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濾水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利用生物濾床及生物薄膜兩種原理,能夠將水中的有機臭味分子迅速分解,并使有益微生物于多層間隙濾管表面,形成生物薄膜,以有效去除各類有機臭味分子,并藉此提高水分子攜帶氧氣的空間,進而提高水中自然溶氧量,以產生更純凈的水質。
背景技術:
按,水(H2O)是由氫與氧兩種元素所組成的無機物,尤其在地球表面上,約占據709Γ71%的百分比,供以氣候的調節,在夏季,水能吸收和累積熱量,使氣溫不致于過高,而在冬季,則能緩慢地釋放熱量,使氣溫不致于過低;因此,它對于維持氣候平衡的影響甚 巨。除上述所提及的作用外,最重要者,即是水對于人體亦是重要成份之一,由于水占人體總體重逾三分之二,倘若缺水數天,人類便會瀕臨死亡。此外,適度的飲水,則對于人體的益處不勝枚舉,如溶解食物使其易于消化、輸送營養、排泄廢物、調節體溫、維持體內各器官正常功能等;皆不是其它飲品可比擬的,尤其每日飲用2000毫升更可維持身體健康、幫助新陳代謝、促進腸胃蠕動、延緩老化、安定精神的作用。水,雖然對于人體而言是如此重要,惟我國現階段的河川,大部份因受到嚴重污染,而直接威脅到民生飲用水的水質,故,在一般居家中,便可看到凈水裝置的設置,其作用在于透過凈水裝置以過濾掉自來水中的氯、鉛、銅、鉻及其它有害物質,使飲用水質能夠更穩定、更甘甜;因此,該凈水裝置凈化水質的有效程度,亦就相對地重要。如圖I所示,為一種現有過濾裝置I,該過濾裝置I包含有濾水器11及濾心12,該濾水器11為一可供濾心12放置使用的中空殼體,該濾水器11兩端分別設置有出水端111及進水端112,其特征在于,位于出水端111設置有過濾塊13,該過濾塊13可分別為載銀活性炭、活性炭纖維炭片或活性炭纖維載銀炭片所組成,令水經由濾水器11的進水端112至出水端111的過程可充分的達到過濾效果,并可藉由載銀活性炭、活性炭纖維或活性炭纖維載銀炭片的組成物特性達到濾除水中異味、雜質及重金屬的目的,此外,該過濾塊13可設置于各種樣式的濾水器11中,以達到商品多樣性的效益。綜上所言,該習知過濾裝置雖在濾水器內設有濾心及過濾塊供以過濾雜質及其它有害無質,但由圖I所示,當水源從進水端至出水端時,并非所有水源皆經過濾心,故易導致過濾不完全的情形;因此,該習知過濾裝置即于出水端處另設有一過濾塊,供以過濾未經過濾心的水源,如此一來,除了未經過濾心的水源會經過該過濾塊外,而已通過濾心的水源,亦會通過該過濾塊,簡言之,即做二次過濾,未經過濾心的水源僅做一次過濾,這亦造成過濾不平衡的問題,使得水源內仍可能存有雜質及其它有害物質,倘若飲用后便會對人體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由此可知,上述現有過濾裝置仍有許多缺陷,有必要對其做進一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一、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同時應用到生物濾床及生物薄膜兩種原理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是先通過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設置的礦石載體,該礦石載體足以讓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容留,并使有機臭味分子迅速分解,之后再通過多層間隙的濾管(穿透口徑逐漸縮小的濾管),使有益微生物于多個微小間隙的表面形成生物薄膜,再次將緊咬水分子的有機臭味分子分解,進而提高水分子可攜氧的空間。為解決前述問題及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茲述如下一種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包括一筒體、一進水管、一出水管、一多層間隙濾管、多個礦石載體所組成,其中,該進 水管設置于該筒體的一端,而該出水管則設置于該筒體的另端,該多層間隙濾管則設置于該筒體的內部,又該等礦石載體則散布于該筒體與該多層間隙濾管二者間的夾層中。根據上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述礦石載體,為一沸石。根據上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述多層間隙濾管,是由多個大小不一的圓形濾紙,相互堆棧出一同心圓狀而成。根據上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述濾紙,其表面有多個微小間隙。根據上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述筒體,可為圓形或矩形。根據上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述出水管開口處,可外
接一隔菌濾管。根據上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述進水管與出水管,是呈一「U狀者。二、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通過上述的技術手段,可以獲得的優點及功效,茲述如下本實用新型中,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是將生物濾床及生物薄膜兩種原理合而為一,以更快速、更有效的方式應用于凈化水質的濾水裝置。首先,當水源至該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的進水管開口流入后,即再流至筒體與多層間隙濾管二者間的夾層中,此時,該水源便會透過堆積于該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底端的大量礦石載體,而將有機臭味分子,如NH3、NH4、H2S等迅速分解,并將有益微生物留下,使水分子有更多空間攜帶氧氣,藉以提升水中的溶氧量。再者,當水源填滿于筒體與多層間隙濾管二者間的夾層中時,便會因筒內壓力過大,而向該多層間隙濾管表面的間隙流入,此時,有益微生物便會附著在作為介質的多層間隙濾管表面,生長成為一層由有益微生物構成的膜,即形成生物薄膜,可將殘余的有機臭味分子,做第二次完全分解。綜上所言,本實用新型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有別于現有過濾裝置,其是先通過該礦石載體將水源做第一次過濾,再通過該多層間隙濾管將水源做第二次過濾,以確保筒內每一處的水源均能平衡過濾,并有效將雜質及其它有害物質去除隔離,以提供消費者飲用、使用優質純凈的水質。
圖I為現有過濾裝置的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利用生物濾床及生物薄膜兩種原理合并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4為圖2的I - I的剖面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搭配隔菌濾管的實施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過濾裝置;11_濾水器;111-出水端;112_進水端;12_濾心;13-過濾塊;2_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之濾水裝置;21_筒體;22_進水管;23_出水管;24_多層間隙濾管;241_濾紙;2411-間隙;25_礦石載體;3_隔菌濾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出更詳細的說明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利用生物濾床及生物薄膜兩種原理合并為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圖4為圖2的I - I的剖面示意圖。如上述圖中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2,其包括一筒體21、一進水管22、一出水管23、一多層間隙濾管24、多個礦石載體25所組成,其中,該進水管22設置于該筒體21的一端,而該出水管23則設置于該筒體21的另一端,該多層間隙濾管24則設置于該筒體21的內部,又該等礦石載體25則散布于該筒體21與該多層間隙濾管24 二者間的夾層中。其中,當水源從進水管22開口流入后,即流至于筒體21與多層間隙濾管24 二者間的夾層中,此時,該水源便會通過堆積于該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2底端的大量礦石載體25,而將有機臭味分子迅速分解,并將有益微生物留下,使水分子有更多空間攜帶氧氣,藉以提升水中的溶氧量。其次,當水源填滿于筒體21與多層間隙濾管24 二者間的夾層中時,便會因筒內壓力過大,而向該多層間隙濾管24表面的間隙2411流入,此時,有益微生物便會附著在多層間隙濾管24表面上,生長成為一層由有益微生物構成的膜,即形成生物薄膜,可將殘余的有機臭味分子,做第二次完全分解。上述中,所述礦石載體25,為一沸石。其中,該礦石載體25,為一沸石,并通過該沸石的設置,以使本實用新型利用生物濾床的原理,將有機臭味分子如氨(NH3)、銨(NH4)、硫化氫(H2S)等迅速分解,并提升水中的自然溶氧量,其優點為除臭、控制環境污染、預防及治療消化器官的疾病等。上述中,所述多層間隙濾管24,是由多個大小不一的圓形濾紙241,相互堆棧出一同心圓狀而成(如圖4所示)。其中,該多層間隙濾管24,是由許多個直徑大小不一樣的圓形濾紙241由外至內,相互堆棧出一個同心圓狀而成。上述中,所述濾紙241,其表面有多個微小間隙2411。其中,該多層間隙濾管24是由許多個直徑大小不一樣的圓形濾紙241所組成,且該等濾紙241表面上皆設有多個微小間隙2411,該等間隙2411的大小則依據該濾紙直徑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簡言之,該多層間隙濾管24的間隙2411大小是由外至內逐漸變小,以期能達到有效隔離雜質及其它有害物質的目的。上述中,所述筒體21,可為圓形或矩形其中之一者。其中,該筒體21,可為圓形或矩形的態樣。圖5為本實用新型搭配隔菌濾管的實施示意圖。圖示中揭示出,上述中,所述出水管23開口處,可外接一隔菌濾管3。其中,本實用新型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2的出水管23開口處,可再外接一隔菌濾管3,以使先通過該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2過濾的水源,能夠再次將水源過濾,以使水源再凈化。上述中,所述進水管22與出水管23,是呈一「L」狀者。其中,該進水管22與出水管23,是呈一「L」狀的態樣。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ー種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包括 一筒體、ー進水管、一出水管、ー多層間隙濾管、多個礦石載體所組成,其中,該進水管設置于該筒體的一端,而該出水管則設置于該筒體的另端,該多層間隙濾管則設置于該筒體的內部,又該礦石載體則散布于該筒體與該多層間隙濾管二者間的夾層中。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礦石載體,為ー沸石。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層間隙濾管,是由多個大小不一的圓形濾紙,相互堆棧出一同心圓狀而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紙,其表面有多個微小間隙。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體,為圓形或矩形其中之一者。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開ロ處,夕卜接一隔菌濾管。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與出水管,是呈ー「U狀者。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其包括一筒體、一進水管、一出水管、一多層間隙濾管、多個礦石載體所組成,其中,該進水管設置于該筒體的一端,而該出水管則設置于該筒體的另端,該多層間隙濾管則設置于該筒體的內部,又該礦石載體則散布于該筒體與該多層間隙濾管二者間的夾層中。其先通過生物濾床與生物薄膜合并功能的濾水裝置所設置的礦石載體,該礦石載體足以讓有益的耗氧微生物容留,并使有機臭味分子迅速分解,之后再通過多層間隙的濾管(穿透口徑逐漸縮小的濾管),使有益微生物于多個微小間隙的表面形成生物薄膜,再次將緊咬水分子的有機臭味分子分解,進而提高水分子可攜氧的空間。
文檔編號C02F3/34GK202643443SQ20122033291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9日
發明者蔡承澔 申請人:蔡承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