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有機廢氣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
背景技術:
很多企業排放的有機廢氣,嚴重污染環境,為了保護環境,絕大多數企業開始采用有機廢氣再處理,一般采用有機廢氣焚燒爐對有機廢氣進行焚燒分解;焚燒爐內有機廢氣在焚燒時由于爐體內溫度較高,氣體流動加快,在爐體內停留的時間較少,很難進行充分的燃燒分解;現有的焚燒爐一般通過加長爐體的長度,從而延長有機廢氣在爐體內反應的時間。由于爐體的加長,造成焚燒爐制造成本的增加,也增加了占地面積和安裝難度,帶來諸多不便。
基于以上原因,需要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被設計出來,通過緩流隔層的采用,縮小有機廢氣的流通空間,同時在緩流隔層的導氣孔周圍設置有回流裝置,回流的有機廢氣進行二次焚燒后充分分解排出,有效避免因加長爐體造成的成本增加,減小了設備的占地面積和安裝難度,即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廢氣焚燒爐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包括:緩流隔層,所述緩流隔層內置于廢氣焚燒室的內部,所述緩流隔層和所述廢氣焚燒室通過焊接相連,所述緩流隔層上均布有導氣孔,所述緩流隔層的右端為排放室;所述導氣孔內部設置有三層隔氣柵板,所述隔氣柵板分別與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相連,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均為L型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圍繞所述導氣孔均呈90°均布。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方案,所述各導氣孔周圍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為垂直均布,所述每個通孔均為直徑為1cm圓形孔,所述每個通孔之間間隔0.5c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通過緩流隔層的采用,縮小有機廢氣的流通空間,同時在緩流隔層的導氣孔周圍設置有回流裝置,回流的有機廢氣進行二次焚燒后充分分解排出,有效避免因加長爐體造成的成本增加,減小了設備的占地面積和安裝難度;本實用新型結構較為簡單,實用性較高,適合在廢氣處理設備領域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上導氣孔局部放大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上導氣孔側視圖。
圖中:1、廢氣燃燒室,2、緩流隔層,201、第一通孔,202、第二通孔,203、第三通孔,204、隔氣柵板,3、導氣孔,4、排放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余熱回收焚燒爐用緩流隔層,包括:緩流隔層2,所述緩流隔層2內置于廢氣焚燒室1的內部,所述緩流隔層2和所述廢氣焚燒室1通過焊接相連,所述緩流隔層2上均布有導氣孔3,所述緩流隔層2的右端為排放室4;所述導氣孔3內部設置有三層隔氣柵板204,所述隔氣柵板204分別與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相連,所述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均為L型孔,所述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圍繞所述導氣孔3均呈90°均布;所述各導氣孔3周圍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和第三通孔203為垂直均布,所述每個通孔均為直徑為1cm圓形孔,所述每個通孔之間間隔0.5cm。
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較佳的實施例,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所述廢氣燃燒室1內的有機廢氣,在高溫下進行燃燒分解,分解后的氣體通過緩流隔層2上的導氣孔3進入所述排放室4,由于導氣孔3直徑較小,氣體只能緩慢流動,延長了有機廢氣在燃燒室1停留的時間,有機物分解比較完全;進入到所述導氣孔3內部的氣體,由于所述隔氣柵板204的作用,部分氣體通過所述第一通孔201、第二通孔202、第三通孔203回流進所述廢氣燃燒室1內進行二次燃燒分解,使有機廢氣分解更加完全徹底;本實用新型結構較為簡單,實用性較高,適合在廢氣處理設備領域推廣使用。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范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