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廢水處理裝置及方法與流程

文檔序號:12053464閱讀:273來源:國知局

本發明涉及工業廢水處理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制漿造紙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產業之一,也是我國水污染物排放貢獻最大的行業之一。我國制漿造紙工業廢水排放量、CODCr排放量均占據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和CODCr排放量的較大份額,因此造紙工業的節能減排對全國的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8年6月25日,國家環保部批準了《制漿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3544-2008)調整了排放標準體系,新標準提高了漿造紙企業水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同時對于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如水源地)則規定了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對于目前制漿造紙廠來說,其廢水處理只采用常規的處理工藝,很難達到新的排放要求。

因此,對于造紙業等許多工業廢水排放企業來說,如何改進現有的工藝以實現對廢水的深度處理,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及方法,以降低處理后水質中污染物的含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廢水處理裝置,該裝置包括:預處理單元、生化處理單元以及后處理單元,生化處理單元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的厭氧處理設備、氧氣曝氣處理設備和空氣曝氣處理設備,厭氧處理設備與預處理單元相連通;后處理單元與空氣曝氣處理設備相連通。

進一步地,氧氣曝氣處理設備的容積小于空氣曝氣處理設備的容積。

進一步地,后處理單元包括:第一沉降處理設備,第一沉降處理設備包括第一泥水入口和第一沉降水出口;空氣曝氣處理設備具有空氣曝氣泥水出口,第一泥水入口與空氣曝氣泥水出口相連通。

進一步地,后處理單元還包括:第二沉降處理設備,第二沉降處理設備包括第一沉降水入口和第二沉降水出口;第一沉降水入口與第一沉降水出口相連通。

進一步地,后處理單元還包括液位提升設備,優選液位提升設備為提升泵,提升泵設置在第一沉降處理設備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之間,并通過第一沉降水出口與第一沉降處理設備相連通,通過第一沉降水入口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相連通。

進一步地,后處理單元還包括消毒處理設備,第二沉降水出口與消毒處理設備相連通。

進一步地,第一沉降處理設備還包括第一污泥出口、第一污泥回流管線和第一污泥排出管線;其中,第一污泥出口通過第一污泥回流管線與氧氣曝氣處理設備相連通,第一污泥出口通過第一污泥排出管線排出污泥。

進一步地,第二沉降處理設備還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的混凝池、吸附池、絮凝池以及斜板沉降池,混凝池具有第一沉降水入口,斜板沉降池具有第二沉降水出口。

進一步地,第二沉降處理設備還包括:第二污泥出口、第二污泥回流管線以及第三污泥回流管線,第二污泥出口設置在斜板沉降池底部;第二污泥出口通過第二污泥回流管線與空氣曝氣處理設備相連通;第二污泥出口通過第三污泥回流管線與吸附池相連通。

進一步地,預處理單元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的初級過濾裝置以及初級沉淀池,其中,初級沉淀池與厭氧處理設備相連通。

進一步地,厭氧處理設備還包括沼氣排出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廢水處理方法,該方法包括:將廢水進行預處理,得到預處理廢水;將預處理廢水依次進行厭氧生化處理、氧氣曝氣處理以及空氣曝氣處理,得到生化處理廢水;將生化處理廢水進行后處理,得到凈化水。

進一步地,厭氧生化處理過程中水流的上升流速為2~5m/h。

進一步地,后處理包括:對生化處理廢水進行第一次沉降處理,得到第一沉降水;向第一沉降水中添加混凝劑進行第二次沉降處理,得到第二沉降水;對第二沉降水進行消毒處理,得到凈化水。

進一步地,混凝劑包括聚合硫酸氯化鋁鐵、活性碳以及PAM絮凝劑,第二次沉降處理的步驟包括:向第一沉降水中添加聚合硫酸氯化鋁鐵進行第一次絮凝沉降,得到第一絮凝水;向第一絮凝水中添加活性碳進行污染物吸附過濾,得到過濾水;向過濾水中添加PAM絮凝劑進行第二次絮凝沉降,得到第二絮凝水;對第二絮凝水進行自然沉降,得到第二沉降水。

進一步地,第一次沉降處理步驟除得到第一沉降水外,還得到第一沉降污泥,第一沉降污泥部分回流至氧氣曝氣處理步驟進行循環使用。

進一步地,第一沉降污泥的回流比為50%~120%。

進一步地,第二次沉降處理的步驟除得到第二沉降水外,還得到第二沉降污泥,第二沉降污泥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的步驟和/或吸附過濾的步驟中循環使用。

進一步地,第二沉降污泥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的步驟中的比例占90~95%,回流至吸附過濾的步驟中的比例占5~10%。

應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通過在生化處理單元設置了氧氣曝氣處理設備,氧氣曝氣處理設備采用純氧氣曝氣溶氧較高,能夠有效抑制絲狀菌的優勢繁殖,促進微生物菌種的相對平衡繁殖生長,進而保持較高的生物量以快速適應有機負荷的變化,并能夠有效抵御較高負荷。同時,(純)氧氣曝氣處理設備強化了好氧選擇區的功能,使生物池污泥中的絲狀菌得到了有效抑制,進而使活性污泥形成密實絮體顆粒,促進污泥的濃縮和沉降。而且由于氧氣曝氣處理設備與空氣曝氣處理設備能夠高效地發揮好氧階段的生化處理效果,因而將該氧氣曝氣處理設備設置在厭氧處理設備與空氣處理設備之間,使得該裝置無需要求厭氧處理設備保持較高的污染物的去除率,只要充分發揮厭氧段對難降解污染物的水解作用即可。這部分難降解的污染物在厭氧處理設備中被水解后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即可在好氧曝氣設備中被徹底去除。因此,上述廢水處理裝置不僅提高了生化處理階段的處理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處理后水質中的污染物的含量,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示出了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的廢水處理裝置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

10、預處理單元;20、生化處理單元;30、后處理單元;

21、厭氧處理設備;22、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3、空氣曝氣處理設備;

211、沼氣排出口;231、空氣曝氣泥水出口;

31、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2、第二沉降處理設備;

311、第一泥水入口;312、第一沉降水出口;313、第一污泥出口;

321、混凝池;322、吸附池;323、絮凝池;324、斜板沉降池;

3211、第一沉降水入口;3241、第二沉降水出口;3242、第二污泥出口;

01、第一污泥回流管線;02、第一污泥排出管線;03、第二污泥回流管線;04、第三污泥回流管線。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如背景技術所提到的,現有技術中許多工業廢水的處理工藝處理后的水質中的污染物含量比較高,不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更難以滿足新的水污染物排放要求。為了改善現有技術的這一現狀,在本發明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種廢水處理裝置,如圖1所示,該裝置包括:預處理單元10、生化處理單元20以及后處理單元30,其中,生化處理單元20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的厭氧處理設備21、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和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厭氧處理設備21與預處理單元10相連通;后處理單元30與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相連通。

上述預處理單元10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去除工業廢水中的雜質或抑制后續生化處理中的微生物活性的物質,而生化處理單元20之后還需要后處理單元30來進一步凈化處理,比如包括沉淀池或消毒池等。本發明的上述廢水處理裝置通過在生化處理單元20設置了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采用純氧氣曝氣溶氧較高,能夠有效抑制絲狀菌的優勢繁殖,促進微生物菌種的相對平衡繁殖生長,進而保持較高的生物量以快速適應有機負荷的變化,并能夠有效抵御較高負荷。同時,(純)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強化了好氧選擇區的功能,使生物池污泥中的絲狀菌得到了有效抑制,進而使活性污泥形成密實絮體顆粒,促進污泥的濃縮和沉降。而且由于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與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能夠高效地發揮好氧階段的生化處理效果,因而將該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設置在厭氧處理設備21與空氣處理設備之間,使得該裝置無需要求厭氧處理設備21保持較高的污染物的去除率,只要充分發揮厭氧段對難降解污染物的水解作用即可。這部分難降解的污染物在厭氧處理設備21中被水解后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即可在好氧曝氣設備中被徹底去除。因此,上述廢水處理裝置不僅提高了生化處理階段的處理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處理后水質中的污染物的含量,符合節能減排的要求。

上述廢水處理裝置通過在厭氧處理設備21和空氣曝氣處理設置設備之間設置氧氣曝氣設備,由于(純)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處理相同污水的處理效率比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的處理效率高,因而,在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中的停留時間僅為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中的1/3~1/4,因此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的容積也相應減小。比如,當曝氣處理設備采用曝氣池時,氧氣曝氣池的池容可小于空氣曝氣池的池容。較常規廢水處理裝置中曝氣池的占用空間小。

上述廢水處理裝置中,生化處理后的處理單元采用現有的處理設備進行即可。為了進一步提高廢水處理效率,降低處理后水質中的污染物含量,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后處理單元30包括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包括第一泥水入口311和第一沉降水出口312;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具有空氣曝氣泥水出口231,第一泥水入口311與空氣曝氣泥水出口231相連通。

上述優選實施例通過在生化處理設備之后,設置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以將經過生化分解后的泥水混合物進行泥水分離,從而將分解后的污染物從廢水中分離出去。

在上述廢水處理裝置中,后處理單元30除了在生化處理設備之后設置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外,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之后增設其他有助于凈化水質的處理設備,比如,再設置砂濾池和/或混凝沉降池等。在一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后處理單元30還包括: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包括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和第二沉降水出口3241;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與第一沉降水出口312相連通。

上述優選實施例通過在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之后再連通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利用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對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處理后的第一沉降水進行二次沉降處理,以進一步降低處理后水質中的污染物含量。比如,該第二沉淀處理設備可以是現有的高密度沉淀池,以進一步對水質進行澄清。

相比現有技術,上述廢水處理裝置已經能夠大大降低處理后水質中的污染物含量。為了進一步滿足深度處理及尾水排放的要求,在本發明一優選的實施例中,后處理單元30還包括提升泵,提升泵設置在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之間,并通過第一沉降水出口312與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相連通,通過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相連通。設置提升泵有助于將第一沉降水再次提升混合,使其中的污染物再次在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中進行沉降除去。更優選地,為節約用地,可將提升泵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合建。

上述裝置在經過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處理后的出水中污染物已經大大降低,為了進一步提高水質質量,在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后處理單元30還包括消毒處理設備,第二沉降水出口3241與消毒處理設備相連通。消毒后的水質中污染物含量進一步降低,水進入消毒池處理后外排,能夠滿足某些特殊用途的水質使用需求,比如出水滿足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地區的要求,比如生活用水,甚至地表水三類水體的要求。

上述廢水處理裝置能夠大大改善處理后的水質。出于盡可能地降低處理成本、降低能耗考慮,在本發明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還包括第一污泥出口313、第一污泥回流管線01和第一污泥排出管線02;其中,第一污泥出口313通過第一污泥回流管線01與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相連通,第一污泥出口313通過第一污泥排出管線02排出污泥。

通過第一污泥出口313和第一污泥回流管線01將部分活性污泥(其中含有活性微生物)回流至氧氣曝氣處理設備22中,以維持氧氣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的平衡,提高活性污泥的循環利用效率。另外,將剩余污泥經第一污泥排出管線02排出減少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中的污泥含量,減少后續出水中的污泥含量和污染物含量。

上述第二沉降設備中可以進行任何有助于降低污染物的操作。比如,添加絮凝劑、污染物吸附劑等人工輔助藥劑。相應地,也可以在該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上設置以上各種藥劑的投入口,或者設置相應的絮凝設備或者吸附過濾設備。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還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連通的混凝池321、吸附池322、絮凝池323以及斜板沉降池324,混凝池321具有第一沉降水入口3211,斜板沉降池324具有第二沉降水出口3241。

上述優選實施例通過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中設置混凝池321、吸附池322、絮凝池323以及斜板沉降池324,使得第一沉降水中殘留的污染物再次被絮凝、過濾、沉降,進而更加徹底地從水中除去,進一步凈化了水質。

從進一步提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以及提高生化處理裝置的處理能力考慮,在一優選實施例中,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還包括:第二污泥出口3242、第二污泥回流管線03和/或第三污泥回流管線04,第二污泥出口3242設置在斜板沉降池324底部,第二污泥出口3242通過第二污泥回流管線03與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相連通,第二污泥出口3242通過第三污泥回流管線04與吸附池322相連通。

上述優選實施例中,由于化學污泥中含有活性炭等吸附劑、混凝劑以及其他絮凝劑等,因而將第二沉降處理設備32產生的化學污泥小部分回流至吸附池322能夠有效提升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而且,混凝劑與活性炭等過濾吸附劑的多次循環利用使得其混凝與吸附性能得到充分發揮。隨著回流次數的增加,形成高濃度混凝劑與吸附劑的環境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水中有機物的去除效果。

上述優選實施例中,根據需要也可以單獨或同時將另一部分化學污泥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中,形成PACT活性污泥法(粉末活性碳---活性污泥法)。將含有活性炭的污泥返回空氣曝氣處理設備23一方面能改善污泥沉淀性能,降低污泥SVI值,提高后續第一沉降處理設備31的固液分離能力,同時提高了不可降解COD或TOC的去除率,特別是能有效地去除如造紙制漿廢水的色度和臭味,減少曝氣處理設備的發泡現象,提高生化系統的處理能力。

上述裝置中生化處理設備之間的預處理單元10采用現有的預處理設施即可,只要能夠將廢水中對微生物有抑制、有毒害的物質盡可能地削減或去除,以使生化處理設備中的微生物能夠正常運行即可。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預處理單元10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設置的初級過濾裝置以及初級沉淀池,其中,初級沉淀池與厭氧處理設備21相連通。初級過濾裝置可以粗細不同的柵格依次過濾。

從節能減排以及能源合理利用角度考慮,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中,上述厭氧處理設備21還包括沼氣排出口211。厭氧處理設備21產生的沼氣可用于沼氣發電設備中進行發電或者作為燃料使用。

在本發明另一種典型的實施方式中,還提供了一種廢水處理方法,該方法包括:將廢水進行預處理,得到預處理廢水;將預處理廢水依次進行厭氧生化處理、氧氣曝氣處理以及空氣曝氣處理,得到生化處理廢水;將生化處理廢水進行后處理,得到凈化水。

現有的厭氧處理工藝在厭氧條件下能夠較大程度降解水中高濃度有機物且產生沼氣能源,具有較高負荷能力及抗沖擊能力,但是厭氧處理工藝亦存在污染物降解不徹底、出水濁度較高的通病。上述方法通過增加氧氣曝氣處理,在高純氧條件下,溶氧較高,生物處于高度的內源代謝即自身氧化階段,純氧的轉移速率和利用率高,不僅能夠保持較高的生物量,能夠快速地適應有機負荷的變化,而且,污泥中的絲狀菌得到了有效抑制,形成密實的絮體顆粒,具有很好的沉降性和濃縮性,因而產泥量也大為減少。對在厭氧處理階段未能徹底降解的有機物,可以在好氧處理階段進行較為徹底地降解,從而減少了凈化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生化處理階段由于純氧曝氣處理工藝的穩定效果的提升,在厭氧處理的工藝控制中,無需控制厭氧段污染物去除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只要充分發揮厭氧段對難降解污染物的水解作用即可。對這部分難降解污染物,只要在厭氧處理中分解斷鏈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污染物,便可在好氧處理中去除。因此厭氧處理過程中可設置較高的水流上升流速,加強厭氧顆粒污泥床的膨化狀態與基質傳輸效果,提高污染物去除效果,同時避免由于廢水含有較高的懸浮物濃度容易發生淤塞的現象(比如造紙廢水),另一方面較高的上升流速還能減小厭氧塔容積,節省基建成本。因此,在本發明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厭氧生化處理過程中水流的上升流速為2~5m/h。上升流速與厭氧塔容積負荷是相關的,上升流速越快則負荷越高,停留時間越短。

上述廢水處理方法,經過優化厭氧處理與好氧處理的處理效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使廢水中絕大部分污染物得到去除。為了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滿足尾水排放的要求,甚至滿足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地區的要求,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生化處理后的后處理包括:對生化處理廢水進行第一次沉降處理,得到第一沉降水;向第一沉降水中添加混凝劑進行第二次沉降處理,得到第二沉降水;對第二沉降水進行消毒處理,得到凈化水。

污水經過厭氧好氧組合生物強化處理后經過,生化出水中污染物基本呈可溶性,對經一次沉降后的水再采用混凝法進行第二次沉降處理,能夠對水中膠體及疏水性的有機物等有機污染物進一步去除。最后,對出水進入消毒處理后外排,出水滿足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地區的要求。

上述第二次沉降處理步驟中添加的混凝劑采用現有的混凝劑即可。為了更高效、更徹底地去除有機物,本發明一優選實施例中,混凝劑包括聚合硫酸氯化鋁鐵(PAFCS)、活性碳以及PAM絮凝劑,第二次沉降處理的步驟包括:向第一沉降水中添加聚合硫酸氯化鋁鐵進行第一次絮凝沉降,得到第一絮凝水;向第一絮凝水中添加活性碳進行污染物吸附過濾,得到過濾水;向過濾水中添加PAM絮凝劑進行第二次絮凝沉降,得到第二絮凝水;以及對第二絮凝水進行自然沉降,得到第二沉降水。

通過采用PAFCS+活性炭+PAM混凝吸附沉淀工藝,不僅能夠有效去除普通混凝劑所能去除的膠體和疏水性有機污染物,而且還能夠深度去除親水性的溶解性有機物。因此,上述第二次沉降處理過程中使用PAFCS(復合鋁鐵無機高分子絮凝劑)、PAM絮凝劑,同時配合使用粉末活性炭進行吸附過濾,保證了出水水質。

上述廢水處理方法相比現有方法有效降低出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出于更優的水質以及更低的能耗考慮,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次沉降處理步驟除得到第一沉降水外,還得到第一沉降污泥,第一沉降污泥部分回流至氧氣曝氣處理步驟進行循環使用。

通過將部分活性污泥(其中含有活性微生物)回流至氧氣曝氣處理步驟中,不僅利于維持氧氣曝氣池中的活性污泥的平衡,而且提高活性污泥的循環利用效率,減少能耗。另外,可以同時將剩余污泥排出以減少后續出水中的污泥含量和污染物含量。

第一沉降污泥的回流比例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合理調整比如,當需要段時間內提高生物池污泥濃度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回流比;為降低生物池污泥濃度的情況下,適當降低回流比。系統運行穩定的情況下,保持回流比在一定范圍內不變。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沉降污泥的回流比為50%~120%。將第一沉降污泥的回流比控制在該范圍內有利于生化系統運行穩定節約能耗。

同樣地,出于提高整體處理效率、降低處理成本及能耗考慮,在一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次沉降處理的步驟除得到第二沉降水外,還得到第二沉降污泥,第二沉降污泥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的步驟和/或吸附過濾的步驟中循環使用。

上述優選實施例中,由于第二沉降污泥中含有活性炭等吸附劑、混凝劑以及其他絮凝劑,因而將小部分回流至吸附池能夠有效提升對有機物的去除效果。而且,混凝劑與活性炭等過濾吸附劑的多次循環利用使得其混凝與吸附性能得到充分發揮。隨著回流次數的增加,形成高濃度混凝劑與吸附劑的環境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水中有機物的去除效果。

根據需要也可以單獨或同時將另一部分第二沉降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步驟中,形成PACT活性污泥法(粉末活性碳---活性污泥法)。將含有活性炭的污泥返回空氣曝氣處理步驟一方面能改善污泥沉淀性能,降低污泥SVI值,提高后續第一沉降處理設備的固液分離能力,同時提高了不可降解COD或TOC的去除率,特別是能有效地去除如造紙制漿廢水的色度和臭味,減少曝氣處理步驟中的發泡現象,提高生化系統的處理能力。

在一種優選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二沉降污泥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的步驟中的比例占90~95%,回流至吸附過濾的步驟中的比例占5~10%。將上述比例的第二活性污泥回流至空氣曝氣處理步驟,更有利于提高好氧生化處理能力。而將上述比例的第二活性污泥回流至吸附過濾的步驟中,進一步提高對水質中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下面將結合具體的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書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參照如圖1所示的廢水處理裝置,其中各組成部分的主要設計參數如下:

(1)厭氧塔的容積負荷為10kgCOD/m3·d,上升流速控制在2~5m/h,反應停留時間為4.8h,沼氣產氣率為0.4Nm3/kgCOD;

(2)生物池設計成矩形池,分為氧氣曝氣區(即純氧選擇區)、空氣曝氣區。噸水純氧耗量控制在0.3kg,污泥回流比50%~120%。

(3)第一沉降設備(二沉池)設計平均表面負荷0.7m3/(m2·h)。

(4)第二沉降設備(高密度沉淀池)前端設置混凝池(投加PAFCS)、吸附池(投加活性炭)、絮凝池(投加PAM),混凝池停留時間為3min,吸附池停留時間為20min,絮凝池停留時間為6min,斜板沉降池上升流速10m/h。

(5)化學污泥回流分配方案:10%回流至吸附池,90%回流至生物池空氣曝氣區的前端。

出水滿足:CODCr≤50mg/L、BOD5≤10mg/L、SS≤10mg/L、NH3-N≤5mg/L、T-N≤10mg/L、T-P≤0.5mg/L國家水污染排放標準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要求。

由此可見,本發明所提供的廢水處理裝置和廢水處理方法不僅僅局限于提高處理水質,更著眼于保證工藝運行的穩定性、降低深度處理的成本以及減少藥劑投入帶來的污泥產出危害,是從污水進入系統到產出整個過程的控制優化。不僅有助于企業降低資源消耗,而且對保護水環境、提升水質量和推動我國可持續污水技術的發展都具有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發明上述的實施例實現了如下技術效果:

(1)將厭氧處理工藝與好氧處理工藝相結合,充分發揮厭氧法處理負荷高,對難降解有機物處理效果好,以及好氧法污染物降解徹底,出水清澈的優勢,高效去除廢水中絕大部分可生物降解污染物。

(2)厭氧處理段后進行好氧處理(包括純氧曝氣處理),在厭氧處理段中無需以污染物去除率為控制目標,充分發揮厭氧段對難降解污染物水解作用即可,使難降解污染物解鏈后轉化為易生物降解污染物,在好氧段被去除。因此厭氧處理段處理負荷可以控制在較高水平,而無需追求污染物處理程度,能大幅降低厭氧段的能耗。

(3)高濃度污染物在經過厭氧處理段后,進入好氧段時已降至較低水平,能大大節約好氧段的風機能耗;另一方面好氧段的選擇區采用(純)氧氣曝氣,純氧的轉移速率和利用率高,進一步加強了處理效率降低了能耗。

(4)將(純)氧氣曝氣作為選擇區的曝氣源,選擇區溶氧較高,故能保持較高生物量,保證能夠快速地適應有機負荷的變化,同時污泥中的絲狀菌得到了有效抑制,形成密實的絮體顆粒,利于污泥的沉降和濃縮,SVI僅為空氣活性污泥的1/2~1/3。

(5)在純氧條件下,生物處于高度的內源代謝即自身氧化階段,因而產泥量大為減少,純氧曝氣可以減少高達25%的剩余污泥。

(6)(純)氧氣曝氣處理相同污水停留時間僅為空氣曝氣處理的1/3~1/4,因此池容也相應減小,(純)氧氣曝氣池占用空間也較小。

(7)在好氧處理段,將深度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含有大量活性炭的化學污泥回流至生物池形成PACT法,不僅強化了好氧段處理效果,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改善污泥性狀,而且充分利用了化學污泥的剩余價值,節約藥耗。

(8)在生化處理后的深度處理段,采用復合鋁鐵無機高分子絮凝劑與活性炭吸附相結合的處理方法,對生化出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及脫色的效果明顯,并且通過調整化學污泥回流比提高了深度處理工藝整體的處理效果。

可見,本發明針對現有厭氧、好氧工藝在處理廢水(如造紙廢水)時污染物處理成本過高、處理難度大、出水難達標等問題,進行了改進,而且通過污水回流與污泥回流將三級處理有機結合,增強了各處理環節的處理效果,同時節約了大量能耗。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