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動車車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穩定型電動車車架。
背景技術:
電動車作為代步工具成為了人們的首選,隨著電動車的普及,電動車的功能不斷增加。導致車架的重量在不斷增加,在原有結構不變的情況下,很難保證車體的穩定性,例如原有車架前梁為單梁結構、后平叉軸長度為30mm,腳踏板兩側固定單層支撐結構等,都無法保證較重車架的穩定性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穩定型電動車車架。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穩定型電動車車架,包括前立管、前立梁、主梁、中立梁、支撐護架、后座支架和后叉,所述前立管固定于前立梁頂端,所述前立梁下端固定安裝主梁的一端,所述主梁的另一端向上彎曲并且固定在所述的中立梁的上端,在所述主梁的彎曲處固定后座支架,在所述后座支架上固定后座,在所述中立梁的下端固定后叉,在所述后座支架和后叉之間固定有減震器,所述支撐護架對稱設置在前立梁和中立梁兩側,所述支撐護架的前端固定于前立梁中部,所述支撐護架的后端分別與主梁和中立梁固定。
進一步,所述主梁的另一端為向上彎曲的圓弧形。
進一步,在所述主梁的彎曲處與后座支架之間固定有支撐管。
進一步,所述后座通過前連接管與主梁連接。
進一步,所述后叉通過后連接管與主梁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前立梁和中立梁兩側對稱設置支撐護架,能夠有效保證整車不左右擺動,整車穩定性更好。在所述后座支架和后叉之間固定有減震器在所述后座支架和后叉之間固定有減震器,簡化了后減震連接結構,使整車騎行時更穩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前立管 2、前立梁 3、主梁
4、中立梁 5、支撐護架 6、后座支架
7、后叉 8、后座 9、減震器
10、支撐管 11、前連接管 12、后連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詳細說明。
如圖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穩定型電動車車架,包括前立管1、前立梁2、主梁3、中立梁4、支撐護架5、后座支架6和后叉7,所述前立管1固定于前立梁2頂端,所述前立梁2下端固定安裝主梁3的一端,所述主梁3的另一端向上彎曲并且固定在所述的中立梁4的上端,在所述主梁3的彎曲處固定后座支架6,在所述后座支架6上固定后座8,在所述中立梁4的下端固定后叉7,在所述后座支架6和后叉7之間固定有減震器9,所述支撐護架5對稱設置在前立梁2和中立梁4兩側,所述支撐護架5的前端固定于前立梁2中部,所述支撐護架5的后端分別與主梁3和中立梁4固定。
所述主梁3的另一端為向上彎曲的圓弧形。
在所述主梁3的彎曲處與后座支架6之間固定有支撐管10。所述后座8通過前連接管11與主梁3連接。所述后叉7通過后連接管12與主梁3連接。
本實例的工作過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穩定型電動車車架,通過將主梁3的另一端為向上彎曲的圓弧形,在所述主梁3的彎曲處固定后座支架6,增加了后座支架的穩定性,在前立梁2和中立梁4兩側對稱設置支撐護架5,能夠有效保證整車不左右擺動,整車穩定性更好。在所述后座支架6和后叉7之間固定有減震器9,簡化了后減震連接結構,使整車騎行時更穩定。
在所述主梁3的彎曲處與后座支架6之間固定有支撐管10。所述后座8通過前連接管11與主梁3連接。所述后叉7通過后連接管12與主梁3連接,支撐管10、前連接管11和后連接管12的設置更增加了整車的穩定性。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范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歸屬于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