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系關于一種鼓式剎車結構,尤指一種適用于機車剎車系統的鼓式剎車結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0,系現有機車的鼓式剎車結構的配置圖,圖中所示的機車具有一剎車杠桿90,其經由一剎車導線901連接到一剎車臂93,使騎乘者可以經由按壓剎車杠桿90控制整車進行剎車作動。
請一并參閱圖11至圖15,圖11系為圖10的A-A剖視圖、圖12系為圖11的現有鼓式剎車結構的部分剖視圖、圖13系為圖12的現有鼓式剎車結構的前視圖(沿B方向視之)、圖14系為圖12的現有剎車盤的部分剖視圖以及圖15系為現有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的側視圖。其中,圖12系為方便內部機構說明,將圖11的輪鼓92暫時移去視圖。
如圖所示,現有鼓式剎車結構包括一剎車盤91、一輪鼓92、一剎車凸輪94、一第一剎車蹄片95、一第二剎車蹄片96、二彈簧97以及一主弧面座98。其中,主弧面座98設置于剎車盤91上,剎車凸輪94包括軸部941、凸輪部942及槽部943,該軸部941穿設過剎車盤91與剎車臂93接合。此外,所述第一剎車蹄片95系為一半月形體,一端設有一第一弧面座951,另一端嵌入有一第一墊片952;相對地,所述第二剎車蹄片96也是一半月形體,一端設有一第二弧面座961,另一端嵌入有一第二墊片962。第一剎車蹄片95與第二剎車蹄片96是彼此相對裝置于剎車盤91的主弧面座98及剎車凸輪94的槽部943中。
此外,第一剎車蹄片95與第二剎車蹄片96之間設置有二彈簧97,可提供二剎車蹄片95,96復位時所需的回復力,俾能使第一剎車蹄片95的第一弧面座951與第二剎車蹄片96的第二弧面座961定位于剎車盤91的主弧面座98上;同時,第一剎車蹄片95所嵌入的第一墊片952與第二剎車蹄片96所嵌入的墊片962亦可定位于剎車凸輪94的槽部943上。再者,如圖14所示,現有剎車盤91的主弧面座98與剎車凸輪94裝置位置彼此相對,其中,主弧面座98的底部981與剎車凸輪94的底部944兩者并無間隔差異,其系位于同一平面高度位置,用以保持組立時的便利性。
請參閱圖16,系現有鼓式剎車裝置的作動狀態圖。當剎車凸輪94轉動時,第一剎車蹄片95及第二剎車蹄片96會以主弧面座98做旋轉,使第一剎車蹄片95的來令材953與第二剎車蹄片96的來令材963可以接觸到輪鼓92,由于剎車凸輪94的凸輪部942分別將第一剎車蹄片95及第二剎車蹄片96撐開時所接觸的點相對于主弧面座98的距離不相等,使得第一剎車蹄片95與第二剎車蹄片96所撐開的角度在剎車凸輪94轉動后會有所不同,使得第一剎車蹄片95與第二剎車蹄片96在使用過程中磨損狀況會有所不同。因此,當保養人員在做此部分清潔工作時,容易發生將第一剎車蹄片95與第二剎車蹄片96裝置相反的情況發生,使剎車制動力表現經保養后發生異常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系在提供一種鼓式剎車結構,其通過調整剎車凸輪的設置位置并同時修正墊片的嵌入位置,即可避免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發生混裝的問題發生,進而避免當保養人員針對剎車蹄片進行清潔工作后,因安裝位置相反而使剎車制動力表現發生異常現象。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鼓式剎車結構包括一設置有一主弧面座的剎車盤、一設置有一第一弧面座及一第一墊片的第一剎車蹄片、一設置有一第二弧面座及一第二墊片的第二剎車蹄片、一剎車凸輪、一剎車臂以及至少一彈簧。剎車凸輪包括一軸部與一設置有一槽部的凸輪部,該槽部容設第一剎車蹄片所嵌入的第一墊片與第二剎車蹄片所嵌入的第二墊片,主弧面座裝設第一弧面座與第二弧面座。藉此,當剎車臂經剎車線拉動促使剎車凸輪轉動時,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會以主弧面座為軸心做旋轉,使第一剎車蹄片的來令材與第二剎車蹄片的來令材接觸到外周的輪鼓,進而產生剎車效果。其中,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主弧面座的底部與槽部的底部系位于不同平面,此時,位于第一剎車蹄片的第一墊片的嵌入位置與位于第二剎車蹄片的第二墊片的嵌入位置需分別配合上述底部高度進行偏移修正。藉此,當第一剎車蹄片及第二剎車蹄片拆下進行清洗或維修后,可依據槽部與二墊片相異的對應匹配關系,區分出二剎車蹄片正確的安裝位置,即可避免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發生混裝現象。
上述第一剎車蹄片的第一弧面座寬度可等于第二剎車蹄片的第二弧面座寬度。藉此,維持二弧面座寬度相等可有效減少新零件的產生以降低開發成本。
上述第一剎車蹄片所嵌入的第一墊片寬度可等于第二剎車蹄片所嵌入第二墊片寬度。藉此,本實用新型可通過調整墊片位置而非改變墊片的寬度而達到定位的功效,可有效減少新零件的產生以降低開發成本。
上述第一墊片寬度與第二墊片寬度可等于剎車凸輪的槽部寬度。藉此,第一墊片與第二墊片可對應嵌入該剎車凸輪的槽部中,使第一剎車蹄片及第二剎車蹄片安裝于正確地位置上。
再者,本實用新型除了可通過調整主弧面座的底部與槽部的底部位于不同平面,來避免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發生混裝現象之外,還提供了另一種技術方案:該鼓式剎車結構包括一設置有一主弧面座的剎車盤、一設置有一第一弧面座及一第一墊片的第一剎車蹄片、一設置有一第二弧面座及一第二墊片的第二剎車蹄片、一剎車凸輪、一剎車臂以及至少一彈簧;該剎車凸輪包括一軸部與一設置有一槽部的凸輪部,該槽部容設該第一剎車蹄片所嵌入的該第一墊片與該第二剎車蹄片所嵌入的該第二墊片,該主弧面座裝設該第一弧面座與該第二弧面座;其特征在于:第一剎車蹄片所嵌入的第一墊片靠近軸心方向的內側邊與剎車凸輪的旋轉中心距離會比第一墊片遠離軸心方向的外側邊與剎車凸輪的旋轉中心距離較近,第二剎車蹄片所嵌入第二墊片靠近軸心方向的內側邊與剎車凸輪的旋轉中心距離會比第二墊片遠離軸心方向的外側邊與剎車凸輪的旋轉中心距離較遠。藉此,若剎車蹄片在錯誤的擺放情況下,由于剎車凸輪在凸輪部位已超出第二剎車蹄片墊片外側邊及第一剎車蹄片墊片內側邊,因此第一剎車蹄片及第二剎車蹄片無法被有效的撐開,使剎車效能無法產生,迫使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裝置位置必須修正。
以上概述與接下來的詳細說明皆為示范性質是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申請專利范圍。而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目的與優點,將在后續的說明與圖示加以闡述。
附圖說明
圖1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剎車盤的部分剖視圖。
圖2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的側視圖。
圖3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組立參考圖。
圖4系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部分剖視圖。
圖5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的側視圖。
圖6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正確組立的前視圖。
圖7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正確作動的前視圖。
圖8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錯誤組立的前視圖。
圖9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錯誤作動的前視圖。
圖10系現有機車的鼓式剎車結構的配置圖。
圖11系圖10的A-A剖視圖。
圖12系圖11的現有鼓式剎車結構的部分剖視圖。
圖13系圖12的現有鼓式剎車結構的前視圖。
圖14系圖12的現有剎車盤的部分剖視圖。
圖15系現有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的側視圖。
圖16系現有鼓式剎車結構的作動狀態圖。
【符號說明】
1,91 剎車盤 3,93 剎車臂
4,94 剎車凸輪 41,941 軸部
42,942 凸輪部 43,943 槽部
44,944 底部 45 旋轉中心
5,95 第一剎車蹄片 51,951 第一弧面座
52,952 第一墊片 521 內側邊
522 外側邊 6,96 第二剎車蹄片
61,961 第二弧面座 62,962 第二墊片
621 內側邊 622 外側邊
7,97 彈簧 8,98 主弧面座
81,981 底部 92 輪鼓
953 來令材 963 來令材
W1,W2,W3,W4,Y 寬度 D 間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理解和實現本實用新型,現結合附圖描繪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請參閱圖1至圖4,其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剎車盤的部分剖視圖、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的側視圖、鼓式剎車結構的組立參考圖以及鼓式剎車結構的部分剖視圖。圖中出示一種鼓式剎車結構,其主要包括一設置有一主弧面座8的剎車盤1、一設置有一第一弧面座51及一第一墊片52的第一剎車蹄片5、一設置有一第二弧面座61及一第二墊片62的第二剎車蹄片6、一剎車凸輪4、一剎車臂3以及二彈簧7。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剎車蹄片5與第二剎車蹄片6系為彼此相對的半月形體,第一剎車蹄片5的一端設有第一弧面座51,另一端嵌入有一第一墊片52;相對地,第二剎車蹄片6的一端設有第二弧面座61,另一端嵌入有一第二墊片62。剎車凸輪4包括一軸部41與一設置有一槽部43的凸輪部42,軸部41穿設過剎車盤1并于其一端接合剎車臂3,當剎車臂3受力作動時,所述軸部41亦會產生連動關系,使凸輪部42抵推第一墊片52及第二墊片62;而槽部43容設有第一剎車蹄片5所嵌入的第一墊片52與第二剎車蹄片6所嵌入的該第二墊片62,可作為剎車盤1與剎車蹄片5,6組立時的卡合位置依據。此外,第一剎車蹄片5與第二剎車蹄片6之間設置有二彈簧7,用以提供二剎車蹄片5,6復位時所需的回復力。同樣地,剎車盤1的另一側則利用主弧面座8分別與剎車蹄片5的一第二弧面座51及第二剎車蹄片6的一第二弧面座61相互卡合定位,完成鼓式剎車結構的組立作業。
其中,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鼓式剎車結構,其主弧面座8的底部81與槽部43的底部44需保有一間隔D差異,使得主弧面座8的底部81與該槽部43的底部44系位于不同平面。同時,如圖2及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將剎車凸輪4的裝置位置與二墊片52,62的嵌入位置進行調整,且因第一剎車蹄片5與第二剎車蹄片6彼此系為鏡射關系,若兩者剛好配對相反時是無法順利組裝的,故通過上述改善方式即可避免剎車蹄片發生混裝現象。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剎車蹄片5的第一弧面座51寬度W1等于第二剎車蹄片6的第二弧面座61寬度W2。第一剎車蹄片5所嵌入的第一墊片52寬度W3等于第二剎車蹄片6所嵌入第二墊片62寬度W4。而且,第一墊片52寬度W3與第二墊片62寬度W4等于剎車凸輪4的槽部43寬度Y(圖1所示)。藉此,本實用新型可通過調整二墊片52,62的裝設位置而非改變二墊片52,62的寬度來達到定位的功效,并可對應嵌入剎車凸輪4的槽部43中,使第一剎車蹄片5及第二剎車蹄片6安裝于正確地位置上,可有效減少新零件的產生以降低開發成本。
請參閱圖5,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第一剎車蹄片與第二剎車蹄片的側視圖。在本實施例中,鼓式剎車結構其主要架構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便不在贅述,其差異點僅為第一剎車蹄片5及第二剎車蹄片6于嵌入墊片52,62的位置有所不同。請一并參閱圖6,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正確組立的前視圖。如圖所示,第一剎車蹄片5所嵌入第一墊片52到第一弧面座51的距離比第二剎車蹄片6所嵌入第二墊片62到第二弧面座61的距離較長。亦即,第一剎車蹄片5所嵌入的第一墊片52靠近軸心方向的內側邊521與剎車凸輪4的旋轉中心45距離會比第一墊片52遠離軸心方向的外側邊522與該剎車凸輪4的旋轉中心45距離較近;而第二剎車蹄片6所嵌入該第二墊片62靠近軸心方向的內側邊621與剎車凸輪4的旋轉中心45距離會比第二墊片62遠離軸心方向的外側邊622與剎車凸輪4的旋轉中心45距離較遠。
接著,請參閱圖7,系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正確作動的前視圖。如前述說明,當剎車凸輪4受力轉動后,因該凸輪部42旋轉時系為順時針方向作動,故假設采用前述的配置方式,凸輪部42可完整地抵推第一墊片52及第二墊片62,俾能使第一剎車蹄片5及第二剎車蹄片6確實被撐開,達到剎車的效果。
相對地,請參閱圖8及圖9,其分別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的鼓式剎車結構的錯誤組立的前視圖及錯誤作動的前視圖。如圖所示,此時由于剎車凸輪4的凸輪部42已超出第二剎車蹄片6的墊片外側邊622及第一剎車蹄片5的墊片內側邊521,因此第一剎車蹄片5及第二剎車蹄片6無法被有效的撐開,使剎車效能無法產生,迫使第一剎車蹄片5與第二剎車蹄片6裝置位置必須重新修正,以達到剎車正常作動,避免剎車蹄片5,6經拆裝后在裝置方向的錯誤產生。
雖然通過實施例描繪了本實用新型,但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道,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就可使本實用新型有許多變形和變化,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