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用途汽油割焊炬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用途汽油割焊炬,主要供火焰切割和焊接之用。
現有割焊炬的不足之處在于1、功能單一,即只能用乙炔(價格高)和氧氣(即氣氣)進行割焊,而不能用價廉的液體燃料(汽油)和氧氣(即液氣)進行割焊。
圖1表示現有割炬的結構,手柄1右端有氧氣進口2和乙炔進口3,手柄內有氧氣通道23和乙炔通道5分別和主接頭4的上、下孔口連通。主接頭內的氧氣通過切割氧氣管道6和割嘴接頭7連通;切割氧氣經割嘴8中央通道吹出。進入主接頭4的氧氣還和主接頭下部的氧氣腔9連通見圖3,主接頭上方有氧氣調節閥10。手柄內乙炔通道5和乙炔腔11連通,主接頭下部右端裝有乙炔調節閥17。主接頭下部左端密封連接有射吸體,射吸體包括噴嘴12和射吸管13,射吸體的放大結構見圖3。乙炔和氧氣在乙炔(負壓)腔11混合霧化后經混合氣管道16進入割嘴接頭7,并經割嘴8旁邊的環形孔口吹出,和切割氧氣一起,以完成火焰氣割。圖2表示現有焊炬的結構,手柄18右端有乙炔進口3和氧氣進口2,手柄左端主接頭20上裝有乙炔調節閥17和氧氣調節閥10。乙炔和氧氣混合后通過射吸體混合霧化后,經過混合氣管道19和焊嘴接頭21,從焊嘴22噴出以進行火焰焊接。現有割焊炬之所以不能用汽油取代乙炔,是由于①射吸體后過長的通道,會使被霧化的液體燃料(汽油)重新凝附在通道壁上,并成滴落在割焊嘴內,造成供液不勻,形成火焰大小突變,無法進行正常的汽油割焊。②射吸體內起射吸作用的負壓腔(乙炔腔11)的容積過大,容易造成不穩定的積油,導致液體燃料(汽油)的供應不穩定,因而造成火焰不穩定。③和負壓腔相連的燃料通孔過粗,極易造成“空吸”現象,除火焰不穩定外,還可造成斷火。2、污染環境(乙炔發生器的殘余料所致)。 3、使用費用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可使用液氣或氣氣進行火焰氣割或氣焊、使用費用低廉和不污染環境的多用途汽油割焊炬。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達到本實用新型由手柄、主接頭、接頭、嘴和射吸體組成,射吸體安裝于燃料管道的尾端。
射吸體內負壓腔容積小。
射吸體內噴嘴的燃料孔為細長孔。
附圖的圖面說明如下
圖1為現有技術割炬的局部剖視總圖;圖2為現有技術焊炬的局部剖視總圖;圖3為
圖1和圖2的A部放大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割炬的局部剖視總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焊炬的局部剖視總圖;圖6為圖4和圖5的B部放大剖視圖。
附圖件號表示1、手柄2、氧氣進口3、乙炔進口4、主接頭 5、乙炔通道6、切割氧氣管道7、割嘴接頭8、割嘴9、氧氣腔10、氧氣調節閥 11、乙炔腔 12、噴嘴13、射吸管 14、噴嘴 15、射吸管
16、混合氣管道17、乙炔調節閥18、手柄19、混合氣管道20、主接頭21、焊嘴接頭22、焊嘴 23、氧氣通道 24、燃料孔25、燃料管道 26、負壓腔27、燃料管道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圖4—圖6表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要由手柄(1或18)、主接頭(4或20)、接頭(割嘴接頭7或焊嘴接頭21)、嘴(割嘴8或焊嘴22)和射吸體組成。割炬的主接頭4和割嘴接頭7之間連通有切割氧氣管道6和燃料管道27。射吸體包括噴嘴14和射吸管15(見圖6),射吸體安裝于燃料管道的尾端,即燃料管道27和割嘴接頭的連接處。負壓腔26容積很小(基本被取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積油和火焰不穩的缺陷。噴嘴14的燃料孔24設計成細長孔,該細長孔出口端截面積≤4平方毫米,這樣,可避免現有技術在使用中的“空吸”現象,以達到火焰穩定。焊炬的主接頭20和焊嘴接頭21之間連通有燃料管道25,射吸體安裝于燃料管道的尾端,即燃料管道25和焊嘴接頭21的連接處。
本實用新型對比現有技術具有下述優點功能多,由于射吸體設置在割焊炬的最尾端,被霧化的液體燃料(汽油)無法凝結,因而,可使火焰穩定和進行正常的火焰切割或焊接。所以,既可用氧氣和乙炔,又可用氧氣和汽油進行切割或焊接。
由于汽油價格低廉,可使割焊作業的成本大大降低,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不用污染環境的乙炔發生器,而汽油氣化后的燃燒不是在富含氮氣的大氣中,而是在嘴內燃燒,所以,不污染環境。
權利要求1.一種多用途汽油割焊炬,包括手柄、主接頭、接頭和嘴,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射吸體,射吸體安裝于燃料管道的尾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汽油割焊炬,射吸體內負壓腔容積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汽油割焊炬,射吸體內噴嘴的燃料孔為細長孔。
專利摘要多用途汽油割焊炬由手柄、主接頭、接頭、嘴和射吸體組成,射吸體安裝于燃料管道的尾端。功能多,既可用氧氣和汽油,還可用氧氣和乙炔進行切割或焊接。由于汽油價格比乙炔低廉,可使割焊作業的成本大大降低,以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不污染環境。
文檔編號F23D14/00GK2465053SQ0120185
公開日2001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2001年1月18日
發明者劉 文 申請人: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