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負干舷”活魚運輸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運輸船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船舶的整個貨艙呈“負干舷”狀,即 工作時在水下并與航道水相通,針對漁業捕裝、卸載、運輸保活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外在水上漁業捕撈運輸上,均以專用船舶為主。主要以達到魚質保鮮為 目的,在運輸船的保鮮、保活技術上主要有閉、開式循環型。國內的活魚運輸船均采用開式 循環型,即用水泵連續抽取航道水補充到活魚艙中,使艙內水體溢出艙外,以此來維持活魚 所需的水質,這種方式冬天效果很差;閉式循環型,解決了冬天不能運輸的問題。增氧型是由中國水產研究所研制的HYC ? 0型活魚運輸裝置,該裝置中采用的是 增氧及水凈化技術,即向魚艙水供氧,提高溶氧值,不需更換魚艙中的水,制冷設備加冰,使 魚艙保持一定的艙溫。通風、供氧型是由廣東省奧中船廠研制的150噸活魚運輸船,采用了魚艙通風、降 溫、供氧技術,來提高運載活魚的成活率,它設置一到二個保鮮魚艙或柜,采用自然空氣流 通或電控式氧氣供給的方式。由福建省石獅市東興船舶機械廠研制的溫控活魚運輸船,其主要是在閉式循環型 的基礎上,加設冬天有導熱加溫設備、夏天有制冷降溫設備,設備采用數字監控,解決了冬 天與夏天均能活魚運輸的問題。另有如中國專利03239496. 9 一種活魚運輸船的溫度調節裝置,包括一溫控裝置、 一水循環裝置,溫控裝置與水循環裝置連接一熱交換器調節活魚水艙的溫度,水循環裝置 包括進水裝置及排水裝置,其溫控包括升溫及降溫裝置,升溫結構為儲油桶通過油管連接 一膨脹槽,膨脹槽由油管分別與進油管及回油管連接,回油管一端通過閥門連接熱交換器, 另一端通過閥門連接一熱油循環泵,熱油循環泵的另一端通過閥門連接一熱油載體燃油鍋 爐,熱油載體燃油鍋爐的另一端通過閥門連接進油管,進油管另一端通過閥門連接熱交換 器。該技術方案,可在低溫、淡水域航行或受污染水域航行。又如專利號為ZL200420110764. 8實用新型一種在大中型水庫、湖泊漁業生產的 捕撈作業的活魚運輸船,包括船的殼體和設于其內的艙體,艙體上設有甲板,船的殼體是將 毛竹串接構成船殼整體,毛竹與毛竹間保持有一定間隙,其目的是提供了一種不僅能實現 船艙內水體可更新,保證活魚的成活率。還有如專利號為ZL200520052843. 2 一種鮮活淡水 水產品專用運輸船,其特點是船體上設有多個儲魚艙,各儲魚艙內設有分類網箱和供養管、 排水管,在船體上設有抽水裝置、排水裝置、污水凈化裝置、供氧裝置及進水口、出水口,在 供養管和排水管上設有多個進/出水的通孔。這些設計在捕裝和卸載時對魚的傷害問題依 然沒有解決。以上這些活魚運輸型船,在單位時間內雖能起到活魚運輸途中一定的保活作用, 魚的保活率也得到相應的提高,但魚的損傷率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主要表現在沒有解 決魚網至運輸船的裝載魚損技術的研究,也沒有解決到運輸地后的運輸船卸載魚損技術的研究,一般均采用機械式網吊來完成裝卸,這種網吊方式使魚受到不少于二次以上的成堆脫水擠壓,活魚進船艙的魚損較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魚船在捕撈、裝載、卸載過程中,使魚多次受到成堆脫水 擠壓,造成魚損大的問題,提出“負干舷”船舶技術,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綜合成本低,有 效地解決了船舶在起、運魚過程中所帶來的較大魚損難題,確保魚體較低的損傷率,徹底解 決了運輸途中的缺氧,提高魚的成活率,且保持魚船運輸的快速性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本發明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負干舷”活魚 運輸船,包括船體、動力系統、管系、電器控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船體的貨艙區段呈“負 干舷”狀,即船體的貨艙在工作時處于水下;船舶裝魚時,把魚網的一角拉至船體的負干舷 貨艙的一端,在相對的另一端進行拉升魚網,被捕網中的魚自然游入船艙;合上負干舷貨艙 一側的格柵欄,船舶作運載航行,此時貨艙區段仍處在負干舷狀態,魚艙內的水與航行水道 相通。當到達目的地時,放下負干舷貨艙的一側的格柵欄,把預先設置在貨艙中的魚網, 拉一只角到網箱,艙內的魚就會自然的游到網箱中,毫不受損。作為優選,所述的船體貨艙區段的兩端分別為船頭區和船尾區,船頭區設有前調 節水艙,船尾區設有后調節水艙,貨艙作業時的吃水線的高低能通過前調節水艙和后調節 水艙進行調整。作為優選,所述的貨艙區段的兩側設有步橋架,貨艙上沿至步橋架下部設有若干 扇孔板。從貨艙口一側舷邊甲板起升高設置步橋架,步架橋與船體甲板齊平,為行人通道, 孔板可以按不同漁業實際需要設計不同大小的排孔,由于貨艙處于水面以下,貨艙中的水 通過格柵欄或孔板與航道中的水相通。作為優選,所述的船體的船尾區從船體的中部向尾部方向依次設有后調節水艙、 燃油柜、機艙、套管艙,最尾端設有尾尖艙。當然動力方式有多種,采用某些動力源時,燃油 柜、機艙可設計成另一種動力艙。作為優選,所述的船體的船頭區從中部至前頭分別設有前調節水艙、空艙、首尖艙。作為優選,所述的船體的船尾區的船面上設有駕駛室、生活區,在動力系統驅動裝 置的尾軸中心線以下位置設有若干支出水管,出水管與貨艙相通。作為優選,所述的船體的船頭區內部設有若干支上進水管和若干支下進水管,上 進水管和下進水管與貨艙的前端相通。作為優選,運用船舶浮力原理,對“負干舷”的船舶總體及結構進行設計,提出了 “負干舷”船舶合成式穩定性計算方法;貨艙甲板延伸桁材直至船頭區和船尾區的舷側縱桁 貫串整個船體。本發明的有效效益是解決了船舶在起、運魚過程中帶來的較大魚損問題,無須考 慮運輸途中的缺氧,提高了魚的成活率,保持魚船運輸的快速性,提高了漁業生產效率。因此,本發明設計科學,經濟實用,作業方便,效率高,是一種對捕撈、裝載、運輸活 魚合理有效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
圖1-1是本發明的一種船尾區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發明的一種貨艙區段結構示意圖。圖1-3是本發明的一種船頭區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的一種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圖2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船尾區,11.套管艙,12.套管艙,13.機艙,14.燃油柜,15.后調節水艙, 16.出水管,17.生活區,18.駕駛室;2.貨艙區段,21.孔板,22.步橋架,23.貨艙;3.船頭區,31.前調節水艙,32.空艙,33.首尖艙,34.上進水管,35.下進水管。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參見圖1-1、圖1-2、圖1-3、圖2及圖3,本實施例的船舶設為三個區域,船頭區3、 貨艙區段2、船尾區1,三個區段的船體底板、舷側縱桁等相互延伸一體設計。在貨艙區段2 的兩側都設有步橋架22,即人行通道。船體的一側,在貨艙23上沿至步橋架22下部按客戶具體要求設有孔板21,另一側 設格柵欄。如此,即把船體的貨艙區段2設計成“負干舷”結構,也就是船體的貨艙23在工 作時處于水下,貨艙23內的水始終與航道中的水相通。而船體貨艙區段2的兩端的船頭區 3和船尾區1分別設有前調節水艙31和后調節水艙15,當貨艙23作業時的吃水線的高低, 即貨艙23與外部的水相通的船側位置能通過前調節水艙31和后調節水艙15進行調整,保 證在貨艙內活魚的水與其生活的水具有同樣的品質。這里船頭區3內部設有上下左右布置的兩支上進水管34和兩支下進水管35,上進 水管34和下進水管35與貨艙23的前端相通。船尾區1在動力系統驅動裝置的尾軸中心線 以下左右位置各設有一支出水管16,出水管16與貨艙23相通,這樣來進行貨艙23水位控制。船體的船尾區1和船頭區3除了前調節水艙31和后調節水艙15之外,船尾區1 從船體的中部向尾部方向依次主要設有設有后調節水艙15、燃油柜14、機艙13、套管艙12, 最尾端設有尾尖艙11,當然還有駕駛室18和生活區17,船頭區3部分從中部至前頭分別設 有前調節水艙31、空艙32、首尖艙33。在船舶裝魚時,只需把魚網的一角拉至本船體的負干舷貨艙23的一端,再把相對 另一端的魚網拉升,被捕網中的魚就自然游入船艙,毫不受損;合上負干舷貨艙的右側格柵 欄,船舶就可進行運載航行,此時,船舶一直是處在負干舷狀態,魚艙內的水面與航道中水 面相通,有效的解決了船舶運輸中的缺氧現狀。當到達航行目的地時,放下負干舷貨艙23的一側格柵欄,把預先設置在貨艙23中 的魚網,拉一只角到網箱,貨艙23內的魚就自然的游到網箱中,同樣魚兒毫不損傷。本發明 的船舶從捕撈、裝船、運輸、卸船的全過程來保障魚體較低的損傷率。上述實施例是對本發明的說明,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任何對本發明的簡單變換 后的結構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一種“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包括船體、動力系統、管系、電器控制系統,其特征是船體的貨艙區段(2)呈“負干舷”狀,即船體的貨艙(23)在工作時處于水下;船舶裝魚時,把魚網的一角拉至船體的負干舷貨艙的一端,在相對的另一端進行拉升魚網,被捕網中的魚自然游入船艙;合上負干舷貨艙一側的格柵欄,船舶作運載航行,此時貨艙區段(2)仍處在負干舷狀態,魚艙內的水與航行水道相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貨艙區段(2) 的兩端分別為船頭區(3)和船尾區(1),船頭區(3)設有前調節水艙(31),船尾區(1)設有 后調節水艙(15),貨艙(23)作業時的吃水線的高低能通過前調節水艙(31)和后調節水艙 (15)進行調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貨艙區段(2) 的兩側設有步橋架(22),貨艙(23)上沿至步橋架(22)下部設有若干塊孔板(21)。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的船尾區(1) 從船體的中部向尾部方向依次設有后調節水艙(15)、燃油柜(14)、機艙(13)、套管艙(12), 最尾端設有尾尖艙(11)。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的船頭區(3) 從中部至前頭分別設有前調節水艙(31)、空艙(32)、首尖艙(33)。
6.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的船尾區 (1)設有駕駛室(18)、生活區(17),在動力系統驅動裝置的尾軸中心線以下位置設有若干 支出水管(16),出水管(16)與貨艙(23)相通。
7.根據權利要求2或5所述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船體的船頭 區(3)內部設有若干支上進水管(34)和若干支下進水管(35),上進水管(34)和下進水管 (35)與貨艙(23)的前端相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運輸船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針對漁業捕裝、卸載、運輸保活的“負干舷”活魚運輸船。解決魚船在捕撈、裝載、卸載過程中,使魚多次受到成堆脫水擠壓,造成魚損大的問題,包括船體、動力系統、管系、電器控制系統,其特征是船體的貨艙區段呈“負干舷”狀,即船體的貨艙在工作時處于水下;船舶裝魚時,把魚網的一角拉至船體的負干舷貨艙的一端,在相對的另一端進行拉升魚網,被捕網中的魚自然游入船艙;合上負干舷貨艙一側的格柵欄,船舶作運載航行,此時貨艙區段仍處在負干舷狀態,魚艙內的水與航行水道相通。當到達目的地時,放下負干舷貨艙的一側的格柵欄,把預先設置在貨艙中的魚網,拉一只角到網箱,艙內的魚就會自然的游到網箱中。
文檔編號B63B35/26GK101863305SQ200910306679
公開日2010年10月20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8日
發明者張超, 潘光明 申請人:杭州千島湖造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