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流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導流結構,由一基座、一設于該基座一面的中央部位的本體所組成,所述導流結構設置于外側具有高速流體流過的物體表面,該物體可為高速運行的交通運輸工具,當該交通運輸工具在行駛中時,能通過該本體改變氣流的流向角度,以加強氣流下壓力量,減少車身的晃動,進而提升旅客乘車的舒適感;此外,也能設置于一橋梁的橋墩座的表面上,當該橋梁遇有河水湍急時,則能通過該本體,借以改變河水的流向,以分散河水湍急流動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進而減少橋梁斷裂。
【專利說明】導流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導流結構,嵌入于一交通運輸工具的板金內,借以使該交通運輸工具在行駛時,能改變氣流的流向角度,以加強氣流下壓力量,減少車身的晃動。
【背景技術】
[0002]中國臺灣地區四十多年來,由于經濟快速的成長,國民所得大幅提高,人民使用自用小汽車及機車的比率逐年攀升。
[0003]然而,中國臺灣因地狹人廣,道路的擴充因此而受到限制,故無法有效根據私人交通工具的大量快速成長,才逐漸造成今日的交通擁塞與停車問題,有鑒于此,近年來政府積極規劃各項交通建設,以改善交通的問題。
[0004]然而,縱使高鐵、臺鐵的服務品質受到旅客們的肯定,只是搭過高鐵及臺鐵的旅客皆知,當兩架列車在高速行駛下相互交會時,便會因高速而產生的氣流過大而使列車產生劇烈的晃動,進而影響到旅客搭車的舒適感。
[0005]緣此,如何解決上述的缺點,亟待業界解決的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導流結構,由一基座、一設于該基座一面的中央部位的本體所組成,所述導流結構設置于一交通運輸工具的板金上,當該交通運輸工具在行駛中時,能通過該本體改變氣流的流向角度,以加強氣流下壓力量,減少車身的晃動,進而提升旅客乘車的舒適感;此外,也能設置于一橋梁的橋墩座的表面上,當該橋梁遇有河水湍急時,則能通過該本體,借以改變河水的流向,以分散河水湍急流動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進而減少橋梁斷裂情況的發生。
[0007]為達成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技術手段為:
[0008]一種導流結構,包括:一基座,該基座用以結合于外側具有高速流體流過的物體表面;一本體,設在該基座一側面的中央部位,并自該基座開始由兩側隆起各形成一導流部,且該兩個導流部于頂部連接。
[0009]優選的,該物體為高速列車或橋墩座。
[0010]優選的,該物體為高速列車,該基座結合于該高速列車的板金。
[0011]優選的,該物體為高速列車,該基座嵌入于該高速列車頂面或側面的板金內。
[0012]優選的,該基座包含數個用以鎖固于該高速列車板金的螺孔,所述數個螺孔圍繞著該本體。
[0013]優選的,該物體為橋壤座,該基座與該橋壤座的表面相結合。
[0014]優選的,該基座包含數個用以鎖固于該橋墩座的螺孔,所述數個螺孔圍繞著該本體。
[0015]為達成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技術手段為:一種導流結構,其包括:一本體,其一體成型地設于外側具有高速流體流過的物體表面,并自該物體表面開始由兩側隆起各形成一導流部,且該兩個導流部于頂部連接。
[0016]優選的,該物體為高速列車或橋墩座。
[0017]優選的,該物體為高速列車,所述本體與所述列車的板金一體成型。
[0018]借此,將該導流結構固定于交通運輸工具的表面時,當該交通運輸工具行駛時,便能通過該本體,借以改變行駛中氣流的流向角度,以加強氣流下壓力量,使該交通運輸工具于高速行駛時更加穩定。
[0019]借此,將該導流結構固定于橋墩座的表面時,當河水湍急時,便能通過該本體,借以改變河水的流向,以分散河水湍急流動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進而減少橋梁斷裂。
[0020]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導流結構,通過上述的技術手段,可以獲得的優點及功效,茲述如下:
[0021]由于列車在高速行駛中,會產生擾動氣流,尤其當兩架列車相互交會時,該擾動氣流便會使該等列車產生劇烈晃動,進而影響到該等列車內的旅客搭車的舒適感,故通過該本體的導流部,借以使行駛中的列車所產生的氣流,能改變流向的角度,以加強氣流下壓力量,進而讓兩架列車相互交會時,使車身趨于穩定而不致晃動。
[0022]此外,因夏、秋二季為臺風季節,故常發生河水湍急、溪水暴漲的情形,由于河水湍急、溪水暴漲時會產生強大的水流沖擊力道,若一橋梁的梁柱強度無法承受該沖擊力道時,便會造成該橋梁斷裂,進而使兩地間的聯絡道路中斷。
[0023]因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基座周圍所設有的數個螺孔,可利用數個螺絲將該基座鎖固于該橋墩座上,以使水流的流向改變,進而分散河水湍急、溪水暴漲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道,而避免橋梁斷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0025]圖2為本新型搭配板金的組合示意圖。
[0026]圖3為本新型的實施示意圖。
[0027]圖4為本新型表面氣流的流向示意圖。
[0028]圖5為本新型的另一實施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搭配板金的組合示意圖,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示意圖,如圖4所示為本新型表面氣流的流向示意圖,并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4所示。
[0030]一種導流結構1,其由一基座11、一本體12所組成,該本體12的俯視圖略呈橢圓形。
[0031]該基座11為用以嵌入于一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內。
[0032]該本體12為設在該基座11 一面的中央部位,并分別由該基座11的中央部位兩側隆起形成一導流部121、122,且該等導流部121、122相互連接,而該本體12為略呈一橢圓狀。
[0033]本實施例中,該基座11嵌入于該交通運輸工具2至少一側面的板金3內及至少一側邊的板金3內。
[0034]其次,該交通運輸工具2為一臺鐵列車或一高鐵列車。
[0035]本實施例中,該基座11的周圍設有數個螺孔111,且該等螺孔111圍繞著該本體12,用以鎖固于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上。
[0036]本實施例中,該基座11呈一矩形。
[0037]本實用新型中,該導流結構I通過該呈一矩形的基座11嵌入于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內部,并可借助該基座11周圍設有的數個螺孔111,通過數個螺絲4將該導流結構I鎖固于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上;其中,該交通運輸工具2可為中國臺灣鐵路的列車,如自強號、莒光號、復興號...等,亦可為臺灣高鐵的列車,如700T型列車。
[0038]一般而言,中國臺灣鐵路的列車行駛中的最高時速為130KM,而臺灣高鐵的列車行駛中的最高時速更可達350KM,因此,在該等列車高速行駛之下,便會產生極大的擾動氣流,尤其當兩架列車高速行駛下相互交會時,其內部的旅客便會強烈地感受到車身在晃動,進而影響到旅客搭車的舒適感,故本新型的導流結構I可設于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左側面、右側面、頂面、側邊等處,借以使行駛中的列車所產生的氣流,在遇到該呈一橢圓形本體12的導流部121、122時,能改變流向的角度,以加強氣流下壓力量,進而使兩架列車相互交會時,使車身趨于穩定而不致晃動。
[0039]本實施例中,該本體12更可與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 —體成型者。
[0040]本實用新型中,該本體12更可與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做成一體成型,而不需要再通過該基座11嵌入于該交通運輸工具2的板金3內,故能省去該基座11嵌入于板金3的程序,以及使用螺絲4將該基座11鎖固的程序,以節省拼裝的時間。
[0041]如圖5所示為本新型的另一實施示意圖,并請同時參閱圖5所示。該基座11為用以鎖固于一橋墩座5的表面上。
[0042]該本體12為設在該基座11 一面的中央部位,該本體12的俯視圖略呈橢圓形,并分別由該基座11的中央部位兩側隆起形成一導流部121、122,且該等導流部121、122相互連接,而該本體12為略呈一橢圓狀。
[0043]本實施例中,該基座11的周圍設有數個螺孔111,且該等螺孔111圍繞著該本體12,用以鎖固于該橋墩座5上。
[0044]本實施例中,該基座11呈一矩形。本實用新型中,該基座11周圍所設有數個螺孔111,可供以數個螺絲4將該基座11鎖固于該橋墩座5上,當臺風來臨時,由于雨量驚人,便會造成河水湍急、溪水暴漲,此時,通過該本體12,借以改變河水的流向,以分散河水湍急流動時所產生的沖擊力,進而避免橋梁斷裂。
【權利要求】
1.一種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該基座用以結合于外側具有高速流體流過的物體表面; 一本體,設在該基座一側面的中央部位,并自該基座開始由兩側隆起各形成一導流部,且該兩個導流部于頂部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物體為高速列車或橋墩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物體為高速列車,該基座結合于該高速列車的板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物體為高速列車,該基座嵌入于該高速列車頂面或側面的板金內。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包含數個用以鎖固于該高速列車板金的螺孔,所述數個螺孔圍繞著該本體。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物體為橋墩座,該基座與該橋墩座的表面相結合。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包含數個用以鎖固于該橋墩座的螺孔,所述數個螺孔圍繞著該本體。
8.一種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體,其一體成型地設于外例具有高速流體流過的物體表面,并自該物體表面開始由兩側隆起各形成一導流部,且該兩個導流部于頂部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物體為高速列車或橋墩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導流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物體為高速列車,所述本體與所述列車的板金一體成型。
【文檔編號】B62D37/02GK203511801SQ201320689576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4日
【發明者】胡臣泉 申請人:胡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