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手工分裝工具,特別是涉及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
背景技術:
我國茶文化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種茶葉生產、加工工藝各有特 色,特別是功夫茶的生產、加工方法更有講究。以烏龍茶的生產、加工方法為例,其概括起來 可分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乾燥等六道工序之多,經過這些工序處理后,進入茶葉的分 裝環節, 一般有機器和手工分裝兩類。 以手工分裝為例,現有分裝技術,采用分裝器具以手工方式將茶葉分裝在小包裝 中,該分裝器具大體形狀如附圖2所示,該分裝器具包括一三角形的底板10、自該三角形底 板10的兩側邊向上延伸的兩側壁11、12及自該三角形底板10的底邊向上延伸的后壁13, 該兩側壁11、12也呈三角形,該后壁13為矩形,該兩側壁11、12和后壁13—同形成該分裝 器具的圍壁,該兩側壁11、12和底板10的前端形成一尖嘴14。該分裝器具盛滿茶葉時,茶 葉容易從分裝器具兩側壁11、12的上邊緣外漏,每一次盛裝茶葉不多,影響茶葉分裝效率, 而且不方便手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手工分裝茶葉的
器具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外漏、每一次盛裝茶葉不多等缺點。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包括一本體,該本體包括三角形的底板、自該三角形底板的 兩側邊向上延伸的兩側壁及自該三角形底板的底邊向上延伸的后壁,該兩側壁也呈三角 形,該后壁為矩形,該兩側壁和后壁一同形成該分裝器具的圍壁,該兩側壁和底板的前端形 成一尖嘴,所述兩側壁的頂邊向外延伸形成兩翼板。 前述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其兩翼板為三角形,且該三角形靠所述尖嘴一端的角 小于其靠所述后壁一端的角。 前述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其翼板向外上方延伸。 由上述對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優點在于 本實用新型提高了分裝器具在使用過程中的分裝效率,有效防止了茶葉從分裝器具兩側壁 的上邊緣外漏,且相對現有手工分裝茶葉的器具來說,該分裝茶葉的器具可盛裝的茶葉量 更大,且使用起來更方便于手持。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茶葉分裝器具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 —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參照圖l,包括一本體l,該本體1包括三角形的底板10、自 該三角形底板10的兩側邊向上延伸的兩側壁11、12及自該三角形底板10的底邊向上延伸 的后壁13,該兩側壁11、12也呈三角形,該后壁13為矩形,該兩側壁11、12和后壁13—同 形成該分裝器具的圍壁,該兩側壁11、12和底板10的前端形成一尖嘴14,所述兩側壁的頂 邊向外延伸形成兩翼板2、3。該兩翼板2、3為三角形,且該三角形靠所述尖嘴14一端的角 小于其靠所述后壁一端的角,該翼板2、3向外上方延伸。 上述翼板2、3的結構便于茶葉自該尖嘴14裝入器具中,使茶葉不易從兩側壁11、 12上邊緣落出,而且便于使用者手持。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 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 為。
權利要求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包括一本體,該本體包括三角形的底板、自該三角形底板的兩側邊向上延伸的兩側壁及自該三角形底板的底邊向上延伸的后壁,該兩側壁也呈三角形,該后壁為矩形,該兩側壁和后壁一同形成該分裝器具的圍壁,該兩側壁和底板的前端形成一尖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側壁的頂邊向外延伸形成兩翼板。
2. 所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兩翼板為三角形,且該 三角形靠所述尖嘴一端的角小于其靠所述后壁一端的角。
3. 所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向外上方延伸。
專利摘要一種分裝茶葉的器具,包括一本體,該本體包括三角形的底板、自該三角形底板的兩側邊向上延伸的兩側壁及自該三角形底板的底邊向上延伸的后壁,該兩側壁也呈三角形,該后壁為矩形,該兩側壁和后壁一同形成該分裝器具的圍壁,該兩側壁和底板的前端形成一尖嘴,所述兩側壁的頂邊向外延伸形成兩翼板。該翼板提高了分裝茶葉的器具在使用過程中的分裝效率,有效防止了茶葉從分裝器具兩側壁的上邊緣外漏,相對現有手工分裝茶葉的器具來說,該分裝茶葉的器具每一次盛裝的茶葉量更大,且該翼板可供手持,使用時更方便操作。
文檔編號B65B67/00GK201545233SQ20092018143
公開日2010年8月11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6日
發明者林文僑 申請人:福建省安溪茶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