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集成鉤環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航空鎖機構,特別是一種多功能集成鉤環鎖,其可應用于需要控制邏輯順序和有應急釋放功能的場合,如飛機起落架、艙門等鎖機構。
【背景技術】
[0002]常規的航空鉤環鎖主要結構型式為:通過能源系統(液壓或氣壓)打開或鎖定。為提高系統安全性,一般需增加一套鋼索或電機驅動裝置進行應急操作。然而,對于無人機,顯然通過人為拉動鋼索應急不太適用,而通過電機驅動將大大增加鉤環鎖的復雜程度以及重量。而現階段國內運用于航空航天的電機可靠性相對較低。
[0003]隨著無人機、小型飛機產業的快速發展,對其安全性、高速性、機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需要提供結構緊湊、重量輕、系統可靠度高的產品用于無人機、小型飛機。傳統的航空鉤環鎖在小型飛機、無人機起落架所占比重、結構空間相對較大,很大程度限制了起落架性能、重量等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傳統鉤環鎖所帶來的系統復雜、重量重及無法在無人操作的情況下應急等問題,提供一種將協調艙門、應急功能與鉤環鎖機構集成在一起,具有邏輯順序控制、電爆應急開鎖的多功能集成鉤環鎖。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多功能集成鉤環鎖,包括一開鎖作動筒,該開鎖作動筒的軸向開設有活塞孔,該活塞孔的中部開設有相互錯開的工作介質輸入端和工作介質輸出端,該工作介質輸入端與飛機的能源系統連接,該工作介質輸出端連接到飛機的艙門收放作動筒或起落架作動筒,該活塞孔內設置活塞,該活塞分為彼此獨立的第一活塞體和第二活塞體,該第一活塞體位于該活塞孔的后端,且該第一活塞體的前端直徑減小,使該第一活塞體與活塞孔之間形成工作介質空間,該工作介質空間與該工作介質輸入端相連通;該活塞孔的后端設置電爆氣體入口,該電爆氣體入口與第一活塞體的后端之間留有一間隙,該電爆氣體入口經螺栓設置用以實現電爆應急的隔板點火器和紫銅墊;該第一活塞體的后端和第二活塞體的中部分別經第一、二密封圈密封;該第二活塞體的前端設置觸頭;該開鎖作動筒固定在鎖殼上,該鎖殼的上側樞設撥桿,下側樞設鎖鉤;上鎖時,該觸頭抵頂該撥桿的上端,該撥桿的下端抵頂該鎖鉤的上端抵頂,該鎖鉤的下端鉤設鎖扣;開鎖時,該觸頭抵頂該撥桿上端,使撥桿順時針轉動,該撥桿的下端脫離該鎖鉤,該鎖鉤釋放鎖扣;應急時,該隔板點火器接收到應急信號而起爆,爆炸產生的沖擊氣流推動第一、二活塞體一起向前作伸出運動,實現開鎖。
[0006]該撥桿的上端設置止回結構,該止回結構在撥桿順時針旋轉時伸出,并抵靠于該鎖殼的止回面。
[0007]該止回結構包括形成于撥桿上端的止回空間,該止回空間內設置止回銷,該止回銷的一端設置擋圈限位,另一端伸出該撥桿,且設置于止回空間內的止回銷上設置壓縮彈簧,開鎖時,隨著撥桿的順時針轉動,撥桿上端偏離鎖殼,止回銷在壓縮彈簧作用下進一步伸出,并抵靠于該鎖殼的止回面。
[0008]該鎖殼上設置撥桿銷軸,該撥桿銷軸經第一襯套連接撥桿,該撥桿上設置用于令撥桿保持逆時鐘轉動的第一扭力彈簧,該第一扭力彈簧的一端連接設置于鎖殼上的第一螺栓。
[0009]該鎖殼上設置鎖鉤銷軸,該鎖鉤銷軸經第二襯套連接該鎖鉤,該鎖鉤上設置用于令鎖鉤保持順時鐘轉動的第二扭力彈簧,該第二扭力彈簧的一端連接設置于鎖殼上的第二螺栓。
[0010]該鎖殼的前端設置用于檢測開鎖和上鎖信號的傳感器,該鎖鉤的一伸出端抵頂傳感器的下端。
[0011]與該鎖鉤安裝位置對應的鎖殼外側設置鎖擋,該鎖擋的下部設置用于對鎖扣進行限位和導向的鎖扣通道。
[0012]該第二活塞體的前端經導向套設置于活塞孔中,該導向套與活塞孔之間經螺紋連接,該導向套的內部設置支撐環,該支撐環上設置有溝槽。
[0013]該第二活塞體的前端中部經螺紋連接觸頭,并用螺母固定該觸頭。
[0014]該撥桿與鎖鉤的抵頂面為同圓心等半徑的圓弧貼合面。
[0015]該工作介質為液壓油或氣體。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為:
[0017]1、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集成鉤環鎖區別于傳統飛機起落架、艙門的上位鎖,應急釋放采用集成在開鎖作動筒內的隔板點火器爆炸驅動,不需要飛機提供液壓或者機械操縱力。
[0018]2、本實用新型開鎖作動筒中第二活塞體的行程由開鎖行程和艙門開啟行程兩部分構成,開鎖行程走完前,開鎖作動筒上相互錯開的工作介質輸入端和工作介質輸出端彼此不連通,開完鎖后,艙門才開始開啟,這樣就協調了艙門、起落架的開鎖與放下先后動作的邏輯順序功能。
[0019]3、為了在開鎖時確保鎖機構一直處于開鎖狀態,本實用新型設置了止回功能,防止艙門或起落架放下前重新上鎖。
[0020]4、針對飛機使用傳統鉤環鎖時功能單一、控制系統復雜、元器件多、占用空間大、重量大和可靠性不高等不足,本實用新型采用了集成設計技術,在保持傳統鎖裝置工作原理不變的基礎上,對鎖裝置結構創新改進設計,將協調艙門、應急電爆管集成設計在開鎖作動筒內,還進一步增加了非需要上鎖限制(防止應急開鎖后意外上鎖)功能,從而簡化了系統的結構,減少了系統的控制元件和應急開鎖機構,有助于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且承載合理、結構緊湊,為飛機收放控制系統的設計降低了復雜性、節省了空間和重量。
[0021]5、由于該新型鎖機構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減重效果好,集電爆驅動應急、鎖功能及協調艙門于一身,因此可廣泛用作各類飛行器的起落架和艙門等上位鎖或其它需要應急開鎖的機構。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集成鉤環鎖的結構原理簡圖。
[0023]圖2是圖1的C-C剖視狀態示意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集成鉤環鎖開鎖狀態簡圖。
[0025]圖4為本實用新型上鎖狀態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6]圖中:1-第一活塞體,2-第一密封圈,3-開鎖作動筒,4-紫銅墊,5-隔板點火器,6-壓緊螺母,8-第三密封圈,9-第二活塞體,10-第二密封圈,11-支撐環,12-導向套,13-螺母,14-觸頭,15-撥桿,16-第一扭力彈簧,17-撥桿銷軸,18-第一螺栓,18’ -第二螺栓,19-傳感器,20-鎖鉤,21-鎖擋,22-鎖鉤銷軸,23-第一襯套,23’ -第二襯套,24-鎖殼,25-螺栓組件,26-止回銷,27-壓力彈簧,28-擋圈,29-第二扭力彈簧,30-工作介質空間,31-活塞孔,32-電爆氣體入口,33-間隙,34-鎖扣,35-止回空間,A-工作介質輸入端,B-工作介質輸出端,C-抵頂面(圓弧貼合面),D-止回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如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多功能集成鉤環鎖一實施例包括一開鎖作動筒3,該開鎖作動筒3的軸向開設有活塞孔31。該活塞孔31的中部上端開設有工作介質輸入端A,該活塞孔31的下端開設有工作介質輸出端B,該工作介質輸出端B連接到艙門收放作動筒或起落架作動筒,用于將艙門或起落架放下。該工作介質為液壓油或氣體。該活塞孔31內設置活塞,該活塞分為彼此獨立的第一活塞體I和第二活塞體9,該第一活塞體I位于該活塞孔31的后端,且該第一活塞體I的前端直徑減小,使該第一活塞體I與活塞孔31之間形成工作介質空間30,該工作介質空間30與該工作介質輸入端A相連通。該第一活塞體I的后端和第二活塞體9的中部分別經第一、二密封圈2、10密封,以避免工作介質泄漏。該第二活塞體9的前端經導向套12設置于活塞孔31中,該導向套12與活塞孔31之間經螺紋連接,該導向套12的內部設置支撐環11,以實現第二活塞體9的導向和限位。該支撐環11上設置有溝槽用于第二活塞體9的支撐、減磨和排氣。該第二活塞體9的前端中部經螺紋連接觸頭14,并用螺母13固定,使觸頭14的伸出量可調節。該開鎖作動筒3用螺栓組件25固定在鎖殼24上。
[0028]該活塞孔31的后端設置電爆氣體入口 32,該電爆氣體入口 32與第一活塞體I的后端之間留有一間隙33,以方便電爆氣體進入第一活塞體I的后端。該電爆氣體入口 32經螺栓設置隔板點火器5和紫銅墊4,用以實現電爆應急。該隔板點火器5用作應急動力源,第一密封圈2和紫銅墊4用作開鎖作動筒3與外界的密封,第一活塞體I用作應急時推動第二活塞體9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