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注塑模具技術領域,具體講是一種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
背景技術:
在目前的生產實踐中,存在一種一下結構的模具結構,它包括模板,和兩個滑塊,兩個滑塊均經斜導柱與模板相配合,由于在模具的開模和合模過程中,兩個滑塊的行程不同,而兩個滑塊又是接觸在一起的,尤其是合模的之后,兩個滑塊必須保持接觸,而由于兩個滑塊之間行程的差別,這樣,不管是在合模還是開模的過程中,其中行程較短的滑塊會先首先停止移動,而另一個滑塊則繼續移動,兩個滑塊之間就會產生摩擦,進而對是兩個滑塊造成損壞,影響滑塊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避免兩個滑塊互相磨損,提高滑塊使用壽命的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模板、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所述的模板上設有第一斜導柱和第二斜導柱,所述的第一滑塊的前部設有第一導向孔,所述的第二滑塊的前部設有第二導向孔,所述的第一斜導柱滑配合在第一導向孔內,所述的第二斜導柱滑配合在第二導向孔內,所述的第一斜導柱與第一導向孔之間設有第一間隙,所述的第二斜導柱與第二導向孔之間也設有第二間隙,所述的第一間隙與第二間隙大小相等,所述的第一斜導柱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大于第二斜導柱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合模時,第一斜導柱的前側與第一導向孔接觸,第二斜導柱的后側與第二導向孔接觸。
采用以上結構后,本發明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通過第一斜導柱與第一導向孔以及第二斜導柱與第二導向孔之間均存在間隙的結構,且第一斜導柱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大于第二斜導柱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在此基礎上,裝配時,使合模狀態的第一斜導柱的前側與第一導向孔接觸,第二斜導柱的后側與第二導向孔接觸,脫模時,模板帶動斜導柱往上移動,第一滑塊首先移動,第一滑塊與第二滑塊立即分離并被推出模具,然后第二斜導柱的前側才會與第二導向孔接觸并帶動第二滑塊移動,兩者之間也就不會產生摩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中第一滑塊合模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中第二滑塊合模時的狀態示意圖;
其中,1、模板;2、第一滑塊;2.1、第一導向孔;2.2、第一間隙;3、第二滑塊;3.1、第二導向孔;3.2、第二間隙;4、第一斜導柱;5、第二斜導柱;6、固定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呢發明模具滑塊的延遲結構,模板1、第一滑塊2和第二滑塊3,模板1上設有第一斜導柱4和第二斜導柱5,第一斜導柱4和第二斜導柱5分別經固定座安裝在模板1上,第一滑塊2的前部設有第一導向孔2.1,第二滑塊3的前部設有第二導向孔3.1,第一斜導柱4平行的滑配合在第一導向孔2.1內,第二斜導柱5平行的滑配合在第二導向孔3.1內。
第一斜導柱4與第一導向孔2.1之間設有第一間隙2.2,第二斜導柱5與第二導向孔3.1之間也設有第二間隙3.2,第一間隙2.2與第二間隙3.2大小相等,第一斜導柱4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大于第二斜導柱5與豎直方向的夾角;
為實現本發明的目的,各部件在安裝之后,合模時,其第一斜導柱4的前側與第一導向孔2.1接觸,第二斜導柱5的后側與第二導向孔3.1接觸。
圖2、圖3分別為模具合模狀態時,第一斜導柱4與第一導向孔2.1以及第二斜導柱5與第二導向孔3.1配合狀態的示意圖。對比圖2、圖3可知,在第一導向孔2.1和第二導向孔3.1內,此時的第一斜導柱4與第一導向孔2.1之間的間隙、第二斜導柱5與第二導向孔3.1之間的間隙分別位于相反的位置。在模板1帶動固定板6往上移動時,第一斜導柱4立即帶動第一滑塊2移動,第一滑塊2與第二滑塊3立即分離,第二斜導柱5首先在第二間隙內移動,然后才能帶動第二滑塊移動,而第一斜導柱4的傾斜度大于第二斜導柱5的傾斜度,所以第一滑塊2的移動速度大于第二滑塊3,使得兩個滑塊始終不接觸,這樣即可避免兩者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