置時電控箱門5嵌于凹入部分內。電控箱門5與防護側板8可拆卸固定連接,或者,電控箱門5與防護側板8的頂部
相鉸接。本實施例中優選為加油孔側蓋4與電控箱門5其中之一設置在主機罩I的左側部與右側部其中之一,加油孔側蓋4與電控箱門5其中另一設置在主機罩I的左側部與右側
部其中另一。電控箱門5與防護側板8為可拆卸固定連接時,具體可以采用螺釘或螺栓等緊固件使電控箱門5與防護側板8形成可拆卸連接。上述結構中通過轉動或拆卸電控箱門5的方式可以打開電控箱門5,從而實現對電控箱門5遮擋的零部件的維修。上述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任一技術方案除另有聲明外,如果其公開了數值范圍,那么公開的數值范圍均為優選的數值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優選的數值范圍僅僅是諸多可實施的 數值中技術效果比較明顯或具有代表性的數值。由于數值較多,無法窮舉,所以本實用新型才公開部分數值以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且,上述列舉的數值不應構成對本實用新型創造保護范圍的限制。同時,上述本實用新型如果公開或涉及了互相固定連接的零部件或結構件,那么,除另有聲明外,固定連接可以理解為:能夠拆卸地固定連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釘連接),也可以理解為:不可拆卸的固定連接(例如鉚接、焊接),當然,互相固定連接也可以為一體式結構(例如使用鑄造工藝一體成形制造出來)所取代(明顯無法采用一體成形工藝除外)。另外,上述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任一技術方案中所應用的用于表示位置關系或形狀的術語除另有聲明外其含義包括與其近似、類似或接近的狀態或形狀。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個單獨的組成部分組裝而成,也可以為一體成形工藝制造出來的單獨部件。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1.一種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機罩以及從屬機罩,其中: 所述從屬機罩與所述主機罩活動連接,所述主機罩上存在沿豎直方向貫穿所述主機罩的開口或凹口,且所述從屬機罩能繞其與所述主機罩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所述主機罩轉動至覆蓋所述開口或所述凹口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罩的頂部設置有所述開口或所述凹口,所述從屬機罩與所述主機罩的所述開口處或所述凹口處相鉸接,所述從屬機罩能繞其與所述主機罩的鉸接處相對于所述主機罩轉動至覆蓋所述開口或所述凹口的位置。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罩的左側部或右側部上還鉸接有加油孔側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罩上還設置有通風口,所述通風口包括至少兩個通風孔,至少兩個所述通風孔沿從所述發動機罩前部至所述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均勻排列。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孔的口徑尺寸沿從所述發動機罩前部至所述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逐漸增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孔的形狀為菱形,且不同的所述通風孔的長度方向彼此相平行。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從所述發動機罩前部至所述發動機罩后部的方向與所述發 動機罩的長度方向重合或平行,且所述通風孔中至少一個所述通風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發動機罩的長度方向之間存在夾角。
8.根據權利要求4- 7任一所述的發動機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口對稱分布在所述主機罩的左側部以及右側部。
9.一種鉸接式自卸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車架、發動機、前進氣柵、駕駛室外殼以及權利要求I一 8任一所述的發動機罩,其中: 所述前進氣柵、所述發動機以及所述駕駛室的外殼均設置在所述車架的上方; 所述發動機罩的所述主機罩的后部與所述駕駛室外殼活動連接;所述發動機罩能繞所述主機罩與所述駕駛室外殼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所述駕駛室外殼轉動至覆蓋在所述發動機上并與所述前進氣柵的頂部與后部相抵接的位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鉸接式自卸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機罩的左側部或右側部上設置有凹入部分,所述車架或與車架固定連接的結構件上固定連接有防護側板,所述防護側板上設置有電控箱門,所述主機罩繞其與所述駕駛室外殼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所述駕駛室外殼轉動至覆蓋在所述發動機上并與所述前進氣柵相抵接的位置時所述電控箱門嵌于所述凹入部分內; 所述電控箱門與所述防護側板可拆卸固定連接,或者,所述電控箱門與所述防護側板的頂部相鉸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發動機罩以及鉸接式自卸車,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解決了現有技術存在發動機罩下的零部件維修操作比較費時、費力的技術問題。該發動機罩包括主機罩以及從屬機罩,從屬機罩與主機罩活動連接,主機罩上存在沿豎直方向貫穿主機罩的開口或凹口,且從屬機罩能繞其與主機罩的活動連接處相對于主機罩轉動至覆蓋開口或凹口的位置。該鉸接式自卸車包括車架、發動機、前進氣柵、駕駛室外殼以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發動機罩。本實用新型用于降低發動機罩下的零部件的維修難度。
文檔編號B62D25/10GK203111323SQ20132007361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17日
發明者何冰, 蹤雪梅, 張壘壘, 孟慶勇, 謝和平 申請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