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包括具有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鏈節的輸送帶。第一突出部可包括第一配合表面并且可被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輸送帶可包括具有從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二距離的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鏈節。第二突出部可包括第二配合表面,其中第二突出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可布置為與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成配合關系。進一步地,輸送帶可包括延伸通過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和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的連接桿。
【專利說明】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
【技術領域】
[0001] 這里的實施例涉及模塊化輸送帶,并且更特別地,涉及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 帶鏈節結構以及組裝這種輸送帶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如今,輸送帶被廣泛地使用在多種工業應用中。例如,輸送帶用于材料搬運和處理 應用,以及多種食物處理系統。
[0003] 由于輸送帶使用是很廣泛的,因此需要輸送帶的經濟和高效的制造方式來滿足該 增長需求。提供以提高成本效益和安裝效率的一種類型的輸送帶是模塊化輸送帶。模塊化 輸送帶是由很多單個鏈節或帶節段制成的,所述很多單個鏈節和帶節段連接在一起以形成 具有所需的總長度的輸送帶。為了組裝模塊化輸送帶,模塊化鏈節被相對于彼此仔細地對 準,使得連接桿可被插入延伸通過模塊化鏈節的桿接收孔。典型地,每個模塊化鏈節具有桿 接收孔,連接桿可通過桿接收孔插入。然而,在連接桿可被插入前,第一模塊化鏈節中的桿 接收孔需要與第二模塊化鏈節中的桿接收孔對準,使得連接桿可插入通過兩個鏈節。該過 程對于每個鏈節重復直到所有的模塊化鏈節相對于彼此保持在位以形成完整的輸送帶。
[0004] 在一些情況下,將兩個鄰近的模塊化鏈節對準以將所述連接桿通過連接在的所述 桿接收孔插入可能是費勁的并且耗時的過程。在一些情況下,將兩個鄰近鏈節仔細定位為 使得桿可被適當地插入可能是耗費時間的。這可能是困難的,一個原因是帶部件可能由于 其細長的長度而易彎曲。可能導致帶部件易彎曲的另一個因素是形成帶部件的材料。塑料 的帶鏈節可能有時相比金屬鏈節更易彎曲。類似地,連接桿也可能易彎曲,特別是當使用塑 料桿時和/或當帶特別寬而需要使用相對長的桿時。
[0005] 本公開涉及模塊化輸送帶部件在組裝和對準方面的改進。
【發明內容】
[0006] 在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一種輸送帶。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從第一鏈節的表面 延伸第一距離的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鏈節。第一突出部可包括第一配合表面。第一突出部布 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此外,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從第二鏈節的 表面延伸第二距離的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鏈節。第二突出部可包括第二配合表面,其中第二 突出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可布置 為與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成配合關系。進一步地,輸送帶可包括延伸通過第一鏈節 的第一桿接收孔和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的連接桿。
[0007]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一種模塊化輸送帶。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第一桿接 收孔和從第一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的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鏈節。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 表面可定位為距離第一桿接收孔預定距離。此外,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可構造為鄰 接包括第二桿接收孔的第二鏈節的一部分。當第一突出部鄰接第二鏈節的該部分時,第一 桿接收孔可基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08]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組裝輸送帶的方法。該方法可包括提供具有第一突出 部的第一鏈節,其中第一突出部定位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其中第一 突出部從第一鏈節的第一支腿的第一表面延伸第一距離,并且其中第一突出部具有遠離第 一表面延伸的第一配合表面。該方法還可包括提供具有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鏈節,其中第二 突出部定位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其中第二突出部從第二鏈節的第二 支腿的第二表面延伸第二距離,并且其中第二突出部具有遠離第二表面延伸的第二配合表 面。此外,該方法可包括通過將第一鏈節朝向第二鏈節移動直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 面鄰接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將第一接收孔與第二接收孔對準。
[0009]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一種輸送帶。輸送帶可包括在第一鏈節的表面中具有 凹部的第一鏈節,其中該凹部包括第一配合表面,并且其中該凹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 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此外,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從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二距離的 突出部的第二鏈節。突出部可包括第二配合表面,其中突出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二鏈 節的第二桿接收孔。當突出部與凹部接合時,凹部的第一配合表面鄰接突出部的第二配合 表面。
[0010]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一種模塊化輸送帶。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第一桿接 收孔和從第一鏈節的表面延伸的易碎凸片的第一鏈節。易碎凸片可包括定位為距離第一桿 接收孔預定距離的第一配合表面。易碎凸片的第一配合表面可構造為鄰接包括第二桿接收 孔的第二鏈節的一部分。此外,當第一突出部鄰接第二鏈節的該部分時,第一桿接收孔可基 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11]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組裝模塊化輸送帶的方法。該方法可包括提供具有第 一桿接收孔和從第一鏈節的表面延伸的易碎凸片的第一鏈節,易碎凸片包括定位為距離第 一桿接收孔預定距離的第一配合表面。該方法還可包括提供包括第二桿接收孔的第二鏈 節。此外,該方法可包括將第二鏈節的一部分抵接易碎凸片的第一配合表面,從而導致第一 桿接收孔基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12]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一種模塊化輸送帶。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第一桿接 收孔和布置在距離第一桿接收孔預定距離處的接收構件的第一鏈節。接收構件可包括第一 配合表面。此外,所述輸送帶可包括具有第二桿接收孔和從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的縱向定 向的易碎凸片的第二鏈節。易碎凸片可包括定位為距離第二桿接收孔預定距離的第二配合 表面。接收構件可被構造為接收易碎凸片。此外,當易碎凸片接收在接收構件中時,第一桿 接收孔可基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13]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組裝模塊化輸送帶的方法。該方法可包括提供具有第 一桿接收孔和布置在距離第一桿接收孔預定距離處的接收構件的第一鏈節,所述接收構件 包括第一配合表面。該方法還可包括提供具有第二桿接收孔和從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的縱 向定向的易碎凸片的第二鏈節,易碎凸片包括定位為距離第二桿接收孔預定距離的第二配 合表面。此外,該方法可包括將第一鏈節與第二鏈節連結以使得第二鏈節的易碎凸片接收 在第一鏈節的接收構件中,并且第一鏈節的第一配合表面鄰接第二鏈節的第二配合表面, 從而基本上將第一桿接收孔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14] 在另一個方面,本公開涉及輸送帶。該輸送帶可包括具有第一配合表面的第一鏈 節,其中第一配合表面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一鏈節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桿接收孔。該輸 送帶還可包括具有第二配合表面的第二鏈節,其中第二配合表面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二 鏈節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桿接收孔,其中第一配合表面布置為與第二配合表面成配合關 系,并且其中,當第一配合表面鄰接第二配合表面時,第一桿接收孔基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 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15] 當前實施例的其他系統、方法、特征和優勢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研究了 下面的附圖和詳細描述時將是或是變得顯而易見的。意圖為包括在該描述和
【發明內容】
中的 所有這樣的其他系統、方法、特征和優勢都是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并且由后面的權利要求所 保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 參考下面的附圖和描述可更好地理解當前的實施例。圖中的部件不需要按比例, 而是重點放在示出當前實施例的原理。此外,在圖中,相似的附圖標記在全部不同的視圖中 指示相應的部件。
[0017] 圖1是示例性模塊化輸送帶的圖解;
[0018] 圖2是示于圖1的輸送帶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
[0019] 圖3是示例性轉彎曲線輸送帶的圖解;
[0020] 圖4是示例性現有技術的扁鋼絲輸送帶的透視圖;
[0021] 圖5是示例性的指型輸送帶的剖視圖;
[0022] 圖6是包括靠近桿接收孔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鏈節的輸送帶實施例的兩個節單 元的透視分解視圖;
[0023] 圖7是包括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鏈節的組裝的輸送帶實施例的部分平面視圖,其 中對準特征結構已經用于將桿接收孔合適地定位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024] 圖8是包括在鏈節支腿上靠近桿接收孔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鏈節的輸送帶實施 例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0025] 圖9是示于圖8的鏈節支腿的局部放大平面視圖;
[0026] 圖10是靠近桿接收孔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兩個鄰近且互連的鏈節的另一個實施 例的局部放大側視圖,其中桿接收孔合適地對準;
[0027] 圖11是示于圖10的鏈節的局部放大側視圖,其中鏈節相對于彼此成角度,并且桿 接收孔保持合適地對準;
[0028] 圖12是另一個輸送帶實施例的節單元的多個鏈節的平面視圖,其中每個鏈節包 括對準特征結構并且端部鏈節包括保持框;
[0029] 圖13是示于圖12的實施例的鏈節的局部放大透視圖;
[0030] 圖14是組裝輸送帶實施例的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兩個節單元的平面視圖;
[0031] 圖15是圖14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示出了兩個鏈節的接合的對準特征結構;
[0032] 圖16是示出用于組裝輸送帶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圖;
[0033] 圖17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實施例的兩個相鄰節單元的透視圖;
[0034] 圖18示出在使用兩個鏈節的對準特征結構進行對準過程期間輸送帶的鏈節的放 大剖視圖;
[0035] 圖19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實施例的兩個相鄰鏈節的透視圖;
[0036] 圖20是示于圖19的實施例的鏈節的剖視圖;
[0037] 圖21是包括易碎的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實施例的兩個相鄰鏈節的透視圖;
[0038] 圖22示出示于圖21的鏈節的組件;
[0039] 圖23是包括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實施例的兩個相鄰鏈節的剖視圖;
[0040] 圖24示出示于圖23的使用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鏈節的裝配;
[0041] 圖25圖解了示于圖23的實施例的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斷裂過程;
[0042] 圖26是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替代實施例;
[0043] 圖27是包括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實施例的兩個相鄰鏈節的透視圖;
[0044] 圖28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示例性指型輸送帶的鄰近鏈節的透視圖;
[0045] 圖29是示于圖28的實施例的平面視圖;
[0046] 圖30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另一個示例性指型輸送帶實施例的平面視圖;
[0047] 圖31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另一個示例性指型輸送帶實施例的平面視圖;以及
[0048] 圖32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另一個示例性指型輸送帶實施例的平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9] 本公開描述了用于將輸送帶的模塊化鏈節對準以進行組裝的方法和系統。
[0050] 實施例提供了用于對準鄰近鏈節的桿接收孔的方法和系統以有助于保持桿的插 入。當前公開的輸送帶概念,諸如桿對準特征結構,通常可適用于大范圍的模塊化輸送帶構 造。
[0051] 基本的輸送帶結構和制造方法的例子可見于Etherington等人的授權于1999年 9月21日的美國專利No. 5, 954, 188,其全部公開內容以引用的方式合并于此。附圖1對應 于' 188號專利的圖1,并且示出了典型的現有技術模塊化輸送帶10。輸送帶10包括桿12, 桿12由鏈節14連接并由網16覆蓋,以為在輸送帶10上運送的貨物提供額外的支撐。
[0052] 在一些例子中,圓頭18可形成在桿12的端部以用作用于鏈節14的擋止件。焊接 部也通常形成在圓頭18和鏈節14之間,用于桿12和鏈節14之間更結實且更牢固的連接。 在其他例子中,可使用無圓頭的構造,其中桿被焊接到鏈節而沒有形成超出鏈節的支腿的 明顯的突出部。
[0053] 圖2示出了現有技術的輸送帶10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示出了形成有圓頭18的 桿12。此外,圖2還顯示了將圓頭18以及因此桿12緊固到鏈節14的焊接部20。
[0054] 術語"輸送帶",如在本公開中使用的,通常是指任何類型的環形履帶或皮帶,典型 地構造為由齒輪機構或滾筒驅動。術語"輸送帶"不應該認為限定為任意特定類型的輸送 帶,除非在這里特別說明。
[0055] 方向術語"側向的"或"側向地",如在本公開中使用的,是指相對于整個輸送帶的 中心線向外的方向。側向鏈節可被認為是一排的端部鏈節或末端鏈節。
[0056] 術語"縱向",如在本公開和權利要求中使用的,是指輸送帶行進的方向。此外,術 語縱向是指輸送帶行進的向前和向后兩個方向。
[0057] 術語"堅直",如在本公開和權利要求中使用的,是指相對于地面的上下方向。
[0058] 所述輸送帶系統,以及建立這些系統的方向,如這里所描述的,可包括不同類型的 輸送帶。在一些實施例中,輸送帶可為模塊化的輸送帶。模塊化的帶可由設置為側向延伸 的排的相互結合的模塊形成,其縱向地可旋轉地連結。在一些例子中,一排模塊化的帶可包 括側向布置并且例如通過連接桿連結的多個模塊。模塊化的帶可在每排的前向或后向部分 處包括側向對準的桿孔洞或槽。
[0059] 本公開和權利要求中使用的術語"鏈節"在是指輸送帶排的基本部件。例如,一個 單獨的鏈節可側向重復以形成整排鏈節。在一些實施例中,每排僅設置有兩個鏈節(在桿 的每個端部處)。在一些實施例中,鏈節能夠獨立于彼此旋轉。在一些實施例中,兩個或更 多的鏈節可剛性地附接到彼此。
[0060] 術語"桿"或"連接桿"這里是指用于將鏈節連結到一起的細長構件。當連結時, 鏈節和桿形成了基本模塊化輸送帶。
[0061] 術語"節單元"這里是指從輸送帶的一個側向邊端部延伸到相對側向端部的一排 鏈節。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可形成為一件,使得同一排中的所有鏈節剛性地附接到彼 此。在其他實施例中,節單元可具有并排布置的多個單獨鏈節,允許每個單獨的鏈節相對于 彼此旋轉。在其他實施例中,節單元可包括最小數量的鏈節,諸如僅包括由連接桿連接的端 部鏈節。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可不僅包括端部鏈節,還包括沿著連接桿定位在端部鏈節 之間的一個或多個間隔開的中間鏈節。
[0062] 術語"端部鏈節"這里是指在節單元中最外側布置的鏈節,或在一排中用于節單元 的末端鏈節。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節單元可具有兩個端部鏈節,輸送帶的每一側一個端部 鏈節。
[0063] 術語"保持框"這里是指與端部鏈節連結的結構,使得保持框位于端部鏈節的從輸 送帶的中心線向外的側上。換句話說,保持框形成了輸送帶的邊緣。在一些實施例中,保持 框固定連接桿,使得桿在運行、組裝、或任何其他時間期間不會從輸送帶意外移除。
[0064] 圖3顯示了示例性模塊化輸送帶22的俯視圖。如圖3所示,輸送帶22可包括由 多個細長桿26連接的多個鏈節24。中心線28指示輸送帶22的大致中線。輸送帶22可包 括外端部30。為了本公開的目的,在說明書和所附權利要求中使用的術語"外"應指朝向輸 送帶22的外端部30并且遠離中心線28的方向。相反地,術語"內"應指朝向中心線28并 且遠離輸送帶22的外端部30的方向。此外,為了本公開的目的,術語"縱向方向"應指中 心線28取向的方向。
[0065] 如圖3所示,所有的桿26可在形狀和尺寸方面基本上相似,其中每根桿26是由細 長桿材部分形成的細長圓柱形本體。在一些實施例中,桿26可由金屬材料制成,諸如鋼、不 銹鋼、鋁、鈦和/或其他金屬。在其他實施例中,桿26可由非金屬材料制成,諸如塑料、木材、 碳纖維和/或其他非金屬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桿26可為基本上中空的管或導管。在其 他實施例中,桿26可為實心的。
[0066] 桿26的內部部分(靠近中心線28)在圖3中為了圖解的目的被截去。桿26可為 用于支撐并運送多種物體的任意合適的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桿26可沿著圓柱形本體的 長度具有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直徑。可基于諸如在輸送帶22上移動的貨物的類型、輸送帶 22的寬度和/或其他考慮因素等因素而選擇直徑。在一些實施例中,桿26可包括錐形或階 梯狀構造。
[0067] 如圖3所示,桿26可通過鏈節24被操作地連接到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鏈節24 可為基本上U形形狀,其中每個鏈節24構建有兩個支腿,包括由連接構件36連結的內支腿 32和外支腿34。在一些實施例中,內支腿32和外支腿34可為鏡像對稱的形式。因此,由 于內支腿32和外支腿34除了相反取向之外是相似的,因此為了清楚,僅特別地討論外支腿 34的結構。外支腿34可包括相對直的上部部分38,其由向外傾斜的過度區域40連接到相 對直的下部部分42。這個構造形成了較寬的下部開口 44,以允許鏈節24的互連,因此一個 鏈節的連接構件36可容易地滑動以與鄰近的鏈節的下部部分42成嵌套關系。在一些實施 例中,一個鏈節在另一個鏈節中的配合可為相對寬松的配合,在部件之間允許幾毫米的側 向移動。在其他實施例中,該配合可大幅收緊,僅在部件之間保留最小的間距,并且由此當 嵌套時將鏈節保持一致地對準。
[0068] 應當意識到將細長桿連結在一起的鏈節的形式不限于所示的和本公開中討論的 構造。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的鏈節的構造可比鏈節24簡單。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鏈節 的每個支腿可包括單個直的部分。替代地,連接的鏈節的構造可能更涉及某些應用。例如, 可想象其中連接的鏈節相比鏈節24具有更多的彎曲部和/或更復雜的形狀的實施例。此 夕卜,雖然在附圖中內支腿32和外支腿34顯示為具有彼此的鏡像圖像,以使得鏈節24具有 對稱性,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鏈節24可為非對稱的。
[0069] 每個桿26可固定地附接到兩個鏈節24 (例如通過焊接),在桿的每個端部處一個, 以形成節單元46。節單元46可被可旋轉地連接到彼此。例如,每個桿26可穿過外支腿34 的上部部分38中的開口 48,并且穿過內支腿32中對應的開口。雖然桿26可在下部部分 42中的開口 50處或附近被固定地附接到外支腿34,但是桿26可自由地在上部部分38中 的開口 48和內支腿32中的對應的開口中旋轉。
[0070] 在一些情況下,輸送帶可構造為用于直的運輸路徑。這樣的帶通常被稱為"直跑" 輸送帶。在其他情況下,輸送帶可構造為側向地向左邊和/或右邊轉彎。這樣的帶通常被 稱為"轉彎曲線"輸送帶。為了沿著曲線,模塊化輸送帶可縱向地折疊的。在一些情況下, 輸送帶的整個寬度可縱向地折疊。在其他情況下,例如當帶僅需要沿一個方向轉彎時,則僅 帶的一端可折疊。輸送帶可制成通過利用縱向取向的槽而不是圓形孔來接收桿而可折疊。 下面更詳細地討論能使得輸送帶可折疊的結構。
[0071] 如圖3所示的輸送帶22可為可折疊類型的輸送帶。也就是,輸送帶節單元可相對 于彼此可縱向移動。為了便于該縱向可折疊性,外支腿34的上部部分38中的開口 48和內 支腿32中的對應開口可為縱向槽,如圖3所示,從而允許指定的節單元46的桿在相鄰節單 元的鏈節中縱向平移。
[0072] 輸送帶22可在兩個外端部30處或僅在外端部30中的一個處可折疊。進一步地, 在一些實施例中,外端部30可獨立地可折疊,也就是,每個端部30可獨立于輸送帶22的相 對外端部30折疊。該獨立的可折疊性可使得輸送帶22能夠圍繞轉彎被推進。也就是,當 被圍繞轉彎推進時,在轉彎內側上的輸送帶22的外端部30可縱向折疊,而在轉彎的外側上 的外端部30可保持縱向伸展。這樣的輸送帶可被稱為"轉彎曲線"輸送帶。
[0073] 輸送帶22可被諸如滾筒52驅動、拉、推進和/或引導。滾筒52可具有驅動表面 54,其可接觸輸送帶20的外端部30。在一些實施例中,滾筒52可構造為簡單地沿指定路徑 引導輸送帶22。也就是,單獨的驅動結構可推進輸送帶,并且滾筒52可沿著指定路徑引導 輸送帶22。在其他實施例中,滾筒52除了引導輸送帶22之外,還可被構造為推進輸送帶 22。因此,輸送帶22可被構造為接觸驅動表面54。
[0074] 滾筒或其他這樣的推進或引導裝置的驅動表面可構造為接合輸送帶。該驅動表面 可由用于這種接觸的任意適合材料制成。例如,滾筒的驅動表面可由橡膠、塑料、金屬和其 他合適材料制成。這些材料可為堅硬的、耐磨性的,和/或具有在驅動表面與輸送帶的外部 上的接觸焊接部接觸期間用作耐磨物的碎片。
[0075] 在一些情況下,輸送帶可為平頂帶。平頂帶是在鏈節的一個面上制造有支撐表面, 使得該表面鄰接鄰近鏈節,因此在排之間或節單元之間沒有保留大的開口區域。
[0076] 在一些實施例中,輸送帶可為樁式帶。樁式帶具有組裝為方波數學函數的形狀的 橫向鏈節。樁式帶中的鏈節具有允許連接桿被插入的側向對準的桿孔或槽。
[0077] 在一些情況下,樁式帶的樁或"節單元"可具有擺動的扁構件的形式。這樣的樁式 帶被稱為"扁鋼絲"式帶。基本的扁鋼絲式輸送帶的結構和制造方法的示例可見于美國專 利號4846339和5954188中,這兩者以引用的方式合并于此。這些結構和制造方法通常可 應用于這里描述的輸送帶實施例。
[0078] 圖4是現有技術的扁鋼絲式輸送帶60的兩個節單元的示意圖。如可從圖4中看 出的,扁鋼絲帶60可包括第一節單元62,其可具有多個桿接收孔64。帶60還可包括第二 節單元66。第二節單元也可包括多個桿接收孔68。當桿接收孔64與桿接收孔68對準時, 構造為接收連接桿70的、基本上直的桿接收路徑形成為橫向地延伸經過第二節單元66。
[0079] 為了使用第一節單元62和第二節單元66組裝輸送帶,第一節單元62可被鄰近第 二節單元66定位。第一節單元62然后與第二節單元66接合或互連,使得第一節單元桿接 收孔64與第二節單元桿接收孔66對準以形成接收路徑。該桿接收路徑使得連接桿70能 夠被推動通過第一節單元桿接收孔64和第二節單元桿接收孔68以聯接第一節單元62和 第二節單元66。
[0080] 另一種類型的模塊化輸送帶是指式帶。指式帶可包括特征在于直的或鋸齒狀的中 心橫向肋的鏈節,指狀突出部從所述肋沿前向和/或后向方向延伸。這些指件通常具有允 許連接桿被插入的側向對準的桿孔或槽。
[0081] 圖5圖解了示例性指式帶80。如圖5所示,帶80可包括經由連接桿86鉸接地連 接到第二節單元84的第一節單元82。帶80的每個節單元可包括鋸齒狀的橫向肋88。此 夕卜,每個節單元可包括交替的指狀突出部90,其可包括構造為接收連接桿86的桿接收孔 92。為了組裝帶80, 一個節單元上的孔92可與鄰近節單元上的孔92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 徑,連接桿可通過該路徑而被插入以將節單元彼此連接。
[0082] 在一些情況下,節單元,尤其是由塑料制成的節單元,可能具有一定量的柔性,這 可能使得對準過程變得復雜。因此,對準過程可能花費大量時間。此外,在一些情況下,輸送 帶的部件可能不能使其自身很好地自動組裝。因此,包括上述對準過程的組裝可能由熟練 的帶組裝工人執行,雇傭該熟練的組裝工人可能相比雇傭沒有該專業技能的工人更昂貴。 因此,組裝傳統的沒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可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相當高的成本。
[0083] 下面的討論描述了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實施例,其中所述對準特征結構構造為有 助于連接桿插入過程。這里公開的實施例可適用于任意類型的輸送帶,諸如上面所提到的。 [0084] 圖6示出了在鏈節的支腿上靠近桿接收孔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模塊化扁平鋼絲 式輸送帶的兩個節單元的實施例。這些對準特征結構意圖簡化對準過程以減少組裝時間和 成本。
[0085] 如可從圖6中看出的,第一節單元200可具有第一節單元第一桿接收孔208、第一 節單元第二桿接收孔202、第一節單元第三桿接收孔214、第一節單元第四桿接收孔224、和 第一節單元第五桿接收孔226,形成橫向經過第一節單元200延伸的基本上直的第一直線, 以建立用于第一連接桿285的第一插入路徑。此外,第一節單元200可具有第一節單元第 六桿接收孔206、第一節單元第七桿接收孔204、第一節單元第八桿接收孔218、第一節單元 第九桿接收孔220、和第一節單元第十桿接收孔230,形成橫向經過第一節單元200延伸的 基本上直的第二直線,以建立用于第二連接桿280的第二插入路徑。
[0086] 第二插入路徑可還包括在第二節單元中的桿接收孔,包括第二節單元第一桿接收 孔258、第二節單元第二桿接收孔252、第二節單元第三桿接收孔264、第二節單元第四桿接 收孔268、和第二節單元第五桿接收孔270。第二節單元第一桿接收孔258與第一節單元第 六桿接收孔206對準,第二節單元第二桿接收孔252與第一節單元第七桿接收孔204對準, 第二節單元第三桿接收孔264與第一節單元第八桿接收孔218對準,第二節單元第四桿接 收孔268與第一節單元第九桿接收孔220對準,并且第二節單元第五桿接收孔270與第一 節單元第十桿接收孔230對準,以形成用于第二連接桿280的第二插入路徑。圖6中的箭 頭示出了第二節單元250可被移動以將第二節單元250與第一節單元200適當對準以形成 用于第二連接桿280的完整第二插入路徑的方向。
[0087] 為了在對準過程中進行輔助,節單元可提供有靠近桿接收孔布置的突出部。在一 些實施例中,該突出部可環繞或部分地環繞一個或多個桿接收孔。每個突出部可從節單元 的表面向外延伸預定距離,使得突出部具有與節單元的表面間隔開的外側表面。
[0088] 此外,突出部可具有可構造為鄰接另一個節單元的一部分上的對應的配合表面的 至少一個配合表面。該配合表面可具有任意合適的形狀。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可 具有圓形/圓柱形形狀。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可為繞桿接收孔延伸的基本上圓柱 形凸緣。這樣的圓形/圓柱形突出部可具有彎曲或圓形的配合表面。彎曲或圓形的配合表 面可使得節單元能夠相對于彼此旋轉。此外,圓柱形凸緣可形成并用作桿接收孔的一部分。 [0089] 在其他實施例中,根據諸如組裝的節單元的所需的相對運動的因素,突出部可具 有另一種形狀(不同于圓形/圓柱形),諸如橢圓形、半圓形、直線形、多邊形或其他合適的 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配合表面可為基本上平面的。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的配 合表面可為基本上垂直于突出部從其延伸的節單元的表面。在其他實施例中,突出部的配 合表面可相對于節單元的表面傾斜。
[0090] 如可從圖6中看出的,輸送帶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第一圓柱形突出部210,其可圍 繞第一節單元第六桿接收孔206。此外,第二圓柱形突出部216可圍繞第一節單元第八桿接 收孔218,并且第三圓柱形突出部228可圍繞第一節單元第十桿接收孔230。類似于第一圓 柱形突出部210的圓柱形突出部263還可圍繞第一節單元第七桿接收孔204。此外,圓柱形 突出部267可布置為靠近第一節單元第九桿接收孔220。由于突出部263和267布置在節 單元200的隱藏表面上,因此突出部263和267以虛線示出。
[0091] 如圖6所示,額外的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靠近第二節單元第二桿接收孔252的第 一突出部262,以及靠近第二節單元第四桿接收孔268的第二突出部266。在一些實施例中, 第二突出部266可布置為靠近第二節單元桿接收孔268,基本上與第二節單元桿接收孔268 堅直對準。在其他實施例中,突出部可以其他對準方式布置為靠近桿接收孔。例如,如下面 更詳細地討論的,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可布置為基本上與桿接收孔縱向對準靠近桿接 收孔。
[0092] 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可為基本上楔形形狀。例如,第一突出部262可在高度上 傾斜,使得第一突出部262的定位為離第二節單元第二桿接收孔252最遠的部分可與第二 節單元250的表面基本上相平或平齊,并且第一突出部262的最靠近第二節單元第二桿接 收孔252的部分可從第二節單元250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第一突出部262的最靠近第二 節單元第二桿接收孔252的部分可從第二節單元250的表面向外延伸,以形成配合表面,該 配合表面可被構造為鄰接布置為靠近節單元200中的孔204的圓柱形突出部263的配合表 面。
[0093] 類似于上面討論的突出部,第二突出部266可在高度上傾斜,使得第二突出部262 的定位為離第二節單元第四桿接收孔268最遠的部分可與第二節單元250的表面基本上相 平或平齊,并且第二突出部266的最靠近第二節單元第四桿接收孔268的部分可從第二節 單元250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第二突出部266的最靠近第二節單元第四桿接收孔268的 部分可從第二節單元250的表面向外延伸,以形成可基本上垂直于第二節單元250的表面 的配合表面。類似于262的楔形形狀的突出部259也可被布置為靠近第二節單元第一桿接 收孔258。如圖6所示,突出部259可被構造為鄰接第一節單元上的突出部210。另外的楔 形形狀的突出部265和271可分別布置為靠近孔264和270。
[0094] 諸如楔形形狀突出部的對準特征結構可由任意合適的方法形成。在一些實施例 中,這些特征結構可被模制(塑料)或沖壓(金屬)為節單元的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這 些特征結構可通過使節單元的表面上的材料變形或位移而形成。
[0095] 圖7是具有與鏈節的支腿連結的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的實施例的平面圖。在圖 7中,第三節單元300可具有橫向延伸通過第三節單元300的第三節單元桿接收孔320。類 似地,第四節單元350可具有橫向延伸通過第四節單元350的第四節單元桿接收孔370。第 三節單元桿接收孔320構造為與第四節單元桿接收孔370對準,以通過將連接桿通過對準 的桿接收孔插入而將節單元組裝為輸送帶的一部分,所述對準的桿接收孔形成了通過節單 元的桿接收路徑。
[0096] 第三節單元300上的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圓柱形突出部310,其可從第三節單元 300的表面向外延伸某一距離,使得圓柱形突出部310可具有可基本上垂直于節單元300的 表面的外側表面。示于圖7中的圓柱形突出部310圍繞橫向延伸通過第三節單元300的第 三節單元桿接收孔320。
[0097] 第四節單元350上的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接近桿接收孔370的楔形形狀的突出部 360。該楔形形狀的突出部360可在高度上傾斜,使得突出部360的離桿接收孔370最遠的 部分可與第四節單元350的表面基本上相平,并且突出部360的最靠近桿接收孔370的部 分可從第四節單元350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突出部360的最靠近第四節單元桿接收孔 370的部分可從第四節單元350的表面向外延伸,以形成可基本上垂直于第四節單元350的 表面的側表面。
[0098] 為了將第三節單元桿接收孔320與第四節單元桿接收孔370對準,定位在第四節 單元350上的楔形形狀的突出部360的配合表面可與定位在第三節單元300上的圓柱形突 出部310的配合表面接合。楔形形狀的突出部360與圓柱形突出部310的接合可通過將楔 形形狀的突出部360抵接圓柱形突出部310的側壁而實現。楔形形狀的突出部360和圓柱 形突出部310可形成為使得當配合表面彼此接觸或靠近時,第三節單元桿接收孔320與第 四節單元桿接收孔370適當地對準,使得連接桿可容易地推動通過全部第三節單元桿接收 孔320與第四節單元桿接收孔370,而不會在桿接收路徑中被阻擋和/或遇到障礙物。
[0099] 一旦第三節單元300中的桿接收孔320與第四節單元350中的桿接收孔370適當 地對準,則連接桿390可被插入桿接收孔320和350中以固定地將第三節單元300附接到 第四節單元350。雖然圖7中第三節單元300可被固定地附接到第四節單元350,但是第三 節單元300和第四節單元350仍可獨立于彼此繞連接桿390的縱向軸線旋轉。
[0100] 圖8是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的兩個鏈節的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平面視圖。圖 8中,來自于第一節單元411的第一鏈節410可被附接到來自于第二鄰近節單元421的第 二鏈節420。第一鏈節410可在一端415上具有桿接收孔405。來自于第二節單元421的 第二鏈節420可在一端425上具有桿接收孔422。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可布置在第一鏈 節410的表面446上。此外,第二鏈節420可包括布置為靠近桿接收孔422圓柱形突出部 445。
[0101] 圖9是與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的鏈節的實施例相關的示于圖8的鏈節支腿 的放大側視圖。如圖9所示,形成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的配合表面434的近側邊緣可定 位為距離桿接收孔405的中心為距離R。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可在高度上傾斜,使得離桿 接收孔405最遠的遠側邊緣432可與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基本上為相同的高度。最靠 近桿接收孔405的配合表面434可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延伸第一距離。在一些實施 例中,由配合表面434形成的配合表面可基本上垂直于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在一些實 施例中,配合表面434可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延伸約0. 5mm。在其他實施例中,配合表面 434可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延伸大于或小于0. 5mm。如圖9所示,配合表面434可布置為 面向桿接收孔405的方向。
[0102] 在一些實施例中,配合表面434可為基本上平面,如圖6-15所示。在其他實施例 中,如將在下文中更詳細地描述的,配合表面可為曲面。例如,配合表面可彎曲以與配合突 出部(突出部440)的配合表面配合。
[0103] 如圖9所示,圓柱形突出部445可從第二鏈節420的表面460向外延伸預定距離, 使得圓柱形突出部445具有配合表面442和內側面441,這兩個表面都可基本垂直于第二鏈 節420的表面460。在一些實施例中,圓柱形突出部445的外側表面442可從第一鏈節410 的表面延伸〇.5mm。換句話說,配合表面442的高度可約等于0.5mm。在其他實施例中,圓 柱形突出部445的配合表面442可從第二鏈節420的表面460延伸大于或小于0. 5mm。圓 柱形突出部420的配合表面442可具有半徑R,使得圓柱形突出部445的配合表面442可鄰 接由第一鏈節410上的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的近側邊緣434形成的配合表面。
[0104] 雖然第一鏈節410上的突出部430在圖8中示出為楔形形狀,但是突出部430可 具有包括面對桿接收孔405的配合表面的任意合適的形狀。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 430可形成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延伸的隆起部分或其他類型的凸起。在一些實施例 中,隆起部分或凸起可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延伸約0. 5mm。在其他實施例中,隆起部 分或凸起可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延伸大于或小于0. 5mm。在一些實施例中,隆起部分 或凸起可由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上的錫焊或焊接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隆起部 分或凸起可從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向外延伸,以形成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420上的圓 柱形突出部445的配合表面442。
[0105] 如圖9所示,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可包括定位為距離桿接收孔405的中心為距 離R的突出邊緣433。突出邊緣433可距離第一鏈節410的表面446約0.5mm。還如圖9 示出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的高度可基本上等于圓柱形突出部445的 高度443。
[0106] 可使用多種類型的材料以制造所公開的輸送帶。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和/或 鏈節可由塑料材料制成。例如,節單元和/或鏈節可由聚丙烯、聚乙烯、聚甲醛或聚偏二氟 乙烯制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和/或鏈節可通過注射成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節 單元和/或鏈節可由諸如鋼或不銹鋼等金屬材料制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和/或鏈 節可由多于一層材料制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和/或鏈節可涂覆有不同于構成輸送 帶的其余部件的材料的材料。并且,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桿可由與節單元和/或鏈節相同 的材料制成。在其他實施例中,連接桿可由與節單元和/或鏈節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在 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包括鏈節,可由塑料形成,并且桿可由金屬形成。
[0107] 本公開的概念,包括討論的對準特征結構,可適用于與由任意材料形成的連接桿 組裝的輸送帶。如所討論的,桿的柔性可影響插入桿的難度,并且桿的柔性可由桿的直徑、 桿的長度以及用于形成桿的材料所決定。在一些情況下,可使用塑料桿,而在其他情況下, 可使用金屬桿。通常,用于類似的輸送帶的塑料桿具有比金屬桿更大的直徑,以為桿提供合 適的硬度和強度。金屬桿以及相應的桿接收孔的較小的直徑可使得孔的對準和桿的插入變 得更加困難。因此,本公開的對準特征結構可更有利于實施金屬連接桿的實施例。此外,所 公開的對準特征結構通常可更有利于更小直徑的連接桿。
[0108] 圖10是在鏈節上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的另一個實施例的輸送帶鏈節適當 對準的情況下的視圖。圖10示出了來自圖7和8的第一鏈節410和第二鏈節420。如圖 10所示,第一鏈節410上的楔形形狀突出部430的配合表面434可鄰接第二鏈節420上的 圓柱形突出部445的配合表面442。使得配合表面以這樣的方式鄰接可導致第一鏈節410 中的桿接收孔與第二鏈節420中的桿接收孔對準。連接桿499可被插入桿接收孔中以將第 一鏈節410固定地附接到第二鏈節420。
[0109] 圖11是示于圖8-10的輸送帶實施例的示意性視圖,其中桿接收孔適當地對準,而 節單元/鏈節布置為由于繞桿499旋轉地移位而相對于彼此成角度。第一鏈節410上的楔 形形狀突出部430的配合表面434可以任意角度α與第二鏈節420上的圓柱形突出部445 的配合表面442鄰接。如圖11所示,第一鏈節410的軸線472可布置為與第二鏈節420的 軸線470基本上不對準。即使當布置為基本上不對準,楔形形狀的突出部430的配合表面 434仍然可以與圓柱形突出部445的配合表面442配合,以將第一鏈節410中的桿接收孔與 第二鏈節420中的桿接收孔對準。換句話說,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可被構造為不用作組 裝的輸送帶的鏈節的相對旋轉的止動件。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突出部可僅僅用作用于在制 造過程中鏈節朝向彼此前進的止動件,而允許鏈節相對于彼此的旋轉運動。
[0110] 圖12是不同的樁式輸送帶的節單元700的示意性視圖。節單元700,不同于示于 圖4的節單元250,不是在所有位置均為扁平的,而是包括基本上圓柱形的連接部分,連接 桿可通過所述連接部分被插入。然而,與節單元250相似,節單元700包括類似的對準特征 結構。該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圓柱形突出部710和楔形形狀突出部720的組合。
[0111] 如圖12所示,節單元700可由側向重復的多個鏈節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端部 鏈節可具有或不具有與同一排中的其余鏈節相同的形狀或設計。在一些實施例中,端部 鏈節可與保持框連結,所述保持框適于保持連接桿而無需通過焊接、形成圓頭、粘接或其 他方式將桿緊固在位。這種桿保持特征結構的實施例在由Neely等人發明的美國專利號 _,當前美國申請序列號13/311,773 (律師案卷號20-1019) ;Neely等發明的美國專利號 _,當前美國申請序列號13/311,797 (律師案卷號20-1028) ;Neely等發明的美國專利號 _,當前美國申請序列號13/311,882 (律師案卷號20-1029) ;Neely等發明的美國專利 號_,當前美國申請序列號13/311,888 (律師案卷號20-1030);以及Neely等發明的美 國專利號_,當前美國申請序列號13/311,900(律師案卷號20-1031)更完全地公開,所 有這些中的每一個都是在2011年12月6日提交,標題為"Conveyor Belt Link with Rod Retaining Feature",并且均以其全文以引用的方式結合于此。
[0112] 圖13是圖12中的節單元的更詳細的視圖。如可從圖13看出的,節單元700可包 括圓柱形突出部710和楔形形狀的突出部720的組合。
[0113] 圖14是由類似于圖13所示的節單元的結合體形成的輸送帶實施例的一部分的示 意性視圖。如圖14所示,節單元800上的圓柱形突出部810的配合表面可與節單元700上 的楔形形狀突出部720的配合表面配合。連接桿825已經通過桿接收孔被插入貫穿節單元 700和節單元800。第一節單元700還具有可與輸送帶中的鄰近節單元(未示出)的楔形 形狀突出部配合的圓柱形突出部710。類似地,第二節單元800具有可與輸送帶中的鄰近 節單元(未示出)的圓柱形突出部配合的楔形形狀突出部820。雖然節單元700和節單元 800通過連接桿附接,但是節單元700可獨立于節單元800繞桿825旋轉。
[0114] 圖15是圖14的局部放大視圖。如可從圖15看出的,定位在第一節單元700上的 楔形形狀構件720的配合表面725可鄰接定位在第二節單元800上的圓柱形突出部810的 配合表面815。如圖15所示,當圓柱形突出部810的側向面向表面接觸節單元700的鏈節 的側向面向表面時,圓柱形突出部810的側向面向表面可用作承載表面。
[0115] 圖16是示出組裝輸送帶的示例性方法的步驟的流程圖。該方法可包括給第一鏈 節提供圓形突出部的步驟1210。雖然步驟1210可涉及具有圓形突出部的鏈節,但是該突出 部可為形成從鏈節的表面延伸一距離的配合表面的任意其他形狀。該方法還可包括提供具 有楔形形狀突出部的第二鏈節的步驟1220。雖然步驟1220涉及具有楔形形狀突出部的鏈 節,但是該突出部可為形成從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的配合表面的任意其他形狀。該方 法還可包括通過將兩個鏈節移動到一起直到圓形突出部的側表面鄰接楔形突出部的側表 面而將兩個鏈節對準的步驟1230。
[0116] 圖17示出具有對準特征結構的輸送帶的另一個實施例。示于圖17中的實施例是 扁平鋼絲式輸送帶,以簡化討論和圖解。然而,包括在示于圖17的實施例中的對準特征結 構可適用于任意其他合適的模塊化輸送帶。
[0117] 圖17示出了類似于圖6-15所示的對準特征結構。例如,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布 置在相互鏈接的節單元上的突出部,其中突出部具有配合表面,該配合表面構造為使得當 節單元布置為配合表面鄰接時,兩個節單元中的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一旦桿 接收路徑通過對準孔而形成,連接桿可通過孔被插入。突出部可形成為類似于圖6-15所示 的實施例的基本上圓柱形突出部,并且配合突出部可包括塊狀突出部而不是楔形形狀突出 部。此外,塊狀突出部可布置為與孔縱向對準而不是堅直對準。
[0118] 如圖17所示,模塊化輸送帶1400可包括第一節單元1405和第二節單元1410。第 一節單元1405可包括第一鏈節1415,且第二節單元1410可包括第二鏈節1420。在一些實 施例中,鏈節可為基本上U形形狀。例如,第一鏈節1415可包括第一支腿1421、第二支腿 1422和連接部分1423。
[0119] 帶1400可通過將第一節單元1405和第二節單元1410相對于彼此沿縱向方向平 移而組裝。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節單元1410可沿由箭頭1430指示的方向上沿著縱 向軸線1425移動,以將第一桿接收孔1435與第二桿接收孔1440對準。布置為靠近孔1435 的塊狀突出部1445和布置為繞孔1440的基本上圓柱形突出部1450可有助于孔1435和 1440的對準。
[0120] 孔1435和塊狀突出部1445可布置在第一鏈節1415的第一支腿1421上。在一些 實施例中,相應的對準特征結構也可設置在第一鏈節1415的第二支腿1422上。例如,第二 塊狀突出部1445可布置為靠近第一鏈節1415上的桿接收孔1460,并且配合的第二基本上 圓柱形突出部1465可布置為靠近第二鏈節1420上的桿接收孔1470。
[0121] 應當注意的是,雖然在一些實施例中帶1400示出為在鏈節的每個支腿上具有配 合對準特征結構,但是對準特征結構可僅設置在每個鏈節的一個支腿上。進一步地,在一些 實施例中,每個節單元的每個鏈節可包括對準特征結構,如在附圖的實施例中示出的。然 而,應當意識到替代實施例可包括更少組的對準特征結構。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準特 征結構可僅被設置在節單元的最外鏈節上或最外鏈節的最外支腿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對 準特征結構可設置在交替的鏈節上。在還有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對準特征結構可僅被設 置在節單元的中心部分中和外邊緣處。在其他實施例中,對準特征結構可沿著節單元設置 在任意合適的隔開間距處。并且,對準特征結構在給定節單元的前向或后向部分處可為相 同或不同的。
[0122] 進一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的對準特征結構或其他結構特征可沿多個方 向不對稱以在組裝過程中有助于部件的正確定向。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模塊化輸送帶的 所有的節單元可為相同的(并且因而包括相同的對準特征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帶可由 不相同的節單元形成,例如由兩個交替的節單元結構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節單元結構除 了不同的對準特征結構以外可為相同的,這可防止在帶上鄰近位置中組裝具有相同的對準 特征結構的相同節單元。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準特征結構的相配合的對的不同部件可布置 在單個鏈節或樁的同一側上。進一步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相同的特征結構可被在鏈節的前 側和后側兩側上布置在所有鏈節或樁上,使得當繞側向、縱向或堅直軸線反轉時,節單元可 相同地運行。
[0123] 還應當注意到,對準特征結構可被布置在桿接收孔的任一側上,并理解到一旦帶 被組裝,則對準特征結構的放置可影響相對于彼此旋轉鏈節的能力,這可能影響運輸過程 中帶彎曲的能力。此外,對準特征結構可形成為允許在部件中存在一定量的游隙,以適應由 于制造誤差導致的部件的略微的錯位。
[0124]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準突出部可布置為基本上與桿接收孔縱向對準。例如,如圖17 所示,塊狀突出部1445可布置為基本上與孔1435縱向對準。也就是,塊狀突出部1445可 沿著輸送帶的縱向長度布置在與孔1435相同的縱向位置中。
[0125] 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的一個或兩個可具有彎曲的配合表面以使得在組裝后節 單元相對于彼此能完全旋轉。例如,在圖17中示出的實施例中,配合突出部1450具有彎曲 的配合表面1475。因此,當第二節單元1410繞插入通過組裝的第一和第二節單元1405和 1410的連接桿旋轉時,孔和配合表面1475最靠近突出部1445的配合表面1480的部分之間 的距離恒定。
[0126] 塊狀突出部1445的另一個特征結構是,配合表面1480可以對應于突出部1450的 配合表面1475的方式彎曲。配合表面的該曲率不僅可以有助于節單元相對于彼此的旋轉, 其還可以使得沿縱向方向和堅直方向對準。在組裝過程中,孔1435和1440的堅直對準通 過將配合表面1475和1480鄰接而提供。此外,配合表面1480的曲率可環抱基本上圓柱形 的突出部1450,提供孔1440和孔1435對準(也就是第一鏈節1415相對于第二鏈節1420 縱向定位)的指示。
[0127]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準特征結構可被設置在一個節單元上,該節單元可被構造為 鄰接第二節單元的一個或多個部分,其中第二節單元不包括構造為與第一節單元上的對準 特征結構配合的對準特征結構。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鏈節可為基本上U形形狀,包括第 一支腿、第二支腿和兩個支腿之間的連接部分(U形的底部)。第一鏈節可包括突出部,該突 出部包括配合表面,該配合表面定位為距離第一鏈節中的桿接收孔預定距離。因此,突出部 的第一配合表面可被構造為鄰接包括第二桿接收孔的第二鏈節的一部分,使得當第一突出 部鄰接第二鏈節的該部分時,第一桿接收孔基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 徑。
[0128] 圖18示出了一種模塊化輸送帶1500,其可包括第一節單元1505和第二節單元 1510。第一節單元1505可包括第一鏈節1515,且第二節單元1510可包括第二鏈節1520。 第一節單元1505可包括第一桿接收孔1535,其可與第二桿接收孔1540對準,以提供構造為 接收連接桿1542的桿接收路徑。
[0129] 布置為靠近孔1535的突出部1545可有助于孔1535和1540的對準。突出部1545 可具有任意合適的形狀和構造。例如,如圖18所示,突出部1545可為基本上楔形形狀。楔 形形狀的突出部1545可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1520的一部分。
[0130] 在一些實施例中,鏈節可為基本上U形形狀。例如,第一鏈節1515可包括第一支 腿1521、第二支腿1522和連接部分1523。類似地,第二鏈節可包括第一支腿1546、第二支 腿1547和第一支腿1546與第二支腿1547之間的連接部分1548。在一些實施例中,楔形 形狀突出部1545可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1520的連接部分1548。如圖18所示,楔形形狀 突出部1545可包括第一配合表面1575,其可被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1520的連接部分1548 的第二配合表面1580。
[0131] 為了避免組裝后配合表面的聯合,這可阻止節單元的相對轉動,對準特征結構可 被構造為使得將要結合的鏈節定位為配合表面鄰接以基本上對準孔,并且然后通過連接桿 的插入(這精確地對準孔從而將配合表面從彼此略微分開)或者通過相對于彼此旋轉節單 元而重新定位。例如,突出部可設置為距離桿接收孔預定距離,使得當配合表面鄰接時,桿 接收孔基本上但沒有精確對準,并且使得當桿插入并且孔變得精確對準時,配合表面不鄰 接。為了在孔基本上但非精確對準時有助于桿的插入,桿的前端和/或一個或兩個孔的邊 緣可斜切或倒角。
[0132] 圖18示出一個實施例,其中對準特征結構配合表面可被鄰接以基本上對準將被 結合的鏈節中的孔,并且然后通過由連接桿的插入導致的孔的精確對準被拉開脫離鄰接。 例如,當楔形形狀突出部1545的第二配合表面1580鄰接第二鏈節1520的連接部分1548的 第一配合表面1575時,第二鏈節1520可嵌套在第一鏈節1515的第一支腿1521和第二支 腿1522之間,并且第一桿接收孔1535可與第二桿接收孔1540基本上對準。在一些實施例 中,當楔形形狀突出部1545的第二配合表面1580鄰接第二鏈節1520的連接部分1548的 第一配合表面1575時,相比于當第一桿接收孔1535和第二桿接收孔1540精確定位時,第 二鏈節1520沿縱向方向嵌入第一鏈節1515的第一支腿1521和第二支腿1522之間更遠。
[0133] 基本上(但不精確)對準在圖18中由尺寸1582和1584示出。為了在孔1535和 1540基本上(但不精確)對準時有助于連接桿1542的插入,在一些實施例中,桿1542可包 括斜切端頭1586。替代地或另外地,孔1540和/或孔1535可斜切(或倒角),如圖18所 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準特征結構可構造為將孔1535和1540定位為在達桿1542的直徑 的一半的范圍內對準。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桿1542和/或孔1535和1540上的斜面/ 倒角可達桿的直徑的一半。在一些實施例中,斜面/倒角可提供用于適應由于制造中的振 動導致的錯位,而無論對準特征結構是否提供了任意目的的錯位。
[0134] 一旦桿1542完全插入,則孔1535和孔1540可通過相對于第一鏈節略微縱向地平 移第二鏈節1520而變得精確對準。因此,等于尺寸1582(和尺寸1584)的間距將設置在配 合表面1575和1580之間,從而允許第一節單元1505相對于第二節單元1510旋轉。
[0135] 在一些實施例中,對準特征結構可與彼此接合,使得配合表面鄰接,以將桿接收孔 對準。該步驟可在鏈節定向為彼此正交(垂直)的情況下執行。一旦桿被插入,則節單元 可繞連接桿旋轉,從而將對準特征結構脫離接合,并使得節單元相對于彼此在預定運動范 圍內能夠自由旋轉。
[0136] 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個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凹部。例如,第一鏈節可在第一鏈 節的表面中包括凹部,其中該凹進包括第一配合表面。該凹部可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一 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此外,至少一個對準特征結構可包括接合凹部的突出部。例如,第二 鏈節可包括從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二距離的突出部,其中突出部包括第二配合表面。突 出部可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其中當突出部與凹部接合時,凹部 的第一配合表面鄰接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
[0137] 當突出部與凹部接合時,第一鏈節可基本上與第二鏈節不對準。例如,在一些實施 例中,當突出部與凹部接合時,第一鏈節可定向為基本上與第二鏈節正交。在連接桿插入通 過第一鏈節和第二鏈節的孔之后,鏈節可被旋轉使得第一鏈節定向為與第二鏈節基本上對 準。在該布置中(也就是,當第一鏈節定向為與第二鏈節基本上對準),第二鏈節上的突出 部可從第一鏈節縱向隔開,允許第二鏈節相對于第一鏈節繞連接桿在預定的運動范圍內旋 轉。
[0138] 圖19示出了具有包括凹部和配合突出部的對準特征結構的示例性輸送帶實施 例。例如,圖19示出了模塊化輸送帶1600,其包括第一節單元1605和第二節單元1610。第 一節單元1605可包括第一鏈節1615,并且第二節單元1610可包括第二鏈節1620,其構造 為沿縱向軸線1625縱向對準。第一鏈節1615可包括第一桿接收孔1635,且第二鏈節1620 可包括第二桿接收孔1640。
[0139] 第一鏈節1615可包括凹部1645。第二鏈節1620可包括構造為與凹部1645接合 的突出部1650。凹部1645和突出部1650可具有任意合適的配合形狀。例如,如圖19所 示,凹部1645和突出部1650可為基本上半球形。其他可能的配合形狀將由本領域的普通 技術人員意識到。此外,還應當意識到突出部1650和凹部1645接合的程度可改變。在一 些實施例中,當兩個部件接合時,基本上整個突出部1650可布置在凹部1645中。在其他實 施例中,當兩個部件接合時,突出部1650的僅僅一部分可布置在凹部1645中。
[0140]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9所不,凹部1645可布置為靠近孔1635,與孔1635縱向對 準。如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示出的,突出部1650可布置為靠近孔1640,與孔1640堅直對準。 在該構造下,突出部1650可與凹部1645接合,以將孔1635和1640對準以建立通過孔1635 和1640的桿接收路徑。因此,當第一節單元1605 (以及因此第一鏈節1615)定向為相對于 第二節單元1610 (以及因此第二鏈節1620)成基本上正交(垂直)的角度時,可實現對準。 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凹部和/或突出部可定位為使得配合接合(以及因此孔的對準)通 過第一節單元和第二節單元相對于彼此以不同的非零角度定向而實現。
[0141] 將孔1635與孔1640通過突出部1650與凹部1645接合同時將第一節單元1605定 向為正交于第二節單元1610而將孔1635與孔1640對準的步驟由圖19中的標記為"1"的 箭頭示出。在孔1635和1640對準后,連接桿1655可插入通過孔1635和1640,如由圖19 中的標記為"2"的第二箭頭示出的。一旦連接桿1655被插入后,則第二節單元1610可繞 連接桿1655相對于第一節單元1605旋轉,如由圖19中的標記為"3"的第三箭頭示出的。 通過旋轉第二節單元1610,突出部1650可從凹進1645脫離接合。
[0142] 如圖20所示,在該第三步驟完成時,第一節單元1605和第二節單元1610可基本 上對準。如圖20所示,在該組裝后的構造中,突出部1650可定位為從第一節單元1605縱 向間隔開,以允許節單元相對于彼此在預定的旋轉運動范圍內自由旋轉。此外,在一些實施 例中,第二桿接收孔1640可為縱向細長槽,其使得帶1600可伸縮。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當 第一節單元1605和第二節單元1610對準時,突出部1650和第一節單元1605之間的縱向 間距可足夠大以允許第一節單元1605和第二節單元1610的伸縮。
[0143] 進一步地,在替代的實施例中,凹部1645可布置為與孔1635堅直對準。在這樣的 實施例中,當第一節單元1605和第二節單元1610定向為基本上彼此對準時,突出部1650 與凹部1645的接合可發生。為了有助于在組裝后第一節單元1605相對于第二節單元1610 繞連接桿1655旋轉,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1650與凹部1645的接合可極小,使得在節單 元1605和1610的相對旋轉期間,元件容易地脫離接合。
[0144] 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1650可為易碎的。例如,一旦孔的對準通過將突出部 1650與凹部1645接合而實現,則節單元1605和1610的相對旋轉導致突出部1650破裂,使 得第一節單元1605相對于第二節單元1610能夠自由旋轉。突出部1650可通過任意合適 的方式而使得其是易碎的。例如,突出部1650和第二鏈節1620之間的結合部可以某種方 式弱化,諸如具有穿孔和/或由容易斷裂的較薄的材料片形成,而不會損壞突出部1650所 附接的鏈節的部分。替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1650可由可溶材料形成。在帶組裝 之后,帶可被浸入溶劑中或噴涂有溶劑,該溶劑溶解突出部1650但不會影響輸送帶部件的 其余部分。
[0145] 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類型的對準特征結構可被構造為使得帶可被使用而不會使 易碎部件破裂。在這樣的情況下,使用者可關于他們是想要使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破裂還是 在易碎對準特征結構完整的情況下使用輸送帶而具有選擇。在一些實施例中,保留易碎對 準特征結構完整可導致帶具有有限的柔性和/或可伸縮性,這對于一些應用來說可能是滿 意的或優選的。如果斷裂是不必要的,則保留易碎對準特征結構完整可能通常有助于維修 和部件的更換。如果易碎對準特征結構保留完整,那么已經被拆開用于維修的輸送帶的重 新組裝可更容易并更快。然而,對于其他應用,使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破裂可能是優選的,以 允許輸送帶部件相對于彼此的增大的運動范圍。例如,易碎的對準特征結構的移除可使得 節單元相對于彼此能夠相對旋轉或在更大范圍內相對旋轉,以及使得節單元相對于彼此能 夠縱向伸縮。可伸縮性可使得帶能夠沿著曲折的輸送路徑的轉彎以及其他方面。
[0146] 也可想象其他類型的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示例性模塊化輸送帶可包括具有從第一 鏈節的表面延伸的易碎凸片和第一桿接收孔的第一鏈節。易碎突片可包括定位為距離第一 桿接收孔預定距離的第一配合表面。易碎突片的第一配合表面可構造為鄰接包括第二桿接 收孔的第二鏈節的一部分。當第一突出部鄰接第二鏈節的該部分時,第一桿接收孔可基本 上與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0147] 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凸片可布置在第一基本上U形形狀鏈節的內表面上。該凸 片可用于限定第二鏈節在第一鏈節中的嵌套,以對準桿接收孔。在這樣的實施例中,第二鏈 節上的孔可為縱向細長槽。一旦連接桿通過孔插入,則鏈節可被擠壓以迫使第二鏈節進一 步嵌套與第一鏈節接合,并且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使易碎凸片破裂。使該凸片破裂可使得鏈 節能夠相對于彼此自由旋轉以及可縱向伸縮。
[0148] 每個鏈節可基本上為U形形狀,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連接部分。第一鏈節的 易碎凸片可被構造為當第二鏈節嵌套在U形形狀的第一鏈節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之間 處于鄰接位置中時而鄰接第二鏈節的連接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桿接收孔可為縱向 細長槽,并且易碎凸片可構造為通過將第二鏈節從鄰接位置縱向平移到第二位置而破裂, 在第二位置中第二鏈節更深地嵌套到第一鏈節中。
[0149] 圖21示出了具有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示例性輸送帶實施例。圖21示出了模塊化 輸送帶1800,其包括第一節單元1805和第二節單元1810。第一節單元1805可包括第一鏈 節1815,并且第二節單元1810可包括第二鏈節1820,其構造為沿縱向軸線1825縱向對準。 第一鏈節1815和第二鏈節1820可例如通過將第二鏈節1820沿由箭頭1827指示的縱向方 向平移而形成接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鏈節1815和第二鏈節1820之一或兩者可縱向 平移以使兩個鏈節形成接合。第一鏈節1815可包括第一桿接收孔1835,且第二鏈節1820 可包括第二桿接收孔1840。此外,第一鏈節1815可包括易碎凸片1845。
[0150] 如圖21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鏈節1815和第二鏈節1820可為基本上U形 形狀的。例如,第一鏈節1815可包括第一支腿1850、第二支腿1855和第一支腿1850與第 二支腿1855之間的連接部分1860。類似地,第二鏈節1820可包括第一支腿1865、第二支 腿1870和第一支腿1865與第二支腿1870之間的連接部分1875。
[0151] 易碎凸片1845可包括第一配合表面1880,其可被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1820的連 接部分1875的第二配合表面1885。類似于圖18示出的實施例,易碎凸片1845可布置為距 離第一孔1835預定距離,使得當第二鏈節1820通過沿縱向方向(由箭頭1827指示)平移 而與易碎凸片1845的配合表面1880形成接觸時,孔1835和1840可基本上對準,建立桿接 收路徑。
[0152] 圖如圖22所示,一旦孔1835和1840基本上對準,連接桿1890可沿由箭頭1895指 示的方向插入通過孔1835和1840。此外,在連接桿1890已經被插入后,由于第二孔1840 可為縱向細長槽,因此第二鏈節1820可朝向第一鏈節1815進一步縱向平移,以使易碎凸片 1845斷裂,從而使得第一節單元1805能夠相對于第二節單元1810繞連接桿1890自由旋 轉。此外,易碎凸片1845的移除還可使輸送帶1800可伸縮。
[0153] 圖23-25是示出組裝鏈節1815和1820的過程的剖視圖。如圖23所示,第二鏈節 1820可沿由箭頭1827指示的縱向方向平移以嵌入第一鏈節1815。圖24示出第二鏈節1820 定位為連接部分1875的第二配合表面1885鄰接易碎凸片1845的第一配合表面1880。如 圖24所示,當第一配合表面1880鄰接第二配合表面1885時,孔1835和1840可基本上對 準,建立桿接收路徑。使得連接桿1890能夠沿由箭頭1895指示的方向插入。
[0154] 如圖25所示,一旦連接桿1890已經被插入,則第二鏈節1820可沿由箭頭1899指 示的方向平移至少預定距離(由圖25中的尺寸1897指示),以使第一鏈節1815的易碎凸 片1845破裂。這由于以下事實而能夠實現:第二桿接收孔為縱向細長槽,從而允許第二鏈 節1820在一定的運動范圍內縱向平移,而同時連接桿1890保持不動。一旦易碎凸片1845 已經被破裂,則第一和第二鏈節1815和1820可相對于彼此在更大的運動范圍內旋轉地和 縱向地鉸接,以使得能夠沿曲折的輸送帶路徑進行輸送。
[0155] 易碎凸片1845可通過任意合適的方式而使得其易碎。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凸片 1845和第一鏈節1815之間的結合部可以某種方式弱化。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部可 被穿孔。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結合部可簡單地為材料的較薄區域。在還有一些其他的實施 例中,該結合部可較薄并且穿孔。替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凸片1845的至少一部分可 在溶液中溶解,而輸送帶部件的其余部分不溶解。一旦組裝,則易碎凸片1845或易碎凸片 1845和第一鏈節1815之間的結合部可使用溶液溶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意識到凸 片能夠易碎的其他可能方式。
[0156] 在一些實施例中,附接到第一鏈節的易碎凸片的配合表面可為彎曲的以與第二鏈 節的相應的表面配合。圖26示出了易碎凸片的替代形狀。具體地,圖26顯示了第一鏈節 2315和第二鏈節2320。第一鏈節2315可包括第一桿接收孔2335,且第二鏈節2320可包括 第二孔2340。第一鏈節2315可包括易碎凸片2345,其具有第一配合表面2380,第一配合表 面2380可被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2320的第二配合表面2385。如圖26所示,第一配合表面 2380和第二配合表面2385可為彎曲的。
[0157] 配合表面的曲率可有助于沿堅直方向對準。例如,第一配合表面2380的凹曲率可 環抱第二鏈節2320的第二配合表面2385,防止第二鏈節2320相對于第一鏈節2315在組裝 過程中的不期望的堅直移位。
[0158] 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對準特征結構可提供為其通過節單元的相對旋轉而不是節 單元相對于彼此的縱向平移而破裂。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U形形狀的接收構件可布置在 第一鏈節上,并且易碎凸片可在第二鏈節上縱向地定向,其中接收構件可構造為在第二鏈 節縱向平移到與第一鏈節接合時接收易碎凸片。易碎凸片和接收構件可具有配合表面,配 合表面在鄰接時導致第一鏈節上的第一桿接收孔與第二鏈節上的第二桿接收孔對準。連接 桿可通過對準的孔插入,以組裝輸送帶的節單元。一旦桿已經被插入,則節單元可相對于彼 此旋轉以折斷易碎凸片。
[0159] 圖27示出了包括易碎對準特征結構的實施例。圖27示出了模塊化輸送帶2400, 其可包括第一節單元2405和第二節單元2410。第一節單元2405可包括第一鏈節2415,并 且第二節單元2410可包括第二鏈節2420,其構造為沿縱向軸線2425縱向對準。第一鏈節 2415和第二鏈節2420可例如通過將第二鏈節2420沿由箭頭2430指示的縱向方向平移而 形成接合。第一鏈節2415可包括第一桿接收孔2435,且第二鏈節2420可包括第二桿接收 孔 2440。
[0160] 如圖27所示,第一鏈節2415可包括布置在距離第一桿接收孔2435預定距離處的 接收構件2445。接收構件2445可被構造為接收從第二鏈節2420的表面延伸的縱向定向 的易碎凸片2450。當易碎凸片2450接收在接收構件2445中時,第一桿接收孔2435可基 本上與第二桿接收孔2440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將第二鏈節2420與第一鏈節2415形 成接合的步驟可例如通過沿箭頭2430指示的方向縱向平移而執行。與該第一步驟相關聯 的動作在圖27中進一步地標記為"1"。當孔2435和2440基本上對準時,連接桿2455可 通過桿2435和2440插入。該插入連接桿2455的第二步驟在圖27中使用圖27中的標記 為"2"的箭頭示出。一旦易碎凸片2450接收在接收構件2445內并且連接桿2455通過孔 2435和2440插入,則易碎凸片2450可通過將第二鏈節2420相對于第一鏈節2415旋轉而 斷裂。易碎凸片2450可保持在接收構件2445中,而第二鏈節2420的其余部分相對于第一 鏈節2415旋轉,從而導致易碎凸片2450斷裂。該第三步驟由圖27中的標記為"3"的箭頭 示出。
[0161] 接收構件2445可包括第一配合表面2480,其可定位為距離第一桿接收孔2435預 定距離。易碎凸片2450可包括第二配合表面2475,其可定位為距離第二桿接收孔預定距 離。為了更清楚示出,可以參照第二易碎凸片2482,其具有配合表面2485。
[0162] 在一些實施例中,接收構件2445可包括從第一鏈節2415的表面延伸的基本上U 形形狀的突出部。因此,該U形形狀可構造為當易碎凸片2450接收在接收構件2445中時, 將第二鏈節2420相對于第一鏈節2415沿堅直和縱向方向都對準。易碎凸片2450可通過下 配合表面2490和上配合表面2495而保持為與孔2435堅直對準,當易碎凸片接收在接收構 件2445中時,下配合表面2490和上配合表面2495可約束易碎凸片2450的堅直移動。易 碎凸片2450和上下配合表面2490、2495之間的游隙的量可改變。在一些情況下,這些部件 之間的配合可相對緊密,類似壓配合。在該情況下,當易碎凸片2450斷裂時,其可保持在接 收構件2445中。在其他情況下,易碎凸片2450在接收構件2445中的配合可相對寬松,但 仍然限制易碎凸片的移動以保持孔2435和2440的對準。
[0163] 易碎凸片2445可通過任意合適的方式而使得其易碎。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凸片 2445和第二鏈節2420之間的結合部可以某種方式弱化。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結合部可 被穿孔。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結合部可簡單的為材料的較薄區域。在還有一些其他的實施 例中,該結合部可既較薄又穿孔。替代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易碎凸片2445的至少一部分可 在溶液中溶解,而其余輸送帶部件不溶解。一旦組裝,則易碎凸片2445或易碎凸片2445和 第二鏈節2420之間的結合部可使用溶液而溶解掉。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意識到使突 片易碎的其他可能方式。
[0164] 圖28示出了包括對準特征結構的示例性指式輸送帶2800的實施例。輸送帶2800 可包括第一節單元和第二節單元,第一節單元包括第一鏈節2805,第二節單元包括第二鏈 節2810。包括第一鏈節2805的第一節單元和包括第二鏈節2810的第二節單元可通過連接 桿2815結合。第一鏈節2805可包括中心橫向肋2820。第一鏈節2805可進一步包括至少 一個指狀、前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25,其沿前向方向從橫向肋2820延伸,和至少一個指狀、 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30,其沿后向方向從橫向肋2820延伸。第二鏈節2810可包括中心 橫向肋2835。第二鏈節2810可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個指狀、前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40和至 少一個指狀、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45。
[0165] 第一鏈節2805的前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50可包括延伸通過第一鏈節2805的支 腿2850的第一桿接收孔2850,并且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45可包括第二桿接收孔2855。 當孔2850和2855在對準時形成了桿接收路徑,連接桿2815可通過所述桿接收路徑被插入 以將第一鏈節2805附接到第二鏈節2810。應當注意到,在一些實施例中,橫向肋2820可布 置在鄰近的連接桿2815之間,這對于指式帶是典型的。
[0166] 為了有助于孔2850和2855的對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鏈節2805和/或第二 鏈節2810可包括一個或多個對準特征結構。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鏈節2805的前向 延伸的鏈節支腿2825和/或第二鏈節2810的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45可包括形成配合 表面的一個或多個肩部,所述配合表面可被構造為鄰接鄰近鏈節的一個或多個部分。這些 肩部可例如與上面討論的圓柱形突出部和/或楔形形狀突出部用作相同的目的。
[0167] 如圖28所示,第一鏈節2805可包括第一配合表面2860,其可被構造為鄰接第二 鏈節2810的后向延伸支腿2845的第二配合表面2865。第一配合表面2860可布置為靠近 第一桿接收孔2850,且第二配合表面2865可布置為靠近第二桿接收孔2855。在一些實施 例中,第一配合表面2860可為基本上平面的。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配合表面2860可為彎 曲的或圓形的,如圖28所示。此外,雖然第二配合表面2865在圖28中示出為基本上平面 的,但是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配合表面2865可為彎曲的。例如,第二配合表面2865可為 彎曲的以與彎曲的第一配合表面2860配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配合表面2860可至少 部分地圍繞第一桿接收孔2850。例如,如圖28所示,第一配合表面2860可與第一桿接收 孔2850基本上同心。彎曲的配合表面可使得第一鏈節2805和第二鏈節2810能夠相對于 彼此以類似于在上面其他實施例中討論的方式旋轉。
[0168] 第二配合表面2865可由例如遠離鏈節支腿2845的表面延伸小于1mm的肩部形 成。此外,鏈節支腿2845還可包括形成第三接觸表面2870的第二肩部,該第三接觸表面 2870可被構造為鄰接第一鏈節2805的接觸表面2875,如圖28所示。
[0169] 圖29示出了圖28所示的實施例的平面圖。
[0170] 圖30示出了類似于圖29-30所示的實施例的替代實施例。圖30所示的實施例包 括在前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25和2887上形成附加的接觸表面2880和2885的附加的肩部, 接觸表面2880和2885可被構造為鄰接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2845的接觸表面2890。鏈節 支腿2825還可包括形成又一接觸表面2895的肩部,接觸表面2895可被構造為鄰接側向鄰 近鏈節的接觸表面。
[0171] 圖31示出了又一替代實施例,其中僅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包括構造為鄰接第一 鏈節2805的第一接觸表面2860的單側接觸表面3100。圖32還示出了不對稱的構造,其中 第二鏈節2810的后向延伸的鏈節支腿和第一鏈節2805的前向延伸的鏈節支腿兩者可分別 包括形成接觸表面3100和3105的肩部。進一步地,第一鏈節2805還可包括用于鄰接側向 鄰近鏈節的又一接觸表面3110。應當理解,根據圖28-32所示的實施例,接觸表面可被以縱 向和/或側向對稱或不對稱的構造提供。
[0172] 這里討論的對準特征結構可在多種不同類型的輸送帶中使用,并且可與意圖簡化 輸送帶的制造的其他技術組合使用。例如,上面提到的桿保持特征結構可與桿接收孔對準 特征結構組合以使得桿接收孔的適當對準和桿的插入兩者都變得容易,并且進一步地,在 連接桿被插入時牢固地保持連接桿。
[0173] 雖然已經描述了當前實施例的多種實施例,但本描述意圖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 制性的,并且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在當前實施例的范圍內的更多 的實施例和實施方式是可能的。因此,除非根據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當前實施例不受 限制。在本公開中描述的任意實施例的特征結構可被包括在本公開描述的任意其他實施例 中。并且,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進行多種修改和改變。
[0174] 進一步地,在描述代表性實施例中,本說明書可能已經以特定序列的步驟展示了 方法和/或過程。然而,在某種程度上,方法或過程不依賴于這里闡述的特定順序的步驟, 該方法或過程不應該限于所描述的步驟的特定序列。如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意識到 的,步驟的其他序列也是可能的。因此,說明書中闡述的步驟的特定順序不應解釋為對權利 要求的限制。此外,涉及方法和/或過程的權利要求不應該限制于以所寫的順序執行其步 驟,并且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容易地意識到該序列可改變。
【權利要求】
1. 一種輸送帶,包括: 第一鏈節,其具有從所述第一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的第一突出部,其中第一突出 部包括第一配合表面,其中第一突出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 孔; 第二鏈節,其具有從所述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二距離的第二突出部,其中第二突出 部包括第二配合表面,其中第二突出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 孔;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布置為與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成配合 關系;以及 連接桿,其延伸通過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和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基本上為圓形 的,并且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基本上為平面的并且構造為在組裝過程中鄰接基 本上圓形的第一配合表面。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至少部分地圍繞所述第一桿接收 孔。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完全圍繞所述第一桿接收孔。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為繞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 孔延伸的基本上圓柱形的凸緣。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為基本上楔形形狀突出部。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遠離所述第一鏈節的表面延伸小 于1毫米,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遠離所述第二鏈節的所述表面延伸小于1毫米。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鏈節和所述第二鏈節由塑料材料制成。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布置為靠近所述第二桿接收孔, 基本上與所述第二桿接收孔堅直對準。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布置為靠近所述第二桿接收孔, 基本上與所述第二桿接收孔縱向對準。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為彎曲的。
12. -種模塊化輸送帶,包括: 第一鏈節,其具有第一桿接收孔和從所述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一距離的第一突出部,其 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定位為距離所述第一桿接收孔預定距離; 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構造為鄰接包括第二桿接收孔的第二鏈節的一 部分;并且 其中,當所述第一突出部鄰接所述第二鏈節的該部分時,所述第一桿接收孔基本上與 所述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13. 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鏈節為基本上U形形狀的。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鏈節的基本上U形形狀由第一支腿、第 二支腿和在所述第一支腿和所述第二支腿之間的連接部分限定。
15. 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鏈節基本上為U形形狀,包括第一支 腿、第二支腿和連接部分,并且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突出部構造為鄰接所述第二鏈節的連 接部分。
16. 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輸送帶,其中,當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突出部鄰接所述第二 鏈節的連接部分時,所述第二鏈節的連接部分相比于當第一桿接收孔和第二桿接收孔精確 對準時沿縱向方向上嵌套在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支腿和第二支腿之間更深。
17. 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桿接收孔的邊緣斜切,以當所述第一 桿接收孔基本上與所述第二桿接收孔對準時有助于桿的插入。
18. 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輸送帶,進一步包括具有斜切端頭的連接桿。
19. 一種組裝輸送帶的方法,包括: 提供具有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鏈節,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定位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一 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從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支腿的第一表面延伸第 一距離,并且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具有遠離所述第一表面延伸的第一配合表面; 提供具有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鏈節,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定位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二 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從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二支腿的第二表面延伸第 二距離,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突出部具有遠離所述第二表面延伸的第二配合表面。 通過將所述第一鏈節朝向所述第二鏈節移動直到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配合表面鄰 接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第二配合表面,將所述第一接收孔與所述第二接收孔對準。
20.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進一步包括通過將桿插入通過所述第一桿接收孔和所 述第二桿接收孔而將所述第一鏈節附接到所述第二鏈節的步驟。
21.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具有曲率,使得所述第一鏈節 可被與所述第二鏈節可旋轉地連結。
22. 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為基本上平面的。
23. -種輸送帶,包括: 第一鏈節,其在所述第一鏈節的表面中具有凹部,其中所述凹部包括第一配合表面,并 且其中所述凹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一桿接收孔;以及 第二鏈節,其具有從所述第二鏈節的表面延伸第二距離的突出部,其中所述突出部包 括第二配合表面,其中所述突出部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并 且其中當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凹部接合時,所述凹部的第一配合表面鄰接所述突出部的第二 配合表面。
24. 如權利要求23所述的輸送帶,其中當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凹部接合時,所述第一鏈 節基本上與所述第二鏈節沒有對準。
25. 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輸送帶,其中,當所述突出部與所述凹部接合時,所述第一鏈 節定向為與所述第二鏈節基本上正交。
26. 如權利要求24所述的輸送帶,進一步包括連接桿,其延伸通過所述第一鏈節的第 一桿接收孔和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 其中,當所述第一鏈節定向為與第二鏈節基本上對準時,所述第二鏈節上的突出部從 所述第一鏈節縱向間隔開,以允許所述第二鏈節相對于所述第一鏈節繞所述連接桿在預定 的運動范圍內旋轉。
27. -種輸送帶,包括: 第一鏈節,其具有第一配合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 一鏈節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桿接收孔;以及 第二鏈節,其具有第二配合表面,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布置為靠近延伸通過所述第 二鏈節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桿接收孔,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布置為與所述第二配合表面 成配合關系;并且 其中,當所述第一配合表面鄰接所述第二配合表面時,所述第一桿接收孔基本上與所 述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28.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基本上為圓形的,并且所述 第二配合表面基本上為平面的并且構造為在組裝過程中鄰接基本上圓形的第一配合表面。
29.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至少部分地圍繞所述第一桿 接收孔。
30. 如權利要求29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與所述第一桿接收孔基本上 同心。
31.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由從所述第二鏈節的表面延 伸的突出部形成。
32.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突出部為基本上楔形形狀。
33.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由形成在所述第二鏈節的表 面中的肩部形成。
34. 如權利要求3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遠離所述第二鏈節的表面延 伸小于1毫米。
35.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由從所述第一鏈節的表面延 伸的突出部形成。
36. 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突出部為基本上圓柱形的。
37. 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遠離所述第一鏈節的表面延 伸小于1毫米。
38.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鏈節和所述第二鏈節由塑料材料制 成。
39.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為彎曲的。
40.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進一步包括連接桿,其延伸通過所述第一鏈節的第 一桿接收孔和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二桿接收孔。
41.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輸送帶為指式輸送帶,每個鏈節具有中心 橫向肋,至少一個前向延伸鏈節支腿沿前向方向從所述橫向肋延伸,并且至少一個后向延 伸鏈節支腿沿后向方向從所述橫向肋延伸。
42. 如權利要求41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二 鏈節支腿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三鏈節支腿上。
43. 如權利要求42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鏈節的第二 鏈節支腿的端部上,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為從所述第二鏈節的第三鏈節支腿的側表 面延伸的肩部。
44.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繞所述第一桿接收孔彎曲, 使得當所述第一配合表面鄰接所述第二配合表面時,所述第二鏈節可關于所述第一鏈節繞 所述第一桿接收孔旋轉。
45. 如權利要求44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配合表面以對應于所述第一配合表面 的方式彎曲。
46.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第二鏈節具有第一表面和遠離所述第一表 面延伸的肩部,并且其中所述肩部形成所述第二配合表面。
47.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第一鏈節和第二鏈節的每個都包括第一縱向 端部和第二縱向端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配合表面設置在所述第一縱向端部上并且所述第 二配合表面設置在每個鏈節的所述第二縱向端部上,使得所述第一鏈節和第二鏈節是相同 的。
48. 如權利要求27所述的輸送帶,其中所述輸送帶包括節單元,節單元包括多個U形形 狀的鏈節,所述多個U形形狀的鏈節的每個都包括第一支腿、第二支腿和連接部分,其中所 述連接部分交替地布置在所述節單元的第一和第二縱向端部處。
49. 一種模塊化輸送帶,包括 第一鏈節,其具有第一桿接收孔和從所述第一鏈節的表面延伸的易碎凸片,所述易碎 凸片包括定位為距離所述第一桿接收孔預定的距離的第一配合表面; 其中所述易碎凸片的第一配合表面構造為鄰接第二鏈節的包括第二桿接收孔的一部 分;并且 其中,當所述第一突出部鄰接所述第二鏈節的該部分時,所述第一桿接收孔基本上與 所述第二桿接收孔對準,以形成桿接收路徑。
【文檔編號】B65G17/38GK104093648SQ201280069158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6日
【發明者】J.R.拉塞基, D.J.尼利 申請人:亞西渥斯兄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