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塑料管成型模具。
背景技術:
模具是指利用其本身特定形狀去成型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制品的工具。塑料成型按成型過程中物理狀態不同分為熔融成型和固相成型。熔融成型是把塑料加熱至熔點以上(使之處于熔融態),對其進行成型加工的一種方法。固相成型是塑料處在熔融溫度以下,塑料尚處于軟化狀態時進行的一種成型方法。
塑料管件的加工過程一般為:擠出機將熔融態的物料擠出至規定模具,經模具定形冷卻后運送至水槽進行進一步的冷卻定形,最后進行切割或者收卷工序。因而,在整個塑料管件的加工過程中,模具對塑料管的成型至關重要。但是現有的模具的成型效率不高。
因而如何提高塑料管成型模具的成型效率的問題成為人們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塑料管成型模具,以緩解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塑料管成型模具的成型效率不高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在于:
技術方案1的發明,提供了一種塑料管成型模具,包括:底座和模頭組件;
所述底座的一側設置為物料擠入口,所述底座的另一側設置有多個安裝孔,所述模頭組件插接于所述安裝孔;
物料從物料擠入口進入所述模頭組件,并由所述模頭組件擠出多根塑料管件。
另外,技術方案2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模頭組件包括多個圍繞所述底座的軸線環形陣列排布的模頭。
另外,技術方案3的發明,在技術方案2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模頭包括:沿物料擠出方向依次設置的模室、模杯以及口模,所述口模外壁抵接于所述模杯的內壁;所述模室和所述模杯的內腔連通并設置有分流組件;
所述分流組件設置于所述模室和所述模杯內、向所述口模方向延伸,并且所述分流組件的端部的外周面與所述口模端部的內周面形成環形的物料出口,所述模室遠離所述物料出口一側的端部為物料入口;
所述分流組件的遠離所述物料出口一側的腔室為擠出腔,所述分流組件的向所述口模方向延伸部分的外部形成有環形的成型腔,并且,所述分流組件設置有連通所述擠出腔和所述成型腔的擠出通道,所述擠出通道圍繞所述分流組件的軸線環形陣列排布;
物料從物料入口進入所述擠出腔,通過所述擠出通道后進入所述成型腔并由所述物料出口擠出。
另外,技術方案4的發明,在技術方案3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模頭還包括與所述模室的物料入口一端連接的模頭底座,所述模頭底座與所述底座插接。
另外,技術方案5的發明,在技術方案4的發明的基礎上,
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模杯外壁的用于軸向定位和徑向定位的定位組件。
另外,技術方案6的發明,在技術方案5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定位組件包括設置于所述模杯外周面的、與所述模杯相抵接的徑向定位部;以及套設于所述模杯外周面的、與所述模室連接的軸向定位部。
另外,技術方案7的發明,在技術方案6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徑向定位部設置為均勻分布于所述模杯外周面的多個調心螺絲。
另外,技術方案8的發明,在技術方案7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模室外壁設置有安裝槽,多個所述調心螺絲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
另外,技術方案9的發明,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分流組件包括沿物料擠出方向依次設置的分流閥和模芯;
所述分流閥具有靠近所述物料入口的圓錐形的第一段、與所述模室內壁抵接的環形第二段以及向所述物料出口方向延伸的第三段;
所述模芯具有與所述第三段連接的連接頭以及向所述物料出口延伸的擠出桿,所述擠出桿的外壁與所述口模的內壁形成環形的物料出口。
另外,技術方案10的發明,在技術方案9的發明的基礎上,
所述底座的周壁上設置有水管接頭,所述模頭組件具有與所述水管接頭連通的循環冷卻系統;
結合以上技術方案,本發明能夠達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塑料管成型模具包括底座和模頭組件,底座的一側設置為物料擠入口,底座的另一側設置有多個安裝孔,模頭組件插接于安裝孔;物料從物料擠入口進入所述模頭組件,并由所述模頭組件擠出多根塑料管件。物料從擠出機擠出的物料從物料擠入口進入底座,并由底座向多個模頭分流,由各個模頭分別擠出塑料管件。因而,本發明提供的塑料管成型模具可以同時生產出多根塑料管件,成型效率較高。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塑料管成型模具的整體結構部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底座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爆炸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分流閥的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分流閥的截面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模芯的剖視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模室的剖視圖。
圖標:100-模室;200-模杯;300-口模;101-物料入口;301-物料出口;400-分流組件;410-分流閥;420-模芯;411-第一段;412-第二段;413-第三段;421-連接頭;422-擠出桿;500-定位組件;510-徑向定位部;520-軸向定位部;110-安裝槽;600-循環冷卻系統;700-模頭底座;801-擠出腔;802-成型腔;803-擠出通道;900-底座;1000-模頭組件;910-物料擠入口;920-安裝孔;930-水管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附圖對實施例1和實施例2進行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塑料管成型模具的整體結構部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底座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剖視圖;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爆炸圖;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分流閥的剖視圖;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分流閥的截面圖;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模芯的剖視圖;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模頭的模室的剖視圖。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塑料管成型模具,包括:底座900和模頭組件1000;
底座900的一側設置為物料擠入口910,底座900的另一側設置有多個安裝孔920,模頭組件1000插接于安裝孔920;
物料從物料擠入口910進入模頭組件1000,并由模頭組件1000擠出多根塑料管件。
因而,本發明提供的塑料管成型模具可以同時生產出多根塑料管件,成型效率較高。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模頭組件1000包括多個圍繞底座900的軸線環形陣列排布的模頭。模頭的數量不限定為三個、四個、九個、十個、或者其他數量。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模頭外側與底座900所在平面之間的夾角優選設置為10°-30°。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他角度范圍也應當在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之內。
以下對模頭的形狀和結構作進一步說明:
模頭包括:沿物料擠出方向依次設置的模室100、模杯200以及口模300,口模300外壁抵接于模杯200的內壁;模室100和模杯200的內腔連通并設置有分流組件400;
分流組件400設置于模室100和模杯200內、向口模300方向延伸,并且分流組件400的端部的外周面與口模300端部的內周面形成環形的物料出口301,模室100遠離物料出口301一側的端部為物料入口101;
分流組件400的遠離物料出口301一側的腔室為擠出腔801,分流組件400的向口模300方向延伸部分的外部形成有環形的成型腔802,并且,分流組件400設置有連通擠出腔801和成型腔802的擠出通道803,擠出通道803圍繞分流組件400的軸線環形陣列排布;
物料從物料入口101進入擠出腔801,通過擠出通道803后進入成型腔802并由物料出口301擠出。
本實施例提供的模頭能夠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擠出通道803圍繞分流組件400的軸線環形陣列排布,因而物料可以均勻地從擠出腔801通過擠出通道803進入成型腔802,又由于成型腔802是由分流組件400向口模300方向延伸的部分分隔而成的環形腔,因而,物料進入成型腔802后可以均勻地分布于分流組件400向口模300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四周,最后通過由分流組件400的端部的外周面與口模300端部的內周面形成的環形的物料出口301擠出,形成管狀塑料件。因而,本發明提供的塑料管成型模頭可以保證塑料管件均勻成型。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
模頭還包括與模室100的物料入口101一端連接的模頭底座700,模頭底座700與底座900插接。
在生產過程中,從擠出機擠出的物料從物料擠入口910進入底座900,并由底座900向多個模頭分流,由各個模頭分別擠出塑料管件。模頭底座700的作用在于連接底座900和塑料管成型模頭,一方面,模頭底座700與塑料管成型模頭連接,另一方面,模頭底座700伸入安裝孔920與塑料管成型模具的底座900連接。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
模頭還包括設置于模杯200外壁的用于軸向定位和徑向定位的定位組件500。
更為具體地,
請參照圖2,定位組件500包括設置于模杯200外周面的、與模杯200相抵接的徑向定位部510;以及套設于模杯200外周面的、與模室100連接的軸向定位部520。
其中,徑向定位部510設置為均勻分布于模杯200外周面的多個調心螺絲。請參照圖8,為了安裝調心螺絲,模室100外壁設置有安裝槽110,多個調心螺絲設置于安裝槽110內。具體而言,安裝槽110設置為多個沿模頭的軸線方向環形陣列排布的多個螺紋孔,調心螺絲包括有安裝支架以及螺栓。優選地,安裝支架螺旋連接于螺紋孔內,且安裝支架中部具有通孔,螺栓伸入通孔并抵接于模杯200的外周面,更為優選地,螺栓與安裝支架的內表面過盈配合或螺紋連接。
關于徑向定位部510的定位原理詳細說明如下:
徑向定位部510的調心螺絲在調節過程沿徑向方向施加指向圓心的作用力,多個調心螺絲可單獨調節,避免模杯200偏心,以保證模室100、模杯200、以及分流組件400的軸線位于同一條直線,在確保模室100、模杯200、以及分流組件400的軸線位于同一條直線后,鎖固多個調心螺絲,以完成徑向定位。
其中,請參照圖3,軸向定位部520設置套設于模杯200外壁。在調心螺絲的右側,模室100和模杯200之間具有間隙,軸向定位部520伸入該間隙并螺接于模室100的內表面,并且,在模室100和模杯200之間的間隙處,模室100和模杯200均具有L形轉角,軸向定位部520左側的端面抵接于模室100和模杯200。
關于軸向定位部520的定位原理詳細說明如下:
軸向定位部520伸入模室100和模杯200之間的間隙,軸向定位部520的外表面與模室100的內表面螺紋連接,因而,在軸向方向上,軸向定位部520與模室100相對固定。并且,在模室100和模杯200之間的間隙處,模室100和模杯200均具有L形轉角,軸向定位部520左側的端面抵接于模室100和模杯200。因而,在軸向定位部520與模室100相對固定的前提下,軸向定位部520在軸向方向上對模杯200進行限位,綜上,軸向定位部520可以在軸線方向上定位模室100和模杯200。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述及的“左”和“右”,是以圖3為參照,物料入口101一側為左,物料出口301一側為右。
關于分流組件400的形狀和結構,詳細說明如下:
分流組件400包括沿物料擠出方向依次設置的分流閥410和模芯420;
請參照圖5和圖6,分流閥410具有靠近物料入口101的圓錐形的第一段411、與模室100內壁抵接的環形第二段412以及向物料出口301方向延伸的第三段413;擠出通道803沿模頭的軸線方向環形陣列排布于分流閥410的第二段412。
分流閥410的第一段411設置為錐形的原因在于:
物料進入擠出腔801之后,在錐形的第一段411的作用力下均勻向四周擴散,使物料向擠出通道803運動,一方面避免物料在第一段411的中部無效堆積,另一方面還可以加快物料的流動。
請參照圖7,模芯420具有與第三段413連接的連接頭421以及向物料出口301延伸的擠出桿422,擠出桿422的外壁與口模300的內壁形成環形的物料出口301。
需要補充的是,分流閥410的第三段413與模芯420的擠出桿422連接形成隔離帶,環形的成型腔802圍繞隔離帶。
本實施例的可選方案中,底座900的周壁上設置有水管接頭930,模頭組件1000具有與水管接頭930連通的循環冷卻系統600;
設置循環冷卻系統600的原因在于:
管件成型過程中需要對高溫熔融態的物料進行初步冷卻,以增加熔融態物料的粘度,減少流動性,以方便塑料管件的成型。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