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電動自行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中軸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對于電動自行車或普通自行車的中軸在五通管上的安裝,均是采用軸向鎖緊在五通管左右兩端的兩個帶螺紋的護腕來將中軸軸向固定于五通管上。而且要求安裝完成后,左右護腕與五通管左右端面緊密貼緊,不能留有間隙。
然而,由于很多廠家生產的自行車五通管,其軸向尺寸均存在或大或小的誤差。如果五通管的軸向尺寸偏小,就必須在左右護腕與五通管左右端面之間增加墊圈,以密封左右護腕與五通管左右端面之間的軸向間隙,否則將導致左右護腕對中軸的軸向夾緊力過大而導致中軸不能正常轉動。如果五通管的軸向尺寸偏大,那么將導致左右護腕對中軸的軸向夾緊力過小,內部的支撐軸承以及中軸會產生軸向串動,應用使用者的騎行。
本申請由此而來。
技術實現要素:
本申請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中軸安裝結構,以完全杜絕因五通管軸向長度偏大或偏小而導致的中軸抱緊或軸向竄動的問題。
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中軸安裝結構,包括:
電動自行車的五通管,所述五通管軸向左右兩端的內壁上分別均制有軸向延伸的五通管左內螺紋和五通管右內螺紋;以及
中軸,所述中軸穿設于所述五通管中且其軸向左右兩端均伸出所述五通管外部,并且該中軸的外壁上形成有沿其軸線方向一左一右分布的中軸左環形臺階和中軸右環形臺階;
還包括:
右護腕,所述右護腕為筒型結構且其外壁上形成有右護腕外環形臺階,所述右護腕的外壁上制有軸向延伸的右護腕外螺紋,所述右護腕外螺紋與所述五通管右內螺紋螺紋配合,并且所述右護腕環形臺階軸向抵壓在所述五通管的軸向右端面上,從而使得所述右護腕與所述五通管鎖緊固定;
右支撐軸承,該右支撐軸承同軸固定于所述右護腕內,并且該右支撐軸承同軸套設于所述中軸的右端部;
左護腕,所述左護腕為筒型結構且其外壁上形成有左護腕外環形臺階,所述左護腕的外壁和內壁上分別制有軸向延伸的左護腕外螺紋和左護腕內螺紋,所述左護腕外螺紋與所述五通管左內螺紋螺紋配合,并且所述左護腕外環形臺階軸向抵壓在所述五通管的軸向左端面上,從而使得所述左護腕與所述五通管鎖緊固定;
左支撐軸承,所述左支撐軸承同軸套設于所述中軸的左端部;以及
鎖緊環,所述鎖緊環的內壁上形成有鎖緊環內環形臺階,所述鎖緊環的外壁上制有軸向延伸的鎖緊環外螺紋,所述鎖緊環外螺紋與所述左護腕內螺紋旋緊配合,從而使得所述中軸右環形臺階軸向抵壓在所述右支撐軸承的左端面,同時使得所述左支撐軸承被軸向夾緊在所述鎖緊環內環形臺階和所述中軸左環形臺階之間。
本申請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以下優選方案:
所述右護腕的內壁上形成有右護腕內環形臺階和卡簧槽,所述右支撐軸承被軸向夾緊在所述右護腕內環形臺階以及安裝在所述卡簧槽中的卡簧之間,從而實現所述右支撐軸承和所述右護腕的固定。
所述左護腕外螺紋的軸向尺寸小于所述五通管左內螺紋的軸向尺寸。
所述右護腕外螺紋的軸向尺寸小于所述五通管右內螺紋的軸向尺寸。
本申請的優點是:本申請通過設置特殊結構的左護腕、右護腕和鎖緊環來連接中軸和五通管,完全杜絕了因五通管軸向長度偏大或偏小而導致的中軸抱緊或軸向竄動的問題。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申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中這種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中軸安裝結構的半剖視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中這種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中軸安裝結構的分解圖;
其中:1-五通管,1a-五通管左內螺紋,1b-五通管右內螺紋,2-中軸,2a-中軸左環形臺階,2b-中軸右環形臺階,3-左護腕,3a-左護腕外環形臺階,3b-左護腕外螺紋,3c-左護腕內螺紋,4-左支撐軸承,5-鎖緊環,5a-鎖緊環內環形臺階,5b-鎖緊環外螺紋,6-右護腕,6a-右護腕外環形臺階,6b-右護腕外螺紋,6c-右護腕內環形臺階,7-右支撐軸承,8-卡簧。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圖2示出了本申請這種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中軸安裝結構的一個具體實施例,與傳統方案相同的是,該中軸安裝結構包括自行車或電動自行車的五通管1和中軸1。其中:
五通管1軸向左右兩端的內壁上分別均制有軸向延伸的五通管左內螺紋1a和五通管右內螺紋1b。即五通管1軸向左端的內壁上制有軸向延伸(通常呈螺旋狀軸向延伸)的五通管左內螺紋1a。五通管1軸向右端的內壁上制有軸向延伸(通常呈螺旋狀軸向延伸)的五通管右內螺紋1b。
中軸2穿設于五通管1中,且中軸2的軸向左右兩端均伸出五通管1外部,以便連接曲柄和腳踏。該中軸2的外壁上形成有沿其軸線方向一左一右分布的中軸左環形臺階2a和中軸右環形臺階2b。
本實施例的關鍵改進在于該安裝結構還包括左護腕3,右護腕6,左支撐軸承4,右支撐軸承7和鎖緊環5。其中:
右護腕6為筒型結構且其外壁上形成有右護腕外環形臺階6a。右護腕6的外壁上制有軸向延伸的右護腕外螺紋6b,右護腕外螺紋6b與五通管右內螺紋1b螺紋配合,并且通過前述螺紋配合而使得右護腕環形臺階6a軸向抵壓在五通管1的軸向右端面上,進而使得右護腕6與五通管1鎖緊固定。因為右護腕6與五通管1的配合無其他結構件限制(而傳統技術中,若五通管過短,則會受到中軸和支撐軸承的限制),故而可以使二者軸向壓緊,不會存在軸向間隙。
右支撐軸承7同軸固定于右護腕6內,并且該右支撐軸承7同軸套設于中軸1的右端部。如無其他結構件限制,在外力作用下該右支撐軸承7能夠相對于中軸2軸向移動。
左護腕3為筒型結構且其外壁上形成有左護腕外環形臺階3a。左護腕3的外壁和內壁上分別制有軸向延伸的左護腕外螺紋3b和左護腕內螺紋3c。左護腕外螺紋3b與五通管左內螺紋1a螺紋配合,并且并且通過前述螺紋配合而使得左護腕外環形臺階3a軸向抵壓在五通管1的軸向左端面上,從而使得左護腕(3)與所述五通管1鎖緊固定。因為左護腕3與五通管1的配合無其他結構件限制(而傳統技術中,若五通管過短,則會受到中軸和支撐軸承的限制),故而可以使二者軸向壓緊,不會存在軸向間隙。
左支撐軸承4同軸套設于中軸2的左端部。如無其他結構件限制,在外力作用下該左支撐軸承4能夠相對于中軸2軸向移動。
鎖緊環5的內壁上形成有鎖緊環內環形臺階5a,鎖緊環5的外壁上制有軸向延伸的鎖緊環外螺紋5b。鎖緊環外螺紋5b與左護腕內螺紋3c旋緊配合,從而使得中軸右環形臺階2b軸向抵壓在右支撐軸承7的左端面,同時使得左支撐軸承4被軸向夾緊在鎖緊環內環形臺階5a和中軸左環形臺階2a之間。
通過上述結構,實現中軸2和五通管1的軸向定位。無論五通管1的尺寸偏大還是偏小,只要旋緊鎖緊環5(不能過緊,也不能過松),通過調整鎖緊環5在左護腕3內的軸向位置,便能夠實現中軸2與五通管1的軸向定位,完全杜絕中軸抱緊或軸向竄動的問題。
本實施例中,上述右支撐軸承7和右護腕6間的固定方式為:右護腕6的內壁上形成有右護腕內環形臺階6c和卡簧槽。右支撐軸承7被軸向夾緊在右護腕內環形臺階6c以及安裝在卡簧槽中的卡簧8之間,從而實現右支撐軸承7和右護腕6的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左護腕外螺紋3b的軸向尺寸小于五通管左內螺紋1a的軸向尺寸,右護腕外螺紋6b的軸向尺寸小于五通管右內螺紋1b的軸向尺寸。
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人們能夠了解本申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申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申請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