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屬于尼龍6生產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很多尼龍6下游產品,包括絲、薄膜及塑料等,都能利用添加功能性成份實現 功能化,如抗菌性、抗靜電性、遠紅外發射、抗紫外、著色等,最常見的方法是先將部分尼龍6 樹脂制成母粒,在成型時(紡絲、注塑、擠出)時加入混合而成,采用這種方式添加的主要有 抗菌劑、遠紅粉等。還有就是在聚合前添加,典型的添加劑有作為消光劑使用的二氧化鈦。 某些品種如織物還可以進行表面處理(包括染色)的方式來附加功能性。母粒法有簡單、方便、易更換,易清潔、分散性較好的優點,但在成型添加時特別是 纖維生產中需要價格昂貴的精度計量設備,而且聚合物制成母粒,仍需至少再經過一次熱 過程,會發生部分降解。而且實際操作中,多數母粒生產商基礎樹脂依靠采購,由于樹脂來 源不同,狀態不同(如聚酰胺含水量不同)造成母粒質量的波動。而且母粒制作過程中,也要 求原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一般無機粉體均需要增加相容性的表面處理,特別是納米級的 添加劑,若不進行相應處理,在螺桿中是不能分散到納米級的。在下游的使用中,若采用母 粒,特別是要求較高的纖維生產中,往往需要對常規的生產裝置進行改裝,加裝較為昂貴的 計量注射裝置。如果采用母粒和切片共混,會有混合不勻,分層等缺點。目前使用的尼龍6連續聚合的方式都在聚合前添加助劑,而聚合添加的方法生產 出的功能性切片,添加劑易分散均勻,而且不需要經螺桿再加工,但其局限性較大,此時添 加對原料的要求極高,要求此時添加的原料要經受至少270°C左右的高溫,水解的環境,還 要求對聚合反應不會有催化副反應的生成。較長的聚合反應時間還要求有反應物是十分穩 定的懸浮液,否則將發生團聚和沉降,因此可用的添加劑很少,并且目前的連續生產裝置產 能巨大,原料和熔體管道眾多,若更換品種,需要長時間的過渡清洗,耗費大量原材料,極大 增加成本,因此實際生產的產品也僅全消光、半消光、有光切片品種,而對品種多樣,需求量 相對較小的功能性切片來說幾乎不可能生產。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生產品種切換靈活,轉產消耗少,切片 產品中功能粉體粒度細、分散性好,尼龍分子降解低,質量穩定的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 方法。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將功能性粉體分散于液態己內酰胺,形成功能性粉體分散液;
b)功能性粉體分散液用液體泵計量并輸送至擠出機;
c)常規水解開環聚合法聚合的產物由熔體泵計量輸送至擠出機;
d)步驟b的功能性粉體分散液與步驟c的聚合產物經擠出機混合后擠出切粒;
3e)粒子經萃取干燥制得產品。所述功能性粉體是能賦予純尼龍產品具有高耐磨、消光、著色、抗菌、抗靜電、阻 燃、遠紅外發射、負離子發射、抗紫外、磁性、熒光等上述單一或復合功能的無機粉體。所述 無機粉體是以下一種或者若干種物質的混合物沸石載銀、磷酸鋯載銀、二氧化鈦、納米二 氧化鈦、電氣石粉、納米氧化鋅、蒙脫土、炭黑、稀土化合物、納米二氧化硅、凹凸納米棒、二 氧化鉬、麥飯石、氧化鈰、磁粉。所述分散過程包括先預先經過剪切攪拌粗分散,使用砂磨機、攪拌研磨機進行研 磨精細分散。分散后的產物為懸浮液。所述的研磨,可使用砂磨機、攪拌研磨機等高能濕 法研磨裝置,視原料的性質,可采取單臺、循環、串聯等不同方式,使最終粒徑分布在Ium以 下。或采用沉降分級、過濾等方法能進一步控制粒徑。所述分散過程的溫度為70 200°C,更優選的,分散過程的溫度為70 100°C。通 過保持配料系統較高的溫度,可將功能性添加劑分散于液態的己內酰胺中,再通過研磨機 的分散作用,可將功能性添加劑分散更好,粒徑更細。在步驟3中,在聚合管中加入己內酰胺、水及所需分子量調節劑或其它助劑,利用 常規水解開環聚合法進行聚合,包括間歇聚合和連續聚合。在本發明中優選連續聚合。所述聚合溫度為225 275°C。所述聚合的產物含有4% 20%單體和低聚物。優選的,所述聚合產物的特性粘度為1. 6 3. 5。在步驟d中,所述的擠出機混合擠出溫度為210 290°C。擠出機是指具有高剪切 分散性質的擠出機,包括但不限于布氏單螺桿、雙螺桿、三螺桿和星型擠出機;本設計優選 雙螺桿,雙螺桿有自潔性,在實際應用中更易切換品種。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與傳統方式相比,本發明的生產方法具有如下優點
1、添加劑在聚合完成后添加,即避免功能性添加劑與其它助劑如分子量調節劑等反 應,或催化聚合副反應等,又減少添加劑在聚合過程中團聚、沉降等現象的發生。而且轉換 品種時只需清洗螺桿即可,因此相比聚合法更易切換品種。2、通過保持配料系統較高的溫度,可將功能性添加劑分散于液態的己內酰胺中, 再通過研磨機的分散作用,可將功能性添加劑分散更好,粒徑更細。3、雙螺桿擠出機能將熔體和功能性添加劑分散液混合均勻,實現更好的分布混 合。且停流時間短,增加的己內酰胺不足以影響聚合反應的平衡,不會改變分子量。熔融己 內酰胺與熔體有很好的相容性。4、己內酰胺隨功能粉體分散液加入,己內酰胺的量相對于低聚物提高,由于低聚 物特別是環狀二聚體在己內酰胺中的溶解度遠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因此在萃取時低聚物 更易被萃取出,達到更低的含量。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本發明生產方法的實施例1、2以及傳統方法的對比例1、2對本技術方案 的效果作出說明。本發明實施例1
己內酰胺與分子量調節劑醋酸一起以21. 384kg/h的速度加入連續加入聚合管1,聚合溫度為245 275°C,聚合管底部流出的熔體經熔體泵2計量輸入至雙螺桿擠出機9中,將 20kg納米氧化鋅載銀粉體通過投料斗3加入到保溫有80kg80°C己內酰胺的配料罐4中,攪 拌混合均勻為粗混物,粗混物經螺桿泵5輸入至攪拌研磨機6中,研磨機保溫70°C,研磨后 的物料置于有攪拌的中間罐7,再以lkg/h的速度通過柱塞泵8計量輸送至雙螺桿擠出機 9,兩股物料經雙螺桿混合、分散后擠出,經熔體泵2加壓由熔體過濾器10過濾后切粒。切 粒后的產品經萃取、干燥得產物。再用此切片直接紡為70/68FDY。
傳統對比例1
取10公斤納米氧化鋅載銀經與40公斤粘度為2. 8尼龍6純切片混合,再進行雙螺桿混 合造粒,制成濃度為20%的抗菌母粒,抗菌母粒以5%濃度添加入尼龍半消光切片,混合后, 再紡絲成70/68FDY。
本發明實施例2
己內酰胺與分子量調節劑醋酸一起以21. 168kg/h的速度加入連續加入聚合管1,聚合 溫度為245 275°C,聚合管底部流出的熔體經熔體泵2計量輸入至雙螺桿擠出機9中,將 20kg麥飯石粉體通過投料斗3加入到保溫有80kg80°C己內酰胺的配料罐4中,攪拌混合均 勻為粗混物,粗混物經螺桿泵5輸入至攪拌研磨機6中,研磨機保溫70°C,研磨后的物料置 于有攪拌的中間罐7,再以2kg/h的速度通過柱塞泵8計量輸送至雙螺桿擠出機9,兩股物 料經雙螺桿混合、分散后擠出,經熔體泵2加壓由熔體過濾器10過濾后切粒。切粒后的產品經萃取、干燥得產物。再用此切片直接紡為70/68FDY。
傳統對比例2
取10公斤麥飯石粉體經與40公斤粘度為2. 8尼龍6純切片混合,再進行雙螺桿混合 造粒,制成濃度為20%的遠紅外母粒,遠紅外母粒以10%濃度添加入尼龍半消光切片,混合 后,再紡絲成70/68FDY。
權利要求
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 將功能性粉體分散于液態己內酰胺中,形成功能性粉體分散液;b) 功能性粉體分散液用液體泵計量并輸送至擠出機;c) 常規水解開環聚合法聚合的產物由熔體泵計量輸送至擠出機;d) 步驟b的功能性粉體分散液與步驟c的聚合產物經擠出機混合后擠出切粒;e) 粒子經萃取干燥制得產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 性粉體是以下一種或者若干種物質的混合物沸石載銀、磷酸鋯載銀、二氧化鈦、納米二氧 化鈦、電氣石粉、納米氧化鋅、蒙脫土、炭黑、稀土化合物、納米二氧化硅、凹凸納米棒、二氧 化鉬、麥飯石、氧化鈰、磁粉。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 過程包括先預先經過剪切攪拌粗分散,使用砂磨機、攪拌研磨機進行研磨精細分散。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 過程的溫度為70 200°C。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驟3 中,在聚合管中加入己內酰胺、水及所需分子量調節劑或其它助劑,利用常規水解開環聚合 法進行聚合。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 溫度為225 275 °C。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 的產物含有4% 20%單體和低聚物。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 產物的特性粘度為1. 6 3. 5。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擠 出機混合擠出溫度為210 290°C。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功能性尼龍6切片的生產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a)將功能性粉體分散于液態己內酰胺中,形成功能性粉體分散液;b)功能性粉體分散液用液體泵計量并輸送至擠出機;c)常規水解開環聚合法聚合的產物由熔體泵計量輸送至擠出機;d)步驟b的功能性粉體分散液與步驟c的聚合產物經擠出機混合后擠出切粒;e)粒子經萃取干燥制得產品。與傳統方式相比,本發明的生產方法具有如下優點生產品種切換靈活,轉產消耗少,切片產品中功能粉體粒度細、分散性好,尼龍分子降解低,質量穩定。
文檔編號B29B13/06GK101905492SQ201010230200
公開日2010年12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19日
發明者宋明, 梁偉東, 毛新華, 簡錦熾, 許愛林, 諶繼宗, 陳欣 申請人:廣東新會美達錦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