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及包含有該起重機的船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190481閱讀:925來源:國知局
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及包含有該起重機的船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480072901.x,申請日為2014年12月30日,發明名稱為“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中國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涉及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所述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包括:

-固定基座;

-起重機殼體,所述起重機殼體安裝于基座并適合相對于基座圍繞豎直回轉軸線回轉;

-主懸臂,所述主懸臂包括外端部和相反的內端部,懸臂軸樞轉地連接至所述外端部,所述內端部圍繞第一水平樞轉軸線樞轉地連接至起重機殼體,使主懸臂的上下升降移動;

-次懸臂,所述次懸臂包括內端部,所述內端部樞轉地連接至懸臂軸,使次懸臂相對于主懸臂的樞轉移動;

-物體懸掛設備,物體可連接至所述物體懸掛設備;

-提升組件,所述提升組件包括提升絞盤和相應的提升纜線。



背景技術:

常規起重機設置有提升絞盤和提升纜線,所述提升纜線經由滑輪從提升絞盤延伸越過懸臂的偏離滑輪直至物體懸掛設備,所述起重機可以用于升起和降下材料并且使材料水平移動。其主要用于升起重型物品并且將它們運輸至其它位置。物體懸掛設備優選包括起重機吊鉤等以連接負載。

在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中,懸臂包括至少兩個部分:主懸臂和次懸臂。這提供了用于儲存和操縱的緊湊尺寸。

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特別有利于海運目的,因為起重機的次懸臂允許起重機提升負載同時次懸臂的尖端接近船,特別是船的甲板。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限制負載的移動,因為次懸臂的尖端可以保持在甲板上方的限定高度處。而且,由于負載的力在起重機的低點處引入,船的穩定性提高。這些特征使得起重機安全有效。

為了操作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吊桿的兩個部分(主懸臂和次懸臂)被獨立地控制。可以使用液壓缸,所述液壓缸適用于能夠提升數千公斤負載至50噸負載的小型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在進一步升級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以能夠提升高達數百噸的甚至更大的負載的時候,發現液壓缸的使用可能造成起重機可及范圍和最大負載方面的限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主懸臂和次懸臂的替代性控制機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非限定的方面通過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實現所述目的,所述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包括:

-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優選適合安裝至船;

-起重機殼體,所述起重機殼體安裝至所述基座并且適合相對于所述基座圍繞豎直回轉軸線回轉;

-主懸臂,所述主懸臂包括內端部和與其相反的兩個叉狀外端部,所述內端部圍繞第一水平樞轉軸線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起重機殼體,使所述主懸臂的上下升降移動,懸臂軸在所述外端部之間延伸并且限定第二水平樞轉軸線;

-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升降絞盤和在所述主懸臂與所述起重機殼體之間延伸的升降纜線;以及

-次懸臂,所述次懸臂包括叉狀內端部,所述叉狀內端部限定左側叉狀端部和右側叉狀端部,所述左側叉狀端部和右側叉狀端部樞轉地連接至所述懸臂軸,使所述次懸臂相對于所述主懸臂樞轉移動;

-物體懸掛設備,物體可連接至所述物體懸掛設備;

-提升組件,所述提升組件包括提升絞盤和相應的提升纜線,所述提升纜線從所述絞盤延伸至所述物體懸掛設備,從而在驅動所述絞盤的時候所述物體懸掛設備可以升高和降低;其中所述次懸臂的叉狀內端部允許在左側叉狀端部與右側叉狀端部之間將所述提升纜線安裝在所述懸臂軸上;

-次懸臂定位設備,所述次懸臂定位設備設置在所述次懸臂與所述起重機殼體之間,適合相對于所述主懸臂支撐和定位所述次懸臂并驅動所述次懸臂的樞轉移動;所述次懸臂定位設備包括:

o次懸臂定位絞盤,所述次懸臂定位絞盤與次懸臂定位纜線相配合,所述纜線在所述起重機殼體與拉鏈之間延伸;

o輻條結構,所述輻條結構固定至所述次懸臂并且從所述懸臂軸沿徑向向外延伸,包括附接至所述次懸臂的右側叉狀端部的一個或多個右側輻條和附接至所述次懸臂的左側叉狀端部的一個或多個左側輻條,其中在所述右側輻條與所述左側輻條之間限定空間,所述提升纜線延伸穿過所述空間;其中所述主懸臂的叉狀外端部的長度使得所述主懸臂的叉狀外端部之間的間隙允許所述輻條結構的至少一部分穿過;

o拉鏈,所述拉鏈的一端連接至所述次懸臂定位纜線而另一端連接至所述次懸臂和/或所述輻條結構,所述輻條結構適合支撐所述拉鏈。

次懸臂定位設備相對于主懸臂支撐和定位次懸臂,并且在相對于主懸臂的如下不同位置范圍內精確控制次懸臂的樞轉移動:從伸展位置至折疊位置,在所述伸展位置下尖端從主懸臂大體向前延伸,在所述折疊位置下次懸臂向后折疊。

根據本發明設置次懸臂定位設備允許使用簡單裝置(例如纜線和絞盤)實現次懸臂的廣闊的位置范圍。因此,主懸臂和次懸臂的尺寸的設計選擇不再受限于在它們之間使用汽缸所固有的限制:主懸臂和次懸臂的更小的橫截面以及各種共同的尺寸是可能的。特別地,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有可能具有數百噸甚至高達1000噸的起重量。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在船上是特別有利的。然而,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設計使得固定基座不僅適合安裝至船,而且適合安裝至陸地用于陸基起重機,或安裝至車輛用于移動起重機,例如通過本申請人的wo2005/030632已知。

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包括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優選適合安裝至船或與船整體形成。特別地,基座優選安裝至船的甲板,但是也可以設想基座與船體的一部分(可能是船的甲板)整體形成,這可以提高起重機的整體穩定性。

根據本發明,起重機殼體安裝至基座并且適合相對于基座圍繞豎直回轉軸線(例如經由旋轉軸承)回轉(即旋轉)。同樣允許主懸臂和次懸臂在水平平面中的旋轉從而實現起重機的大的可及范圍。基座安裝的起重機的優點是起重機的徑向靈活性。起重機殼體具有基本上豎直的細長結構。在實施方案中,起重機殼體可以與豎直軸線形成例如10°的角度,但是也可以設想高達30°的角度。起重機殼體的橫截面可能為圓形,但是也可以為正方形或多邊形橫截面。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起重機殼體朝向頂部遠離基座逐漸變細。優選地,起重機殼體具有允許一個或多個纜線穿過起重機殼體的中空結構,并且起重機殼體設置有允許一個或多個纜線離開起重機殼體的頂部。有利地,起重機的主要部件可以安裝在起重機殼體內,受到良好保護免受惡劣海洋環境的影響。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起重機的旋轉部分設置有完全封閉的回轉軸承且由此維修受到限制。

操作者的艙室優選連接至起重機殼體的外部。此外,還可以在起重機殼體上設置升沉補償裝置,優選活動升沉補償裝置。

主懸臂連接至起重機殼體,優選相對地接近基座連接至起重機殼體的下部。第一水平樞轉軸線可以鄰近起重機殼體延伸,但是同樣可以設想樞轉軸線延伸通過起重機殼體的構造,例如本申請人的wo2008088213中所公開的。

根據本發明,主懸臂包括叉狀外端部,懸臂軸在所述叉狀外端部之間延伸。在一個可能的實施方案中,主懸臂還包括叉狀內端部,所述叉狀內端部樞轉地連接至起重機殼體。在叉狀內端部之間產生的空間中可以設置絞盤,例如提升絞盤,和/或操作者的艙室和/或升沉補償裝置。

優選地,主懸臂的中間和叉狀端部基本上體現為箱形梁,所述箱形梁由圍壁形成封閉的管。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圍壁具有打開的桁架的或格子狀構造。替代性地,圍壁可以形成封閉的空心套管。替代性地,還可以設想包括空心套管及其之間的桁架的連接件的混合構造。叉狀端部可以朝向端部逐漸變細,例如使得叉狀端部之間的空間朝向端部增加。

主懸臂和起重機殼體之間的樞轉連接允許主懸臂的上下升降移動。設置升降組件從而支撐和控制主懸臂相對于起重機殼體的位置。升降組件在主懸臂與起重機殼體之間延伸,并且包括升降纜線和升降絞盤。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升降纜線延伸至主懸臂的外端部。升降纜線也可以延伸至主懸臂的離外端部一定距離的部分。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升降絞盤設置在起重機的旋轉的起重機殼體內,并且升降纜線延伸通過起重機殼體。替代性地,升降絞盤可以鄰近起重機殼體的外部設置或甚至連接至起重機殼體的外部。因此,升降絞盤可以隨著起重機殼體旋轉。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升降纜線從起重機殼體的頂部延伸,但是替代性地也可以設想升降纜線從起重機殼體的中部或下部延伸。

注意到使用升降組件定位主懸臂是已知的并且與具有單個吊桿或懸臂的常規起重機相似。改變升降纜線的長度允許主懸臂基本上在向下指向的方向與升高的豎直位置之間的樞轉移動,即通常在0°(豎直)與135°(向下指向)之間。根據起重機殼體的幾何形狀,甚至可以允許主懸臂樞轉略微超過豎直方向。根據第一樞轉軸線的位置,向下指向的位置可以包括僅90°或甚至接近180°的角度(當第一樞轉軸線在升高位置的時候,并且主懸臂有可能基本上與起重機殼體成一直線地向下延伸)。

主懸臂包括與內端部相反的兩個叉狀外端部,懸臂軸在兩個叉狀外端部之間延伸從而限定第二水平樞轉軸線。叉狀外端部可以具有恒定的相互距離,但是也可以設想相互距離朝向端部增加或改變。

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還包括次懸臂。該懸臂也優選體現為箱形梁,所述箱形梁由圍壁形成封閉的管。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圍壁具有打開的桁架的或格子狀構造。替代性地,圍壁可以形成封閉的空心套管。替代性地,還可以設想包括空心套管及其之間的桁架的連接件的混合構造。叉狀端部可以朝向端部逐漸變細,例如使得叉狀端部之間的空間朝向端部增加。

本發明的次懸臂包括叉狀內端部,所述叉狀內端部限定左側叉狀端部和右側叉狀端部,所述左側叉狀端部和右側叉狀端部樞轉地連接至懸臂軸,允許次懸臂相對于主懸臂的樞轉移動。左和右在此定義為從起重機殼體沿著主懸臂朝向次懸臂的方向觀察。

優選地,次懸臂的叉狀內端部連接在主懸臂的叉狀外端部之間。替代性地,可以設想主懸臂的叉狀外端部在端部處朝向彼此逐漸變細,允許將其連接在次懸臂的左側叉狀端部與右側叉狀端部之間。

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包括次懸臂定位設備,所述次懸臂定位設備設置在次懸臂與起重機殼體之間,適合相對于主懸臂支撐和定位次懸臂并且驅動次懸臂的樞轉移動。

次懸臂定位設備包括次懸臂定位絞盤,所述次懸臂定位絞盤與次懸臂定位纜線相配合,所述纜線在起重機殼體與拉鏈之間延伸。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次懸臂定位絞盤設置在起重機殼體中,并且次懸臂定位纜線延伸通過起重機殼體。因此,次懸臂定位絞盤可以隨著起重機殼體旋轉。替代性地,次定位絞盤可以鄰近起重機殼體設置或甚至連接至起重機殼體。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次定位纜線從起重機殼體的中部延伸,但是替代性地也可以設想次定位纜線從起重機殼體的上部或下部延伸。

當升降纜線和次懸臂定位纜線未平行設置的時候,對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是有利的。因此,設置細長的起重機殼體允許升降纜線在主懸臂的外端部與起重機殼體的上端之間延伸的構造在相對接近水平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可以允許次懸臂定位纜線在拉鏈與起重機殼體的接近基座的下部之間延伸,從而在相對接近豎直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同樣地,升降纜線和次懸臂定位纜線相對于彼此以一定角度延伸,這對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是有利的。優選地,升降纜線與次懸臂定位纜線之間的角度為至少40°。

替代性地,基座可以體現為固定桅桿,其中起重機殼體體現為支撐主懸臂的旋轉回轉平臺和桅桿頂部處的桅頂。允許提升纜線從桅頂或旋轉回轉平臺延伸至次懸臂的尖端。也允許升降纜線從桅頂延伸至主懸臂從而控制主懸臂的位置。還有可能允許次懸臂定位纜線從桅頂延伸至拉鏈從而控制次懸臂的位置。這允許以優選半徑設置不同的提升。桅桿結構具有固有的安全特征;負載力矩被桅桿承受而不是被回轉軸承承受。

次懸臂定位設備還包括輻條結構,所述輻條結構固定至次懸臂并且從懸臂軸沿徑向向外延伸。輻條結構包括附接至次懸臂的右側叉狀端部的一個或多個右側輻條以及附接至次懸臂的左側叉狀端部的一個或多個左側輻條。輻條可以體現為棒材(rod)、成型梁、板等。此外,可以在輻條之間設置板或桁架等。有利地,輻條結構基本上在四分之一圈中延伸,所述四分之一圈限定在相對于次懸臂的向上垂直方向和基本上與次懸臂相反的方向之間。在該四分之一圈中,輻條結構可以最佳地有助于支撐、定位和操縱次懸臂。

除了次懸臂定位絞盤、次懸臂定位纜線和輻條結構之外,次懸臂定位設備還包括拉鏈,所述拉鏈的一端連接至次懸臂定位纜線而另一端連接至次懸臂和/或輻條結構,輻條結構適合支撐拉鏈的至少一部分。在一個實施方案中,拉鏈與次定位纜線整體形成。

在操作中,驅動次懸臂定位絞盤以拖拉和輸出次懸臂定位纜線,所述次懸臂定位纜線連接至拉鏈,所述拉鏈任選經由固定至次懸臂的輻條結構依次連接至次懸臂。輻條結構允許實現次懸臂相對于主懸臂的各種角位置。

拉鏈例如體現為一系列互連桿,例如細長棒材,和/或纜線部分或其它元件。輻條結構適合支撐拉鏈(可能是拉鏈的桿)。為此目的,輻條結構的徑向外端部優選設置有一個或多個底座。在一個可能的實施方案中,拉鏈包括經由樞軸互連的細長棒材,細長棒材之間的樞軸適合由輻條結構支撐,例如由設置在輻條遠端處的底座支撐。所述實施方案的優點是拉鏈不可能在輻條結構上滑動。在一個可能的實施方案中,輻條結構設置有凹槽,拉鏈支撐在所述凹槽中。替代性地,輻條結構可以設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可以與拉鏈中(例如桿內)的凹部相配合。

根據本發明,拉鏈在次懸臂定位纜線與輻條結構之間延伸,或者在次懸臂定位纜線與次懸臂之間延伸。

輻條結構包括附接至次懸臂的右側叉狀端部的一個或多個右側輻條以及附接至次懸臂的左側叉狀端部的一個或多個左側輻條,其中在右側輻條與左側輻條之間限定空間,提升纜線延伸穿過所述空間。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輻條結構包括第一輻條,所述第一輻條基本上垂直于次懸臂固定,例如形成70°-110°的第一角度。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在第一輻條的徑向外端部與次懸臂的外端部之間設置拉桿。在一個實施方案中,第一輻條鄰近懸臂軸設置,并且具有叉狀內端部從而安裝引導滑輪。替代性地,可以設想第一輻條設置在離懸臂軸一定距離處。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輻條結構的左側輻條和右側輻條形成平行的第二輻條,所述第二輻條相對于次懸臂形成第二角度。第二角度例如在70°-200°之間,優選在110°-160°之間。在這些平行的第二輻條之間限定空間,提升纜線延伸通過所述空間。替代性地,輻條結構的左側輻條和右側輻條可以體現為板,或包括多個可能互連的輻條。

在一個實施方案中,輻條結構包括形成平行的第三輻條的另一個左側輻條和另一個右側輻條,所述第三輻條相對于次懸臂形成第三角度。該第三角度大于第一和第二角度,即在130°-200°之間,特別是在160°-180°之間。可能地,第二和第三輻條在輻條的中部經由支柱互連。這為輻條結構提供強度,因為左側和右側輻條不能在構件之間限定的空間中互連,因為提升纜線應當能夠延伸通過所述空間。

如上所述,主懸臂具有叉狀端部。根據本發明,主懸臂的叉狀端部的長度使得主懸臂的叉狀端部之間的間隙允許輻條結構的至少一部分穿過。在操作中,輻條結構固定至次懸臂并且可以隨著次懸臂旋轉。輻條結構優選基本上在四分之一圈中從懸臂軸沿徑向向外延伸,所述四分之一圈限定在相對于次懸臂的向上垂直方向和基本上與次懸臂相反的方向之間。因此,輻條結構基本上與次懸臂成一直線地相反延伸,當次懸臂與主懸臂成一直線向前定向的時候與主懸臂的位置一致。為了允許次懸臂相對于主懸臂進一步旋轉,希望允許輻條結構的至少一部分穿過主懸臂。主懸臂的叉狀端部產生叉狀端部之間的間隙,輻條結構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穿過所述間隙。因此,由于主結構中的間隙允許輻條結構的一部分穿過,與輻條結構附接的次懸臂能夠圍繞懸臂軸在廣闊范圍內旋轉。

當主懸臂在直立豎直位置下的時候,次懸臂可以升高至尖端向上延伸的豎直位置。優選地,主懸臂的輻條結構側設置有止動件(例如圓柱體),當在豎直位置下的時候所述止動件接觸次懸臂并且避免次懸臂回落。

當主懸臂在直立豎直位置下的時候,次懸臂也可以降低180°到達豎直位置,其中尖端向下延伸并且其中次懸臂沿著主懸臂基本上平行地向后折疊。

在一個可能的實施方案中,在主懸臂與次懸臂之間設置斜桁支索從而定位和/或固定次懸臂相對于主懸臂的位置。可能地,斜桁支索連接至主懸臂的中間區域和次懸臂的中間區域。次懸臂定位纜線連同輻條結構能夠相對于主懸臂降低和升高次懸臂。

在主懸臂水平定位的情況下,次懸臂定位纜線和輻條結構能夠向上拉動次懸臂到達尖端向上延伸的豎直位置,并且降低次懸臂直至次懸臂的尖端向下延伸。然而,在該情況下次懸臂定位纜線不能使次懸臂進一步樞轉至次懸臂沿著主懸臂向后折疊的折疊位置。在該情況下設置斜桁支索是有利的,因為斜桁支索能夠朝向主懸臂拉動次懸臂到達折疊位置。因此,使用斜桁支索從而允許次懸臂和主懸臂的甚至更多的相對位置。

斜桁支索的另一個優點是其可以有助于次懸臂相對于主懸臂的固定。在一般結構中,通過次懸臂定位纜線防止次懸臂降低。通過不僅施加至次懸臂本身而且施加至可能從提升纜線懸掛的負載的重力防止次懸臂向上移動。然而,由于由海況引發的船運動,重力(特別是當僅施加至次懸臂本身的時候)可能不足以防止次懸臂的小幅度向上移動。斜桁支索的設置將相對于斜桁支索固定次懸臂。

根據本發明,提供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所述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包括:

-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優選適合安裝至船;

-起重機殼體,所述起重機殼體安裝至所述基座并且適合相對于所述基座圍繞豎直回轉軸線回轉;

-主懸臂,所述主懸臂包括外端部和對立的內端部,所述內端部圍繞第一水平樞轉軸線樞轉地連接至所述起重機殼體,允許所述主懸臂的上下升降移動;

-升降組件,所述升降組件包括升降絞盤和在所述主懸臂與所述起重機殼體之間延伸的升降纜線;和

-次懸臂,所述次懸臂包括外端部和相反的內端部,所述內端部圍繞第二水平樞轉軸線樞轉地連接至所述主懸臂的外端部,允許所述次懸臂相對于所述主懸臂的樞轉移動;

-物體懸掛設備,物體可連接至所述物體懸掛設備;

-提升組件,所述提升組件包括提升絞盤和相應的提升纜線,

其中所述次懸臂設置有所述外端部處的提升纜線偏離滑輪和接近所述內端部的用于提升纜線保持設備的第一安裝設施,

允許所述提升纜線從所述絞盤經由所述偏離滑輪并經由所述物體懸掛設備延伸至提升纜線保持設備,

使得所述提升纜線包括在所述物體懸掛設備與所述偏離滑輪之間延伸的一個或多個第一懸掛纜線部分以及在所述物體懸掛纜線設備與所述提升纜線保持設備之間延伸的一個或多個第二懸掛纜線部分,使得當所述提升纜線保持設備安裝在所述第一安裝設施處的時候,第一和第二懸掛纜線部分相對于彼此以一角度延伸。

任選地,設置根據本發明的非限定的方面的次懸臂定位設備。本發明與已知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不同之處在于,在內端部與外端部之間設置用于提升纜線保持設備的第二安裝設施,使得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安裝在第一安裝設施處的時候,第一懸掛纜線部分和第二懸掛纜線部分相對于彼此以相對大的角度延伸,并且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安裝在第二安裝設施處的時候,第一懸掛纜線部分和第二懸掛纜線部分相對于彼此以相對小的角度延伸。

懸掛纜線部件之間的角度防止纜線的糾纏,纜線的糾纏為也被稱為繩索纏繞或絲線纏繞的現象。

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用于提升纜線保持設備的安裝設施體現為設置在次懸臂中的一組孔。例如,次懸臂可以包括頂壁、底壁和側壁,其中側壁的下部設置有一個或多個孔。

從提升絞盤延伸的提升纜線可以具有死頭或連接至另一個絞盤的端部。可以設想設置兩個絞盤,并且提升纜線從一個絞盤經由引導滑輪、偏離滑輪和物體懸掛設備,經由保持設備延伸至第二提升絞盤。替代性地,提升纜線具有連接至死頭連接點的死頭。該點可以設置在主懸臂或次懸臂、起重機殼體或其它位置的任何地方。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提升纜線保持設備體現為死頭連接點。同樣地,提升纜線從絞盤經由引導滑輪和偏離滑輪,經由物體懸掛設備延伸至提升纜線保持設備,并且連接至提升纜線保持設備。

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還設置有物體懸掛設備(例如吊鉤和提升組件),物體可連接至所述物體懸掛設備。提升組件包括提升絞盤和相應的提升纜線。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提升絞盤設置在起重機的基座中或基座下方,并且提升纜線延伸通過起重機殼體。提升絞盤也可以鄰近起重機殼體設置或甚至連接至起重機殼體。用于超深升降的絞盤需要大的儲存容量并且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可以裝配在起重機殼體的外部。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提升纜線從起重機殼體的中部延伸,但是替代性地也可以設想提升纜線從起重機殼體的上部或下部延伸。

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起重機可以包括提升纜線,提升纜線從絞盤延伸至物體懸掛設備,使得在驅動絞盤的時候物體懸掛設備可以升高和降低。提升纜線可經由設置在懸臂軸中間的引導滑輪延伸。次懸臂的叉狀內端部可允許在左側叉狀端部與右側叉狀端部之間將提升纜線安放至懸臂軸的中間。在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案中,用于提升纜線的偏離滑輪設置在次懸臂上。偏離滑輪優選設置在次懸臂的外端部處,但是偏離滑輪設置在離次懸臂的外端部一定距離處的構造也是可能的。任選地,提升纜線的死頭連接至次懸臂的外端部。

附圖說明

附圖中進一步說明本發明,其中:

圖1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立體圖,其中次懸臂基本上與主懸臂成一直線放置;

圖2顯示了圖1中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立體圖,其中次懸臂與主懸臂形成銳角;

圖3顯示了圖1中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起重機殼體和提升纜線的細節;

圖4顯示了在圖1中的位置下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細節的俯視立體圖;

圖5顯示了在圖1中的位置下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細節的仰視立體圖;

圖6顯示了圖1中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立體圖,其中相比于圖2中顯示的情況,次懸臂與主懸臂形成更小的銳角;

圖7顯示了圖1中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立體圖,其中相比于圖6中顯示的情況,次懸臂與主懸臂形成更小的銳角。

具體實施方式

圖1-7中顯示了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的各個位置和細節。由于所有圖涉及相同的實施方案,因此所有圖中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

圖1、2、6和7中顯示了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1的整體。根據本發明的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1包括固定基座2,所述固定基座2適合安裝至船。在基座2上設置審理中的申請nl2009287中描述的提升纜線引導件21。

起重機殼體3安裝至基座2并且適合相對于基座2圍繞豎直回轉軸線r回轉。該實施方案的起重機殼體3的形狀是朝向頂部逐漸變細的封閉豎直柱形物。正如圖2中可見,起重機殼體3的中心軸線相對于豎直方向以約20°的小角度α延伸,從而為主懸臂4提供空間。在起重機殼體3上設置操作者的艙室22。

附接至起重機殼體3下部的是主懸臂4的內端部,所述內端部圍繞第一水平樞轉軸線20樞轉地連接至起重機殼體3。主懸臂4在此具有基本上箱形的封閉構造,包括圖3中詳細顯示的叉狀內端部4a和4a’以及圖4和圖5中詳細顯示的叉狀外端部4b和4b’。主懸臂和次懸臂可以具有任何可能的構造,例如其一者或兩者可以具有桁架形框架,但是替代性地也可以設想其一者或兩者以封閉箱的形式形成。

為了設置主懸臂4,提供升降組件(luffingassembly)12,所述升降組件12在主懸臂4的外端部4b、4b’(在此特別在第二樞轉軸線11的附近)與起重機殼體3(在此為起重機殼體的上端3a)之間延伸。升降組件12包括升降絞盤(不可見)和升降纜線12b。特別在圖4中可見兩組平行的升降纜線12b分別延伸至主懸臂的外端部4b和外端部4b’。升降絞盤優選設置在起重機殼體內。

在叉狀內端部4a與4a’之間和略微下方,絞盤(特別是減震絞盤23和23’)安裝至起重機殼體3,減震纜線24和24’分別連接至所述減震絞盤23和23’。這些包括絞盤和纜線的減震設備可以連接至物體懸掛設備9,從而抑制由海況引發的物體懸掛設備9的運動。

此外,設置絞盤26,所述絞盤26將連接至吊鉤26b的提升纜線26a致動。該組件例如用于額外的提升能力,但是也可以替代性地用于輔助運動補償。

圖7中特別可見叉狀內端部4a和4a’的優點,其中可見安裝在起重機殼體的中部3b上的兩個平臺30和40在叉狀內端部4a與4a’之間突出。這些平臺30、40的功能將在下文解釋。

懸臂軸10在兩個叉狀外端部4b與4b’之間延伸從而限定第二水平樞轉軸線11,如圖4中所示。

設置包括叉狀內端部的次懸臂5,所述叉狀內端部限定左側叉狀端部5b’和右側叉狀端部5b,所述左側叉狀端部5b’和右側叉狀端部5b樞轉地連接至懸臂軸10。特別地,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次懸臂的叉狀內端部在主懸臂的叉狀外端部4b與4b’之間連接至懸臂軸10。次懸臂5的樞轉連接允許次懸臂5相對于主懸臂4的樞轉移動。與主懸臂4相似,所示實施方案的次懸臂5也具有封閉箱形構造。在次懸臂5的左側叉狀端部5b’與右側叉狀端部5b之間,用于提升纜線16的引導滑輪15安裝在懸臂軸10上。這將在下文詳細描述。

雙懸臂回轉式基座起重機1進一步包括提升組件,所述提升組件包括提升牽引絞盤,所述提升牽引絞盤設置在基座2內且在此不可見并延伸至提升絲線儲存絞盤17,所述提升絲線儲存絞盤17在所示實施方案中設置在基座2的下方,優選設置在船體甲板的下方(未示出)。提升纜線16從提升絲線儲存絞盤17延伸,所述提升纜線16經由設置在基座2下方的滑輪18延伸進入起重機殼體3。升沉補償裝置用附圖標記13表示。提升纜線16經由安裝至起重機殼體3的滑輪19而延伸至懸臂軸10,在所述懸臂軸10處設置引導滑輪15。圖3中詳細顯示的滑輪19被平臺30圍繞,所述平臺30在主懸臂4的直立位置下落入主懸臂的叉狀內端部4a、4a’之間。提升纜線16從引導滑輪15在次懸臂5上經由次懸臂5上的偏離滑輪14延伸至物體懸掛設備9,所述偏離滑輪14特別設置在次懸臂的外端部5a處。通過圖4和圖5可見次懸臂5的外端部5a也是叉狀的,因為所示實施方案的偏離滑輪14設置在這些叉狀外端部之間。也可以設想其它構造。滑輪19在起重機殼體3中間的位置是有利的,因為其使得提升纜線在起重機殼體的旋轉軸線r中進入起重機殼體,使得起重機殼體回轉而不會造成提升纜線糾纏或纏繞。

為了使次懸臂5相對于主懸臂4放置,根據本發明的非限定性的方面,設置與次懸臂定位纜線31相配合的次懸臂定位絞盤(未示出),所述次懸臂定位纜線31在起重機殼體3與拉鏈32之間延伸。次懸臂定位絞盤優選放置在起重機殼體內。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次懸臂定位纜線31在起重機殼體的中部3b處特別是經由設置在起重機殼體3的中部3b的滑輪組33偏離起重機殼體。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正如特別在圖3中可見,平臺40鄰近滑輪組33而連接至起重機殼體的中部3b。

所示次懸臂定位纜線31包括纜線和滑輪的組合,其可以通過絞盤(未顯示)致動從而改變長度。

本發明的次懸臂定位設備還包括體現為一系列多鉸鏈互連棒材的拉鏈32,所述拉鏈32的一端圍繞樞軸32b樞轉地連接至次懸臂定位纜線31。拉鏈32通過輻條(spoke)結構50支撐并延伸至該輻條結構50且圍繞樞軸32a樞轉連接至該輻條結構50。

輻條結構50固定至次懸臂5并從懸臂軸10沿徑向向外延伸,且可以連同次懸臂5圍繞第二樞轉軸線11樞轉。所示實施方案的輻條結構50包括基本上在四分之一圈中延伸的輻條51、52a、52b、53a和53b,所述四分之一圈限定在相對于次懸臂的向上垂直方向和基本上與次懸臂相反的方向之間。輻條的長度不同。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第一輻條51基本上在相對于次懸臂5的向上垂直方向上延伸。特別地,輻條51與次懸臂5形成第一角度β1,如圖6中所示。該角度β1優選在45°-130°之間,更優選在70°-110°之間,特別是在80°-100°之間。

平行的第三右側輻條53a和第三左側輻條53b在基本上與次懸臂5相反的方向上延伸,并且與次懸臂5形成第三角度β3,如圖6中所示。該角度β3優選在160°-210°之間。

平行的第二右側輻條和第二左側輻條52a、52b設置在它們之間,并且與次懸臂5形成第二角度β2,為了清楚起見顯示于圖7中而非圖6中。該第二角度β2優選在110°-180°之間,特別是在130°-160°之間。

輻條結構的輻條52、53由附接至右側叉狀端部5b的右側輻條52a、53a以及附接至左側叉狀端部5b’的左側輻條52b、53b組成。在右側輻條52a、53a與左側輻條52b、53b之間限定空間55,如圖4中所示,在所述空間55中設置引導滑輪15且提升纜線16延伸穿過所述空間55。右側輻條52a、53a經由支柱54a相互連接。同樣地,左側輻條52b、53b經由支柱54b相互連接。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第一輻條51具有叉狀內端部51a,其中提升纜線16在叉狀端部之間從引導滑輪15延伸至偏離滑輪14。在替代性構造中,不需要設置這樣的叉狀內端部51a。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拉鏈32的一端經由樞軸32b樞轉地連接至次懸臂定位纜線31且另一端經由樞軸32a連接至輻條結構50,特別地連接至第一輻條51的徑向外端部51b。此外,在第一輻條51的徑向外端部51b與次懸臂5的外端部5a之間設置拉桿55。該拉桿55體現為與拉鏈32相似。由于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拉鏈32連接至徑向外端部51b,拉桿55為結構的不同部分。在替代性實施方案中,拉鏈32不是連接至輻條結構,而是連接至懸臂的外端部5a。在該情況下,拉鏈32包括與拉桿55相似的桿,因此所述拉桿55在該實施方案中為拉鏈的一部分。拉鏈32通過輻條結構支撐。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如圖4中可見,第二輻條52a,b的徑向外端部設置有底座52a’和52b’用于安放拉鏈的樞軸32c。鄰近底座任選地設置引導板52a”和52b”從而將樞軸32c正確地引導和定位至底座。這是特別有利的,因為拉鏈32固有地易受游隙的影響,因此樞軸32c的精確位置是可變的。圖4中可見第三輻條53a,b的徑向外端部53’處的用于拉鏈32的樞軸32b的引導板53a”和53b”。

在圖6和圖7的主吊桿4和懸臂5的位置下,主懸臂4和次懸臂5形成銳角,拉鏈32由第一、第二和第三輻條51、52a,b和53a,b支撐。在圖2和圖4中顯示的位置下,主懸臂4和次懸臂5形成鈍角,拉鏈32不再由第三輻條53a,b支撐。在圖1中顯示的位置下,主懸臂4和次懸臂5幾乎彼此成一直線延伸,可以看到拉鏈32不再由第三輻條53a,b支撐也不再由第二輻條52a,b支撐。

如上所述,主懸臂4具有圖4和5圖中詳細可見的叉狀外端部4b、4b’。主懸臂4的這些叉狀外端部4b、4b’的長度使得主懸臂的叉狀外端部之間的間隙允許輻條結構的至少一部分(在所示實施方案中至少為第三右側輻條53a和第三左側輻條53b)穿過。特別在圖1中可見這種穿過。

次懸臂定位纜線31、拉鏈32和輻條結構50的組合能夠在相對于主懸臂4的如下不同位置范圍內精確控制次懸臂5的位置:從圖1中可見的伸展位置至圖6和圖7中可見的折疊位置,在所述伸展位置下次懸臂的尖端從主懸臂大體向前延伸,在所述折疊位置下次懸臂沿著主懸臂基本上平行地向后折疊。

在圖中也可見本發明所限定的方面。注意本發明所限定的方面不需要本發明的非限定的方面的次懸臂定位設備。

根據本發明,次懸臂5設置有外端部5a處的提升纜線偏離滑輪14、接近內端部5a的用于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的第一安裝設施61以及在內端部5b與外端部5a之間居中(在此為中間)的用于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的第二安裝設施62。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提升纜線16從提升絞盤17經由偏離滑輪14并經由物體懸掛設備9延伸至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使得提升纜線16包括在物體懸掛設備9與偏離滑輪14之間延伸的一個或多個第一懸掛纜線部分16a以及在物體懸掛纜線設備9與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之間延伸的一個或多個第二懸掛纜線部分16b。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安裝在第一安裝設施61處的時候,第一和第二懸掛纜線部分16a、16b可以相對于彼此以相對大的角度γ延伸,如圖1、圖4和圖5中可見,并且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安裝在第二安裝設施62處的時候,第一和第二懸掛纜線部分16a、16b可以相對于彼此以相對小的角度延伸,如圖2中可見。該角度γ不僅由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的安裝位置決定,而且由物體懸掛設備9的位置決定。因此,相比于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安裝至第一安裝設施61時候的情況,盡管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安裝至第二安裝設施62時候所述角度可以相對較小,但是角度γ仍然可以較大,如圖2中可見。另一方面,當提升纜線保持設備60安裝至第一安裝設施61同時物體懸掛設備9降低進入水(特別是深水)中時候角度γ較小。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安裝設施體現為設置在形成次懸臂5的一部分的板中的孔。這些板延伸超過懸臂的橫截面積,并且僅用于安裝設施的目的。

在所示實施方案中,提升纜線保持設備為死頭連接器。替代性地,提升纜線保持設備也可以體現為引導滑輪。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