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蓋單元以及飲料用容器。
背景技術:
以往,存在一種拆裝自如地安裝于上部開口的容器主體的口頸部的蓋單元(栓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在蓋單元的上部經由鉸接部轉動自如地安裝有對飲水口或者注水口進行開閉的蓋體。
另外,蓋單元具備蓋鎖止機構,該蓋鎖止機構將被設置于鉸接部的施力部件向敞開飲水口或者注水口的方向施力的蓋體固定于封閉飲水口或者注水口的位置。
在具備這樣的蓋單元的飲料用容器中,解除蓋鎖止機構對蓋體的固定,從而使蓋體通過施力部件的施力而轉動,從而使飲水口或者注水口成為敞開的狀態。由此,能夠飲用容器主體內的飲料。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367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209764號公報
然而,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在鉸接部的內側設置有沿轉動軸方向滑動的滑動部件和沿轉動軸方向對滑動部件施力的螺旋彈簧,通過螺旋彈簧的施力將滑動部件朝鉸接部的一側壓接,從而使蓋體的轉動動作穩定的栓體鉸接構造。另外,在下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通過設置于鉸接部的一側的棘爪突起與設置于另一側的棘爪承接部的卡合,在蓋體敞開流通孔的位置施加咔噠感并且保持蓋體的敞開狀態的栓體鉸接構造。
另一方面,在下述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在鉸接部的內側設置有將蓋部件朝打開方向施力的彈簧,當蓋體的轉動時使設置于鉸接部的突起部與蓋體或者肩部件滑動接觸,從而使蓋體的轉動動作穩定的飲料用容器的栓體。
如上所述,在用于飲料用容器的蓋單元(栓體)中,尋求在鉸接部匯總功能從而得到緊湊且外觀設計性優異的鉸接構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鑒于這樣現有的情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通過在鉸接部匯總功能而具有緊湊且外觀設計性優異的鉸接構造的蓋單元以及具備該蓋單元的飲料用容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以下的機構。
[1]一種蓋單元,拆裝自如地安裝于上部開口的容器主體的口頸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蓋單元具備:
蓋主體,封閉上述容器主體的上部開口部,并且在上部設置有通液口;以及
蓋體,在經由鉸接部轉動自如地安裝于上述蓋主體的狀態下對上述通液口進行開閉,
在上述鉸接部設置有對上述蓋體向轉動方向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以及對上述蓋體向轉動軸方向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
[2]根據上述[1]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接部具有:
第一鉸接軸承部,設置于上述蓋主體和上述蓋體中的任意一方;
第二鉸接軸承部和第三鉸接軸承部,設置于上述蓋主體和上述蓋體中的任意另一方;
鉸接軸,在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位于上述第二鉸接軸承部與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之間的狀態下,以沿轉動軸方向貫通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上述第二鉸接軸承部以及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的狀態安裝,
在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的與上述第二鉸接軸承部對置的內側配置上述第一施力部件,
在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的與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對置的內側配置上述第二施力部件。
[3]根據上述[1]或[2]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施力部件是扭簧。
[4]根據上述[2]或[3]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接部具有棘爪機構,該棘爪機構在上述蓋體敞開上述通液口的位置處賦予咔噠感并且保持上述蓋體的敞開狀態。
[5]根據上述[4]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棘爪機構具有:滑動部件,在由上述第二施力部件施力的狀態下滑動自如地配置于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的內側;
卡合凹部,設置于上述滑動部件與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的相互對置的面中的一方的面;以及
卡合凸部,設置于上述滑動部件與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的相互對置的面中的另一方的面,
通過在上述蓋體敞開上述通液口的位置處使上述卡合凸部與上述卡合凹部卡合,上述棘爪機構賦予咔噠感并且保持上述蓋體的敞開狀態。
[6]根據上述[5]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方的面中的在轉動方向上與上述卡合凸部接觸的面朝向上述卡合凹部而向上傾斜。
[7]根據上述[6]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凹部和上述卡合凸部中的、在轉動方向相互卡合的面以相互相同的角度傾斜。
[8]根據上述[5]~[7]中任一個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構成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的與上述滑動部件對置的面的一方的對面部件。
[9]根據上述[8]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方的對面部件由與上述第三鉸接軸承部不同的材質構成。
[10]根據上述[2]~[9]中任一個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鉸接部具有多個突起部,上述多個突起部設置于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與上述第二鉸接軸承部的相互對置的面中的一方的面并與另一方的面滑動接觸。
[11]根據上述[10]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具有構成上述第二鉸接軸承部的與上述第一鉸接軸承部對置的面的另一方的對面部件,
上述多個突起部設置于上述另一方的對面部件。
[12]根據上述[11]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另一方的對面部件由與上述第二鉸接軸承部不同的材質構成。
[13]根據上述[1]~[12]中任一個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施力部件是螺旋彈簧。
[14]根據上述[1]~[13]中任一個所記載的蓋單元,其特征在于,
具備蓋鎖止機構,在上述蓋體封閉上述通液口的位置處克服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將上述蓋體相對于上述蓋主體固定。
[15]一種飲料用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備:上述[1]~[14]中任一個所記載的蓋單元;以及安裝有上述蓋單元的容器主體。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通過將功能匯總于鉸接部從而具有緊湊且外觀設計性優異的鉸接構造的蓋單元以及具備該蓋單元的飲料用容器。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飲料用容器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蓋單元的封閉時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3是表示蓋單元的封閉時的狀態的剖面立體圖。
圖4是表示蓋單元的敞開時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蓋單元的敞開時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蓋單元的敞開時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7是表示蓋單元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表示口形成部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9示出了卡止部件的結構,圖9(a)是從其前側觀察的立體圖,圖9(b)是從其后側觀察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蓋單元的鉸接部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表示第一鉸接軸承部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12是表示第二鉸接軸承部的結構的俯視圖。
圖13是表示配置于第一鉸接軸承部的內側的扭簧的俯視圖。
圖14是表示滑動部件的結構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第三鉸接軸承部的結構的立體圖。
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飲料用容器;2:容器主體;2c:口頸部;2d:上部開口部;3:蓋單元;8:蓋主體;9:蓋體;9a:周壁部;9b:頂壁部;9c:內壁部;10:鉸接部;13:口形成部件(飲水口或者注水口);14:通液口;15:口裝拆機構(裝拆機構);16:第一爪部;17:第二爪部;18:卡止部件;19:支軸;20:彈性片;21:鉸接部;22:軸孔;23:被抵接部;24:第一被卡止部;25:第二被卡止部;26:止水填密件(密封部件);27:扭簧(第一施力部件);28:蓋填密件(密封部件);29:罩部件;30:凹部;31:罩裝拆機構;32:第三爪部;33:第四爪部;34:止擋件;35:第三被卡止部;36:第四被卡止部;37:蓋鎖止機構;38:鉸接部;39:鎖止部件;40:環形止擋件;41:鉤部;42:彈性部件;43:鎖止承接部;44:止擋件承接部;45:第一鉸接軸承部;46:第二鉸接軸承部;47:第三鉸接軸承部;48:鉸接軸;49:第一對面部件(另一方的對面部件);50:突起部;51:螺旋彈簧(第二施力部件);52:滑動部件;53:第二對面部件(一方的對面部件);54:棘爪機構;55:卡合凹部;56:卡合凸部;57:傾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作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例如對圖1所示的飲料用容器1進行說明。此外,圖1是表示飲料用容器1的結構的剖視圖。
如圖1所示,飲料用容器1具備容器主體2、以及拆裝自如地安裝于容器主體2的蓋單元3。飲料用容器1通過具有真空隔熱構造的容器主體2,能夠對收納于容器主體2的飲料(內容物)進行保溫或者保冷。
具體而言,該容器主體2由雙重構造的容器構成,其具有例如由不銹鋼等構成的有底筒狀的外部容器4以及內部容器5,并以在外部容器4的內側收納有內部容器5的狀態接合了彼此的口部。并且,在外部容器4與內部容器5之間設置有真空隔熱層6。真空隔熱層6例如能夠通過在減壓(抽真空)至高真空的腔室內,對設置于外部容器4的底面中央部的脫氣孔進行堵塞來形成。
容器主體2具有:近似圓形的底面部2a;近似圓筒狀地從底面部2a的外周立起的主體部2b;以及在主體部2b的上部側縮徑了的近似圓筒狀的口頸部2c。
并且,口頸部2c的上端部作為容器主體2的上部開口部2d而呈圓形地開口。并且,在口頸部2c的內側,遍及整周突出地設置有環狀的階梯部7。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飲料用容器1整體具有近似圓筒狀的外觀形狀,但飲料用容器1的外觀形狀沒有特別限定,能夠與尺寸、外觀設計等對應而適當地施加變更。并且,也可以對容器主體2的外周面實施涂裝、印刷等。
參照圖1~圖15對蓋單元3的結構進行說明。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相對于后述的蓋主體8而經由鉸接部10安裝蓋體9的一側作為飲料用容器1的“后側”,并將其相反側作為飲料用容器1的“前側”來進行說明。
此外,圖2是表示蓋單元3的封閉時的狀態的剖視圖。圖3是表示蓋單元3的封閉時的狀態的剖面立體圖。圖4是表示蓋單元3的敞開時的狀態的立體圖。圖5是表示蓋單元3的敞開時的狀態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蓋單元3的敞開時的狀態的剖視圖。圖7是表示蓋單元3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8是表示后述的口形成部件13的結構的立體圖。圖9示出了后述的卡止部件18的結構,圖9(a)是從其前側觀察的立體圖,圖9(b)是從其后側觀察的立體圖。圖10是表示蓋單元3的鉸接部10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1是表示后述的第一鉸接軸承部45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表示后述的第二鉸接軸承部46的結構的俯視圖。圖13是表示配置于后述的第一鉸接軸承部45的內側的扭簧27的俯視圖。圖14是表示后述的滑動部件52的結構的立體圖。圖15是表示后述的第三鉸接軸承部47的結構的立體圖。
如圖1~圖7所示,蓋單元3構成將容器主體2的上部開口部2d封閉的栓體。具體地說,該蓋單元3具備蓋主體8、以及經由鉸接部10轉動自如地安裝于蓋主體8的蓋體9。
蓋主體8例如由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構成。蓋主體8具有:以與容器主體2的主體部2b連續的方式形成為近似圓筒狀的周壁部8a;以及在周壁部8a的上部形成有相比周壁部8a縮徑的開口部8b的上壁部8c。
蓋主體8通過旋合而拆裝自如地安裝于容器主體2的口頸部2c。因此,在周壁部8a的內周面設置有內螺紋部11。另一方面,在口頸部2c的外周面設置有與內螺紋部11旋合的外螺紋部12。
如圖2~圖6所示,在蓋主體8的開口部8b拆裝自如地安裝有形成飲水口或者注水口(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飲水口)的口形成部件13。口形成部件13例如由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構成。
口形成部件13具有:形成有通液口14的底壁部13a;從底壁部13a的周圍朝向上方立起的筒狀的周壁部13b;從底壁部13a的外周面的下端側呈環狀地突出的下側凸緣部13c;從周壁部13b的外周面的上端側直至相反側相互向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對上側凸緣部13d;以及從周壁部13b的前側的上端呈斜切狀地突出的飲水口部13e。
在蓋主體8與口形成部件13之間設置有用于將口形成部件13拆裝自如地安裝于蓋主體8的開口部8b的口裝拆機構15。如圖8以及圖9(a)、圖9(b)所示,口裝拆機構15在口形成部件13的前側具有第一爪部16,并在口形成部件13的后側具有設置有第二爪部17的卡止部件18。
第一爪部16設置為從周壁部13b的外周面的上端側向前方突出。卡止部件18具有相互平行地并列的一對臂部18a、以及將一對臂部18a的上端(前端)側連結的連結部18b。并且,在一對臂部18a的下端(基端)側設置有一對支軸19。一對支軸19設置為從一對臂部18a的內側的彼此對置的位置突出。從連結部18b起,以在一對臂部18a之間與一對臂部18a平行地并列的狀態突出地設置有彈性片20。第二爪部17設置為從卡止部件18的上端(前端)側朝向后方突出。
如圖1~圖6所示,卡止部件18沿口形成部件13的后側的外周面配置。并且,卡止部件18的下端(基端)部由設置于口形成部件13的鉸接部21支承為轉動自如。并且,在卡止部件18的上端(前端)部設置有操作部18c(參照圖9(a)。),該操作部18c具有用于使通過手指對該卡止部件18進行轉動操作變得容易的凹部或者凸部。
如圖8所示,在口形成部件13設置有供一對支軸19嵌入的軸孔22、以及供彈性片20抵接的被抵接部23。軸孔22設置為在左右方向上貫通肋狀壁13g,該肋狀壁13g從位于下側凸緣部13c的上方的中間凸緣部13f的上表面沿口形成部件13的后側的外周面突出。被抵接部23由位于相比軸孔22靠上方的肋狀壁13g形成。
通過從軸孔22的兩端將一對支軸19嵌入于軸孔22的內側,從而鉸接部21在一對臂部18a夾入有肋狀壁13g的狀態下將卡止部件18的下端(基端)部支承為轉動自如。
并且,當使卡止部件18的前端側朝向前方(轉動方向的一個方向)側轉動時,彈性片20與被抵接部23抵接,由此彈性片20邊彈性變形,邊朝向后方(轉動方向的另一個方向)側對卡止部件18進行施力。此外,在口裝拆機構15中,通過變更彈性片20的長度、厚度,能夠對上述的彈性片20彈性變形時的作用力進行調整。
并且,通過在從口形成部件13的周壁部13b的后側突出的臺階部13h的下表面面接觸從卡止部件18的臂部18a的前側伸出的伸出部18d(參照圖9(a)。),來防止卡止部件18向后方傾斜。
如圖2~圖6所示,口裝拆機構15在蓋主體8的前側具有第一被卡止部24,并在蓋主體8的后側具有第二被卡止部25。第一被卡止部24以及第二被卡止部25由在沿上壁部8c的開口部8b的前后位置分別設置的階梯部構成。
在口裝拆機構15中,在相對于第一被卡止部24定位了第一爪部16的狀態下,從下側向蓋主體8的開口部8b的內側嵌入口形成部件13。此時,成為在蓋主體8的上壁部8c的下表面抵接有一對上側凸緣部13d的狀態。并且,第一爪部16卡止于第一被卡止部24。另外,第二爪部17抵接于蓋主體8的開口部8b的邊緣,且第二爪部17越過開口部8b的邊緣,與此相伴,卡止部件18的前端側朝向前方轉動,之后,卡止部件18的前端側向后方的原先的位置復位,與此同時第二爪部17卡止于第二被卡止部25。
由此,口形成部件13成為裝配于蓋主體8的開口部8b的狀態。并且,在對口形成部件13進行裝配的同時,飲水口部13e成為從蓋主體8的開口部8b朝向外側(上方)突出的狀態。
另一方面,在口裝拆機構15中,利用使卡止部件18的前端側朝向前方轉動的操作,來解除第二爪部17相對于第二被卡止部25的卡止狀態。由此,能夠解除第一爪部16相對于第一被卡止部24的卡止狀態,并從蓋主體8的開口部8b的下側拆下口形成部件13。
如圖1所示,通過將裝配有口形成部件13的蓋主體8安裝于容器主體2的口頸部2c,在口形成部件13嵌入于上部開口部2d的內側的狀態下將容器主體2的上部開口部2d封閉。
如圖1~圖6所示,在口形成部件13的下側凸緣部13c拆裝自如地安裝有止水填密件26。止水填密件26是用于對階梯部7(容器主體2)與口形成部件13(蓋主體8)之間進行密閉的環狀的密封部件。止水填密件26例如由硅酮橡膠等具有耐熱性的橡膠、彈性體等彈性部件構成。止水填密件26嵌裝于下側凸緣部13c的外周部。
當止水填密件26嵌入容器主體2的上部開口部2d的內側后,止水填密件26成為彈性變形并遍及整周地緊貼于容器主體2的階梯部7的狀態。由此,能夠對階梯部7與口形成部件13之間進行密閉。
如圖2~圖7所示,蓋體9對口形成部件13所形成的飲水口或者注水口(通液口14)進行開閉,例如由聚丙烯(pp)等耐熱性樹脂構成。蓋體9具有:以與蓋主體8的周壁部8a連續的方式形成為近似圓筒狀的周壁部9a;對周壁部9a的頂面進行覆蓋的頂壁部9b;以及從頂壁部9b的下表面下降的近似圓筒狀的內壁部9c。
蓋體9由后述的設置于鉸接部10的內側的扭簧(第一施力部件)27向敞開口形成部件13的通液口14的方向(以下稱為打開方向。)施力。
在蓋體9的內側設置有將口形成部件13的通液口14封閉的蓋填密件28。蓋填密件28是用于將口形成部件13封閉的栓狀的密封部件。
蓋填密件28由彈性部件構成,可以使用與上述止水填密件26相同的材質。
如圖2~圖6所示,蓋填密件28是拆裝自如地安裝于蓋體9的內壁部9c的有底圓筒狀的密封部件。具體地說,該蓋填密件28以內壁部9c嵌入其內側的中心孔28a的狀態拆裝自如地安裝于內壁部9c的下端側。另外,蓋填密件28的底面28b形成為穹頂狀。另一方面,在蓋填密件28的上部側的外周部設置有階梯部28c。
蓋填密件28通過將內壁部9c牢固地嵌入中心孔28a的內側而拆裝自如地安裝于蓋體9。由此,在蓋單元3中,即便容器主體2內變成負壓而在蓋填密件28產生了拉拽的方向的力,在打開蓋體9時也能夠防止蓋填密件28從內壁部9c脫離。相反地,即便容器主體2內變成正壓而在蓋填密件28產生了推動的方向的力,也能夠通過使蓋填密件28的階梯部28c抵接于內壁部9c的基端部,來防止內壁部9c進一步進入蓋填密件28的內側。
在蓋單元3中,在蓋體9封閉蓋主體8的上部時,蓋填密件28成為在彈性變形的同時緊貼于通液口14的周圍的狀態。由此,能夠將口形成部件13的通液口14封閉。
如圖1~圖7所示,在頂壁部9b的上表面側拆裝自如地安裝有對內壁部9c的上端側進行覆蓋的罩部件29。罩部件29使用與蓋體9相同的材質形成為近似圓板狀。另一方面,在頂壁部9b的上表面設置有與罩部件29對應的形狀的凹部30。
在頂壁部9b與罩部件29之間設置有用于將罩部件29拆裝自如地安裝于凹部30的罩裝拆機構31。罩裝拆機構31在罩部件29的前側具有第三爪部32,并在罩部件29的后側具有設置有第四爪部33的止擋件34。
第三爪部32位于罩部件29的前側的下端部,并以相比罩部件29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設置。止擋件34從罩部件29的后側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地設置。在止擋件34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地設置有第四爪部33。
罩裝拆機構31在凹部30的前側具有第三被卡止部35,并在凹部30的后側具有第四被卡止部36。第三被卡止部35以及第四被卡止部36由分別設置于凹部30的底面的前后位置的孔部構成。
在罩裝拆機構31中,在第三爪部32插入于第三被卡止部(孔部)35的狀態下,在凹部30的內側嵌入罩部件29。此時,在止擋件34插入于第四被卡止部(孔部)36的狀態下,第四爪部33卡止于頂壁部9b。
由此,罩部件29成為裝配于凹部30的內側的狀態。并且,在對罩部件29進行裝配的同時,罩部件29對內壁部9c的上端側進行覆蓋。
另一方面,在罩裝拆機構31中,通過從蓋體9的內表面向上方推動(也就是從圖2或圖3的下側向上側推動)設置于止擋件34的第四爪部33,來解除該第四爪部33與頂壁部9b的卡止狀態。由此,能夠解除第三爪部32相對于第三被卡止部35的卡止狀態,并從凹部30拆下罩部件29。并且,在罩裝拆機構31中,由于罩部件29位于內壁部9c的外側,所以通過拆下罩部件29,能夠目視確認內壁部9c從頂壁部9b的下表面立起設置這一情況。
這樣,罩部件29成為通過從蓋體9的內表面向外側方向推動而脫離的構造。因此,在關閉了蓋單元3的蓋體9的狀態下,無法拆下罩部件29。并且,由于止擋件34位于內壁部9c的外側,所以當拆下罩部件29時,也不需要拆下蓋填密件28。
此外,罩部件29并不限定于與蓋體9相同的材質,也可以使用材質、顏色等不同的部件,也可以使用由透明的材質構成的部件。在該情況下,能夠成為外觀設計優異的蓋單元3。并且,通過在罩部件29的上部配置立體的構造物或進行刻印,能夠迎合使用者的喜好對蓋單元3、包括蓋單元3的飲料用容器1進行定制。
另外,在蓋單元3中,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罩部件29相對于蓋體9拆裝自如的結構,通過設置為將罩部件29的嵌合量調整為沒有縫隙的結構、使用粘合劑等將罩部件29固定于蓋體9的結構,也能夠在罩部件29設置手柄那樣的把手。
蓋單元3具備蓋鎖止機構37,該蓋鎖止機構37克服扭簧27的施力,在蓋體9封閉通液口14的位置(以下稱為封閉位置)處將該蓋體9相對于蓋主體2進行固定。
具體地說,如圖1~圖6所示,該蓋鎖止機構37具有:經由鉸接部38轉動自如地安裝于蓋主體8的鎖止部件39;以及經由鉸接部38轉動自如地安裝于蓋主體8的環形止擋件40。
鎖止部件39由設置于蓋主體8(周壁部8a)的前側的鉸接部38支承為沿上下方向轉動自如。鎖止部件39具有:從鉸接部38向上方延長的第一臂部39a;以及從鉸接部38向下方延長的第二臂部39b。
在第一臂部39a的前端(鎖止部件39的上端)朝向后方突出地設置有鉤部41。在第二臂部39b與周壁部8a之間配置有彈簧部件42。此外,例如也可以使用螺旋彈簧等彈簧部件來代替彈性部件42。
環形止擋件40由一部分敞開的環狀的部件構成,其兩端轉動自如地支承于鉸接部38的外側。由此,環形止擋件40能夠沿上下方向轉動。
另一方面,蓋鎖止機構37具有:供鎖止部件39的鉤部41卡止的鎖止承接部43;以及供環形止擋件40鉤掛的止擋件承接部44。鎖止承接部43由從蓋體9(周壁部9a)的前側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的爪部構成。止擋件承接部44由以與環形止擋件40的內側對應的形狀、從包圍鎖止承接部(爪部)43的周圍的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壁部構成。
在蓋鎖止機構37中,當蓋體9封閉蓋主體8的上部時,鎖止部件39的鉤部41卡止于鎖止承接部43,由此保持蓋體9封閉蓋主體8的上部的狀態。從該狀態開始,使螺旋彈簧42彈性變形,并對鎖止部件39的第二臂部39b側進行推動操作,由此解除鉤部41相對于鎖止承接部43的卡止狀態。由此,利用鉸接部10內的扭簧27的施力能夠使蓋體9向打開方向轉動。
另一方面,在蓋鎖止機構37中,當蓋體9封閉蓋主體8的上部時,環形止擋件40鉤掛于止擋件承接部44,由此阻止蓋體9的向打開方向的轉動。由此,在蓋鎖止機構37中,能夠防止蓋體9因鎖止部件39的不需要的操作而打開。
然而,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將功能匯總于鉸接部10,從而具有緊湊且外觀設計性優異的鉸接構造。具體地說,如圖7、圖10、圖11以及圖13所示,該鉸接部10具有:設置于蓋主體8的第一鉸接軸承部45;設置于蓋體9的第二鉸接軸承部46和第三鉸接軸承部47;在第一鉸接軸承部45位于第二鉸接軸承部46與第三鉸接軸承部47之間的狀態下,以沿轉動軸方向貫通上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鉸接軸承部45、46、47的狀態安裝的鉸接軸48。
如圖10以及圖13所示,第一鉸接軸承部45具有沿轉動軸方向貫通的軸孔45a而形成為近似圓筒狀,并且從蓋主體8的后側中央部突出設置。另外,在第一鉸接軸承部45設置有使與第二鉸接軸承部46對置的面側沿轉動軸方向凹陷成近似圓筒狀的第一收納凹部45b。另外,在第一鉸接軸承部45設置有使與第二鉸接軸承部46對置的面側以與扭簧27的一端側的形狀對應的方式凹陷的一方的臂承接部45c。
如圖7以及圖12所示,第二鉸接軸承部46具有沿轉動軸方向貫通的軸孔46a而具有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連續的形狀,從隔著蓋體9的后側中央部的一側突出設置。第二鉸接軸承部46具有構成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對置的面的第一對面部件(另一方的對面部件)49。
第一對面部件49以嵌入被設置于第二鉸接軸承部46的第一嵌合凹部(另一方的嵌合凹部)46b的內側的狀態安裝。第一對面部件49優選使用與第二鉸接軸承部46不同的材質,例如聚甲醛(pom)、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金屬等的耐磨性比第二鉸接軸承部46優異的材質(在本實施方式中為pom)。
在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中,使耐磨性優異的第一對面部件49相對于第二鉸接軸承部46獨立構成,從而能夠實現鉸接部10的耐久性的提高。此外,對于第二鉸接軸承部46而言,并不是一定要將第一對面部件49獨立構成,也可以是將第一對面部件49一體化的構成。
在第一對面部件49的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對置的面(一方的面)設置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4個)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滑動接觸的突起部50。另外,在第一對面部件49的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對置的面設置有以與扭簧27的另一端側的形狀對應的方式凹陷的另一方的臂承接部49a。
多個突起部50呈近似半球狀突出設置以便降低在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滑動接觸時的摩擦阻力。另外,多個突起部50在由第一對面部件49構成的軸孔45a的周圍呈放射狀(等間隔)排列設置。此外,突起部50的數量優選配置有至少3個以上。
另一方面,如圖10以及圖13所示,在第一鉸接軸承部45的與第一對面部件49對置的面(另一方的面)設置有與多個突起部50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面45d。滑動接觸面45d在第一收納凹部45b以及一方的臂承接部45c的周圍形成為近似圓環狀。
扭簧27配置于第一鉸接軸承部45的內側。具體地說,該扭簧27具有:卷繞成螺旋狀的卷繞部27a;從卷繞部27a的一端側延長的一方的臂部27b;以及從卷繞部27a的另一端側延長的另一方的臂部27c。
扭簧27在將卷繞部27a收納于第一收納凹部45b的內側,使一方的臂部27b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側的一方的臂承接部45c卡合,并使另一方的臂部27c與第二鉸接軸承部46側的另一方的臂承接部49a卡合的狀態下配置。
由此,在鉸接部10中,在從蓋體9敞開通液口14的位置(以下稱為敞開位置。)起,將該蓋體9向與打開方向相反的一側(以下稱為關閉方向。)轉動時,朝扭簧27的一方的臂部27b與另一方的臂部27c的展開角變窄的方向彈性變形,從而能夠利用該反發力對蓋體9相對于蓋主體8向打開方向施力。
如圖7、圖10、圖11以及圖14所示,在第一鉸接軸承部45設置有將與第三鉸接軸承部47對置的面側沿轉動軸方向凹陷為近似圓筒狀的第二收納凹部45e。在第二收納凹部45e的內側配置有將蓋體9向轉動軸方向施力的螺旋彈簧(第二施力部件)51。另外,在第二收納凹部45e的內側配置有滑動部件52,該滑動部件52在被螺旋彈簧51施力的狀態下沿轉動軸方向滑動自如。
滑動部件52形成為近似有底圓筒狀,并且具有形成于底壁的中央部的軸孔52a、和側壁的一部分沿轉動軸方向被切去的切口部52b。另一方面,在第二收納凹部45e的內周面沿轉動軸方向延長地設置有朝切口部52b的內側插入的引導凸部45f。通過將引導凸部45f插入到切口部52b的內側,滑動部件52在第二收納凹部45e的內側不繞轉動軸旋轉,而是能夠沿轉動軸方向滑動。
第三鉸接軸承部47以具有沿轉動軸方向貫通的軸孔47a并具有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連續的形狀的方式從隔著蓋體9的后側中央部的另一側突出設置。第三鉸接軸承部47具有構成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對置的面的第二對面部件(一方的對面部件)53。
如圖10以及圖15所示,第二對面部件53以嵌入被設置于第三鉸接軸承部47的第二嵌合凹部(一方的嵌合凹部)47b的內側的狀態被安裝。第二對面部件53優選使用與第三鉸接軸承部47不同的材質,例如聚甲醛(pom)、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金屬等的耐磨性比第三鉸接軸承部47優異的材質(在本實施方式中為pom)。
在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中,將耐磨性優異的第二對面部件53相對于第三鉸接軸承部47獨立構成,從而能夠實現鉸接部10的耐久性的提高。此外,對于第三鉸接軸承部47而言,并并不是一定要將第二對面部件53獨立構成,也可以是將第二對面部件53一體化的構成。
如圖7、圖10以及圖11所示,鉸接軸48插通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鉸接軸承部45、46、47的軸孔45a、46a、47a,從而在沿轉動軸方向貫通上述第一、第二以及第三鉸接軸承部45、46、47的狀態下安裝。
鉸接部10具有在敞開位置處賦予咔噠感并且保持蓋體9的敞開狀態的棘爪機構54。具體地說,該棘爪機構54在滑動部件52的與第二對面部件53對置的面(一方的面)具有卡合凹部55,并在第二對面部件53的與滑動部件52對置的面(另一方的面)具有卡合凸部56。
如圖7、圖10、圖11、圖14以及圖15所示,卡合凹部55以與一方的面的蓋體9敞開通液口14的位置對應的方式設置為凹狀。另外,在一方的面設置有將卡合凸部56沿轉動方向引導至卡合凹部55的傾斜面57。傾斜面57是與卡合凸部56接觸的面,朝向卡合凹部55而向上傾斜。
另一方面,如圖10以及圖15所示,卡合凸部56從另一方的面突出設置。另外,卡合凹部55和卡合凸部56在轉動方向相互卡合的面(以下稱為卡合面。)55a、56a相互以相同的角度傾斜。
滑動部件52通過在第二收納凹部45e內被壓縮的螺旋彈簧51,向與第三鉸接軸承部47接近的方向被施力。由此,卡合凸部56成為被按壓于滑動部件52的狀態。
相反,第一鉸接軸承部45通過在第二收納凹部45e內被壓縮的螺旋彈簧51,向與第二鉸接軸承部46接近的方向被施力。由此,多個突起部50成為被按壓于滑動接觸面45d的狀態。
在鉸接部10中,在從封閉位置起將蓋體9向打開方向轉動規定量時,構成棘爪機構54的卡合凸部56成為與卡合凹部55卡合的狀態。
由此,能夠在敞開位置處賦予咔噠感并且通過卡合凸部56與卡合凹部55的卡合保持蓋體9的敞開狀態。在該情況下,在飲用容器主體2內的飲料時,能夠在維持蓋體9的敞開狀態下傾斜容器主體2。另外,與以往那樣通過扭簧27的作用力維持蓋體9的敞開狀態的情況相比,能夠穩定保持蓋體9的敞開狀態而不取決于扭簧27的作用力。
另外,在鉸接部10中,在使蓋體9從上述封閉位置向敞開位置轉動時,卡合凸部56一邊與向上傾斜的傾斜面57接觸(滑動接觸)一邊被引導至卡合凹部55。此時,卡合凸部56對傾斜面57的按壓力(摩擦阻力)增大。由此,能夠抑制因扭簧27的施力而向打開方向轉動的蓋體9的轉動速度。其結果是,能夠防止因上述蓋鎖止機構37的解除而使蓋體9飛速轉動。
另外,在棘爪機構54中,在上述卡合凸部56與卡合凹部55卡合的狀態下,相互卡合的卡合面55a、56a以相同的角度傾斜。在該情況下,相互卡合的卡合面55a、56a之間沒有施加不必要的力,所以能夠將卡合凹部55以及卡合凸部56的磨損、損傷等抑制得很低。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中,將功能匯總于上述鉸接部10,從而能夠得到緊湊且外觀設計性優異的鉸接構造。
即,在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中,在鉸接部10的內側,將相互施力方向不同的扭簧(第一施力部件)27和螺旋彈簧(第二施力部件)51沿轉動軸方向排列配置,從而能夠將上述施力部件27、51在鉸接部10內集中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中,能夠將用于通過扭簧27的施力而使蓋體9向打開方向轉動的機構、用于在敞開位置處賦予咔噠感并且保持蓋體9的敞開狀態的機構(棘爪機構54)、用于通過螺旋彈簧51的施力將卡合凸部56按壓于滑動部件52并且將多個突起部50按壓于滑動接觸面45d的機構在鉸接部10集中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蓋單元3中,由于是第二鉸接軸承部46側的多個突起部50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側的滑動接觸面45d滑動接觸的構成,所以在使蓋體9相對于蓋主體8轉動時,能夠將鉸接部10產生的摩擦阻力抑制得比以往低。由此,對于扭簧27以及螺旋彈簧51而言,能夠相對減弱其作用力。其結果是,能夠將第一鉸接軸承部45與第二鉸接軸承部46以及第三鉸接軸承部47之間產生的磨損抑制得很低,能夠實現鉸接部10的耐久性的進一步提高。
此外,本發明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加以各種變更。
具體地說,在上述鉸接部10中,是在上述蓋主體8側設置有第一鉸接軸承部45、在蓋體9側設置有第二鉸接軸承部46以及第三鉸接軸承部47的構成,但并不局限于這樣的結構,也可以是在蓋體9側設置有第一鉸接軸承部45,在蓋主體8側設置有第二鉸接軸承部46以及第三鉸接軸承部47的構成。另外,在上述鉸接部10中,也可以將第二鉸接軸承部46側的結構、和第三鉸接軸承部47側的結構相互替換配置。
另外,在上述鉸接部10中,是在第一對面部件49的與第一鉸接軸承部45對置的面側設置有多個突起部50的構成,但也可以是在第一鉸接軸承部45的與第一對面部件49對置的面側設置有多個突起部50的構成。
另外,在上述鉸接部10中,是在滑動部件52的與第二對面部件53對置的面設置有卡合凹部55,在第二對面部件53的與滑動部件52對置的面設置有卡合凸部56的構成,但也可以是在滑動部件52的與第二對面部件53對置的面設置有卡合凸部56,在第二對面部件53的與滑動部件52對置的面設置有卡合凹部55的構成。
此外,對于上述飲料用容器1而言,并不限定于具有上述的外觀形狀,能夠與其尺寸、功能、外觀設計等相匹配而適當地施加變更。
另外,本發明能夠適當地應用于利用具有上述的真空隔熱構造的容器主體2而具有保溫、保冷功能的飲料用容器1,但并不限定于使用具有上述的真空隔熱構造的容器主體2。即,本發明能夠廣泛地應用于蓋單元拆裝自如地安裝于容器主體的口頸部的飲料用容器、鍋那樣的具有相對于大的開口部拆裝自如地安裝的鍋蓋的烹飪用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