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尤其涉及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
背景技術:
1、隨著建筑施工效率要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建筑工程采用裝配化施工,即施工時將各種預制的功能性模塊按需組裝到一起,其中,采暖和供冷裝置都是在完成主體建筑結構時再根據所需后置于主體建筑結構上。但是傳統的采暖供冷裝置設備多采用分體式的結構,不僅不便于配合各個功能性模塊進行組合使用,而且傳統的采暖供冷裝置體積大、耗能高、采暖供冷效果差,造成資源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以解決傳統采暖供冷裝置無法有效配合功能模塊進行預先配置,以及體積大、耗能高、換熱效果差的技術問題。
2、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3、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包括:
4、樓體,所述樓體內設有容納腔,在容納腔頂部設有第一安裝腔,并在第一安裝腔兩側設有進氣口和出氣口;
5、空調裝置,所述空調裝置設于第一安裝腔內,其樓體相連接,其調溫端貫穿樓體至容納腔;
6、換氣裝置,所述換氣裝置設于第一安裝腔內,通過對第一安裝腔內的空調裝置進行換熱;
7、發電裝置,所述發電裝置設于樓體一側,其與樓體之間為固定連接,其并與空調裝置、換氣裝置電性連接。
8、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空調裝置包括:第一溫控端、第二溫控端和電流調節件;所述第一溫控端設于容納腔頂部,其與樓體之間為固定連接,第二溫控端設于第一安裝腔底部,其與第一溫控端位置相對應,第一溫控端和第二溫控端之間形成熱電偶回路;所述電流調節件設于第一安裝腔內,其上設有第一接電端和第二接電端,第一接電端和第二接電端分別與由第一溫控端和第二溫控端形成的熱電偶回路相連接,通過變換內部電流的極性從而使第一溫控端和第二溫控端進行冷熱切換。
9、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電流調節件與發電裝置電性連接。
10、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發電裝置為光伏發電、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中的一種或幾種組合。
11、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發電裝置為光伏發電式結構,包括:
12、第二安裝腔,所述第二安裝腔設于樓體一側;
13、滑槽,所述滑槽設于第二安裝腔的側壁上;
14、伸縮氣缸,所述伸縮氣缸設于第二安裝腔內,其上設有滑塊,并通過滑塊與滑槽相嵌合,其伸縮端與第二安裝腔頂部相連接;
15、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位于第二安裝腔內,其呈對稱布置設于伸縮氣缸兩側;
16、光伏板,所述光伏板設于調節裝置的調節端上,其與調節裝置之間為固定連接。
17、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中,調節裝置為組合式結構,包括:
18、第一連桿,所述第一連桿一端與第二安裝腔底部鉸鏈接,其上設有第一連接端;
19、第二連桿,所述第二連桿一端與伸縮氣缸鉸鏈接,另一端與第一連桿的第一連接端鉸鏈接;
20、第三連桿,所述第三連桿一端與伸縮氣缸鉸鏈接,其位于第二連桿上方;
21、第四連桿,所述第四連桿一端與第一連桿末端鉸鏈接,另一端與第三連桿末端鉸鏈接,其上設有連接板,并通過連接板與光伏板之間為固定連接。
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樓蓋中增設空調裝置便于搭配預制化模塊進行安裝,以及采用光伏發電的方式為空調裝置進行供電,并通過空調裝置對樓體容納腔內進行冷熱調控實現對容納腔內部的溫度調節,通過在第一安裝腔內設置換氣裝置,從而對空調裝置進行換熱,繼而保證對容納腔內部的溫度調節,不僅提高了穩定性,同時提高了整體的溫度調節效率。
1.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調裝置包括:第一溫控端、第二溫控端和電流調節件;所述第一溫控端設于容納腔頂部,其與樓體之間為固定連接,第二溫控端設于第一安裝腔底部,其與第一溫控端位置相對應,第一溫控端和第二溫控端之間形成熱電偶回路;所述電流調節件設于第一安裝腔內,其上設有第一接電端和第二接電端,第一接電端和第二接電端分別與由第一溫控端和第二溫控端形成的熱電偶回路相連接,通過變換內部電流的極性從而使第一溫控端和第二溫控端進行冷熱切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流調節件與發電裝置電性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電裝置為光伏發電、水力發電和風力發電中的一種或幾種組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電裝置為光伏發電式結構,包括: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預制功能性模塊化樓蓋的換氣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裝置為組合式結構,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