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空調水路系統及具有其的空調。
背景技術:
目前,空調水路系統的結構在出廠時已經定型,且空調水路系統隨空調機組結構的定型而定型,即空調水路系統中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的設置方向已經確定。確定了管路設置方向的水路系統的布置方式雖然能滿足某些確定開發需求的客戶,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局限性,缺乏通用性。比如在用戶需要更改水路連接方式或者連接地點時,就很難短時間實現,必須重新開發,大大增加了開發周期及開發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空調水路系統及具有其的空調,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空調水路系統通用性差的問題。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水路系統,空調水路系統包括換熱器,具有換熱器出水口和換熱器進水口;出水管路,與換熱器出水口連通;進水管路,與換熱器進水口連通;其中,出水管路和/或進水管路上設置有彎折部。
進一步地,出水管路上設置有彎折部,彎折部包括第一彎頭,出水管路包括:連接管,連接管的一端與換熱器出水口連通;出水管,出水管與連接管的另一端通過第一彎頭連接。
進一步地,出水管路還包括:第一控制閥組,設置在出水管上。
進一步地,進水管路上設置有彎折部,彎折部包括第二彎頭,進水管路包括:第一輸送管路,第一輸送管路的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連通;進水管,進水管與第一輸送管路的另一端通過第二彎頭連接。
進一步地,空調水路系統還包括:第一水泵,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上。
進一步地,第一水泵具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第一輸送管路包括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第一連接管的一端通過第二彎頭與進水管連接,第一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第一水泵的進水口連通,第二連接管的一端與第一水泵的出水口連通,第二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連通。
進一步地,進水管路還包括:第二輸送管路,第二輸送管路的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連通,第二輸送管路的另一端、第一輸送管路以及進水管通過三通連接,進水管與三通之間通過第二彎頭連接;第二水泵,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上。
進一步地,第二水泵具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第二輸送管路包括第三連接管和第四連接管,第三連接管的一端與三通連接,第三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第二水泵的進水口連通,第四連接管的一端與第二水泵的出水口連通,第四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連通。
進一步地,進水管路還包括:第二控制閥組,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上。
進一步地,進水管路還包括:第三控制閥組,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上。
進一步地,換熱器與出水管路之間和/或換熱器與進水管路之間通過法蘭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包括空調水路系統,空調水路系統為上述提供的空調水路系統。
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在進水管路和/出水管路上設置彎折部,即可通過彎折部改變管路的連接方向,將進水管路和出水管路按照不同需要設置在不同位置,無需對裝置整體進行重新設計,提高了裝置的通用性。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為空調水路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為空調水路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換熱器;11、換熱器出水口;12、換熱器進水口;20、出水管路;21、連接管;22、出水管;30、進水管路;31、第一輸送管路;32、進水管;33、第二輸送管路;34、三通;41、第一彎頭;42、第二彎頭;50、第一水泵;60、第二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以下對至少一個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實際上僅僅是說明性的,決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應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方式,而非意圖限制根據本申請的示例性實施方式。如在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確指出,否則單數形式也意圖包括復數形式,此外,還應當理解的是,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術語“包含”和/或“包括”時,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驟、操作、器件、組件和/或它們的組合。
除非另外具體說明,否則在這些實施例中闡述的部件和步驟的相對布置、數字表達式和數值不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同時,應當明白,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所示出的各個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實際的比例關系繪制的。對于相關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技術、方法和設備可能不作詳細討論,但在適當情況下,所述技術、方法和設備應當被視為授權說明書的一部分。在這里示出和討論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體值應被解釋為僅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為限制。因此,示例性實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討論。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詞如“前、后、上、下、左、右”、“橫向、豎向、垂直、水平”和“頂、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通常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這些方位詞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方位詞“內、外”是指相對于各部件本身的輪廓的內外。
為了便于描述,在這里可以使用空間相對術語,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來描述如在圖中所示的一個器件或特征與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間位置關系。應當理解的是,空間相對術語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圖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圖中的器件被倒置,則描述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將被定位為“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構造之下”。因而,示例性術語“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兩種方位。該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轉90度或處于其他方位),并且對這里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描述作出相應解釋。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詞語來限定零部件,僅僅是為了便于對相應零部件進行區別,如沒有另行聲明,上述詞語并沒有特殊含義,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為空調水路系統,該空調水路系統包括:換熱器10、出水管路20以及進水管路30。其中,換熱器10上設置有換熱器出水口11和換熱器進水口12。出水管路20與換熱器出水口11連通,進水管路30與換熱器進水口12連通。其中,在出水管路20和/或進水管路30上設置有彎折部,如此可通過彎折部改變出水管路20和/或進水管路30的設置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在出水管路20和進水管路30上均設置有彎折部,以方便同時改變出水管路20和進水管路30的設置方向。其中,彎折部的彎折角度有多種,可以為銳角、直角或鈍角,在本實施例中,彎折部為彎頭,彎頭為直角彎頭。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在進水管路30和/出水管路20上設置彎折部,即可通過彎折部改變管路的連接方向,將進水管路30和出水管路20按照不同需要設置在不同位置,無需對裝置整體進行重新設計,提高了裝置的通用性。并且,能夠大大縮短設計周期,節省設計成本。
在本實施例中,出水管路20上設置有彎折部。其中,彎折部包括第一彎頭41,出水管路20包括連接管21和出水管22。連接管21的一端與換熱器出水口11連通,連接管21的另一端通過第一彎頭41與出水管22連接。
通過該結構,可以改變出水管22的設置位置。具體地,可轉動第一彎頭41,進而能夠改變與第一彎頭41連接的出水管22的設置位置。
具體地,在出水管路20還包括第一控制閥組,第一控制閥組設置在出水管22上。如此可在改變出水管22的設置方向時,通過第一控制閥組關閉出水管路20,以便于管路的拆裝。其中,第一控制閥組可包括截止閥。
在本實施例中,進水管路30上也設置有折彎部。其中,折彎部包括第二彎頭42,進水管路30包括第一輸送管路31和進水管32。第一輸送管路31的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12連通,第一輸送管路31的另一端通過第二彎頭42與進水管32連接。
通過該結構能夠改變進水管32的設置位置。具體地,可轉動第二彎頭42,進水管32可根據需要設置在任意方向上。
具體地,該空調水路系統還包括第一水泵50,第一水泵50設置在第一輸送管路31上。第一水泵50可以提供動力,將進水管路內的水送入換熱器10內,并與換熱器10內的冷媒進行換熱。
具體地,第一水泵50具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第一輸送管路31包括第一連接管和第二連接管,第一連接管的一端通過第二彎頭42與進水管32連接,第一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第一水泵50的進水口連通,第二連接管的一端與第一水泵50的出水口連通,第二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12連通。
其中,為了便于對進水管路30進行控制,在管路上設置有控制閥組。具體地,在第一輸送管路31上設置有第二控制閥組。
其中,第二控制閥組可包括截止閥和止回閥,通過截止閥控制管路的流通,通過止回閥防止水倒流。
在本實施例中,該進水管路30還包括第二輸送管路33和第二水泵60。其中,可以使第一輸送管路31和第二輸送管路33同時工作,也可輪流進行工作。如此可提高裝置的可靠性以及擴大管路的運送能力。
具體地,第二輸送管路33的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12連通,第二輸送管路33的另一端、第一輸送管路31以及進水管32通過三通34連接,進水管32與三通34之間設置有第二彎頭42,第二水泵60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33上。
其中,第二水泵60具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第二輸送管路33包括第三連接管和第四連接管,第三連接管的一端與三通34連接,第三連接管的另一端與第二水泵60的進水口連通,第四連接管的一端與第二水泵60的出水口連通,第四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換熱器進水口12連通。
同樣地,也可在第二輸送管路33上設置控制閥組,以便對第二輸送管路33進行控制或拆裝。具體地,將第三控制閥組設置在第二輸送管路33上。第三控制閥組也可包括截止閥和止回閥,通過截止閥控制管路的流通,通過止回閥防止水倒流。
為了便于對裝置進行拆裝、更換管路,在換熱器10與出水管路20之間和/或換熱器10與進水管路30之間設置法蘭。在本實施例中,換熱器10與出水管路20之間以及換熱器10與進水管路30之間均通過法蘭進行連接。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為一種空調水路系統,與實施例一的區別僅在于將實施例一中的進水管32以及出水管22通過彎頭調換了方向,以適應不同裝置、客戶的要求。
通過上述裝置,實現了空調水路系統的輸送水路方向的切換,解決傳統空調水路系統無法切換左右方向的問題。方便根據用戶需求切換水路,無需增加、刪減零件或重新進行設計,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同時也便于檢修。
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為一種空調,該空調包括空調水路系統。其中,空調水路系統為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空調水路系統。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