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童車部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童車作為學前兒童普遍喜愛的玩具,在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普通童車的推把和推桿之間相互固定,不能調節,使用不便,于是有人設計出了推把角度的調節裝置,但目前的推把調節裝置往往都需要雙手并用才能順利調節,而手握童車推把帶小孩推行童車游玩的家長往往手上還提著諸如玩具、食物等其他物件,需調節推把角度時,還往往需要將手上提著的其他物件放在地上然后才能進行推把角度的調節,不是很方便,而且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所以家中小孩平時一般都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上了歲數的人普遍都有肩周炎疾病,往往只有一只手能進行自由的活動,想調節推把角度時會非常不便。
因此如何對現有的童車推把的角度調節裝置進行改進,使其克服上述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能單手調節推把角度、使用方便且結構緊湊可靠的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包括推桿及推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推桿和所述推把之間的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包括設有內腔的殼體、設置在所述殼體內腔中與之固定連接的軸部、套設在所述軸部上可沿其軸向滑移但不可繞其轉動的調節件、套設在所述軸部上并可繞其轉動的鎖定件、轉動地連接在所述殼體上的調節開關,所述調節件可與所述鎖定件連接或分離,所述調節開關的一端可與所述調節件接觸或分離,另一端伸出所述殼體外;所述殼體與所述推桿固定連接,所述鎖定件與所述推把固定連接。
所述調節件包括套設在所述軸部上的空心桿、與所述空心桿固定連接的卡塊、設置在所述卡塊上的至少一個定位柱、套設在所述空心桿上的彈簧、設置在所述空心桿上與之固定連接的卡環,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卡環抵連,所述彈簧始終處于壓縮狀態。
所述鎖定件上設有至少兩個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與所述定位柱相配合。
所述空心桿的一端成型有平鍵。
所述殼體內腔中成型設置有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所述鎖定件設置在第一限位件中,所述空心桿的一端穿設在第二限位件中,所述第二限位件的直徑小于所述彈簧的直徑,所述彈簧遠離所述卡環的一端抵連在所述第二限位件上,所述平鍵穿設在第三限位件中,所述第三限位件與所述平鍵相互配合。
所述空心桿遠離所述彈簧的一端設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與所述調節開關的一端相互配合。
有益效果:
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其調節件包括套設在軸部上的空心桿、與空心桿固定連接的卡塊、設置在卡塊上的至少一個定位柱、套設在空心桿上的彈簧、設置在空心桿上與之固定連接的卡環,彈簧的一端與卡環抵連,彈簧始終處于壓縮狀態,采用此種技術方案,調節件可通過在軸部上的滑移來實現與鎖定件的連接或分離,且結構緊湊,工作可靠性高。
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其鎖定件上設有至少兩個定位孔,定位孔與定位柱相配合,采用此種技術方案,利用定位柱和不同的定位孔配合,可實現鎖定件的旋轉和固定,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
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其空心桿的一端成型有平鍵,其殼體內腔中成型設置有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及第三限位件,鎖定件設置在第一限位件中,空心桿的一端穿設在第二限位件中,第二限位件的直徑小于彈簧的直徑,彈簧遠離卡環的一端抵連在第二限位件上,平鍵穿設在第三限位件中,第三限位件與所述平鍵相互配合,采用此種技術方案,鎖定件只能繞軸部轉動,不能沿軸部軸向發生移動,與鎖定件固定連接的推把只能隨其轉動,不會左右搖晃;彈簧被壓縮時只能對調節件施加一個方向上的回復力;空心桿上的平鍵部分設置在與其相互配合的第三限位件中,可防止調節件發生旋轉,更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
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其空心桿遠離彈簧的一端設有凸起部,凸起部與調節開關的一端相互配合,采用此種設計方案,調節開關撥動調節件更加容易,裝置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童車把手的高度調整裝置,能單手調節推把角度、使用方便且結構緊湊可靠。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按壓調節開關后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殼體1,調節件2,鎖定件3,調節開關4,軸部11,第一限位件12,第二限位件13,第三限位件14,空心桿21,卡塊22,定位柱23,彈簧24,卡環25,平鍵26,突起部27,定位孔31。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用以較佳的實施例及附圖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單手操控的童車推把的傾角調節裝置,包括推桿(圖中未畫出)及推把(圖中未畫出),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還包括設置在推桿(圖中未畫出)和推把(圖中未畫出)之間的調節裝置,調節裝置包括設有內腔的殼體1、設置在殼體1內腔中與之固定連接的軸部11、套設在軸部11上可沿其軸向滑移但不可繞其轉動的調節件2、套設在軸部11上并可繞其轉動的鎖定件3、轉動地連接在殼體1上的調節開關4,調節件2可與鎖定件3連接或分離,調節開關4的一端可與調節件2接觸或分離,另一端伸出殼體1外,殼體1與推桿(圖中未畫出)固定連接,鎖定件3與推把(圖中未畫出)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推桿連接在童車車身上(圖中未畫出),調節開關4呈“L”型,鉸接在殼體1內腔中,調節開關4的按壓鍵設置在靠近推把人手握持位置處,方便用單手按壓調節開關4。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調節件2包括套設在軸部11上的空心桿21、與空心桿21固定連接的卡塊22、設置在卡塊22上的至少一個定位柱23、套設在空心桿21上的彈簧24、設置在空心桿21上與之固定連接的卡環25,彈簧24的一端與卡環25抵連,彈簧24始終處于壓縮狀態,本實施例中,定位柱23為兩個,兩個定位柱23相對稱地設置在卡塊22上,彈簧24為螺旋彈簧,采用此種技術方案,利用彈簧24自身的彈性,調節件2可通過在軸部11上的滑移來實現與鎖定件3的連接或分離,且結構緊湊,工作可靠性高。
鎖定件3上設有至少兩個定位孔31,定位孔31與定位柱23相配合,本實施例中,鎖定件3為餅狀,定位孔31為八個,均勻地分布在鎖定件3上,采用此種技術方案,利用定位柱23和不同的定位孔31配合,可實現鎖定件3的旋轉和固定,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
空心桿21的一端成型有平鍵26,殼體1內腔中成型設置有第一限位件12、第二限位件13及第三限位件14,鎖定件3設置在第一限位件12中,空心桿21的一端穿設在第二限位件13中,第二限位件13的直徑小于彈簧24的直徑,彈簧24遠離卡環25的一端抵連在第二限位件13上,平鍵26穿設在第三限位件14中,第三限位件14與平鍵26相互配合,本實施例中,彈簧24被卡在卡環25和第二限位件13之間,采用此種技術方案,鎖定件3只能繞軸部11轉動,不能沿軸部11軸向發生移動,與鎖定件3固定連接的推把(圖中未畫出)只能隨其轉動,不會左右搖晃;彈簧24被壓縮時只能對調節件2施加一個方向上的回復力;空心桿21上的平鍵26部分設置在與其相互配合的第三限位件14中,可防止調節件2發生旋轉,更進一步提高了裝置的可靠性。
空心桿21遠離彈簧24的一端設有凸起部27,凸起部27與調節開關4的一端相互配合,采用此種設計方案,調節開關4撥動調節件2更加容易,裝置操作方便,可靠性高。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這樣來實現:
如圖1所示,裝置處于初始狀態時,調節開關4與調節件2處于分離狀態,調節件2在彈簧24的彈力作用下與鎖定件3連接在一起,定位柱23插入定位孔31中,調節件2與鎖定件3的相對位置固定,調節件2同時被固定在殼體1內,殼體1又固定連接在推桿(圖中未畫出)上,因此與鎖定件3固定連接的推把(圖中未畫出)與推桿(圖中未畫出)間的角度相對固定。如圖2所示,當需要調整推把(圖中未畫出)與推桿(圖中未畫出)之間的角度時,用單手握住推把(圖中未畫出)的同時按壓調節開關4的按壓鍵,調節開關4推動調節件2滑動,定位柱23從一組定位孔31中抽出,調節件2與鎖定件3分離,鎖定件3可繞軸部11轉動,此時輕松旋轉推把(圖中未畫出)即可調節推把(圖中未畫出)的角度,當轉動至合適位置時松開調節開關4的按壓鍵,在彈簧24彈力的作用下,調節件2復位,定位柱23重新插入另一組定位孔31中,鎖定件3與調節件2處于連接狀態,裝置重新處于初始狀態,推把(圖中未畫出)即可正常使用,單手完成對推把(圖中未畫出)角度的調節。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殼體1,調節件2,鎖定件3,調節開關4,軸部11,第一限位件12,第二限位件13,第三限位件14,空心桿21,卡塊22,定位柱23,彈簧24,卡環25,平鍵26,突起部27,定位孔31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