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供紙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773755閱讀:470來源:國知局
供紙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供紙裝置及以具備該供紙裝置的復印機為代表的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在諸如復印機或打印機、傳真機等圖像形成裝置上設有供紙裝置。在有些供紙裝置中,從堆疊在紙張收納部的上推板等的上表面的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開始一張張分離而供給。紙張被從上方與堆疊在紙張收納部的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接觸的搓紙輥送出,進而由接收該紙張的供紙輥向輸送方向下游側輸送。

在此,在將韌性差且較薄的紙張或卷曲的紙張從紙張收納部送出的情況下,紙張有時會進入搓紙輥與供紙輥之間。由此,存在紙張的輸送方向下游端與供紙輥的不希望的位置接觸,紙張的輸送方向下游部或彎折,或引起卡紙的問題。因此,提出了將搓紙輥送出的紙張的輸送方向下游端向供紙輥的規定位置引導的技術,該現有技術的一例被公開在專利文獻1中。

專利文獻1所述的供紙裝置在搓紙輥與供紙輥之間具備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的輸送引導部件。由此,將搓紙輥送出的紙張的輸送方向下游端引導至供紙輥的規定位置,防止在供紙輥處產生的紙張的彎折或卡紙,維持穩定的輸送性能。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32772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述的供紙裝置中,為了將輸送引導部件安裝到供紙輥的軸部,擋圈是必要的。因此,存在輸送引導部件的安裝不便,花費工夫的問題。進而,因為擋圈是較小的部件,所以掉落到圖像形成裝置內部的可能性高。由此,擋圈也有可能進入可能引起不良狀況的位置,導致裝置受損。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點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以更簡便的結構在搓紙輥與供紙輥之間良好地輸送紙張,并且可實現紙張輸送性能提升的供紙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明的供紙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搓紙輥,其從上方接觸堆疊在紙張收納部的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將紙張送出;供紙輥,其接收所述搓紙輥送出的紙張,進而向輸送方向下游側輸送;搓紙架,其支承所述搓紙輥;所述搓紙輥和所述供紙輥均在貫通軸線中心的軸部的一端被懸臂支承,設有具有輥移動限制部和紙張引導部的輸送引導部件,所述輥移動限制部在所述搓紙輥及所述供紙輥各自軸部的自由端側把持這些軸部并限制這些輥朝軸線方向的移動,所述紙張引導部在所述搓紙輥和所述供紙輥之間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

根據該構成,輸送引導部件利用輥移動限制部把持搓紙輥及供紙輥各自軸部的自由端側,并限制這些輥朝軸線方向的移動。即,不需要擋圈等其他部件。而且,輸送引導部件利用紙張引導部在搓紙輥與供紙輥之間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引導部件以使所述搓紙輥及所述供紙輥各自軸部的自由端側的所述搓紙輥和所述供紙輥的軸線間距與支承端側的軸線間距相等的方式把持這些軸部。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具備卡合部,該卡合部用于在所述搓紙輥及所述供紙輥各自軸部的支承端側與所述搓紙架卡合。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搓紙架在與所述卡合部對應的位置具備突起部,該突起部具有前端朝上方彎折的彎折部,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具備開口部,該開口部接受所述搓紙架的包含所述彎折部在內的所述突起部的前端。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具備第一位移限制部,該第一位移限制部通過與所述突起部接觸而限制所述輸送引導部件朝上方的位移。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在所述卡合部具備第二位移限制部,該第二位移限制部通過與所述突起部接觸而限制所述輸送引導部件沿紙張的輸送方向的位移。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具備所述紙張引導部從所述搓紙輥及所述供紙輥各自周面的共同切線朝這些輥的徑向內側分離的平面部。

另外,在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輸送引導部件具備所述紙張引導部的紙張輸送方向上游部以隨著朝向紙張輸送方向上游側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部。

另外,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將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設置在圖像形成裝置。

根據本發明的構成,輸送引導部件利用輥移動限制部把持搓紙輥及供紙輥各自軸部的自由端側,從而限制這些輥朝軸線方向移動,因而能夠以單個部件,以更簡單的結構,容易地安裝到裝置上。而且,輸送引導部件利用紙張引導部在搓紙輥與供紙輥之間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因而能夠使紙張的輸送性能提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局部垂直剖面主視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供紙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供紙裝置的垂直剖面主視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局部放大垂直剖面主視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主視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輸送引導部件的外觀立體圖。

圖8是在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輸送引導部件的立體圖中,描繪了內部構造的狀態的圖。

圖9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側視圖。

圖10是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側視圖中,表示將輸送引導部件安裝到搓紙輥的第一階段的圖。

圖11是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側視圖中,表示將輸送引導部件安裝到搓紙輥的第二階段的圖。

圖12是在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側視圖中,表示將輸送引導部件安裝到搓紙輥的最終階段的圖。

圖13是本發明實施方式的供紙裝置的供給部的垂直剖面主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 圖像形成裝置

2 圖像讀取部

3 打印部

40 供紙裝置

42 供紙盒(紙張收納部)

43 上推板

44 提升機構

50 供給部

51 搓紙輥

51a 軸部

52 供紙輥

52a 軸部

53 分離輥

55 搓紙架

55a 突起部

55b 彎折部

57 輸送引導部件

57a 輥移動限制部

57b 紙張引導部

57c 把持部

57g 卡合部

57h 開口部

57j 第一位移限制部

57k 第二位移限制部

57m 平面部

57n 傾斜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不限于以下的內容。

首先,關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使用圖1對其概略構造進行說明,并說明圖像輸出動作。圖1是圖像形成裝置的局部垂直剖面主視圖的一例。此外,圖中的帶箭頭雙點劃線表示紙張的輸送路徑及輸送方向。

如圖1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是所謂的串列型彩色復印機,具備:讀取原稿圖像的圖像讀取部2、將讀取到的圖像印刷到紙張等轉印材料的印刷部3、用于進行印刷條件的輸入和運行狀況的顯示的操作部4、主控制部5。

作為圖像讀取部2,可以是移動未圖示的掃描裝置讀取載置在未圖示的稿臺玻璃的上表面的原稿圖像的公知裝置。原稿圖像被色分離成紅(R)、綠(G)、藍(B)三種顏色,由未圖示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圖像傳感器轉換為電信號。由此,圖像讀取部2得到紅(R)、綠(G)、藍(B)每種顏色的圖像數據。

在主控制部5中對圖像讀取部2得到的每種顏色的圖像數據進行各種處理,轉換為黃(Y)、品紅(M)、青(C)、黑(K)各再現色的圖像數據而被存儲在主控制部5內部的未圖示的存儲器。被存儲在存儲器的每個再現色的圖像數據在接受位置偏差校正處理之后,與紙張的輸送同步地以逐條掃描線被讀出,以進行對像承載體即感光鼓21的光掃描。

印刷部3通過電子照相方式形成圖像,將該圖像轉印到紙張等。印刷部3具備將中間轉印體作為環狀帶而形成的中間轉印帶11。中間轉印帶11卷掛在驅動輥12、張緊輥13及從動輥14上。張緊輥13被未圖示的彈簧朝圖1中的上方施力,由此,在中間轉印帶11上施加有張力。中間轉印帶11在驅動輥12的作用下沿圖1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

驅動輥12夾著中間轉印帶11與對置的二次轉印輥15壓接。在從動輥14的位置上,以夾著中間轉印帶11而與從動輥14對置的方式設置的中間轉印清潔部16與中間轉印帶11的外周面接觸。中間轉印清潔部16在二次轉印后刮去殘留在中間轉印帶11外周面的調色劑而進行清潔。

在中間轉印帶11的下方設有與黃(Y)、品紅(M)、青(C)、黑(K)各再現色對應的圖像形成部20Y、20M、20C、20K。此外,在這里說明中,除了需要特別進行限定的情況之外,省略“Y”、“M”、“C”、“K”識別記號的標注,例如統稱為“圖像形成部20”。四臺圖像形成部20沿中間轉印帶11的轉動方向呈一列地從轉動方向的上游側朝著下游側配置。四臺圖像形成部20的結構全部相同,以在圖1中沿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感光鼓21為中心在其周圍具備帶電部、曝光部、顯影部、清潔部及一次轉印輥。

在中間轉印帶11的上方設有與四個各再現色的圖像形成部20對應的調色劑容器31及調色劑斗32。針對顯影部及調色劑容器32設有檢測各自內部的調色劑量的未圖示的調色劑余量檢測部。另外,在顯影部與調色劑斗32之間、以及調色劑斗32與調色劑容器31之間分別設有未圖示的調色劑補給裝置。如果通過余量檢測部檢測到顯影部內部的調色劑量減少,就驅動補給裝置從調色劑斗32向顯影部補給調色劑。進一步地,如果通過余量檢測部檢測到調色劑斗32內部的調色劑量減少,就驅動補給裝置從調色劑容器31向調色劑斗32補給調色劑。調色劑容器31被可裝卸地設置在裝置主體,能夠方便地更換成新的調色劑容器。

在四個圖像形成部20的下方設有供紙裝置40,在其內部收納有紙張P。被收納在供紙裝置40內部的紙張P通過供給部50從其最上方的紙張按順序被送出到紙張輸送路徑Q。從供紙裝置40被送出到紙張輸送路徑Q的紙張P到達定位輥對84的位置。然后,定位輥對84對紙張P的偏斜輸送進行矯正(偏斜校正),并且與中間轉印帶11的旋轉同步地將紙張P朝著中間轉印帶11和二次轉印輥15的接觸部(二次轉印夾持部)送出。

在圖像形成部20中,利用帶電部及曝光部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靜電潛像,該靜電潛像被顯影部可視化成調色劑圖像。在感光鼓21夾著中間轉印帶11與一次轉印輥對置的位置,形成于感光鼓21表面的調色劑圖像被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1的外周面。隨著中間轉印帶11的旋轉,各圖像形成部20的調色劑圖像在規定的時機依次被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1,由此,在中間轉印帶11的外周面形成黃、品紅、青、黑這四種顏色的調色劑圖像疊加的彩色調色劑圖像。

被一次轉印到中間轉印帶11外周面的彩色調色劑圖像在中間轉印帶11和二次轉印輥15接觸而形成的二次轉印夾持部被轉印到由定位輥對84同步地輸送過來的紙張P上。

在二次轉印夾持部的上方具備定影部85。在二次轉印夾持部轉印了未定影調色劑圖像的紙張P向定影部85輸送,被加熱輥及加壓輥夾住,調色劑圖像被加熱、加壓而在紙張P上定影。通過了定影部85的紙張P被排出到設置在中間轉印帶11的上方的紙張排出部86。

操作部4設置在圖像讀取部2的正面側。操作部4接收例如使用者對用于印刷的紙張P的種類和尺寸、放大縮小、有無雙面印刷等印刷條件設定的輸入,或接收傳真發送中的傳真號碼和發件人名稱等設定的輸入。另外,操作部4還起到報告部的作用,例如通過將裝置的狀態和注意事項、錯誤消息等顯示在顯示部4w,將這些報告給使用者。

另外,為了進行圖像形成裝置1整體的動作控制,在圖像形成裝置1上設置有由未圖示的CPU和圖像處理部、以及其它未圖示的電子部件構成的主控制部5。主控制部5利用作為中央計算處理裝置的CPU和圖像處理部,基于存儲、輸入到存儲器的程序、數據來控制圖像讀取部2、印刷部3等組成部件,實現一系列的圖像形成動作、印刷動作。

接著,使用圖2~圖6,對圖像形成裝置1的供紙裝置400的構成進行說明。圖2、圖3及圖4是供紙裝置40的俯視圖、垂直剖面主視圖及局部放大垂直剖面主視圖。圖5及圖6是供紙裝置40的供給部50的立體圖及主視圖。此外,圖3及圖4是在圖2中表示的III-III線的垂直剖面圖。另外,圖5所示的供給部50省略了后述的輸送引導部件的表示。另外,圖2的下側為供紙裝置40的正面側(前側),圖2的上側為供紙裝置40的背面側(后側)。另外,圖3的上下方向為供紙裝置40的上下方向,圖3的左右方向為供紙裝置40的左右方向。

如圖2及圖3所示,供紙裝置40具備框體部41及供紙盒42。供紙盒42是堆疊并收納印刷前的裁切紙等紙張的紙張收納部。供紙盒42形成為上表面開口的平坦的箱狀,從其上表面方向堆疊并收納紙張。此外,通過后文詳述的供給部50的動作,紙張相對于供紙盒42朝著圖2及圖3中的右方被送出。

沿著以在供紙盒42與框體部41之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設置的未圖示的引導部,能夠使供紙盒42相對于框體部41水平滑動。供紙盒42能夠通過在框體部41的前后方向上拉出或推入而相對于框體部41進行裝卸。

在供紙盒42的內底面上配置有上推板43。紙張被載置堆疊在上推板43上。上推板43通過支軸43a被支承在供紙盒42的內底面,該支軸43a設置在上推板43的紙張輸送方向的上游端、即在圖2中左方的端部,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推板43能夠以支軸43a為中心且以下游端(右方的端部)為自由端在垂直面內擺動,根據堆疊在上表面的紙張的堆疊量而改變紙張輸送方向的傾斜角度。支軸43a設置在上推板43的正面側和背面側兩個位置。

在上推板43的紙張輸送方向下游部的下方,在其與供紙盒42的內底面之間配置有上推板43的提升機構44(參照圖3及圖4)。提升機構44具備旋轉軸44a及提升桿44b。旋轉軸44a沿供紙盒42的內底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其前側的端部固定有提升桿44b。提升桿44b配置在上推板43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紙張輸送方向的一端被固定在旋轉軸44b,另一端與上推板43的紙張輸送方向下游部的下表面接觸。旋轉軸44a的后側端部從供紙盒42的后表面進一步朝后方突出(參照圖2)。

當供紙盒42被安裝到框體部41時,旋轉軸44a的后側端部與設置在框體部41的驅動部(未圖示)連結。然后,若使該驅動部工作,旋轉軸44a及提升桿44b就會旋轉,上推板43的紙張輸送方向下游部被提升桿44b推升。當供紙盒42從框體部41被拉出,從而旋轉軸44a和驅動部的連結被解除時,上推板43倒伏在供紙盒42的內底面。

在供紙盒42的紙張輸送方向下游部的上方,在框體部41配置有供給部50。供給部50將供紙盒42的紙張向供紙盒42的外部送出。如圖3~圖6所示,供給部50具備搓紙輥51、供紙輥52、分離輥53、驅動機構54、搓紙架55、上限傳感器56及輸送引導部件57。

搓紙輥51、供紙輥52及分離輥53被設置成貫通各自的軸線中心的軸部51a、52a、53a沿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即沿供紙裝置40的前后方向延伸。搓紙輥51、供紙輥52及分離輥53的軸部51a、52a、53a將其后側的一端作為支承端且將其前側的一端作為自由端,懸臂支承各自的輥。

搓紙輥51配置在上推板43的紙張輸送方向下游部的上方。堆疊在供紙盒42的紙張的下游部被上推板43從搓紙輥51的下方舉起,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從下方壓接到搓紙輥51。供紙盒42的紙張通過搓紙輥51被移交到供紙輥52,通過供紙輥52向供紙盒42的外部送出。

供紙輥52配置在搓紙輥51的紙張輸送方向下游側。供紙輥52被設置為其表面的下部向從供紙裝置40朝其外部延伸的紙張輸送路徑Q突出。供紙輥52與設置在供紙裝置40的框體部41的未圖示的馬達連結,進行旋轉。

在供紙輥52與搓紙輥51之間配置有搓紙輥51的驅動機構54。驅動機構54具有相互連接的多個齒輪,經由該驅動機構54連結有供紙輥52和搓紙輥51。當供紙輥52通過馬達旋轉時,搓紙輥51也通過驅動機構54朝與供紙輥52相同的方向以相同的圓周速度旋轉。

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的軸部51a、52a均被可旋轉地支承在搓紙架55。搓紙架55能夠以供紙輥52的軸部52a為中心在垂直面內擺動,被設置在框體部41。由此,搓紙架55的搓紙輥51部分能夠以供紙輥52的軸部52a為中心在垂直面內擺動。

搓紙架55的搓紙輥51部分通過未圖示的施力部件或者重力的作用被朝下方施力。通過上限傳感器56來檢測被上推板43的提升機構44推升的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是否與搓紙輥51接觸。上限傳感器56例如由透過型光傳感器構成,可檢測到搓紙架55的規定部位上升而遮蔽其光路。例如,在上推板43上載置有紙張的情況下,上限傳感器56通過搓紙架55的上升檢測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與搓紙輥51接觸。然后,借助提升機構44的上推板43的上升停止,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被設定在與供紙輥51接觸的規定的供紙位置。

分離輥53隔著紙張輸送路徑Q配置在供紙輥52的下方。分離輥通過未圖示的施力部件的作用與供紙輥52壓接。紙張插入通過分離輥53與供紙輥42接觸而形成的夾持部。分離輥53不與馬達連結,而是通過與供紙輥52接觸,跟隨供紙輥52的旋轉而旋轉。

分離輥53在其軸部53a設有(未圖示)扭矩限制器。在分離輥53與供紙輥52接觸而形成的夾持部不存在紙張或僅有一張紙張進入時,在分離輥53作用有扭矩限制器的設定扭矩以上的扭矩,分離輥53跟隨供紙輥52朝向將紙張送出的方向旋轉。另一方面,在該夾持部有重疊的多張紙張進入時,作用于分離輥53的扭矩將會小于扭矩限制器的設定扭矩,分離輥53停止旋轉。由此,重疊的下側紙張不會被送出,因而能夠防止引起紙張重疊而輸送的重疊輸送問題。

輸送引導部件57配置在搓紙輥52和供紙輥52之間。輸送引導部件57被安裝在搓紙架55,與搓紙架55的位移聯動而產生位移。輸送引導部件57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以使搓紙輥51送出的紙張無停滯地到達分離輥53與供紙輥52接觸而形成的夾持部。

接著,除了圖5及圖6以外,利用圖7~圖13對輸送引導部件57的詳細構造進行說明。圖7及圖8是輸送引導部件57的外觀立體圖及描繪了內部構造的立體圖。圖9是供給部50的側視圖。圖10、圖11及圖12是供給部50的側視圖,表示將輸送引導部件57安裝到搓紙架55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及最終階段。圖13是供給部50的垂直剖面主視圖。此外,圖9是從供紙裝置40的紙張輸送方向的上游側觀察供給部50的圖,是圖6所示的IX-IX線的剖面圖(省略分離輥)。另外,圖13是圖12中所示的XIII-XIII線的剖面圖。

如圖7及圖8所示,輸送引導部件57是從上下方向(圖7及圖8中的z方向)觀察時呈T字狀的部件,具備輥移動限制部57a和紙張引導部57b。

輥移動限制部57a沿紙張輸送方向(圖7及圖8中的x方向)從搓紙輥51的軸部51a處延伸到供紙輥52的軸部52a處(參照圖6)。在輥移動限制部57a的與軸部51a、52a對應的位置上分別設有把持部57c。

把持部57c具備:軸承部57d,其承受軸部51a、52a;插通部57e,用于相對于軸承部57d裝卸軸部51a、52a。軸承部57d在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圖7及圖8的y方向)上成為將輥移動限制部57a貫通的圓筒形,具有能夠容納軸部51a、52a的直徑。插通部57e在軸承部57d的上方以比軸承部57d的直徑及軸部51a、52a的直徑短的紙張輸送方向(圖7及圖8中的x方向)上的長度開口。此外,把持部57c以軸部51a、52a的自由端側的軸線間距與支承端側的軸線間距相等的方式把持軸部51a、52a。

另一方面,如圖5、圖6及圖10所示,在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的軸部51a、52a的自由端設有卡止部51b、52b。卡止部51a、52b成為具有比輥移動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的軸承部57d的直徑大的直徑的圓盤狀。

在輸送引導部件57中,輥移動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被安裝到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的軸部51a、52a的自由端側。此時,利用把持部57c的彈性變形,克服把持部57c的彈性力而沿紙張輸送方向(圖7及圖8中的x方向)擴大插通部57e,使軸部51a、52a通到軸承部57d。此外,為了使插通部57e容易擴大且抑制把持部57c受損,在把持部57c中隔著軸承部57d的與插通部57e的相反側的位置設有槽部57f。

這樣,把持部57c以所謂的卡扣方式把持軸部51a、52a的自由端側。此外,軸承部57d與軸部51a、52a的嵌合可以以在徑向及軸向具有少許間隙的形式實現。

紙張引導部57b與輥移動限制部57a連結,沿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圖7及圖8的y方向)朝搓紙架55延伸(參照圖9)。如圖6及圖9所示,紙張引導部57b配置在紙張輸送方向上的搓紙輥51與供紙輥52之間,其前端延伸到與搓紙架55接近的位置。在紙張引導部57b的搓紙架55側的前端設有用于與搓紙架55卡合的卡合部57g。

另一方面,如圖5及圖9所示,搓紙架55在與紙張引導部57b的卡合部57g對應的位置具備突起部55a。在搓紙輥51與供紙輥52之間,突起部55a沿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朝輸送引導部件57的紙張引導部57b延伸。在突起部55a的紙張引導部57b側的前端設有朝上方彎折成大致直角的彎折部55b。

紙張引導部57b的卡合部57g具有上表面對外部成為開放狀態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空間。并且,卡合部57g具備矩形的開口部57h,該開口部57h具有能夠容納搓紙架55的包含彎折部55b在內的突起部55a的前端的大小。開口部57h以朝向搓紙架55且朝向下側的方式設置在卡合部57g的下部。

在將輸送引導部件57向搓紙架55安裝的第一階段中,如圖10所示,搓紙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被插入到輸送引導部件57的卡合部57g的開口部57h。此時,如圖10所示,如果在輸送引導部件57的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圖10的左右橫向)上降低輥移動限制部57a側,作業性將會提升。

接著,在將輸送引導部件57向搓紙架55安裝的第二階段中,如圖11所示,包含突起部55a的彎折部55b的部分被插入到卡合部57g的內部空間。然后,輸送引導部件57的輥移動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到達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的軸部51a、52a的自由端的位置。此時,如圖11所示,如果在輸送引導部件57的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圖11的左右橫向)上降低輥移動限制部57a側,輥移動限制部57a的把持部57c將會位于軸部51a、52a的自由端的下側。

接著,在將輸送引導部件57向搓紙架55安裝的最終階段中,如圖12所示,輸送引導部件57的輥移動限制部57a的部分被舉起,把持部57c以所謂的卡扣方式把持軸部51a、52a。這樣,卡合部57g通過開口部57h容納搓紙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與搓紙架55卡合。

另外,如圖8及圖13所示,在卡合部57g的內部設有用于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的位移的第一位移限制部57j及第二位移限制部57k。

第一位移限制部57j作為卡合部57g所具有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空間的內底面而構成。當在卡合部57g的內部插入有搓紙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時(參照圖13),在輸送引導部件57因與紙張的接觸而朝上方發生位移的情況下,第一位移限制部57j與突起部55a的下表面接觸而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朝上方的位移。

第二位移限制部57k作為卡合部57g所具有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空間的紙張輸送方向上游側的內側面而構成。當在卡合部57g的內部插入有搓紙架55的突起部55a的前端部時(參照圖13),在輸送引導部件57因與紙張的接觸而朝紙張輸送方向下游側發生位移的情況下,第二位移限制部57k與突起部55a的紙張輸送方向上游側的側面接觸而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沿紙張輸送方向的位移。

此外,在輸送引導部件57不與紙張接觸的情況下,輸送引導部件57的卡合部57g的部分由于重力的作用朝下方移動,卡合部57g的開口部57h的上側壁部與搓紙架55的突起部55a的上表面接觸而掛住。

另外,如圖13所示,紙張引導部57b在與堆疊在供紙盒42的紙張的最上方的紙張相對的部分具備平面部57m及傾斜部57n。平面部57m與傾斜部57n由沿紙張輸送方向互相連續的平面組成,平面部57m配置在紙張輸送方向的下游側,傾斜部57n配置在紙張輸送方向的上游側。

紙張引導部57b的平面部57m與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周面的共同切線L大致平行,即與通過供給部50處于輸送狀態的紙張的上表面大致平行,沿紙張輸送方向及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平面部57m從切線L朝向這些輥的徑向內側即朝向上方分離規定距離H。該規定距離H優選設定成例如0.5mm~1.0mm,進一步優選為0.5mm。

紙張引導部57b的傾斜部57n以隨著紙張輸送方向上游部朝向上游側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傾斜,即,以隨著朝向上游側而從切線L離開并朝向上方的方式傾斜,并且,沿與紙張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傾斜部57n相對于切線L傾斜規定角度Θ。該規定角度Θ優選設定成例如20°~45°,進一步優選為30°。

如上述的實施方式,圖像形成裝置1的供紙裝置40包括:搓紙輥51,其從上方與堆疊在供紙盒42的紙張中的最上方的紙張接觸而將紙張送出;供紙輥52,其接收搓紙輥51送出的紙張,進一步向輸送方向下游側輸送;搓紙架55,其支承搓紙輥51。而且,在供紙裝置40中,搓紙輥51和供紙輥52均在貫通軸線中心的軸部51a、52a的一端被懸臂支承,設有具有輥移動限制部57a和紙張引導部57b的輸送引導部件57,輥移動限制部57a在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軸部51a、52a的自由端側把持這些軸部51a、52a并且限制這些輥朝軸線方向的移動,紙張引導部57b在搓紙輥51和供紙輥52之間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

根據該構成,輸送引導部件57能夠利用輥移動限制部57a把持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軸部51a、52a的自由端側,限制這些輥朝軸線方向移動。而且,輸送引導部件57是不使用擋圈等其他部件的單個部件,能夠容易地安裝到裝置上。另外,輸送引導部件57能夠利用紙張引導部57b在搓紙輥51與供紙輥52之間對紙張的輸送進行引導。因此,能夠以更簡單的結構在搓紙輥51與供紙輥52之間很好地輸送紙張,能夠提供可實現紙張輸送性能提升的供紙裝置40。

另外,輸送引導部件57把持這些軸部51a、52a,使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軸部51a、52a的自由端側的搓紙輥51和供紙輥52間的軸線間距與支承端側的軸線間距相等。

根據該構成,能夠平行地維持搓紙輥51和供紙輥52各自的軸線。由此,能夠抑制紙張的偏斜輸送,可實現紙張輸送性能的提升。

另外,輸送引導部件包括卡合部57g,該卡合部57g用于在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軸部51a、52a的支承端側與搓紙架55卡合。

根據該構成,能夠容易維持輸送引導部件57的位置和姿態。由此,可以良好地實現輥移動的限制和紙張輸送的引導。

另外,搓紙架55包括突起部55a,該突起部55a具有前端在與輸送引導部件57的卡合部57g對應的位置朝上方彎折的彎折部55b。而且,輸送引導部件57在卡合部57g具有開口部57h,開口部57h接受包含搓紙架55的彎折部55b的突起部55a的前端。

根據該構成,可以在卡合部57g提升將輸送引導部件57維持在規定的位置和姿態的作用。由此,能夠使與輥移動的限制或紙張輸送的引導相關的性能提升。

另外,輸送引導部件57在卡合部57g具有第一位移限制部57j,該第一位移限制部57j與突起部55接觸,從而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朝上方的位移。

根據該構成,在輸送引導部件57被紙張推升的情況下,能夠用第一位移限制部件57j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的位移。由此,能夠實現紙張輸送性能的提升。

另外,輸送引導部件57在卡合部57g具有第二位移限制部57k,該第二位移限制部57k與突起部55接觸,從而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沿紙張的輸送方向的位移。

根據該構成,在輸送引導部件57被紙張朝輸送方向推壓的情況下,能夠用第二位移限制部57k限制輸送引導部件57的位移。由此,能夠實現紙張輸送性能的提升。

另外,輸送引導部件57包括紙張引導部57b從搓紙輥51及供紙輥52各自周面的共同切線L向這些輥的徑向內側分離的平面部57m。

另外,輸送引導部件57包括紙張引導部57b的紙張輸送方向上游部以隨著朝向紙張輸送方向上游側而朝向上方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部57n。

根據該構成,能夠使搓紙輥51朝紙張輸送方向下游側送出的紙張良好地插入通過供紙輥52與分離輥53接觸而形成的夾持部。由此,可以進一步使紙張的輸送性能提升。

進一步地,在實施方式中,將上述構成的供紙裝置40設置在圖像形成裝置1。

根據該構成,在圖像形成裝置1中,能夠以更簡便的結構,在搓紙輥51與供紙輥52之間良好地輸送紙張,并且能夠使紙張的輸送性能提升。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的范圍不限于此,可以在不脫離發明主旨的范圍內添加各種變更而實施。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圖像形成裝置1是利用中間轉印帶11將調色劑圖像轉印到紙張P的彩色印刷用圖像形成裝置,但不限于這樣的機型,也可以是不使用中間轉印帶的圖形形成裝置或黑白印刷用圖像形成裝置。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本發明能夠用于供紙裝置及圖像形成裝置。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