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微通道換熱器的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對折成型的可預緊節流隔板與圓形集流管的裝配結構。
背景技術:
為了使得冷媒均勻分配,通常在集流管上設置若干隔板,以達到節流的目的。目前普通的節流隔板為片狀,插置并釬焊在集流管上的隔板槽中,節流隔板與集流管之間的焊接面僅為集流管的管壁,后期使用過程中受外界環境的腐蝕,此處容易成為薄弱點,先于其他部位發生冷媒泄漏。釬焊前需要將節流隔板預裝在集流管上,片狀的節流隔板通常采用鉚點的方式預緊在隔板槽上,操作麻煩但效果不佳,在搬運和釬焊過程中節流隔板容易移位,甚至脫落掉出。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主要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所存在的技術問題,提供了一種對折成型的可預緊節流隔板與圓形集流管的裝配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對折成型的可預緊節流隔板與圓形集流管的裝配結構,節流隔板插置在集流管上的隔板槽內,所述節流隔板包括一體沖壓成型的兩圓形底板,圓形底板由小半圓部和大半圓部構成,小半圓部的直徑d1與集流管的內徑d2一致,大半圓部的直徑D1與集流管的外徑D2一致;沖壓成型時兩小半圓部的相切處設為連接部,兩大半圓部的邊緣處設有同一朝向的翻邊,翻邊的沿口順著大半圓部的沿口往外延伸使得翻邊沿口寬度L稍小于大半圓部的直徑D1,沿連接部將兩圓形底板對折疊合構成節流隔板,節流隔板的兩翻邊朝外設置,節流隔板的厚度W1與隔板槽的寬度W2一致;裝配后節流隔板的小半圓部抵靠在集流管的內壁上,大半圓部的外緣兩側密合在隔板槽側面的集流管壁上,大半圓部的沿口密合在隔板槽底面的集流管壁上,翻邊貼合在集流管的外壁上,翻邊沿口卡置在集流管上使得節流隔板預緊在集流管上的隔板槽內。
本實用新型對節流隔板進行了改進,將兩圓形底板對折疊合構成節流隔板,裝配時稍加用力使得翻邊沿口卡置在集流管上,節流隔板的翻邊貼合在集流管的外壁上,從而將節流隔板預緊并限位在隔板槽內,可以有效防止搬運和釬焊過程中節流隔板移位甚至脫落掉出;釬焊后節流隔板與集流管之間的焊接面除集流管的管壁外,還增加了兩個翻邊的內側面,兩者結合更加牢靠,后期使用過程中受外界環境的腐蝕,避免了此處容易成為薄弱點而先于其他部位發生冷媒泄漏。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等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節流隔板沖壓成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節流隔板對折疊合成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圓形集流管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節流隔板裝配在集流管上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中,1-圓形底板,2-翻邊,3-連接部,4-圓形集流管,5-隔板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實施例:參看圖1-圖4,一種對折成型的可預緊節流隔板與圓形集流管的裝配結構,節流隔板插置在集流管上的隔板槽內,所述節流隔板包括一體沖壓成型的兩圓形底板,圓形底板由小半圓部和大半圓部構成,小半圓部的直徑d1與集流管的內徑d2一致,大半圓部的直徑D1與集流管的外徑D2一致;沖壓成型時兩小半圓部的相切處設為連接部,兩大半圓部的邊緣處設有同一朝向的翻邊,翻邊的沿口順著大半圓部的沿口往外延伸使得翻邊沿口寬度L稍小于大半圓部的直徑D1,沿連接部將兩圓形底板對折疊合構成節流隔板,節流隔板的兩翻邊朝外設置,節流隔板的厚度W1與隔板槽的寬度W2一致;裝配時節流隔板的小半圓部抵靠在集流管的內壁上,大半圓部的外緣兩側密合在隔板槽側面的集流管壁上,大半圓部的沿口密合在隔板槽底面的集流管壁上,翻邊貼合在集流管的外壁上,翻邊沿口卡置在集流管上使得節流隔板預緊在集流管上的隔板槽內。
本實用新型對節流隔板進行了改進,將兩圓形底板對折疊合構成節流隔板,裝配時稍加用力使得翻邊沿口卡置在集流管上,節流隔板的翻邊貼合在集流管的外壁上,從而將節流隔板預緊并限位在隔板槽內,可以有效防止搬運和釬焊過程中節流隔板移位甚至脫落掉出;釬焊后節流隔板與集流管之間的焊接面除集流管的管壁外,還增加了兩個翻邊的內側面,兩者結合更加牢靠,后期使用過程中受外界環境的腐蝕,避免了此處容易成為薄弱點而先于其他部位發生冷媒泄漏。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等特點。
最后,應當指出,以上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還可以有許多變形。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應認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