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供熱設備領域,確切地說是一種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
背景技術:
蓄熱式電采暖器的使用價值是利用夜間低谷電時間段蓄熱,白天峰電時間段釋放熱能,有利于電網調峰作用。目前蓄熱式電采暖器存在著蓄熱量小,放熱保持時間短,釋放熱能時間不可控,更無法實現遠程控制等。譬如:固體材料制成的蓄熱式電暖氣,雖然蓄熱溫差大,但釋放熱能的時間短,而且熱能釋放的時間不可控,導致熱能二次浪費現象。有些采用中低溫保溫水箱蓄熱,缺點是蓄熱溫差小,蓄熱水箱容積大,水箱占地面積大,還需要另外配套暖氣片、地暖、風機盤管、水泵、管道等末端系統,還要穿墻打孔和室內裝潢改造,系統安裝調試繁瑣,投資大,使用費用高,既不美觀又不經濟,不適合商住樓和現代家居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采用無蓋真空加熱罐,可蓄熱250℃以上工作介質,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自動/手動或遠程控制釋放熱能,低谷電時段定時開啟/關閉電加熱蓄熱,用戶在白天高峰電時間段可隨時隨地控制打開或關閉釋放熱能采暖,大大節約熱能的有效使用。
為了實現上述任務,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由無蓋真空加熱罐、工作介質、暖風系統、加濕器、PM2.5過濾器、微電腦控制系統構成。外罐里面套內罐,兩頭由上端管、下端管,側面有側管口固定焊接密封,下端管安裝加熱器,在外罐與內罐之間的真空夾層有絕熱層防護體,起到絕熱功能。暖風系統的散熱器上端接側管口,下端通過伺服閥接下端管;風機安裝在上風罩與風道之間,暖風系統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開啟風機和伺服閥控溫,散熱器內被冷卻的工作介質向下流動,內罐高溫工作介質補充到散熱器內繼續散熱,散熱的暖風從出風口吹出,在風道殼體內安裝微電腦控制系統及加濕器,PM2.5過濾器安裝在上風罩頂端凈化室內空氣;具有控時控溫加熱、真空蓄熱、控時放熱、空氣加濕、PM2.5空氣凈化多功能。
本發明特點:蓄熱量大,真空絕熱,控時控溫加熱、隨時隨地控制放熱,具有蓄熱、采暖、加濕、PM2.5空氣凈化多功能,高頻電磁加熱,節能25%以上,利用低谷電蓄熱零排放,替代煤爐采暖,適用范圍廣,既節能又經濟,具有新穎性、實用性和很高的經濟價值。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A-A剖視圖。
圖2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B-B剖面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系統C-C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D處放大圖。
圖6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方案二剖視圖。
圖7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方案三剖視圖。
圖8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方案四剖視圖。
圖9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導液管加熱器半剖視圖。
圖10是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普通加熱器半剖視圖。
1.控制面板 2.風道殼體 3.無蓋真空加熱罐 4.出風口 5.加濕器 6.風機 7.散熱器 8.溫度傳感器A 9.伺服閥 10.微電腦控制板 11.PM2.5過濾器 12.上罩殼 13.外罐 14.上端管 15.溫度傳感器B 16.側管口 17.絕熱層防護體 18.內罐 19.真空夾層 20.工作介質 21.加熱器 22.下端管 23.真空閥 24.底座 25.小風扇 26.密封絕緣接線柱 27.高頻線圈 28.反射/吸收膜 29.隔熱材料 30.超導熱管 31.換熱器 32.上循環口 33.下循環口 34.循環泵 35.下循環管 36.線圈引線 37.穿線管 38.導液管孔 39.導液腔 40.導液管 41.螺母 42.環縫焊 43.鐵殼發熱板A 44.絕緣體A 45.絕緣體B 46.鐵殼發熱板B。
具體實施方式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由圖1-5、圖9-10可知,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實施方案(一),由無蓋真空加熱罐(3)、工作介質(20)、暖風系統、微電腦控制系統、加濕器(5)、PM2.5過濾器(11)構成;無蓋真空加熱罐(3)由外罐(13)、內罐(18)、真空夾層(19)、絕熱層防護體(17)、真空閥(23)、加熱器(21)、下端管(22)、上端管(14)、側管口(16)構成;外罐里面套內罐(18),兩頭由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面有側管口(16)固定焊接密封,通過上端管(14)在無蓋真空加熱罐(3)內通過上端管(14)、側管口(16)安裝溫度傳感器B(15),下端管(22)安裝加熱器(21),在外罐(13)與內罐(18)之間的真空夾層(19)有絕熱層防護體(17)包裹在內罐(18)外,通過外罐(13)下端的真空閥(23)抽真空絕熱,底座(24)內安裝小風扇(25),上面固定無蓋真空加熱罐(3);暖風系統由散熱器(7)、溫度傳感器A(8)、伺服閥(9)、風機(6)、上風罩(12)、風道殼體(2)、出風口(4)構成;暖風系統的風道殼體(2)內的散熱器(7)上端接側管口(16),下端安裝溫度傳感器A(8),散熱器(7)下端通過伺服閥(9)接下端管(22);無蓋真空加熱罐(3)上端是上風罩(12),風機(6)安裝在上風罩(12)與風道殼體(2)之間;微電腦控制系統由控制面板(1)、微電腦控制板(10)構成,通過溫度傳感器A(8)、溫度傳感器B(15)控制加熱器(21)伺服閥(9)、風機(6)、加濕器(5)、小風扇(25)工作;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工作時,先將內罐(18)內填充工作介質(20),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按設定加熱時間并控制加熱器(21)給工作介質(20)加熱,當加熱至設定溫度時,由溫度傳感器B(15)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關閉加熱器(21);暖風系統工作時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和溫度傳感器A(8),開啟風機(6)和調整伺服閥(9)的開度,散熱器(7)內冷卻的工作介質(20)密度大即向下流動,內罐(18)高溫工作介質(20)補充到散熱器(7)內,散熱的暖風從出風口(4)吹出,上風罩(12)上端安裝PM2.5過濾器(11)吸附PM2.5顆粒物起到凈化空氣作用;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控制加濕器(5),小風扇(25)給加熱器(21)線圈引線(37)散熱,在風道殼體(2)的兩端安裝微電腦控制板(10)、控制面板(1)、加濕器(5)。
由圖1-8可知,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其中無蓋真空加熱罐(3)有四種組合:第一種是由外罐(13)、內罐(18)、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管口(16)、真空夾層(19)、絕熱層防護體(17)、真空閥(23)、加熱器(21)、溫度傳感器B(15)構成;外罐里面套內罐(18),兩頭由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面有側管口(16)固定焊接密封,真空夾層(19)內的絕熱層防護體(17)由多層反射/吸收膜(28)、多層隔熱材料(29)間隔包裹構成,反射/吸收膜(28)靠內罐(18)的內面鍍反射膜,將內罐(18)輻射熱反射回去,靠外罐(13)的外面鍍吸收膜,吸收外層反射來的輻射熱;第二種是由外罐(13)、內罐(18)、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管口(16)、真空夾層(19)、絕熱層防護體(17)、真空閥(23)、高頻線圈(27)、密封絕緣接線柱(26)、溫度傳感器B(15)構成;第三種是由外罐(13)、內罐(18)、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管口(16)、真空閥(23)、加熱器(21)、溫度傳感器B(15)構成;第四種是由外罐(13)、內罐(18)、上端管(14)、下端管(22)、真空閥(23)、加熱器(21)、溫度傳感器B(15)構成。
由圖3、圖7-10可知,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其中加熱器(21)有兩種結構:第一種是普通加熱器(21),由穿線管(37)、鐵殼發熱板A(43)、鐵殼發熱板B(46)通過環縫焊(42)密封,在鐵殼發熱板A(43)、鐵殼發熱板B(46)之間的高頻線圈(27)由絕緣體A(44)、絕緣體B(45)絕緣固定,高頻線圈(27)通過線圈引線(36)經過穿線管(37)與微電腦控制板連接,穿線管(37)由螺母(41)密封固定在下端管(22)上;第二種是導液管加熱器(21),在穿線管(37)外面焊接導液管(40),導液管(40)的導液腔(39)兩頭有導液孔(38),導液管(40)通過螺母(41)密封固定在下端管(22)上,既可加熱,又可以使工作介質(20)液體流通,其它結構與普通加熱器(21)相同。
由圖1-6、圖9-10可知,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實施方案(二),由無蓋真空加熱罐(3)、工作介質(20)、暖風系統、加濕器(5)、PM2.5過濾器(11)、微電腦控制系統構成;無蓋真空加熱罐(3)由外罐(13)、內罐(18)、真空夾層(19)、真空閥(23)、絕熱層防護體(17)、高頻線圈(27)、密封絕緣接線柱(26)、下端管(22)、上端管(14)、側管口(16)構成;外罐里面套內罐(18),兩頭由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面有側管口(16)固定焊接密封,通過上端管(14)在無蓋真空加熱罐(3)內安裝溫度傳感器B(15),內罐(18)下端頭外壁靠近下端管(22)周圍安裝高頻線圈(27),線圈引線通過外罐(13)固定的密封絕緣接線柱(26)與微電腦控制板連接,在外罐(13)與內罐(18)之間的真空夾層(19)有絕熱層防護體(17)包裹在內罐(18)外,通過真空閥(23)抽真空;暖風系統由散熱器(7)、溫度傳感器A(8)、伺服閥(9)、風機(6)、上風罩(12)、風道殼體(2)、出風口(4)構成;風道殼體(2)內的散熱器(7)上端接側管口(16),下端安裝溫度傳感器A(8),散熱器(7)下端通過伺服閥(9)接下端管(22);無蓋真空加熱罐(3)上端是上風罩(12),風機(6)安裝在上風罩(12)與風道殼體(2)之間;微電腦控制系統由控制面板(1)、微電腦控制板(10)構成,通過溫度傳感器A(8)、溫度傳感器B(15)控制高頻線圈(27)、伺服閥(9)、風機(6)、加濕器(5)工作;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工作時,先將內罐(18)內填充工作介質(20),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按設定加熱時間并控制高頻線圈(27)給工作介質(20)加熱,當加熱至設定溫度時,由溫度傳感器B(15)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關閉高頻線圈(27)停止加熱;暖風系統工作時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和溫度傳感器A(8),開啟風機(6)和調整伺服閥(9)的開度,散熱器(7)內冷卻的工作介質(20)密度大即向下流動,內罐(18)高溫工作介質(20)補充到散熱器(7)內,散熱的暖風從出風口(4)吹出,上風罩(12)上端安裝PM2.5過濾器(11)吸附PM2.5顆粒物起到凈化空氣作用;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控制加濕器(5),小風扇(25)給加熱器(21)線圈引線(37)散熱,在風道殼體(2)的合適位置安裝微電腦控制系統、控制面板(1)、加濕器(5)。
由圖1-5、圖7、圖9-10可知,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實施方案(三),由無蓋真空加熱罐(3)、工作介質(20)、暖風系統、加濕器(5)、PM2.5過濾器(11)、微電腦控制系統構成;無蓋真空加熱罐(3)由外罐(13)、內罐(18)、真空夾層(19)、絕熱層防護體(17)、真空閥(23)、加熱器(21)、下端管(22)、上端管(14)構成;外罐里面套內罐(18),兩頭由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面有側管口(16)固定焊接密封,上端管(14)安裝超導熱管(30),下端管(22)安裝加熱器(21)、溫度傳感器B(15),在外罐(13)與內罐(18)之間的真空夾層(19)有絕熱層防護體(17)包裹在內罐(18)外,通過真空閥(23)抽真空;暖風系統由超導熱管(30)、散熱器(7)、風機(6)、上風罩(12)、出風口(4)構成;暖風系統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開啟風機(6),由超導熱管(30)給上部散熱器(7)輸送熱能,經無蓋真空加熱罐(3)上面的上風罩(12)內安裝的風機(6)將暖風從出風口(4)吹出,在上風罩(12)頂端安裝PM2.5過濾器(11)吸附PM2.5顆粒物起到凈化空氣作用;微電腦控制系統由控制面板(1)、微電腦控制板(10)構成,加濕器(5)與微電腦控制系統安裝在上風罩(12)外面,通過溫度傳感器B(15)控制加熱器(21)風機(6)、加濕器(5)工作;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工作時,先將內罐(18)內填充工作介質(20),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按設定加熱時間并控制加熱器(21)給工作介質(20)加熱,當加熱至設定溫度時,由溫度傳感器B(15)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關閉加熱器(21);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控制加濕器(5),小風扇(25)給加熱器(21)線圈引線(37)散熱。
由圖1-5、圖8、圖9-10可知,本發明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實施方案(四),由無蓋真空加熱罐(3)、工作介質(20)、換熱系統、微電腦控制系統構成;無蓋真空加熱罐(3)由外罐(13)、內罐(18)、真空夾層(19)、絕熱層防護體(17)、真空閥(23)、加熱器(21)、下端管(22)、上端管(14)、側管口(16)構成;外罐里面套內罐(18),兩頭由上端管(14)、下端管(22)、側面有側管口(16)固定焊接密封,上端管(14)安裝溫度傳感器B(15),下端管(22)安裝加熱器(21),在外罐(13)與內罐(18)之間的真空夾層(19)有絕熱層防護體(17)包裹在內罐(18)外,通過真空閥(23)抽真空;換熱系統由換熱器(31)、溫度傳感器A(8)、伺服閥(9)、循環泵(34)、上循環口(32)、下循環口(33)構成;換熱器(31)上端接側管口(16),換熱器(31)下端安裝溫度傳感器A(8)、循環泵(34),換熱器(31)下端通過伺服閥(9)、下循環管(35)接下端管(22);在無蓋真空加熱罐(3)上端的上風罩(12)安裝微電腦控制系統;微電腦控制系統由控制面板(1)、微電腦控制板(10)構成,微電腦控制系統通過溫度傳感器A(8)、溫度傳感器B(15)控制加熱器(21)伺服閥(9)、循環泵(34)工作,將無蓋真空加熱罐(3)的熱能輸出使用;真空蓄熱多功能空氣環境調節器工作時,先將內罐(18)內填充工作介質(20),由微電腦控制系統按設定加熱時間并控制加熱器(21)給工作介質(20)加熱,當加熱至設定溫度時,由溫度傳感器B(15)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關閉加熱器(21);換熱系統工作時通過微電腦控制系統和溫度傳感器A(8),開啟循環泵(34)和調整伺服閥(9)的開度,換熱器(31)內冷卻的工作介質(20)密度大即向下流動,內罐(18)高溫工作介質(20)補充到換熱器(7)內,換熱的熱能通過上循環口(32)下循環口(33)輸出使用。
本發明中所述具體實施案例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案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作為本發明的技術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