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一種空調室內機及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354603閱讀:390來源:國知局
一種空調室內機及其控制方法與流程

本發明涉及家用電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空調器室內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空調作為一種家用電器,已經逐漸應用于各普通家庭。空調包括室內機和室外機,現有的空調室內機中均是通過出風口向外吹冷風或熱風來向室內提供冷量或熱量的,但是由于冷風或熱風直接空調器的出風口吹出,吹到室內的用戶的身上,會使用戶造成過冷或過熱的感覺,用戶感覺不舒服,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空調室內機及其控制方法,既能夠向房間內提供冷量和熱量,又能夠使用戶感覺舒服,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

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外觀面板、散風面板、出風框和風道組件;

所述殼體呈方形,所述殼體內形成容納腔,所述外觀面板、散風面板、出風框和風道組件均位于容納腔內;

所述殼體設有進風口和出風口;風道組件位于進風口和出風口之間,風道組件內形成氣流通道;出風框上安裝有導風葉片,所述導風葉片位于出風口處;所述外觀面板、散風面板均位于導風葉片的外側;所述外觀面板和/或散風面板通過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處;所述外觀面板位于散風面板的外側;所述散風面板設有微型散風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散風面板以及微型散風孔的設置,使氣流在經過散風面板上的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用戶感覺更加舒服,使用體驗更好。在散風面板設置微型散風孔,而不是直接在導風葉片設置微型散風孔,可以避免導風葉片排列不整齊以及避免產生噪音等問題。如果采用導風葉片,在進行操作時,容易導致導致多個導風葉片的調節不一致等問題,采用整塊的散風面板可以很好的克服上述問題。利用外觀面板作為殼體的一部分相比導風葉片,密封面更好,能夠避免出現在出風狀態時,氣流通過縫隙而造成的噪音,能夠避免出現凝露問題。同時,在散風面板設置微型散風孔可以進一步提高出風效果,提高用戶體驗。

本發明所述的空調室內機,通過切換裝置的設置可以實現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外觀面板移動至出風口處,此時處于關閉狀態;第二種模式為微風出風模式,散風面板移動至出風口處,而外觀面板沒有移動至出風口處,此時,氣流在經過散風面板上的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可以為用戶提供無風的體驗;第三種模式,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都沒有移動至出風口處,此時,導風葉片開啟,為常規工作模式,有風體驗模式。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切換裝置包括支撐座、齒條、齒條導槽、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支撐座包括兩個滑槽和連接兩個滑槽的支撐桿;

所述外觀面板可滑動地安裝在散風面板上,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外觀面板可沿散風面板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動;

所述散風面板的底部與支撐座的滑槽滑動連接,散風面板可在滑槽內前后滑動,支撐座的支撐桿固定在齒條上;

所述齒條安裝在齒條導槽內,所述齒條導槽與出風框固定連接,第二驅動裝置可驅動齒條沿齒條導槽上下移動,并通過支撐座帶動散風面板上下移動的同時前后滑動。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驅動裝置可以實現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相對位置的變化;通過滑槽的設置可以實現外觀面板和/或散風面板前后方向的移動,從而有利于外觀面板和/或散風面板移動至出風口處;通過第二驅動裝置的設置可以實現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的位置的調節。本發明通過合理的設置可以方便的實現上述的三種模式的切換,從而提高用戶的體驗。

進一步,在出風框的兩側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兩個第一導槽對應設置;兩個第二導槽對應設置;第一導槽位于第二導槽的上方;

所述散風面板的頂部設有向出風框延伸的第一導桿,所述第一導桿可在第一導槽內滑動;

所述散風面板的底部設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側面設有第二導桿,所述第二導桿可在第二導槽內滑動;所述支撐板的底部與支撐座的滑槽滑動連接。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導槽和第二導槽具有導向的作用,可以使散風面板沿著預定的軌跡運行。

進一步,所述外觀面板通過面板滑槽約束在散風面板上并可沿散風面板上下滑動,所述外觀面板的背面的兩側設有齒形結構;

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電機、第一電機安裝座和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在第一電機安裝座上,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座固定在所述支撐板,所述第一齒輪設置在第一電機的輸出端,所述第一齒輪與齒形結構嚙合,所述齒形結構與支撐板的第一齒輪配合形成可上下升降的機構。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電機帶動第一齒輪旋轉,第一齒輪與齒形結構嚙合,從而實現外觀面板或散風面板的升降。

進一步,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二電機、第二電機安裝座和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電機安裝座固定在出風框上,所述第二電機安裝在第二電機安裝座內,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端與第二齒輪連接,帶動第二齒輪旋轉,所述第二齒輪與齒條嚙合。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二電機帶動第二齒輪旋轉,第二齒輪與齒條嚙合,從而實現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整體的升降。

進一步,所述殼體呈方形,所述殼體的下方兩側和/或者下方后側設有進風口,所述殼體上方設有出風口。

進一步,所述導風葉片包括上下導風葉片和左右導風葉片,上下導風葉片和左右導風葉片均設置在出風框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下導風葉片和左右導風葉片將氣流導向出風口,從出風口流出。

進一步,所述風道組件的氣流通道內設有離心風機和換熱器組件,所述離心風機和換熱器組件沿著進風口到出風口的方向依次設置在殼體內。

進一步,所述微型散風孔為設于所述散風面板上的圓形通孔,多個所述圓形通孔在所述散風面板上均勻分布。

進一步,所述散風面板在厚度方向開設有貫穿散風面板的微型散風孔,每個所述微型散風孔的面積均為10-100mm2,且多個所述微型散風孔的面積之和占所述散風面板總面積的一半以上。

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氣流在經過散風面板上的微型散風孔時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用戶不需要被冷風或者熱風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夠感受到房間內的涼感或暖意,進一步提高用戶的舒適度,提高用戶體驗。

一種上述空調室內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所述空調室內機上的控制板根據接收的控制信號選擇制冷模式或制熱模式;

S2,根據所述控制板接收的控制信號,選擇常規出風模式或微風出風模式;

S3,在微風出風模式下,切換裝置控制所述散風面板關閉所述出風口,通過與所述控制板電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檢測室內溫度T1,將室內溫度T1與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比較,當T1落在預設的溫度范圍內時,控制風道組件內的風機減速;

在常規出風模式下,切換裝置驅動所述散風面板打開所述出風口,通過與所述控制板電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檢測室內溫度T2,并將T2與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比較,當T2落在預設的溫度范圍內時,空調室內機自動切換為微風出風狀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所述的空調室內機在關機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圖1A和圖1B,圖1A為主視圖,圖1B為A-A處的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的空調室內機在第三種模式時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圖2A和圖2B,圖2A為主視圖,圖2B為圖2A在A-A處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所述的空調室內機在第二種模式時的結構示意圖,包括圖3A和圖3B,圖3A為主視圖,圖3B為圖3A在A-A處的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所述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關機狀態時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的驅動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包括圖5A至圖5D,圖5A為側視圖,圖5B為主視圖,圖5C為俯視圖,圖5D為在圖5C的D位置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第二種模式的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的驅動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包括圖6A至圖6B,圖6A為側視圖,圖6B為主視圖;

圖7為第三種模式的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的驅動位置關系的示意圖,包括圖7A至圖7B,圖7A為側視圖,圖7B為主視圖;

圖8為三種模式下散風面板和外觀面板驅動位置關系軸側圖,包括圖8A至圖8C,圖8A為關機狀態時的軸側圖,圖8B為第二種模式時的軸側圖,圖8C為第三種模式時的軸側圖;

圖9為散風面板、外觀面板和驅動裝置的爆炸圖;

圖10為散風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微型散風孔為橫向設置的長條形通孔;

圖11為散風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微型散風孔為縱向設置的長條形通孔;

圖12為沒有設置散風面板時空調室內機的出風示意圖;

圖13為設有散風面板時空調室內機的出風示意圖;

圖14為微型散風孔為圓孔時空調室內機直吹的出風示意圖;

圖15為微型散風孔為圓孔時空調室內機斜著出風的示意圖;

圖16是微型散風孔為長條形孔時空調室內機直吹的出風示意圖;

圖17是微型散風孔為長條形孔時空調室內機斜著出風的示意圖;

圖18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空調室內機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殼體,2、出風口,3、上下導風葉片,4、散風面板,41、微型散風孔,42、第一導桿,43、支撐板,431、第一電機安裝座,44、第二導桿,45、支撐座,451、滑槽,46、支撐桿,47、齒條,48、齒條導槽,49、第二齒輪,401、第一齒輪,402、第一電機,403、第二電機,404、第二電機安裝座,5、外觀面板,51、齒形結構,6、離心風機,7、換熱器組件,8、進風口,9、風道組件,10、左右導風葉片,11、出風框,111、第一導槽,112、第二導槽,113、風道外壁。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如圖1-18所示,一種空調室內機,包括殼體1、外觀面板5、散風面板4、出風框11、風道組件9、離心風機6和換熱器組件7;

所述殼體1呈方形,所述殼體1內形成容納腔,所述外觀面板5、散風面板4、出風框11、離心風機6、換熱器組件7、風道組件9均位于容納腔內;

所述殼體1設有進風口8和出風口2;風道組件9位于進風口8和出風口2之間,風道組件9內形成氣流通道,所述風道組件9的氣流通道內設有離心風機6和換熱器組件7,所述離心風機6和換熱器組件7沿著進風口8到出風口2的方向依次設置在殼體1內;出風框11上安裝有導風葉片,所述導風葉片位于出風口2處;所述外觀面板5、散風面板4均位于導風葉片的外側;所述外觀面板5和/或散風面板4通過切換裝置可移動至出風口2處;所述外觀面板5位于散風面板4的外側;所述散風面板4設有微型散風孔41。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出風框11的頂部與殼體1固定連接。出風框11為一側開口的框型結構,外觀面板5、散風面板4均位于出風框的外側,出風框11的內側為氣流通道,出風框11與氣流通道接觸的壁為風道外壁114。

所述殼體1呈方形,所述殼體1的下方兩側和/或者下方后側設有進風口8。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落地式空調室內機,所述殼體1呈方形,所述殼體1的下方兩側設有進風口8,所述殼體1上方設有出風口2。所導風葉片用于將氣流導入出風口,導風葉片包括上下導風葉片3和左右導風葉片10,上下導風葉片3和左右導風葉片10均設置在出風框上。

圖1和圖3分別示意了三種模式的空調室內機。圖1為第一種模式,即空調室內機處于關閉狀態,此時,散風面板4和外觀面板5組成的一體位于出風口2處,將出風口2擋住,外觀面板5與殼體1形成了空調室內機時的外觀。

圖3為第二種模式,為微風出風模式,該種模式下,外觀面板5在切換裝置的作用下向下運動,收納在出風框11的底部,此時出風口2被散風面板4擋住,離心風機6吹出的集中氣流再經風道9、換熱器7進行熱交換后,在經散風面板4的微型散風孔41后,被疏散成眾多細微的氣絲蔓延,從而提供了更加舒適的體驗。

圖2為第三種模式,即常規的出風模式,在此出風模式下,外觀面板5升至正對散風面板4處,利用切換裝置將外觀面板5和散風面板4一起收納在出風口2下側的殼體1與風道組件的壁外側包圍的腔體內。

將外觀面板5、散風面板4和切換裝置等安放在殼體1內,既不影響空調室內機的美觀性,又能避免風直吹用戶、產生使人不適的涼感。

為了保證上述模式的實現,本發明提供了其中一種切換裝置的具體結構。

如圖5至圖9所示,所述切換裝置包括支撐座45、齒條47、齒條導槽48、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

所述支撐座45包括兩個滑槽451和連接兩個滑槽451的支撐桿46;兩個滑槽451位于支撐桿46的兩端。

齒條47和齒條導槽48均豎直設置,齒條47可在齒條導槽48內上下移動。

所述外觀面板5和散風面板4均豎直設置,且位于齒條47和出風口之間。所述外觀面板5的正面位于靠近出風口的一側,所述外觀面板5的背面與散風面板4的正面安裝在一起,所述外觀面板5可滑動地安裝在散風面板4上,在第一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外觀面板5可沿散風面板4的高度方向上下移動;

所述散風面板4的底部與支撐座45的滑槽451滑動連接,散風面板4可在滑槽451內前后滑動,支撐座45的支撐桿46固定在齒條47上;

所述齒條47安裝在齒條導槽48內,所述齒條導槽48與出風框11固定連接,第二驅動裝置可驅動齒條47沿齒條導槽48上下移動,并通過支撐座45帶動散風面板4上下移動的同時前后滑動。

為了保證外觀面板和散風面板可以在預定的軌道上滑動,在出風框11的兩側壁上分別設有第一導槽111和第二導槽112;兩個第一導槽111對應設置;兩個第二導槽112對應設置;第一導槽111位于第二導槽112的上方;

所述散風面板4的頂部設有向出風框11延伸的第一導桿42,所述第一導桿42可在第一導槽111內滑動;

所述散風面板4的底部設有支撐板43,所述支撐板43的側面設有第二導桿44,所述第二導桿44可在第二導槽112內滑動;所述支撐板43的底部與支撐座45的滑槽451滑動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導槽111的形狀為上下設置的折線,第二導槽112的形狀為與數字“7”的形狀類似。第一導槽111和第二導槽112不連通。

當散風面板4的底部滑動至滑槽451的最前端時,第二導桿44滑動至第二導槽112的“7”字型軌道的頂端的末端,第一導桿42滑動至第一導槽111的頂端。當散風面板4的底部滑動至滑槽451的最后端時,第二導桿44滑動至第二導槽112的“7”字型軌道的底端,第一導桿42滑動至第一導槽111的底端。

所述滑槽451傾斜設置,從前到后依次升高,所述滑槽451優選為弧形并向前上方凸出。

所述外觀面板5通過面板滑槽約束在散風面板4上并可沿散風面板4上下滑動,所述外觀面板5的背面的兩側設有齒形結構51。

面板滑槽可以設置在外觀面板5上也可以設置在散風面板4上,只要能保證外觀面板5和散風面板4有相互約束作用且可以上下滑動即可。具體設置時,可以有多種方式。例如:可以為設置在外觀面板5的背面的兩條豎直的滑道,散風面板4的左右兩端在滑道內滑行。也可以為設置在散風面板4的正面或的兩條豎直的滑道,外觀面板5的左右兩端在滑道內滑行。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均采用電機驅動。具體的,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包括第一電機402、第一電機安裝座431和第一齒輪401,所述第一電機402安裝第一電機安裝座431上;所述第一電機安裝座431固定在所述支撐板43;所述第一齒輪401設置在第一電機402的輸出端,所述第一齒輪401與齒形結構51嚙合,所述齒形結構51與支撐板43的第一齒輪401配合形成可上下升降的機構。

所述第二驅動裝置包括第二電機403、第二電機安裝座404和第二齒輪49,所述第二電機安裝座404固定在出風框11上,所述第二電機403安裝在第二電機安裝座404內,所述第二電機403的輸出端與第二齒輪49連接,帶動第二齒輪49旋轉,所述第二齒輪49與齒條47嚙合。

本發明對于微型散風孔41的形狀沒有特殊限制,可以為圓形孔、方形孔或者其他形狀的通孔。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設于所述散風面板4上的圓形通孔,多個所述圓形通孔在所述散風面板4上均勻分布。這樣使得整個散風面板的表面形狀更加整齊,外觀更好,同時也避免出風的地方都集中于一處導致用戶的體驗不佳。

對于微型散風孔41的孔徑等參數也并無特別嚴格的限制,只要能夠保證用戶的舒適體驗即可。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散風面板4在厚度方向開設有貫穿散風面板4的微型散風孔41,每個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面積均為10-100mm2,且多個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面積之和占所述散風面板4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發明人在研究中意外的發現,設置上述參數可以使出風時風速更加均勻、風速更小、出風效果更好,風吹到人體上的感覺更加輕微。如圖4所示,散風面板4上的微型散風孔41為圓孔,多個所述圓孔在所述散風面板4上均勻分布;這樣使得整個散風面板4的表面形狀更加整齊,外觀更好;另外,每個所述圓孔的面積在10-100mm2,優選地,圓孔的面積為30、35、50或60mm2,這樣既能夠使經過圓孔的氣流被分解成細微的氣絲,進入室內的氣流不會被用戶感受到,又能夠滿足送風量的需求,優選地,在所述圓孔的面積為50mm2時其出風效果最好。

如圖10和11所示,散風面板4上的微型散風孔41為長條形通孔,所述長條形孔在所述散風面板4上橫向設置(即所述長條形通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散風面板4的寬度方向相同),且多個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散風面板4上均勻分布;這樣使得整個散風面板4的表面形狀更加整齊,外觀更好;另外,每個所述長條形孔的面積在10-100mm2,優選地,長條形孔的面積為30、35、50或60mm2,這樣既能夠使經過長條形孔的氣流被分解成細微的氣絲,進入室內的氣流不會被用戶感受到,達到無風感送風的效果,又能夠滿足送風量的需求,優選地,在所述長條形孔的面積為30、35、50或60mm2時其出風效果最好;當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長條形孔時,在直吹出風的時候,氣流經過所述長條形孔時出風的方向不變,直接通過出風口向外側出風;而在斜著出風時,氣流斜著進入長條形孔內,在進過長條形孔后斜著從向外側送風,送風范圍更廣、送風效果更好,同時直吹或者斜著出風的控制更準確;并且多個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面積之和占所述導風板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能夠使送風量滿足需求,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總面積之和為散風面板4總面積的80%以上,這樣在實現無風感送風的同時,也能夠滿足送風風量的需求。

如圖11所示,散風面板4上的長條形孔也可以是縱向設置的(即所述長條形通孔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散風面板4的長度方向相同),且多個所述長條形通孔在所述散風面板4上均勻分布;這樣使得整個散風面板4的表面形狀更加整齊,外觀更好。

當然所述散風面板4上的微型散風孔41還可已設置成其他形式,如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圓形通孔,在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圓孔時直吹風時,氣流經過所述圓孔時出風的方向不變直接通過所述圓孔向外側送風,在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圓孔且斜著出風時,氣流傾斜著進入圓孔內,在圓孔內氣流的方向發生改變,由傾斜的出風方向變成直吹風;當然所述微型散風孔41可以為三角形、梯形或者其他不規則形狀的通孔,只要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面積在10-100mm2范圍內,即能夠滿足無風感出風的需求,就同樣能夠實現本申請的目的,其宗旨未脫離本發明的設計思想,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圖12是常規空調室內機(即沒有使用設有微型散風孔41的散風面板4的空調室內機室內機1)的出風示意圖。圖13是采用設有微型散風孔41的散風面板4的示意圖,在圖12和圖13中箭頭線長表示的是風速大小,由圖12和圖13對比可知,不設有散風面板4的空調室內機在出風時,其出風的風速呈階梯狀分布,出風口各個位置的出風速度不均勻,且出風速度更大,出風效果較差;而圖13中在使用設有微型散風孔41的散風面板4時,出風時風速更加均勻、風速更小、出風效果更好,風吹到人體上的感覺更加輕微,用戶使用更加舒適。

如圖14所示,當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圓孔且直吹風時,氣流經過所述圓孔時出風的方向不變直接通過所述圓孔向外側送風,如圖15所示,在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圓孔且斜著出風時,氣流傾斜著進入圓孔內,在圓孔內氣流的方向發生改變,由傾斜的出風方向變成直吹風,送風效果更好,同時直吹或者斜著出風的控制更準確;另外多個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面積之和占所述散風面板4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能夠使送風量滿足需求,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總面積之和為散風面板4總面積的80%以上,這樣在實現無風感送風的同時,也能夠滿足送風風量的需求。

如圖16和圖17所示,當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長條形孔時,在直吹出風的時候,氣流經過所述長條形孔時出風的方向不變,直接通過出風口2向外側出風;而在斜著出風時,氣流斜著進入長條形孔內,在進過長條形孔后斜著從向外側送風,送風范圍更廣、送風效果更好,同時直吹或者斜著出風的控制更準確,送風更加均勻;并且多個所述微型散風孔的面積之和占所述微型散風孔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能夠使送風量滿足需求,所述微型散風孔的總面積之和為微型散風孔總面積的80%以上,這樣在實現微風送風的同時,也能夠滿足送風風量的需求。

當然所述散風面板4上的微型散風孔41還可以設置成其他形式,如所述微型散風孔41為三角形通孔、方形通孔、長條形通孔或者其他不規則形狀的通孔,只要所述微型散風孔41的面積在10-100mm2范圍內,即能夠滿足將經過微型散風孔41的氣流疏散成氣絲來向室內舒適送風的需求,同樣能夠實現本申請的目的,其宗旨未脫離本發明的設計思想,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上述的空調室內機的控制方法,在關機狀態時,外觀面板覆蓋在出風口處,外觀面板與殼體一起形成了空調室內機的外觀。在開機狀態時,外觀面板通過切換裝置移動至出風口的下方并且收納在殼體下部的空腔內。此時,如圖18所示,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S1,所述空調室內機上的控制板根據接收的控制信號選擇制冷模式或制熱模式;

S2,根據所述控制板接收的控制信號,選擇常規出風模式或微風出風模式;

S3,在微風出風模式下,切換裝置控制所述散風面板關閉所述出風口,通過與所述控制板電連接的通過溫度傳感器檢測室內溫度T1,并將室內溫度T1與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比較,當T1落在預設的溫度范圍內時,控制風道組件內的風機減速;

在常規出風模式下,切換裝置驅動所述散風面板打開所述出風口,通過與所述控制板電連接的溫度傳感器檢測室內溫度T2,并將T2與預設的溫度范圍進行比較,當T2落在預設的溫度范圍內時,空調室內機自動切換為微風出風狀態。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空調室內機控制方法,空調室內機可根據檢測到的控制信號選擇制熱模式或制冷模式;空調室內機可以根據控制信號選擇常規出風模式或者微風出風模式,這樣空調室內機的出風方式更加多樣,可更好地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在需要快速改變室內溫度時,可選擇常規出風模式,由于常規出風模式下出風口是完全打開的,因此出風量較為充足,能夠迅速的改變室內溫度,同時在常規出風模式時,通過與控制器連接的溫度傳感器來檢測室內溫度T1,同時將T1與預設的溫度值進行對比判斷,在室內溫度T1快速調節至預設的溫度范圍時,控制空調室內機自動切換至微風出風狀態,這樣空調室內機的出風狀態的切換更加智能化,不必使用者經常對空調器的出風狀態進行調節,空調室內機的的使用更加便捷;當然,如果使用者需要空調室內機一直處于常規出風狀態時,也可以通過對控制面板進行設定,這樣在室內溫度達到預定的溫度范圍時,空調器室內仍然進行常規出風,不自動對出風狀態進行切換;另外,在微風送風狀態時,通過與控制器連接的溫度傳感器來檢測室內溫度T2,同時將T2與預設的溫度值進行對比判斷,在室內溫度T2快速調節至預設的溫度范圍時,控制風道組件內的風機減速。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