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32161閱讀:907來源:國知局
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制造方法與工藝

本發明涉及家電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壁掛式空調室內機。



背景技術:

空氣調節器(airconditioner,簡稱空調器)是用于向封閉的空間或區域直接提供經過處理的空氣的電器,在現有技術中,空調器一般用于對工作環境的溫度進行調節。隨著人們對環境要求舒適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空調器的功能也越來越豐富。

由于人們對空氣潔凈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出現了一些在空調器內設置凈化裝置的方案,其對進入空調器的部分空氣進行凈化,然而這些帶有凈化功能的空調器存在以下問題:由于僅能對部分空氣進行凈化,凈化效果較差;另外,由于凈化裝置長時間工作,即使空氣處于非常清潔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工作,使得凈化裝置使用壽命降低,并且還容易帶來二次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要提供一種克服上述問題或者至少部分地解決上述問題的帶有凈化功能的空調器。

本發明的進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空調器的功能可以按需要啟停,避免凈化功能始終工作。

本發明的另一個進一步的目的是在進行凈化時,避免風量減小引起室內機換熱器負荷異常。

特別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壁掛式空調室內機,包括:

罩殼,具有分別形成所述空調室內機的左表面和右表面的左端蓋和右端蓋,且其頂部形成有進風口;

前面板,設置在所述罩殼的前側,以形成所述空調室內機的前表面;

凈化模塊,可移動地設置于所述罩殼上,且具有多個橫向延伸的凈化段,所述多個凈化段在其寬度方向上首尾依次連接,以使多個所述凈化段同步移動;以及

驅動裝置,設置在所述罩殼的前部,并配置成與至少一個所述凈化段相連,以驅動所述凈化模塊移動;其中

所述凈化模塊配置成在所述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在所述前面板的內側至所述進風口的內側之間移動;且

所述左端蓋和所述右端蓋的內側分別開設有對稱設置的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以使所述凈化模塊的左端和右端分別沿所述第一導向槽和所述第二導向槽移動。

可選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

第一電機和第二電機,均配置成可受控地輸出兩個方向相反的驅動力;

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配置成可轉動地分別連接在一個所述凈化段的左端和右端,且分別與所述第一電機和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軸同軸設置,以在所述第一電機和所述第二電機的帶動下轉動;

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分別沿豎直方向固定于所述罩殼的前側的橫向左右兩端,且配置成分別與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嚙合,以使所述齒輪在轉動時沿所述齒條的延伸方向移動。

可選地,所述凈化段的左右端部分別具自該端部的上沿和下沿豎直延伸出的上連接銷孔和下連接銷孔;

每相鄰兩個所述凈化段中的位于上方的所述凈化段的下連接銷孔和位于下方的所述凈化段的上連接銷孔通過連接銷柱同軸連接,以使該兩個相鄰的所述凈化段可轉動地鉸接。

可選地,所述凈化模塊具有兩個驅動銷柱,并與位于所述凈化模塊最下方的所述凈化段的左右兩端的兩個所述下連接銷孔同軸設置;且

所述兩個驅動銷柱分別與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同軸設置,以在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帶動下分別沿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移動。

可選地,所述連接銷柱的背離所述凈化段的端部向外延伸有滑動凸臺;

所述滑動凸臺配置成可滑動地嵌入在所述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內,以分別在所述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內沿所述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的延伸方向滑動,且限制所述凈化段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移動。

可選地,所述第一導向槽具有第一上區段、第一下區段和第一彎折區段;

所述第一上區段位于所述進風口下方,且配置成自所述進風口前沿的下方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進風口后沿的下方;

所述第一彎折區段配置成自所述第一上區段的前端彎折向前下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下區段配置成自所述第一彎折區段的下端豎直向下延伸;以及

所述第二導向槽具有第二上區段、第二下區段和第二彎折區段;且

所述第二上區段、所述第二下區段和所述第二彎折區段分別與所述第一上區段、所述第一下區段和所述第一彎折區段鏡像對稱設置。

可選地,所述凈化模塊配置成可受控移動至所述第一上區段和所述第二上區段之間的第一位置,并使所述凈化模塊的前端和后端分別位于所述進風口前沿的前側和所述進風口后沿的后側;以及

所述凈化模塊配置成可受控移動至所述第一下區段和所述第二下區段之間的第二位置,并使所述凈化模塊整體位于所述進風口的前沿所在豎直平面的前側。

可選地,所述的空調室內機還包括:

換熱器,設置于所述凈化模塊內側,配置成與流經其的空氣進行熱交換;其中

所述換熱器具有多個換熱區域和至少一個電子膨脹閥,且配置成根據所述凈化模塊的位置調節所述電子膨脹閥的開度以控制進入所述多個換熱區域的冷媒量。

本發明的帶有凈化功能的空調器,設置有與驅動裝置連接的凈化模塊,凈化模塊由驅動裝置驅動在室內機內部移動,在凈化模式下凈化模塊由驅動裝置驅動移動至完全遮蔽進風口的凈化位置,從而對進入室內機的氣流進行凈化,提升室內環境的空氣質量;在非凈化模式下,凈化模塊還可由驅動裝置的驅動移出進風口,以顯露進風口,從而使得氣流不經過凈化模塊直接進入室內機。從而可以根據需要開啟凈化功能,延長了凈化模塊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空調室內壁掛機通過將換熱器分為多個換熱區域,并針對流經多個換熱區域的風量的不同,調節各換熱區域內的冷媒輸入量。從而在保證空調室內壁掛機整體具有較高的換熱效率的同時,避免換熱器出現局部溫差過大情況的出現,增強了換熱器運行的穩定性。

根據下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詳細描述,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更加明了本發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優點和特征。

附圖說明

后文將參照附圖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詳細描述本發明的一些具體實施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標示了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理解,這些附圖未必是按比例繪制的。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示意性分解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罩殼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罩殼從另一視角觀察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凈化模塊和驅動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6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凈化段的示意性結構圖;

圖7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的室內換熱器的示意圖;

圖8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分液調節裝置的示意性正視圖;

圖9是沿圖8中的剖切線a-a截取的示意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100的示意性結構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100的示意性分解圖。參見圖1和圖2,壁掛式空調室內機100一般性地可包括用于支撐風機和換熱裝置的骨架130、罩設在骨架130上的罩殼120和設置在罩殼120前部以形成空調室內機100前表面的前面板。具體地,罩殼120的頂部設置有進風格柵,進風格柵上形成有進風口121以允許環境空氣進入所述空調室內機100。罩殼120還具有分別形成空調室內機100的左表面和右表面的左端蓋124和右端蓋125。骨架130、罩殼120和前面板可共同構成空調室內機100的機身。

特別地,空調室內機100還包括凈化模塊150和驅動裝置。凈化模塊150配置成可移動地設置于罩殼120上。

圖3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罩殼120的示意性結構圖。圖4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罩殼120的另一方向上的示意性結構圖。參見圖3和圖4,左端蓋124和右端蓋125的內側分別開設有對稱設置的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以使凈化模塊150的左端和右端分別沿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移動。凈化模塊150具有多個橫向延伸的凈化段151,多個凈化段151在其寬度方向上首尾依次連接,以使多個凈化段151同步移動。驅動裝置設置在罩殼120的前部,并配置成與至少一個凈化段151相連,以驅動凈化模塊150移動。

進一步地,凈化模塊150可配置成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在前面板的內側至進風口121的內側之間移動。

也即是,當空氣質量為中或較差時,凈化模塊150可以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由前面板的內側移動至進風口121的內側,也即是凈化位置。凈化模塊150完全遮蔽進風口121,凈化模塊150與空氣充分接觸,對進入室內機100的氣流進行充分凈化,提升室內環境的空氣質量。

當空氣質量為良或優時,凈化模塊可以在驅動裝置的驅動下由進風口121的內側移動至前面板的內側,也即是位于前面板與室內換熱器前表面之間的非凈化位置,從而將進風口121顯露,可以降低凈化模塊的風阻,使得空調器更加節能環保。

本發明的帶有凈化功能的空調器,設置有與驅動裝置連接的凈化模塊150,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驅動在室內機100內部移動,在凈化模式下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驅動移動至完全遮蔽進風口121的凈化位置,從而對進入室內機100的氣流進行凈化,提升室內環境的空氣質量;在非凈化模式下,凈化模塊150還可由驅動裝置的驅動移出進風口121,以顯露進風口121,從而使得氣流不經過凈化模塊150直接進入室內機100。從而可以根據需要開啟凈化功能,延長了凈化模塊150的使用壽命。

凈化模塊150可設置于室內機100的濾塵網的內側,凈化模塊150在由遠離進風口121的位置運動至進風口121的內側時,凈化模塊150位于濾塵網的下部,進入室內機100的氣流首先經過濾塵網進行粗過濾,再經過凈化模塊150進行精細過濾,得到充分凈化,之后再進入室內機100中,經與室內換熱器換熱后,再經過出風口進入室內環境中。

氣流在經過凈化模塊150之前,先經過濾塵網過濾其中的灰塵、顆粒等雜質,可以避免氣流中的灰塵、顆粒等雜質進入凈化模塊150而影響凈化組的使用,同時,也避免了凈化模塊150在長時間使用后堆積灰塵而需要頻繁清洗或更換。

圖5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凈化模塊150和驅動裝置的示意性結構圖。圖6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凈化段151的示意性結構圖。參見圖5和圖6,凈化模塊150可由多個長條形的凈化段151組成。多個長條形的凈化段151平行依次排列成鏈式。由此,使得凈化模塊150在沿著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移動時,轉向更靈活平穩。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驅動裝置包括兩組,每組均具有一個電機、一個齒輪和一個齒條。具體為,第一電機127a和第二電機128a,均配置成可受控地輸出兩個方向相反的驅動力。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配置成可轉動地分別連接在一個凈化段151的左端和右端,且分別與第一電機127a和第二電機128a的輸出軸同軸設置,以在第一電機127a和第二電機128a的帶動下轉動。第一齒條127c和第二齒條128c,分別沿豎直方向固定于罩殼120的前側的橫向左右兩端,且配置成分別與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嚙合,以使齒輪在轉動時沿齒條的延伸方向移動。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凈化段151的左右端部分別具自該端部的上沿和下沿豎直延伸出的上連接銷孔151a和下連接銷孔151b。每相鄰兩個凈化段151中的位于上方的凈化段151的下連接銷孔151b和位于下方的凈化段151的上連接銷孔151a通過連接銷柱152同軸連接,以使該兩個相鄰的凈化段151可轉動地鉸接。也即是,多段凈化段151沿上下方向(當凈化模塊150位于非凈化位置時)形成鏈式連接。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凈化模塊150具有兩個驅動銷柱153,并與位于凈化模塊150最下方的凈化段151的左右兩端的兩個下連接銷孔151b同軸設置。兩個驅動銷柱153分別與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同軸設置,以在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帶動下分別沿第一齒條127c和第二齒條128c移動。也即是,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均位于凈化模塊150的下方。由此,在凈化模塊150沿弧形曲線在前面板內側和進風口121內側之間移動時,兩個驅動裝置僅需隨凈化模塊150的下端在前面板內側進行簡單的豎直運動,從而可以充分利用前面板與罩殼120之間的狹長空間,使空調室內機100的結構更緊湊。

凈化模塊150在由前面板的內側移動至進風口121的內側時,凈化模塊150可以位于濾塵網的下部,進入室內機100的氣流首先經過濾塵網進行粗過濾,再經過凈化模塊150進行精細過濾,得到充分凈化,之后再進入罩殼120內側,經由室內換熱器換熱后,再經過出風口進入室內環境中。

氣流在經過凈化模塊150之前,先經過濾塵網過濾其中的灰塵、顆粒等雜質,可以避免氣流中的灰塵、顆粒等雜質進入凈化模塊150而影響凈化模塊150的使用,同時,也避免了凈化模塊150在長時間使用后堆積灰塵而需要頻繁清洗或更換。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連接銷柱152的背離凈化段151的端部向外延伸有滑動凸臺。滑動凸臺配置成可滑動地嵌入在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內,以分別在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內沿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各自的延伸方向滑動,且限制凈化段151在垂直于第一導向槽或第二導向槽的延伸方向上的移動。

具體地,第一導向槽具有第一上區段124a、第一下區段124c和第一彎折區段124b。第一上區段124a位于進風口121下方,且配置成自進風口121前沿的下方傾斜向上延伸至進風口121后沿的下方。第一彎折區段124b配置成自第一上區段124a的前端彎折向前下方向延伸。第一下區段124c配置成自第一彎折區段124b的下端豎直向下延伸。第二導向槽具有第二上區段125a、第二下區段125c和第二彎折區段125b。第二上區段125a、第二下區段125c和第二彎折區段125b分別與第一上區段124a、第一下區段124c和第一彎折區段124b鏡像對稱設置。

由此,當凈化模塊150位于凈化位置時,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分別運動至第一彎折段和第二彎折段的內側。當述凈化模塊150位于非凈化位置時,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分別運動至第一下區段124c和第二下區段125c的下端的內側。

進一步地,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內可設置有多個行程開關,以控制第一電機127a和第二電機128a的轉動。具體地,多個行程開關可分別位于:第一上區段124a與第一彎折段的連接處的導槽壁上,第二上區段125a與第二彎折段的連接處的導槽壁上,第一下區段124c下端部的導槽壁上以及第二下區段125c下端部的導槽壁上。

也即是,當凈化模塊150位于第一位置時,分別與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同軸設置的驅動銷柱153自下向上移動分別經過第一彎折區段124b和第二彎折區段125b,而后可分別和位于第一上區段124a和第二上區段125a的導槽壁上的行程開關抵觸,以使第一電機127a和第二電機128a受控停止轉動。當凈化模塊150位于第二位置時,分別與第一齒輪127b和第二齒輪128b同軸設置的驅動銷柱153自上向下移動,分別經過第一彎折區段124b和第二彎折區段125b,而后可分別和位于第一下區段124c和第二下區段125c的下端部的導槽壁上的行程開關抵觸,以使第一電機127a和第二電機128a受控停止轉動。由此,可避免電機轉動過步噪音,降低齒輪和齒條的磨損。

每個導向槽均由一個上區段、一個下區段和一個彎折區段組成。具體地,第一上區段124a和第二上區段125a可位于進風的左右兩側邊緣的正下方,且具有與其左右兩側邊緣大致相等的長度,以保證運動至第一上區段124a和第二上區段125a之間的凈化模塊150可位于進風口121的正下方,且其覆蓋面積不小于進風口121的進風截面積。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凈化模塊150配置成可受控移動至第一上區段124a和第二上區段125a之間的第一位置,也即是凈化位置,并使凈化模塊150的前端和后端分別位于進風口121前沿的前側和進風口121后沿的后側。

凈化模塊150還配置成可受控移動至第一下區段124c和第二下區段125c之間的第二位置,也即是非凈化位置,以使凈化模塊150整體位于進風口121前沿所在豎直平面的前側。

進一步地,凈化模塊150還可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的其他位置。也即是,凈化模塊150也可以部分移動至前面板內側,部分遮蔽住進風口121的一部分,將進風口121的部分顯露,部分遮蔽,從而降低室內機100的風阻。由此實現空氣凈化能力的靈活可調,實現空調器功能的擴展和使用的靈活。

另外,當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驅動在前面板110的內側與進風口121的內側之間移動時,凈化模塊150與室內換熱器160表面的垂直距離相對較近。由此,當凈化模塊150移動至遮擋某一部分室內換熱器160時,會在該局部區域產生相對較大的風阻,影響該局部區域的換熱效率。從而使得室內換熱器160產生局部溫差,容易發生凝露或凍結等問題,使其換熱能力減弱。

圖7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壁掛式空調室內機100的室內換熱器160和風機170的示意性結構圖。

為解決上述問題,在本發明的一些可選實施例中,室內換熱器160具有多個換熱區域和至少一個電子膨脹閥161,且配置成根據凈化模塊150的位置調節電子膨脹閥161的開度以控制進入多個換熱區域的冷媒量。

電子膨脹閥161可以為多個。電子膨脹閥161的具體數量可以和換熱區域的數量相同,以使每個換熱區域均具有一個與之相對的電子膨脹閥161,從而可以通過與其相對應的電子膨脹閥161直接調節控制進入其內的冷媒輸入量,從而適應各換熱區域的由于風阻不同而產生差異的換熱效率,進而使得室內換熱器160各個區域的換熱效果大致相同。

多個換熱區域的數量為兩個,分別為位于進風口121下方的第一換熱區域和位于進風口121前沿的前側下方的第二換熱區域(即前面板內側對應的區域);

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140驅動移動至進風口121的內側時,凈化模塊150遮蔽進風口,此時凈化模塊150所處的位置即為第一位置,進風口121進風路徑的下游即為第一換熱區域。

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140驅動移動至前面板110的內側時,將進風口121顯露。此時,凈化模塊150的位置即為第二位置。前面板110的內側對應的區域即為第二換熱區域。

室內換熱器160可具有用于引導冷媒流入的總導流管路200以及用于分別向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輸送冷媒的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電子膨脹閥161可設置于第一導流管路210或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以調節進入第一導流管路210和/或第二導流管路220的冷媒量。

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140驅動移動至進風口121的內側時,凈化模塊完全遮蔽進風口121的位置,以對進入室內機100的空氣進風凈化。此時,位于凈化模塊150內側,進風口121下方的第一換熱區域受凈化模塊150的風阻的影響較為明顯。由此,需要限制流入第一換熱區域的冷媒,和/或增加流入第二換熱區域的冷媒。

當室內環境空氣質量稍好,用戶不要求室內機100的凈化模塊啟動凈化模式時,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140驅動由完全遮蔽進風口121的位置向前面板110內側的位置移動,不與環境空氣大面積接觸的位置,以減少或盡量避免與空氣接觸。此時,位于凈化模塊150后側、大致垂直于進風口121所在平面的第二換熱區域受凈化模塊150的風阻的影響較為明顯。由此,需要限制流入第二換熱區域的冷媒,和/或增加流入第一換熱區域的冷媒。

也即是,根據凈化模塊150的不同移動位置,室內換熱器160可相應地劃分出不同的換熱區域。進一步地,當凈化模塊150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室內機100可立即通過直接調節各個換熱區域的冷媒輸入量,從而迅速地使換熱器160整體的換熱效果得到均衡,避免換熱器160出現局部溫差過大的現象。

在一些可選的實施例中,電子膨脹閥161的數量可以為一個。該電子膨脹閥161可設置在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并配置成當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140驅動移動至遮蔽進風口121的位置時,電子膨脹閥161增大其開度至第一開度。也即是,當凈化模塊150位于進風口121的內側并遮蔽進風口121時,其風阻使得流經第一換熱區域的氣流減少,進而使第一換熱區域內的冷媒換熱量減小。此時,電子膨脹閥161可將其開度增大,以使流入第二換熱區域的冷媒增多,流入第一換熱區域的冷媒減少。由此,使得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的換熱壓力及換熱效率與流經其的風量相適應,使得其二者的換熱效果得到均衡。

相應地,當凈化模塊150由驅動裝置140移動至前面板110的內側的位置時,電子膨脹閥161減小其開度至小于第一開度的第二開度。也即是,位于第二位置的凈化模塊150的風阻使得流經第二換熱區域的氣流減少,進而使第二換熱區域內的冷媒換熱量減小。此時,電子膨脹閥161可將其開度減小,以使流入第二換熱區域的冷媒減少,流入第一換熱區域的冷媒增多。由此,使得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的換熱效果得到均衡。

具體地,由于位于進風口121下方的第一換熱區域相較于位于罩殼內部前側的第二換熱區域更易于接觸到較多的環境空氣,換熱效率相對較高。因此,可將電子膨脹閥161直接設置在為第二換熱區域輸送冷媒的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從而可預先限制進入第二換熱區域的冷媒輸入量,以預防或適當限制換熱器160可能產生的換熱效果不均衡。

在一些可選實施例中,換熱器160的換熱區域的個數也可以為大于兩個的其他數值。相應地,凈化模塊150的移動位置也可進一步細分。在本實施例中,凈化模塊150的多個移動位置可分別對應多組各換熱區域的理想冷媒輸入量。也即是,針對換熱器160可能出現的多種換熱效率不均的情況,分別設置相應的冷媒輸入量分流比例,以使對換熱器160的各分支管路中冷媒輸入量的調節更加準確迅速。

本實施例通過將電子膨脹閥161設置在第二換熱區域的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使得當凈化模塊150的位置改變時,僅需電子膨脹閥161改變一相對較小的開度差值即可使得兩個換熱區域的換熱壓力得到均衡,從而提高了電子膨脹閥161的調節速度,且使得電子膨脹閥161的調節幅度更平緩穩定,延長了其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第一開度和第二開度的具體數值可根據室內機的實際使用情況設置。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開度可以為70~80%之間的任意開度值。例如可以為70%、72%、74%、76%、78%或80%等。第二開度可以為15~50%之間的任意開度值,例如可以為15%、20%、25%、30%、35%、40%、45%或50%等。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換熱器160具有三段式的殼體,殼體包括水平設置在進風口121下方的第一換熱段301、自第一換熱段301的前端向前側下方延伸的第二換熱段302以及自第二換熱段302的下端向下豎直延伸的第三換熱段303。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均配置成自第二換熱段302接入罩殼。

也即是,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可沿同一延伸方向接入位于換熱器160中段位置的第二換熱段302。由此使得冷媒輸入管路機構緊湊,所占空間小。進一步地,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的位于第二換熱段302內部的管路分別沿相反方向延伸,從而可以避免兩個換熱區域各自的分流管路中的冷媒相互影響。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換熱段301和至少部分第二換熱段302形成第一換熱區域。第三換熱段303和至少部分第二換熱段302形成第二換熱區域。第一導流管路210在第二換熱段302內彎曲向上延伸至第一換熱段301,以覆蓋全部第一換熱區域。第二導流管路220在第二換熱段302內彎曲向下延伸至第三換熱段303,以覆蓋全部第二換熱區域。

也即是,第二換熱段302的上半部分屬于第一換熱區域,第二換熱段302的下半部分屬于第二換熱區域。由此,當凈化模塊150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時,其對換熱器160產生的主要影響基本上都位于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所在的第二換熱段302上。從而使得凈化模塊150的風阻對于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的換熱效果的影響較為相似。由此,將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的輸入端均設置在換熱器160的中段位置,既可減小電子膨脹閥161開度的調節幅度,又可減少其調節次數,使得換熱器160的運行更加穩定。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的外表面上分別設置有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圖中未示出),以分別檢測第一換熱區域的第一表面溫度和第二換熱區域的第二表面溫度。進一步地,電子膨脹閥161可配置成當第一表面溫度和第二表面溫度的差值大于一預設的溫度差值時,電子膨脹閥161增大或減小一預設的開度值。

也即是,電子膨脹閥161的開度首先可根據凈化模塊150的移動位置進行即時的調節(增大至第一開度或減小至第二開度)。而后,在換熱器160運行的過程當中,電子膨脹閥161還可根據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的第一表面溫度和第二表面溫度進行實時的調整,從而使得換熱器160各區域的換熱效果持續維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保證了用戶的使用效果。

具體地,第一表面溫度和第二表面溫度的溫度差值可以根據換熱器160的性能、室內機的凈化模式等進一步地設置。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該溫度差值可以為0.5~2℃之間的任意溫度值。例如可以為0.5℃、0.7℃、0.9℃、1℃、1.5℃、2℃等。在一些優選實施例中,該溫度差值可以優選為1℃,以保證換熱器160的各區域表面溫度不會相差過大,且可避免電子膨脹閥161開度的調節過于頻繁。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在第一表面溫度和第二表面溫度的差值大于溫度差值的情況下,電子膨脹閥161配置成:當第一表面溫度小于第二表面溫度時,電子膨脹閥161增大開度值。當第一表面溫度大于第二表面溫度時,電子膨脹閥161減小開度值。具體地,預設的開度調節值可以為1~10%之間的任意值。例如可以為1%、2%、3%、4%、5%、6%、7%、8%、9%或10%等。

也即是,當電子膨脹閥161的開度根據凈化模塊150的移動位置進行了初次調節之后,在換熱器160的工作過程中,第一換熱區域和第二換熱區域的換熱效果可能會受空調室內壁掛機所處室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出現較小的差異,從而導致換熱器表面溫度不均衡。此時,根據換熱器160各換熱區域的表面溫度差值,較小幅度地調整電子膨脹閥161的開度,可以實現對換熱器160內冷媒輸入量進行實時調控,迅速消除換熱器160上的局部溫差。特別地,這種微調還可以為優化第一開度、第二開度等初次調節時所需的預設開度值提供數據支持,極有助于空調室內壁掛機的功能完善。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時例中,空調室內機還包括分液調節裝置70,設置于總導流管路200的下游,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的上游。

圖8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分液調節裝置70的示意性正視圖。圖9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分液調節裝置70的示意性剖視圖。

參見圖8,分液調節裝置70具有分流腔,分流腔內設置有一彈性件700以將其內部空間分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以分別容納至少部分流入分流腔的冷媒。具體地,分液調節裝置70還包括與其冷媒輸入口連通的總導流管路200、第一導流管路210和第二導流管路220。總導流管路200配置成引導冷媒進入分流腔。第一導流管路210配置成與第一子腔室連通,以引導第一子腔室內的冷媒流出分液調節裝置70。第二導流管路220配置成與第二子腔室連通,以引導第二子腔室內的冷媒流出分液調節裝置70。

進一步地,第一導流管路210配置成與第一換熱區域的冷媒接收口連通,以引導第一子腔室內的冷媒進入第一換熱區域。第二導流管路220配置成與第二換熱區域的冷媒接收口連通,以引導第二子腔室內的冷媒進入第二換熱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彈性件700由固定部710和活動部720組成。固定部710呈弧形,且配置成其外周側端緣固定于分流腔的內壁上。活動部720配置成其部分周側端緣與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內周側端緣連接,其另一部分周側邊緣與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內周側端緣和/或與分流腔的部分內壁鄰接,以將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內的冷媒分隔開,并分別將其內冷媒輸送至兩個換熱區域的冷媒管路中。

參見圖9,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彈性件700可以為片狀。固定部710和活動部720可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截面形狀,該截面形狀具有與分流腔的至少一個截面相同的形狀和尺寸,以將其內部空間分隔為兩部分。

也即是,當兩個換熱區域的制冷效果相似時,二者的換熱壓力也較為均衡,從而使得分別與兩個換熱區域連通的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內流體壓力大致相等。由此,當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內的壓力相等時,彈性件700不會受到與其垂直的作用力,或該作用力遠小于其自身的回彈力,從而避免活動部720與固定部710或分流腔內壁之間產生間隙,進而防止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內產生流體交換,以使兩個換熱區域能夠維持當前的較為均衡的換熱效果,避免其出現局部溫差過大情況的出現,增強了換熱器運行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固定部710的與分流腔內壁相連接的部分(以下簡稱連接部)相對于活動部720的與固定部710的至少部分內周側端緣和/或與分流腔的內壁相鄰接的部分(以下簡稱鄰接部)遠離分流腔接收冷媒的輸入口。

由此,當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內的壓力不相等時,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的壓差會導致彈性片受到與其垂直的作用力。當該作用力大于彈性件700自身的回彈力時,活動部720與分流腔內壁之間產生間隙,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相互連通,并產生流體交換以調節分別進入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內的冷媒的量。

當凈化模塊在凈化位置和非凈化位置之間移動切換時,其對兩個換熱區域產生的風阻不同,進而使得兩個換熱區域的換熱效率出現差異。

具體地,當凈化模塊150位于與第一子腔室連通的第一換熱區域的進風路徑上游時,所述第一換熱區域的風阻增大,換熱效率降低,其內冷媒溫度逐漸低于第二換熱區域內的冷媒溫度,從而使得第一換熱區域內流體壓力逐漸小于第二換熱區域內的流體壓力。

相應地,與第一換熱區域連通的第一子腔室內的流體壓力逐漸小于與第二換熱區域連通的第二子腔室內的流體壓力。當兩個子腔室的流體壓力差產生的作用力大于彈性件700自身的回彈力時,活動件的位于鄰接部的一端受力向流體壓力小的第一子腔室彎曲,從而使得第一子腔室靠近分流腔的冷媒輸入口處的橫截面積減小,并使得第二子腔室靠近分流腔的冷媒輸入口處的橫截面積增大。由此,彎曲的活動部720可引導相對更多的冷媒流入第二子腔室,并限制流入第一子腔室內的冷媒量,從而使得與第一子腔室連通的第一換熱區域和與第二子腔室連通的第二換熱區域的溫度差及換熱壓力差逐漸減小,直至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的壓力差所產生的作用力小于彈性件700的回彈力。

本發明的空調室內機通過設置具有彈性件700的分液調節裝置70進行冷媒分流,使得當換熱器的各換熱區域的換熱效果產生較明顯差異時,該彈性件700可在換熱效果差異引起的分液腔內壓力差的作用下,自動地調節進入各換熱區域的冷媒的量,而不需要額外的檢測或監控裝置,從而簡化了空調室內機的結構,降低了其制造成本。

在本發明的空調器室內機中,凈化模塊由驅動裝置帶動在完全遮蔽室內機的進風口的凈化位置與離開進風口的默認位置之間移動,在不開啟凈化功能時,凈化模塊位于移出進風口達到非凈化位置;在開啟凈化功能后,凈化模塊由驅動裝置帶動,移動至完全遮蔽室內機的進風口的凈化位置,對進入室內機的氣流進行凈化。

由于上述凈化模塊在凈化位置和非凈化位置時,室內機風機產生氣流的風阻明顯不同,在進入凈化模式后,氣流經過過濾,必然導致經過室內機換熱器的換熱效果衰減,容易出現高負荷問題,可以根據空調器的運行模式進行相應控制,使空調器在凈化時減少對空調器的正常制冷或者制熱功能的影響。

例如在進入凈化模式后,可以設定室內機的換熱器管溫的目標管溫,并實時檢測室內機的換熱器管溫,根據檢測管溫與目標管溫的溫差對空調器的制冷系統進行反饋控制。本發明的室內機所適用的空調器還包括室外機,上述制冷系統可包括室內機中的換熱器、室外機的壓縮機以及其他必要結構,制冷系統可適用于以下具體控制方式。

在空調器制冷運行時,如果在凈化后換熱器管溫低于目標管溫不超過第一溫差閾值(例如3度)時,可以根據差值對室內機的風機進行反饋控制,換熱器管溫溫度越低,室內機的風機轉速越快。如果室內機風機轉速的提升不能保證換熱器管溫維持在與目標管溫溫差在第一溫差閾值以內時,則增加壓縮制冷循環的節流裝置的開度,如果仍不能保證換熱器管溫維持在與目標管溫溫差在第二溫差閾值以內時,則對壓縮機進行降頻,從而防止室內機換熱器溫度過低而出現高負荷。

在空調器進行制熱運行時,如果在凈化后換熱器管溫高于目標管溫不超過第一溫差閾值(例如3度)時,可以根據差值對室內機的風機進行反饋控制,換熱器管溫溫度越高,室內機的風機轉速越快。如果室內機風機轉速的提升不能保證換熱器管溫維持在與目標管溫溫差在第一溫差閾值以內時,則增加壓縮制冷循環的節流裝置的開度,如果仍不能保證換熱器管溫維持在與目標管溫溫差在第二溫差閾值以內時,則對壓縮機進行降頻,從而防止室內機換熱器溫度過高而出現高負荷。

上述第一溫差閾值和第二溫差閾值可以根據室內機換熱器的規格和使用要求進行配置,例如將第一溫差閾值設置正負3攝氏度,將第二溫差閾值設置為正負5攝氏度。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

至此,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認識到,雖然本文已詳盡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多個示例性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仍可根據本發明公開的內容直接確定或推導出符合本發明原理的許多其他變型或修改。因此,本發明的范圍應被理解和認定為覆蓋了所有這些其他變型或修改。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