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幼兒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443261閱讀:455來源:國知局
幼兒自行車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一種幼兒自行車,更詳細而言,涉及幼兒在前方自行調整方向或監護人在后方調整方向的幼兒自行車。



背景技術:

通常,幼兒自行車做成三輪,作為幼兒的移動工具廣泛地利用于幼兒的身體活動。

授權實用新案第20-0231562號公開了“幼兒多功能三輪自行車”。現有的幼兒自行車是監護人操作后方轉向桿來調整方向,若幼兒利用把手與監護人不同的方向調整方向,則向轉向鏈條施加過渡的負荷轉向鏈條會彎曲,若反復地進行此動作則轉向鏈條會斷開。并且,由于金屬材料的轉向鏈條向外部露出,會發生幼兒的安全事故問題。

本申請人為了解決所述問題,經過反復的研究授權能解決所述問題的幼兒自行車(授權專利第1342213號)。在本申請中提供沒有設置轉向鏈條獨立地體現幼兒通過把手調整方向與監護人通過后方轉向桿調整方向的幼兒自行車。

授權專利第1342213號為了調整前方轉向部或后方轉向部的方向需要按住控制桿來規定角度旋轉,因此,操作比較復雜。

本申請人不滿足于授權專利第1342213號的開發,繼續研究使用者能容易地使用的改善的幼兒自行車,本發明能解決現有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發明是鑒于所述諸多問題而提出的并且改善了本申請人的現行技術,提供一種幼兒通過前方把手轉向或監護人通過后方轉向桿轉向,使得容易且方便地使用的幼兒自行車。

并且,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容易折疊使得減少體積容易保管的改善的幼兒自行車。

技術方案

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的幼兒自行車,包括:主體部101包括主體框架102、與所述主體框架102的前端結合的前輪結合桿103、配置于所述主體框架102的后端的后方轉向部105;前輪部120,配置于所述前輪結合桿103的下部;后輪部130,具備配置于所述主體部101的后方下部的一對后輪133;前輪套部150,與所述前輪部120與所述前輪結合桿103結合;前方轉向部170,配置于所述前輪結合桿103的上部控制轉向;轉向控制部160,配置于所述前輪套部150與所述前輪結合桿103的下部,隨著所述前方轉向部170轉向連動,用于控制所述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傳遞到所述前輪部120;以及座椅部180,與所述后方轉向部105可分離地結合,所述前輪部120包括:前輪123;前輪支撐架121,可旋轉地支撐所述前輪123;連接軸127,朝所述前輪支撐架121的上部突出,沿著外周面形成有圈形槽127a,所述前輪套部150包括:套主體151,固定設置于所述前輪支撐架121的上端用于覆蓋所述前輪部120;轉向連接桿153,朝所述套主體151的上部延長形成,在外周邊上部兩側朝上下方向形成一對按鈕移動槽153a,朝上部突出地形成有所述連接軸127;一對升降按鈕154,插入于所述一對按鈕移動槽153a朝上下可升降地配置;一對彈性構件155,設置于所述一對按鈕移動槽153a的底面與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下部之間用于彈性支撐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轉換桿157,形成為圓筒形用于包住所述轉向連接桿153的外周面上部,可旋轉地設置于所述轉向連接桿153,隨著旋轉操作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朝上下移動,使得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的上部朝所述轉向連接桿153的上部突出;蓋板156,形成為圓盤形態,與所述轉向連接桿153的上面結合,用于防止所述轉換桿157朝所述轉向連接桿153的上部脫離,所述連接軸127貫通蓋板的中心朝上部突出,并具備通過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的上部的一對貫通孔156a,所述轉向控制部160包括:套結合基板161,與所述蓋板156的上面接觸,并形成有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上升后插入的一對升降按鈕收容槽162;以及插入管163,從所述套結合基板161朝上部延長,使得與所述前方轉向部170結合,將所述轉換桿157朝一方向旋轉時,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上升后插入于所述升降按鈕收容槽162,所述轉向控制部160控制所述前輪套部150的旋轉,所述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傳遞到所述前輪部120,將所述轉換桿157朝另一方向旋轉時,所述一對升降按鈕154下降,使得從所述升降按鈕收容槽162脫離,從而解除所述轉向控制部150對所述前輪套部150的控制成為自由旋轉的狀態,所述后方轉向部105可以轉向。

所述升降按鈕154包括:按鈕主體154a,形成為四角箱形態,在上部兩側形成傾斜面,插入于所述按鈕移動槽153a可上下移動;銷構件154b,朝上下方向貫通所述按鈕主體154a,隨著所述按鈕主體154a的上下移動選擇性地插入于所述升降按鈕收容槽162,所述轉換桿157包括:第一引導槽157a,在內周面形成第一高度,并用于放置所述按鈕主體154a的上部側面;第二引導槽157b,從所述第一引導槽157a規定距離隔開,并形成在所述轉換桿157的內周面,使得位于低于所述第一高度的位置;以及傾斜引導槽157c,形成在所述轉換桿157的內周面以便連接所述第一引導槽157a與所述第二引導槽157b,若所述轉換桿157朝一方向旋轉,則所述按鈕主體154a從所述第二引導槽157b乘著所述傾斜引導槽157c引導至所述第一引導槽157a,使得所述按鈕主體154a上升后所述銷構件154b插入于所述升降按鈕收容槽162,當所述轉換桿157朝另一方向旋轉時,所述按鈕主體154a從所述第一引導槽157a乘著所述傾斜引導槽157c引導至所述第二引導槽157b,使得所述按鈕主體154a下降,從而所述銷構件154b從所述升降按鈕收容槽162脫離。

在所述轉換桿157的外周面具備使用者操作時用于防止滑下的防滑突起157e。

在所述套結合基板161及所述插入管163形成有貫通中心的連接軸插入孔164,所述轉向控制部160包括:插入縫隙161a,從所述套結合基板161的外周面朝內側貫通形成,使得經過所述連接軸插入孔164;防脫離片167,插入于所述插入縫隙161可前后移動,并具備隨著前進或后退與否進入到所述連接軸插入孔164的卡止孔167a,彈簧收容孔167b從所述卡止孔167a朝后方隔開規定間隔形成,在后端形成有供使用者按住操作的按壓部167c;彈性彈簧168,形成在所述彈簧收容孔167b;以及固定構件169,貫通所述套結合基板161,使得從所述套結合基板161的下面朝所述彈簧收容孔167b內側突出,固定構件用于支撐所述彈性彈簧168的一端,當使用者沒有向所述按壓部施加外力時,所述卡止孔167a的邊框進入到所述連接軸插入孔164的內部,并插入于所述連接軸127的圈形槽127a,此時所述連接軸插入在所述連接軸插入孔164,從而防止所述連接軸127從所述套結合基板161脫離的現象,并且,所述前輪套部150不會從所述轉向控制部160分離,所述前輪部120與所述前輪套部150以所述連接軸127為中心相對所述轉向控制部160旋轉,當使用者按住所述按壓部時,所述卡止孔167a的邊框不會進入到所述連接軸插入孔164的內部,使得所述連接軸127從所述連接軸插入孔164脫離。

所述后輪部130包括:一對旋轉支撐構件131,在一對后輪133的分別的內側可旋轉地支撐一對后輪133;水平桿135,用于相連接所述一對旋轉支撐構件131,所述主體部101包括:一對第一支撐架106,前端與所述后方轉向部105的下部兩側鉸鏈連接,后端與所述一對旋轉支撐構件131的前端部鉸鏈連接;一對第二支撐架107,后端與所述一對第一支撐架106的下端部鉸鏈連接;上部托架109,傾斜地形成在所述主體框架102的后端,在上端結合所述后方轉向部105的下端中間部,具備通過下部進出的一對結合銷108;下部托架111,在兩側鉸鏈結合所述一對第二支撐架107的前端,在前面形成有一對銷插入口110,一對銷插入口用于插入所述一對結合銷108;以及連接片112,在兩端鉸鏈連接所述上部托架109與所述下部托架111,所述主體部101為,當所述一對結合銷108插入于所述一對銷插入口110,使得所述上部托架109與所述下部托架111結合時,所述后方轉向部105、所述一對第一支撐架106、所述一對第二支撐架107、所述上部托架109、所述下部托架111及所述連接片112被展開成為可使用的形態,所述主體部101為,當所述一對結合銷108從所述一對銷插入口110分離,使得所述上部托架109與所述下部托架111分離時,所述后方轉向部105、所述一對第一支撐架106、所述一對第二支撐架107、所述上部托架109、所述下部托架111及所述連接片112被折疊體積減少,從而成為保管狀態。

所述主體部101進一步包括:一對緊扣按鈕114,形成在所述后方轉向部105的上部兩側,隨著所述后方轉向部105可移動地設置;一對鏈條116,設置于所述上部托架109與所述后方轉向部105的內部,用于連接所述一對結合銷108與所述一對緊扣按鈕114;以及一對線圈彈性黃117,設置于所述上部托架109的內部,當所述一對結合銷108后退時,形成原狀態提供彈性力,從而所述一對結合銷108從所述上部托架109突出。

轉向控制部160相對所述前輪結合桿103在被限制的旋轉角度范圍內旋轉,使得所述前方轉向部170的左右轉向角度范圍被限制。

有益效果

根據本發明,通過將圈形態的控制桿朝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的簡單的操作幼兒直接操作前方轉向部來轉向前輪部,或前方轉向部的轉向不會傳遞到前輪部而前輪部能自由自在地旋轉,使得監護人通過后方轉向部來轉向,從而方便使用。

本發明不使用時可以容易地折疊主體部來保管,因此,搬運幼兒自行車時可以使用車輛的后備箱。

并且,本發明僅通過按壓防脫離片的按壓部的動作容易地分離包括前方套部的前輪部,從而容易地保管前輪部。

附圖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幼兒自行車的立體圖,

圖2是示出從圖1分離座椅部的狀態的幼兒自行車的立體圖,

圖3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幼兒自行車的主體部的局部內部結構的圖,

圖4是圖2的幼兒自行車被折疊后成為保管形態的立體圖,

圖5是在圖1的幼兒自行車前輪套部從前輪結合桿分離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6是圖1的幼兒自行車的前方部的構成品的分離立體圖,

圖7是示出圖1的從后方看轉向控制部的圖,

圖8是示出圖1的轉向控制部相對前輪結合桿的旋轉范圍的圖,

圖9是示出圖1的轉向控制部的內部結構的簡單的截面圖,

圖10是示出圖7的防脫離片的放大立體圖,

圖11是示出圖1的前輪套部的放大立體圖,

圖12是示出圖11的去除蓋板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3是示出圖12的轉換桿的立體圖,

圖14是示出圖12的轉換桿與升降按鈕的立體圖,

圖15是圖12的轉向連接桿的按鈕移動槽上設置升降按鈕的簡單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目的、其他目的、特征及優點通過參照附圖及以下優選的實施例容易理解。本發明并不被所述的實施例而限定可體現為其他形態。本發明的實施例為了使技術人員能夠充分地理解本發明而提供的。

在說明書若一個結構要素設置在另一結構要素上時意味著直接形成在另一結構要素上或在該結構要素之間設置第三結構要素。在圖中,結構要素的厚度為了有效地說明技術內容被夸張顯示。

在本說明書中的實施例參照本發明的理想的示例圖的截面圖及/或平面圖來說明本發明。在圖中的厚度為了有效地說明技術內容而夸張顯示的。因此,根據制造技術及/或允許誤差等變形為示例圖的形態。本發明的實施例并不被特定的形態限定,包括根據制造工程生成的形態變化。例如,直角領域可以具備彎曲或規定曲率的形態。因此,圖中的示例的領域具備屬性,圖中示例的領域的形狀是為了示例元件領域的特定形態的并不限定發明的范疇。在本說明書的多種實施例第一及第二等術語可用于說明多種結構要素,但所述結構要素并不被所述術語而限定。所述術語為了區分一個結構要素與其他結構要素而使用。

在本申請中的術語為了說明實施例而使用的,并不限定本發明。單數的表現包含復數的表現。在本申請中“包含”或“包含的”等術語不排除存在一個以上的其他結構要素。

在說明特定實施例時,多種特征內容為了更加具體地說明發明而提供的。本發明的技術人員即便沒有特定的內容也能使用。在任何情況下,說明本發明時與本發明沒有關聯的部分為了明確本發明而省略。

以下,參照圖1至圖15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幼兒自行車。

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幼兒自行車的結構的立體圖。根據本發明的幼兒自行車100體現為三輪自行車形態,使得不能直接踩踏板125的幼兒也能穩定地行駛。

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的幼兒自行車包括:主體部101包括構成骨架在后方上部設置監護人調整轉向的后方轉向部105;前輪部120,配置于主體部101的前方下部;后輪部130,配置于主體部101的后方下部;前輪套部150,配置于前輪部120的上部;轉向控制部160,配置于前輪套部150與主體部101之間用于向前輪部120傳遞前方轉向部170或后方轉向部105中一個轉向方向;前方轉向部170,配置于主體部101的前方上部接受幼兒操作的轉向。

主體部101由各結構結合穩定地完成行駛過程。主體部101包括主體框架102;前輪結合桿103,在主體框架111的前方垂直地結合;后方轉向部105,在主體框架102的后端傾斜地配置;一對支撐架106,前端與后方轉向部105的下部兩側鉸鏈連接,后端與后輪部130鉸鏈設置;一對第二支撐架107,后端與一對第一支撐架106的下端部鉸鏈連接;上部托架109,與主體框架102的后端傾斜地結合,在上端結合有后方轉向部105的下端的中間部分;下部托架111,兩側與一對第二支撐架107的前端鉸鏈連接,前端與上部托架109可分離地銷結合;連接片112,兩端與上部托架109與下部托架111鉸鏈連接。

主體框架111形成為具備規定長度的桿形態,并朝橫方向規定角度傾斜。

參照圖5及圖6,前輪結合桿103與主體框架111的前端結合,在上部可旋轉地設置有前方轉向部170,在下部可旋轉地設置有轉向控制部160。此時,前方轉向部170的下端部從前輪結合桿103的上部朝內部插入,轉向控制部160的上部從前輪結合桿103的下部朝內部插入,使得前方轉向部170的下端部與轉向控制部160的上部結合,從而前方轉向部170與轉向控制部160相對前輪結合桿103可旋轉,轉向控制部160隨著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連動,使得相對前輪結合桿103朝左右旋轉。

前輪結合桿103包括:前輪結合桿主體103a,形成為上下開放的圓筒形,垂直地結合形成在主體框架102的前端;一對護套130b,用于包住前輪結合桿主體103a的外側;固定圓筒部103c,內部形成為空圓筒形狀,通過前輪結合桿主體103a的開放的下部插入固定,在內部插入轉向控制部160的上部;帽103d,與前輪結合桿主體103a的上部結合。本發明并不被所述結構而限定,前輪結合桿103形成為圓筒形,使得前方轉向部170的下端部插入于內部,轉向控制部160的上部插入于內部后相結合,從而前方轉向部170相對前輪結合桿103可旋轉地結合,只要是轉向控制部160隨著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連動的結構可以由任何結構構成。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前方轉向部170相對前輪結合桿103朝左右旋轉的角度被限制為規定角度范圍。

后方轉向部105形成為四角框形態,上部托架109與主體框架102的后端傾斜地結合,在上端具備與上部托架100相同的傾斜度。

參照圖1至圖3,在后方轉向部105的上部形成有后方把柄105a以便監護人在后方能轉向,后方把柄105相對后方轉向部105的下部可以調整角度。即,按住形成在后方把柄105a的下端的按鍵105b后規定角度調整后方把柄105a,然后解除施加到按鍵105b的外力后使后方把柄105a的角度固定。

本發明的主體部101成為如圖2所示的展開的可使用形態或如圖4所示的折疊的形態,使得體積比可使用形態減少容易保管,從而在車輛或保管地點容易地保管。

具體地,本發明的一對結合銷108通過上部托架109的下部可進出,在下部托架111的前面形成有一對銷插入口110,一對銷插入口用于插入結合銷108。

同時,為了使用者容易操作結合銷108的進出狀態,主體部101進一步包括緊扣按鈕114、鏈條116、線圈彈簧117。緊扣按鈕114分別設置于后方轉向部105的上部兩側,緊扣按鈕114隨著后方轉向部105規定間隔可移動地設置。

一對鏈條116設置于上部托架109與后方轉向部105的內部,分別連接一對結合銷108與一對緊扣按鈕114。

一對線圈彈簧117設置于上部托架109的內部,當結合銷108后退進入到上部托架109內部時,被壓縮成為原狀態施加彈性力,從而一對結合銷108從上部托架109取出成為突出的形態。因此,當使用者朝后方拉緊一對緊扣按鈕114時,一對鏈條116拉緊結合銷108后,進入到上部托架109的內部,此時,一對線圈彈簧117被壓縮施加彈性力,使得一對結合銷108成為原狀態。在此狀態下,若使用者解除外力,則一對結合銷108借助線圈彈簧117的彈性力成為原狀態,使得從上部托架109取出成為突出的狀態,緊扣按鈕114恢復到原位置。

如圖2所示,由所述結構構成的本發明的主體部101展開主體框架102、后方轉向部105、一對第一支撐架106、一對第二支撐架107、上部托架109、下部托架111及連接片112后,結合銷108以突出在上部托架109的狀態插入于銷插入口110,使得上部托架109與下部托架111結合,從而主體部101保持展開的狀態,此時,座椅部180安裝在后方轉向部105后可以使用。

相反,在圖2的狀態下,使用者將主體部101折疊成圖4狀態時,使用者拉緊一對緊扣按鈕114后將結合銷108從銷插入口110脫離,使得解除上部托架109與下部托架111的結合,在此狀態下,按住后方轉向部105時,如圖4所示主體框架102、后方轉向部105、一對第一支撐架106、一對第二支撐架107、上部托架109、下部托架111及連接片112被折疊,使得體積變小,從而成為保管狀態。

另一方面,本發明拉緊一對緊扣按鈕114后將結合銷108進入到上部托架109的內部,本發明為了選擇性地控制緊扣按鈕114的動作,可以設置用于控制緊扣按鈕114的移動的限制鍵118。限制鍵118設置于后方轉向部105的一側以便與一對緊扣按鈕114中一個接近。本發明在按住限制鍵118的狀態下可以朝后方拉緊緊扣按鈕114,使得能限制限制鍵118在沒被按壓的狀態下緊扣按鈕114朝后方拉緊移動。

因此,使用者在按壓限制鍵118的狀態下將一對緊扣按鈕114朝后方拉緊,使得將結合銷108進入到上部托架109內,從而將主體部101以保管狀態折疊。

參照圖1至圖6,前輪部120配置于主體部101的前方下部。前輪部120通過前輪結合桿103朝轉向方向移動。前輪部120包括:前輪123;前輪支撐架121,與前輪123的旋轉軸結合用于可旋轉地支撐前輪123;踏板125,與前輪123的旋轉軸結合用于旋轉前輪123;連接軸127,朝前輪支撐架121的上部突出沿著外周面形成有圈形槽127a。連接軸127通過前輪套部150收容在轉向控制部160內。

后輪部130配置于主體部101的后方下部。后輪部130包括:一對后輪133,相隔開配置;一對支撐構件131,在一對后輪133的分別的內側可旋轉地支撐一對后輪133;水平桿135,用于相連接旋轉支撐構件131。

在一對旋轉支撐構件131的前端部鉸鏈結合一對第一支撐架106的后端,水平桿135的兩端與一對旋轉支撐構件131的后端部連接。

本發明設置用于連接一對第一支撐架106的后端與一對旋轉支撐構件131的后端的線圈彈簧(未圖示),使得自行車在行駛時,緩沖施加到后輪部130的振動或沖擊傳遞至主體部101,從而提高幼兒的乘坐感。

前輪套部150與轉向控制部160配置于前輪結合桿103與前輪部120之間,使得將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選擇性地傳遞至前輪部120,從而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與后方轉向部140的轉向分別以獨立的方式完成。

參照圖5至圖15,說明本發明的前輪套部150與轉向控制部160的具體的結構及動作。

參照圖6,圖11至圖14,前輪套部150包括套主體151、轉向連接桿153、升降按鈕154、彈性構件155、轉換桿157、蓋板156。

套主體151與前輪支撐架121結合固定用于覆蓋前輪123的上部,在套主體的上端延長形成有轉向連接桿153。套主體151覆蓋前輪123的上部以防幼兒的腳與前輪123接觸。

轉向連接桿153形成為具備規定直徑的桿形態,與轉向控制部160可分離地結合,使得將轉向傳遞至前輪支撐架121上。在轉向連接桿153的中心朝上部突出地形成有貫通套主體151連接軸127,此時,在連接軸127的下部形成有如圖11所示的圈形槽127a。

在轉向連接桿153的兩側外周面朝上下相對地形成有一對按鈕移動槽153a。

升降按鈕154由按鈕主體154a與上下貫通按鈕主體154a的銷構件154b構成。按鈕主體154a形成為箱子形態,在上部兩側形成有傾斜面,插入于按鈕移動槽153a朝上下可移動。

銷構件154b貫通按鈕主體154a,朝按鈕主體154a的上部及下部突出地形成,銷構件隨著按鈕主體154a沿著按鈕移動槽153a上下移動一起朝上下移動。當按鈕主體154a上升時銷構件154b朝蓋板156的上面突出,使得插入于形成在轉向控制部160的套結合基板161下面的升降按鈕收容槽162,按鈕主體154a下降時,從按鈕移動槽153a朝下方向下降后從升降按鈕收容槽162脫離以便不會朝蓋板156的上部突出。

彈性構件155形成為線圈形態,如圖15所示,設置于按鈕移動槽153a的底面與一對升降按鈕154的下部之間,用于彈性支撐一對升降按鈕154。

轉換桿157形成為上下開放的圓筒形,包住轉向連接桿153的圓周面的上部后可旋轉地操作轉向連接桿153,借助轉換桿157的旋轉操作,一對升降按鈕154朝上下移動,使得朝轉向連接桿153與蓋板156的上部突出。

在轉換桿157的內周面一體地形成有一對引導構件157a、157b、157c。一對引導構件隨著轉換桿157的旋轉用于升降升降按鈕154。分別的引導構件157a、157b、157c包括第一引導槽157a、第二引導槽157b、傾斜引導槽157c。

第一引導槽157a形成在轉換桿157的內周面的具備第一高度的位置,按鈕主體154a與上部側面形成為相同的形狀,使得形成在按鈕主體154a的上部側面。

第二引導槽157b與第一引導槽157a形成為相同的形狀,形成在低于所述第一高度的位置,并形成在朝轉換桿157的第一引導槽157a內周面規定間隔隔開的位置。

傾斜引導槽157用于連接第一引導槽157a與第二引導槽157b。

若轉換桿157朝一方向旋轉,則按鈕主體154a從第二引導槽157b乘著傾斜槽157c上升位于第一引導槽157a,使得銷構件154b插入于升降按鈕收容槽162。

相反,若轉換桿157朝另一方向旋轉,則按鈕主體154b從第一引導槽157a乘著傾斜槽157c下降位于第二引導槽157b,此時,按鈕主體154朝按鈕移動槽153a的下部下降,使得銷構件154b從升降按鈕收容槽162脫離。此時,彈性構件155被壓縮產生用于上升按鈕主體154的彈性力。

在本發明的轉換桿157的外周面形成使用者進行操作時用于防滑的防滑突起157e(參照圖13)。

蓋板156形成為圓盤形態,在轉向連接桿153的上面螺絲耦合。在蓋板156具備升降按鈕154的銷構件153a通過的一對貫通孔156a,銷構件153a通過貫通孔156a朝上部突出,或進入到轉向連接桿153a的按鈕移動槽153a內。并且,在蓋板156的中心朝上部突出地形成有連接軸127。

參照圖5至圖7,圖9,圖10,轉向控制部160包括形成為圓筒形態的套結合基板161與朝套結合基板161的中心的上部延長的插入管163。

套結合基板161的上面與前輪結合桿103的下面及與前輪結合桿103的固定圓桶部103c接觸,下面與蓋板156的上面接觸,在下面形成有一對升降按鈕收容槽162,一對升降按鈕154上升后插入于一對升降按鈕收容槽。插入管163與前方轉向部170的下部軸175結合,使得轉向控制部160隨著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連動旋轉。

在套結合基板161與插入管163的內部形成有連接軸插入孔164,使得插入朝前輪套部150的上部突出的連接軸127。

本發明具備鎖定結構,使得通過使用者的簡單的操作防止連接軸127從連接軸插入孔164脫離。

轉向控制部160包括插入縫隙161a、防脫離片167、彈性彈簧168、固定構件169。

插入縫隙161a從套結合基板161的外周面朝內側方向貫通形成,使得經過連接軸插入孔164。

參照圖10,防脫離片167形成為四角板形態,在一側形成有卡止孔167a,在后端形成有供使用者按壓的按壓部167c,在按壓部167c與卡止孔167a之間形成彈簧收容孔167b。此時,在彈簧收容孔167b的前端部連接形成有固定構件插入孔167b-1。

防脫離片167插入于插入縫隙161a后可前后移動,后退時卡止孔167a的前端局部進入到連接軸插入孔163內,前進時卡止孔167a不會進入到連接軸插入孔163內。

彈性彈簧168由線圈彈簧構成,使得安裝在彈簧收容孔167b。

固定構件169由螺絲構件構成,使得從套結合基板161的下面朝上部貫通,使得在彈簧收容孔167b的內側前端,即固定構件插入孔167b-1上突出地形成,從而支撐彈性彈簧168的前端。

即,使用者壓住按壓部167c狀態下若防脫離片167前進,則彈性彈簧168借助固定構件169被支撐的狀態下,彈性彈簧168被壓縮,從而產生防脫離片167后退至原位置的彈性力,若去除使用者按住按壓部167c的外力,則防脫離片167借助彈性彈簧168的彈性力后退后恢復到原位置。

根據所述結構,當使用者不向按壓部167c施加外力時,卡止孔167a的邊框進入到連接軸插入孔167的內部,使得插入于連接軸127的圈形槽127a,連接軸插入于連接軸插入孔164,,從而防止連接軸127從套結合基板161脫離,前輪套部150不會從轉向控制部160分離,前輪部120與前輪套部150相對轉向控制部160以連接軸127為中心旋轉。

另一方面,如圖5所示,將與前輪部120一體結合的前輪套部150從轉向控制部160分離時,若使用者按住按壓部167c,則卡止孔167a的邊框從連接軸插入孔164內脫離,使得連接軸127的圈形槽127a從卡止孔167a脫離,使得連接軸127借助前輪部120與前輪套部150的自重沿著連接軸插入孔164朝下部脫離。

參照圖5及圖6,前方轉向部170包括t字形的把手架171與形成在把手架171的兩端的把柄部172。

在把手架171的下端具備下部軸175,下部軸175插入于前輪結合桿103,并與插入于前輪結合桿103的插入管163結合。

本發明的前方轉向部170相對前輪結合桿103可朝左右旋轉,使得幼兒握住把柄部172后可以轉向,前方轉向部170與轉向控制部160連動。本發明的限制前方轉向部170相對前輪結合桿103朝左右旋轉的角度范圍。

參照圖6至圖8,在套結合基板161的上面形成有旋轉角度限制構件165,旋轉角度限制構件形成為扇形以插入管163為中心突出,在前輪結合桿103的固定圓筒部103c的下面形成有收容腔室103c-1,收容腔室形成為扇形,并收容旋轉角度限制構件165,并具備大于旋轉角度限制構件165的圓弧。旋轉角度限制構件165收容于收容腔室103c-1的狀態下旋轉,使得轉向控制部160,即套結合基板161的左右旋轉規定角度受限制,前方轉向部170的左右旋轉范圍也受限制。在本發明前方轉向部170的左右旋轉角度范圍構成為30度。幼兒通過前方轉向部170轉向時,若左右旋轉角度沒有被限制,則幼兒急劇地轉向時發生事故。

參照圖1及圖2,座椅部180由具備靠背部183的椅子主體181構成。椅子主體181與后方轉向部105的下部可分離地安裝。

具體地,在后方轉向部105的下部兩側設置插座部119,在插座部119的插座槽119a插入插入部182,插入部形成在椅子主體181的兩側,從而將椅子主體181安裝在后方轉向部105。

在本發明靠背部183相對椅子主體181可調整角度。

并且,在座椅部180設置與靠背部183可拆裝的遮陽單元。遮陽單元由遮陽膜支撐架185、一對輔助支撐架186、遮陽膜構成,遮陽膜支撐架形成為拱形可分離地安裝在靠背部183,一對輔助支撐架形成為拱形相對遮陽膜支撐架185旋轉后可展開或折疊,遮陽膜雖未圖示用于覆蓋遮陽膜支撐架185與輔助支撐架186。

因此,將輔助支撐架186相對遮陽膜支撐架185旋轉展開時,遮陽膜被展開能保護幼兒遮陽光或不會淋雨,不使用時將輔助支撐架186朝遮陽膜支撐架185方向旋轉后折疊。此時,遮陽膜支撐架185安裝在靠背部186的結構是使用插座插入的方式。

并且,本發明的座椅部180在椅子主體181的前方可分離地設置用于支撐幼兒的腳的腳托架188,同時,可形成有用于圍繞幼兒的前方的前方護桿187。前方護桿187的兩端在遮陽膜支撐架185的兩側下端可左右旋轉,前方護桿187的中央部根據所需可分離為兩個構件,使得展開或合攏的方式相結合。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幼兒自行車。

考慮到使用幼兒自行車的幼兒的年齡與身體條件,監護人決定轉向的主體。本發明幼兒通過前方轉向部170直接控制轉向或監護人通過后方轉向部105進行轉向。

如圖1所示,監護人將控制桿157朝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升降按鈕154的按鈕主體154a從第二引導槽157b乘著傾斜引導槽157c上升后安裝在第一引導槽157a,使得銷構件154b上升后朝蓋板156的上部突出,從而收容于形成在轉向控制部160的套結合基板161的升降按鈕收容槽162內,前輪套部150相對轉向控制部160被控制左右旋轉,使得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傳遞至前輪部120,幼兒通過前方轉向部170轉向前輪部120。

相反,若監護人將控制桿157朝逆時針方向轉動,則位于第一引導槽157a的升降按鈕154的按鈕主體154a乘著傾斜引導槽157c下降后位于第二引導槽157b,銷構件154b不會朝蓋板156的上面突出朝按鈕移動槽153a下部移動,使得銷構件154b從升降按鈕收容槽162脫離,從而解除前輪套部150相對轉向控制部160的左右旋轉成為自由旋轉的狀態,前輪部120執行如嬰兒車前輪的自由旋轉的功能。因此,在此狀態下,監護人握住后方轉向部105的后方把柄105a后朝所需的方向轉向。

另一方面,本發明如圖5所示,將與前輪部120一體化的前輪套部150從轉向控制部160分離后保管。此時,監護人按住露出在套結合基板161的防脫離片167的按壓部167c時,卡止孔167a從連接軸插入孔164脫離,使得連接軸127的圈形槽127a不會卡止在卡止孔167a而是脫離后連接軸127從轉向控制部160的連接軸插入孔164脫離。

并且,當監護人拉緊一對緊扣按鈕114時,結合銷108進入到上部托架109內,使得從銷插入口110脫離,在此狀態下,若按住后方轉向部105,則上部托架109與下部托架111相分離成為如圖4所示的主體部101被折疊的狀態,使得體積減少成為容易保管的狀態放入車輛后備箱,然后,監護人使用幼兒自行車時支撐后輪部130的狀態下轉動后方轉向部105,此時主體部101被展開的同時結合銷108插入于銷插入口110,使得上部托架109與下部托架111相結合的同時成為圖2的使用狀態。

圖2及圖4雖未圖示安裝座椅部180,但座椅部180安裝在后方轉向部105的狀態下可以將主體101折疊或展開成保管狀態或可使用狀態。

本發明通過將控制桿157朝一方向或另一方向轉動的簡單的動作,幼兒通過前方轉向部170直接轉向或前方轉向部170的轉向部不會傳遞至前輪部120而自由旋轉,使得監護人通過后方轉向部105轉向,從而提高使用方便性。

同時,當不使用本發明時容易地折疊主體部101后保管,使得運輸幼兒自行車時能利用車輛的后備箱。

并且,本發明僅通過按壓防脫離片167的按壓部167c的動作容易地分離包括前方套部150的前輪部120。

另一方面,本發明的前輪支撐架121相對前輪結合桿103規定角度傾斜,踏板126在前輪結合桿103的中心軸線上隔開形成。因此,一對銷構件154b變更插入于一對升降按鈕收容槽162的位置,從而調整幼兒的腳與踏板125的距離。

即,如圖1所示,幼兒的腳與踏板125的距離接近的狀態下,若將前輪套部150旋轉180度后轉換銷構件154b收容在升降按鈕收容槽162的位置,則可以調整幼兒的腳與踏板125的距離。

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示例的優選實施例,本發明的結構及作用并不被限定。在不超出權利要求范圍的思想及范圍內技術人員可進行多種變更及修改。因此,所有適當的變更及修改及均等物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內。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涉及幼兒自行車,可利用于幼兒用品產業上。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